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優秀名人故事10篇
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中國歷史優秀名人故事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歷史優秀名人故事篇1
王羲之小的時候,練字十分刻苦。據說他練字用壞的毛筆,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們叫它“筆山”。他家的旁邊有一個小水池,他常在這水池里洗毛筆和硯臺,后來小水池的水都變黑了,人們就把這個小水池叫做“墨池”。
長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寫得相當好了,還是堅持每天練字。有一天,他聚精會神地在書房練字,連吃飯都忘了。丫環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催著他吃,他好像沒有聽見一樣還是埋頭寫字。(經典語句)丫環沒有辦法,只好去告訴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環來到書房的時候,看見王羲之正拿著一個沾滿墨汁的饃饃往嘴里送,弄得滿嘴烏黑。她們忍不住笑出了聲。原來,王羲之邊吃邊練字,眼睛還看著字的時候,錯把墨汁當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對王羲之說:“你要保重身體呀!你的字寫得很好了,為什么還要這樣苦練呢?”
王羲之抬起頭,回答說:“我的字雖然寫得不錯,可那都是學習前人的寫法。我要有自己的寫法,自成一體,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摸索,王羲之終于寫出了一種妍美流利的新字體。大家都稱贊他寫的字像彩云那樣輕松自如,像飛龍那樣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認為我國歷杰出的書法家之一。
中國歷史優秀名人故事篇2
中國傳統文人,通常羞言金錢,以“銅臭味”鄙視之。故不少優秀的文人墨客,都不事生產,不諳經營之道。但也有例外,既才華橫溢,文思敏捷,又具備超人的經濟頭腦,懂得理財。康有為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對房地產有著敏銳的判斷力,好幾次牛刀小試,便獲利不菲。其點子之準,下手之穩,就算現在的炒房高手,也自愧不如。
康有為流亡海外多年,其間得到了許多愛國華僑的慷慨資助,這是他得以周游列國的重要經濟保障。但他也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賺了不少錢,特別是在房地產上屢有斬獲。
比如1906年春節期間,他訪問墨西哥,受到當地隆重接待。當時墨西哥城正在籌款修筑有軌電車,他敏銳地意識到電車軌道經過的地方,必將成為人氣旺盛的商業圈,地價必定隨之飆升,這是一個十分難得的賺錢的機會,便大量購置電車軌道經過之處的地產。沒過多少日子,這些地價果然上揚了好幾倍,他輕輕松松獲得了10多萬銀元的贏利。
應該說梁啟超也是賺錢的'好手,早在1898年就以“保皇會”的名義,用入股的方式向海外華僑集資,在上海創辦“廣智書局”和“新民叢報社”。他憑借自己的知識資源,占有三分之一的股份,一年收益上萬銀元。當時康有為因逃避清政府追殺而避居印度吉大嶺,經濟陷于窘境,他得知后馬上匯出1800銀元,資助康有為。
有道是“此一時,彼一時”,當康有為在墨西哥的房地產上狠賺了一筆之時,梁啟超的“廣智書局”卻陷入虧損的窘境,康有為得知后馬上寫信詢問梁啟超需要多少錢?梁啟超回信說:“每年費用3000銀元。”康有為立即匯出5000銀元:給梁啟超本人3000銀元,給梁啟超在澳門的家屬1000銀元,給梁啟超的兄弟學費1000銀元。出手之闊綽,堪與當今那些房地產老板媲美。“康梁”在政治上結為同盟早已美名遠揚,在經濟上互相施以援手,也傳為佳話。
康有為晚年經濟狀況非常富裕。1913年康有為55歲那年結束流亡生涯回國,廣東政府發還了被清朝政府抄沒的康氏家產,并加發官產作為對康有為流亡15年的賠償。資本貴在積累與增長,康有為非常清楚這一點,通過炒房地產來獲利,依然是他的拿手好戲。他于1914年6月定居上海,租賃上海新閘路16號辛家花園,每月租金120銀元,一住8年。這期間他看到上海房地產的升值潛力巨大,便馬上變賣了廣東的房產,在上海買入地皮。沒過多久,上海的地皮飛漲,康有為又大賺了一筆。接著他又投資交通干線附近的房產,同樣獲利頗豐。
1921年,康有為在愚園路自購地皮10畝,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園住宅,取名“游存廬”,十分豪華。晚年時他還在別處修建、購買了3座別墅,分別為杭州西湖的“一天園”、上海楊樹浦的“瑩園”和青島的“天游園”。“一天園”占地30余畝,歷時4年才建成。“瑩園”建成后轉讓給別人,屬于短線投資項目。青島的“天游園”原來是總督樓,康有為購買后加以改擴建,他的生命最后終結于此。
