國家表彰人物事跡
人物事跡,可以簡單的理解成一個人在一生中所經歷過的種種事情;國家表彰人物事跡你了解多少?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國家表彰人物事跡五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國家表彰人物事跡篇1
生死瞬間,彰顯英雄本色。杜富國在參加邊境掃雷行動,清理未爆彈時,面對危急關頭主動向前,發生爆炸事故時用身體為戰友擋住沖擊波和彈片。自己卻永遠地失去了仰望星空的雙眼,失去了匍匐前行的雙手。
帥在危難時刻“讓我來”的無畏。面對危險系數非常高的加重手榴彈,杜富國對戰友說:“你退后,讓我來。”鐵骨錚錚的六個字,體現出這名90后戰士“隨時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 ”的堅定誓言。在英雄們的負重前行下,我們過著歲月靜好的生活,無需面對炸彈的危險、生死的考驗,但青年干部仍需有不怕犧牲的無畏精神。唯有敢于涉險灘、啃硬骨頭,勇克難關、勇斗風險,經風雨、見世面、受考驗,才能百煉成鋼,在為民服務道路上步履鏗鏘、勇毅篤行。
帥在無私奉獻“我先來”的氣節。在杜富國的病床前,弟弟杜富強慨嘆:“如果不是掃雷,那些犧牲的戰士現在應該擁有各自的幸福生活,那些負傷的官兵也不必背負傷病度過余生。”杜富國反問:“如果不掃雷,邊疆百姓哪來的‘余生’?”是啊,為了邊疆人民不再被炸傷,為了邊疆人民能開荒種地過上正常的生活,杜富國主動請纓參加排雷。甚至在受傷蘇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請求安裝一雙智能手,能繼續去排雷去戰斗。杜富國一心為民,青年干部要見賢思齊,將人民裝入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利益高高舉過頭頂。克己奉公,立足工作崗位,無私奉獻,盡職盡責扎實工作,為民謀利、為民造福。
帥在困難面前“有我在”的擔當。杜富國剛到掃雷大隊時,由于炊事技能出色,隊干部準備安排他到炊事班,但他堅決要求去戰斗班,堅定說道:“既然申請來掃雷,就要到一線去戰斗!”在掃雷任務中,他多次主動申請去排最大最危險的炸彈,是排雷最多的人之一,“他技術好,又總是搶著上。”杜富國用赤膽忠心、鐵血擔當,以絢爛的青春印記、偉岸的英雄之軀,為新時代青年樹立了豐碑。青春,最搶眼的是奮斗風采;為民服務的崗位,最吸睛的是擔當精神。我們青年干部要以“雷神”為榜樣,樹立與時代主題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既要立志干大事,又要俯下身子,扎扎實實做好小事實事,擔當起新使命,成就無悔青春。
國家表彰人物事跡篇2
五月的山村處處生機盎然。在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一派青山紅瓦白墻的唯美景象。就是這個村莊,走出了為婦女爭取“男女同工同酬”的第一屆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
申紀蘭1929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順縣。抗戰時期,她就曾擔任村里紡花織布小組組長。嫁到西溝村后,她一樣積極參加勞動。1951年西溝村成立初級農業合作社時,她擔任了副社長。按照當時的規定,干同樣的工作,女社員只有男社員一半的工分。
她發現這種不合理的計酬機制嚴重挫傷了婦女參加社會勞動的積極性,很多婦女只愿操持家務,而這在當時又妨礙著婦女地位的提高。
為了證明“男女同工同酬”的合理性,她組織女社員同男社員開展勞動競賽,證明了女性勞動能力并不比男性差。1952年,西溝村就實現了“男女干一樣的活,應記一樣的工分”。
1954年9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申紀蘭倡導的“男女同工同酬”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
改革開放以來,申紀蘭勇于改革,大膽創新,為發展農業和農村集體經濟、推動老區經濟建設和老區人民脫貧攻堅作出巨大貢獻。結合她外出考察的經驗,1985年西溝村建立起一家村辦鐵合金廠,當年實現利潤150萬元。此后,西溝村又建立起磁鋼廠、石料廠、飲料廠,村辦企業辦得風生水起。
后來,為保護生態環境,申紀蘭和西溝村村民決定關閉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的鐵合金廠,代之以紡織服裝和香菇種植等特色產業,再加上獨一無二的紅色文化資源,西溝村成功實現了“賽道轉換”。
在擔任全國人大代表的幾十年間,申紀蘭提出的一件件接地氣的建議和議案,涉及交通、供水、供熱、供氣等多個和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改善了人民生活。申紀蘭曾說:“當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說話,代表人民辦事。”
申紀蘭一生不忘初心。1973年至1983年擔任山西省婦聯主任期間,她堅決不領廳級領導干部工資,不轉干部身份。她曾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改革先鋒”“最美奮斗者”、第一屆“全國敬業奉獻道德模范”等稱號,2019年成為首批“共和國勛章”獲得者。
2020年6月28日,申紀蘭在山西省長治市逝世,享年91歲。
在申紀蘭逝世前,只要還能勞動,她就始終堅持自己播種、鋤地、秋收、除雪。只要上講臺,她就認真為慕名而來的人們作好每一場報告。
申紀蘭逝世后,到西溝村參觀學習的人仍然絡繹不絕。西溝村村民說,申紀蘭雖然走了,但她的貢獻會被永遠銘記,她的精神永不落幕,她的故事將永遠流傳。
國家表彰人物事跡篇3
這段時間,我校教師掀起了學習黃旭華院士的高潮,恰逢前段時間,我看了《鳳凰網》對黃旭華的專訪節目。對黃旭華院士的了解更深了一層,感受也更深刻了。
黃旭華,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廣東省海豐縣紅海灣區田墘鎮,祖籍廣東省揭陽縣新寮村(客家人),中船重工集團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導彈核潛艇總設計師。開拓了中國核潛艇的研制領域,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要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新發展,必須始終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關鍵,必須把人才隊伍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科技創新引領全面振興。而這一切都要依靠教育,沒有優質的教育,科技創新等于紙上談兵。