中國歷史優秀名人故事篇3
一飯千金
韓信小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拼命習武,然而,掙錢的本事卻一個也不會。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饑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老奶奶為人家漂洗紗絮,人稱“漂母”。她見韓信挨餓挺可憐,就把自己帶的飯分一半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發誓要報答漂母之恩。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后對漂母分食之恩始終沒忘,派人四處尋找,最后以千金相贈。這就是“一飯千金”成語的來歷。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里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于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中國歷史優秀名人故事篇4
在我的書櫥中,有各種各樣的書。但我最喜歡看的書還是《歷史人物故事》,這本書讓我認識了許多中國從古至今的歷史人物。寒假閑暇的時候,我都會拿出來品讀一番,它陪伴著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假期。
這本書是由宏云主編的,書中無論是治水英雄大禹還是愛國詩人屈原以及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都讓我非常敬佩。因為他們為了自己的國家不惜一切個人代價。其中《東北抗日聯軍領袖楊靖宇》這個故事讓我最為難忘。這個故事主要寫了楊靖宇率領自己的部隊同敵人斗爭,經常不顧個人安危,多次被捕,但釋放后仍忘我的工作。他的部隊沖鋒陷陣、作戰英勇。可是,由于叛徒告密,部隊傷亡很大,最后只剩他孤身一人頑強地堅持斗爭,同敵人周旋了幾天之后壯烈犧牲。
這本書的故事各個精彩,他們的名字將千古流傳下去,他們激勵著我刻苦學習,長大后我將用所學的知識把祖國打扮得更加美麗、富饒。
中國歷史優秀名人故事篇5
他,是一位抗日時期的著名將領,嚴于律己,正直勇敢,帶領的部隊曾被譽為“鐵軍”,而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的革命精神與愛國情懷!
1931年,他因積極抗日反對蔣介石被蔣介石逼迫下野,到國外“考察實業”,實際上是被奪取軍權,防止抗日。可他到了美國就接二連三受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很多人歧視中國人,對日本人卻奉若神明。一天,他往國內寄衣物,而郵局職員竟說世界上已經不存在中國了,他頓時怒不可遏,剛要發作,陪同人勸到:“你為什么不說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說了就可受到禮遇。”他當場怒斥:“你覺得當中國人丟臉嗎?可我覺得當中國人光榮!”為了維護民族尊嚴,他找了一塊木板,用毛筆寫上“我是中國人”幾個大字,并仔細地在下面注上英文,將其掛在胸前。他挺著胸膛,昂首闊步地穿過圍觀的外國人,顯現著中華民族的尊嚴。
1934年,他被國民黨逮捕,面對“立時槍決”的命令,他平靜地向敵人要來紙和筆,揮筆疾書,寫下了自己坎坷的一生,揭露了蔣介石的種種罪行,在給夫人的遺囑中寫道:“夫今死矣,是為時代而犧牲……”接著,他披上斗篷,從容不迫地走向刑場,以地作紙,枯枝為筆,寫下了一首感天動地、浩然正氣的絕命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然后他聲色俱厲地對執行官喝令:“我為抗日而死,為革命而死,不能跪下挨槍,死后也不能倒下,給我拿把椅子來!”他坐定后,又喝道:“到前面開槍!共產黨要死得光明正大,決不能在背后挨槍,我要親眼看著蔣介石的子彈是怎樣打死我的!”當特務在他面前顫抖著舉起槍時,他振臂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革命萬歲!”
他,是“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他有著革命精神,將一生獻給革命;他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懷,國難當頭,他挺身而出,光榮獻身。他做的一切,是為了捍衛民族尊嚴,振興中華民族。他的偉大事跡與精神震撼著一代代中國人,他的名字,就叫做——吉鴻昌!