今天,我們向黃旭華同志學習,就是學習他報效祖國、無私奉獻的崇高品格,學習他敢為人先、銳意創新、求真務實、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學習他生命不息、學而不倦的學習精神;學習他自覺把個人理想與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把個人志向與民族的振興緊緊聯系在一起,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努力奮斗的偉大情懷;學習他團結協作、甘為人梯的博大胸懷,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立足崗位,創先爭優,為全面振興祖國的教育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
國家表彰人物事跡篇4
吳天一,原青海省心腦血管醫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高原醫學先驅。他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扎根祖國艱苦邊遠地區,投身高原醫學研究50余年,提出了高原疾病防治國際標準,啟動了藏族適應性生理研究,救治了數萬名藏族群眾。
青藏鐵路建設期間,吳天一院士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高原反應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造了無一名鐵路建設工人因高原反應死亡的奇跡,被稱為“生命的保護者”。80多歲的他仍然帶著心臟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上開展科研工作。
“吳天一院士是新中國第一代少數民族大學生。他大學畢業后一直在青藏高原工作了60多年,推動了我國高原醫學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青海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一級巡視員李曉東介紹,上世紀50年代末,吳天一院士夫婦響應黨的號召,來到高原建設青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部隊來到青海。吳天一院士發現這些建設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尤其是心悸、頭痛、胸悶等高原反應。,讓他們苦不堪言,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作為一名醫生,他當時就下定決心要征服高原反應,保護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設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那時候高原反應在我國醫學研究領域還是空白。吳天一院士在半個多世紀的高原醫學研究生涯中,以刻苦鉆研、嚴謹求實的精神,成為一名真正的高原人。”李曉東的深刻記憶。
扎根青藏高原,投身高原醫學研究,李曉東認為,正是因為有了吳天一院士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報效國家的理想,求實進取的追求和奉獻精神。在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中,他用腳丈量大地,用心服務人民,用科學回報祖國,用最真實的體驗和最高的精神踐行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展現了一個海內外高級知識分子的赤誠情懷,詮釋了一個醫生尊重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職業精神。
青海省心腦血管醫院副院長王錦是吳天一院士的學生。他說,高原醫學研究的核心是人類如何適應高原缺氧環境。吳天一院士帶領的科研團隊充分利用世界上最好的高原缺氧天然實驗場這一難得的地理優勢,常年致力于科學研究。60多年來,不斷推動高原醫學取得長足進步和發展。
他說,吳天一院士為我們這一代乃至下一代的成長起到了積極的榜樣作用。我們最應該學習的,是他對高原醫學研究的執著和堅持,是他畢生致力于科學研究、矢志不渝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是他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初心和使命。正如吳天一院士所說,年輕一代出生在一個偉大的時代和國家,肩負著偉大的使命,有很多機會做出貢獻,所以他們應該珍惜這些機會,投身于偉大的事業。
國家表彰人物事跡篇5
張富清,男,漢族,1924年12月出生,陜西洋縣人,1948年3月在陜西瓦子街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194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1月轉業到來鳳縣,先后在縣糧食局、三胡區、卯洞公社、縣外貿局、縣建設銀行工作,1985年1月離休。張富清同志在解放大西北系列戰斗中英勇善戰、舍生忘死,榮立西北野戰軍特等功一次、軍一等功一次、師一等功一次、師二等功一次和團一等功一次,被授予軍“戰斗英雄”稱號、師“戰斗英雄”稱號和“人民功臣”獎章。
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是廣大部隊官兵和退役軍人學習的榜樣。要積極弘揚奉獻精神,凝聚起萬眾一心奮斗新時代的強大力量。看似寥寥數語的評價實則卻是深入人心、字字珠璣。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我們要向他學習對黨忠誠、不忘初心的革命本色。不論所處哪種時代、身在哪個崗位,始終保持崇高信仰。不講條件、不計得失,為黨分憂、為民解難、牢記宗旨、堅定信仰,真正把對黨的絕對忠誠的理想信念融入靈魂,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做好組織交代的每一件事。我們要向他學習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戰斗精神。目前,扶貧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我們要牢固地樹立起“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態度和堅定信念,增添攻堅克難、攻城拔寨的勇氣,少一些抱怨情緒、多一些實干行動,少一些畏難氣餒、多一些堅決堅韌,。我們要向他學習胸懷大局、矢志奉獻的優良作風。他像革命的一塊磚,數十年如一日,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主動作為,干一行愛一行,不務虛功、開拓奮進,體現了高度自覺的大局意識、矢志奉獻的優良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