中國歷史優秀名人故事篇6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
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鉆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后,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后,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于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繼續前進。
中國歷史優秀名人故事篇7
陸隴其是清朝初年講授程朱理學的學者,當過知縣、御史一類的小宮。他與那些口是心非的偽逬學家不同,不僅能夠認真領會程朱理學的道理,而且還在實際中履踐這些進理,為百姓辦了不少好事。
陸隴其行政斷案有一個特點,就是十分重視道德教化。他認為,天下萬事萬物之中都包含著同樣的“理”,人們只有懂得了這些“理”,才能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規矩,循守國家的法制。所以他無論是履行公務,還是審訊犯人,總要首先深入淺出地講一番逍理,啟迪人們的良知知。
催繳賦稅,是朝廷賦予各級宮員的一項極其重要的政務,也是一件阻力很大的工作。一般的縣令在催繳陚稅時,總是指揮大批衙役下鄉督促,稍有緩慢不是懲罰肉體,便是罰糧罰款,搞得官民對立情緒很大,有時還會激成民變。而陸隴其卻不這樣做。他在當嘉定縣令時,每當繳糧納陚的日子臨近的時候,他通常把鄉親父老召集起來,給大家講一番按時納陚的道理。他說:“向大家收繳的錢糧,全是朝廷的國課,并不是縣官的私蓄。如果百姓們能急朝廷之所急,按時上繳錢糧,家心安理得,而且給當官的減去好多麻煩,以便有更多的工夫為民辦事。我與大家沒有任何宿怨,不想為收錢糧而杖責任何人。何況一旦受到杖責不僅要花許多冤枉錢,還要落得欠糧受責的名聲。倒不如及早湊齊應納之款,使你我都相安無事地辦完這件事。”鄉民們聽了之后,覺得陸隴其的話說得很實在,很透徹,樂于接受。所以他在任時,很少發生欠糧受責的事。
對于囚禁在監獄中的犯人,他也好言相勸,進行開異。他曾經寫過一篇《勸盜文》,派人給犯人們宣講,大意是:“人的本性原來都是善的,你們這些犯了罪的人也不例外。只是由于一念之差,不安分守己,作出犯法的事來,關在這里受盡痛苦。這些都是由于人心中的雜念蒙蔽了善性造成的結果。然而人心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你們能夠深刻地悔過往日的不是,去掉心中的雜念,就能重新做一個好人,依舊可以成家立業。”讀到這里,在場收聽的犯人們情不自禁地哭了起來。
1692年陸隴其逝世。第二年冬,朝廷需要委派兩名文臣管理直隸、江南的書院。廷臣全都主張從翰林院中物色人選。康熙不同意,發出特旨:直隸派李光地去,江南派陸隴其去。大學士王熙急忙報告說:“陸某己經病故了。”康熙惋借地說:“為什么不早啟奏?”王熙回答說:“按照啟奏的條例,7品官在籍身亡不在向朝廷啟奏之列。”康熙沉默了許久,感嘆地說:“陸隴其是本朝不可多得的人才。”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動物。在辦一件事情,或推行一項政策的時候,向人們講清道理,啟發他們的自覺性,可以減少行動的阻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個逬理從陸隴其的政績中得到很好的證明。
中國歷史優秀名人故事篇8
隋朝有個讀書人名叫李密,原是貴族出身,后來家境破落。但他喜歡讀書,從不浪費能夠用來讀書的點滴時間。一次,李密騎著牛出外辦事,就把一套《漢書》掛在牛角上,從中抽出一本,坐在牛背上一邊趕路,一邊讀,十分專注。這一情形恰巧讓大臣楊素看到,楊素問道:
“你是哪兒的書生?”
“我叫李密,遼東襄平人。”
“你讀的是什么么書?”
“《漢書》中的《項羽本紀》。”
楊素很親切地跟李密詳談了一陣,覺得這個少年前途無量,便鼓勵他:“你這么好學,將來一定會有成就的。”楊素回家后,把情況講給兒子楊玄感聽,楊玄感便和李密結交,成了好朋友。
公元613年,楊玄感看到隋朝大勢已去,便乘機起兵反隋,并請李密為他出謀劃策,但楊玄感沒有采納李密的妙計,兵敗身亡。后來李密投奔了瓦崗寨的農民起義軍,成為瓦崗軍的首領。
后來,人們用“牛角掛書”來形容讀書非常刻苦努力。
中國歷史優秀名人故事篇9
晉代孫康,京兆人,性敏好學。家境貧寒,燈已無油,嘗于冬月映雪讀書。
孫康由于家境貧寒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于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而且,居然看得非常清楚。于是,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
正是他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
中國歷史優秀名人故事篇10
“鴻門宴”這個故事發生在陳勝吳廣起義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陳勝吳廣起義后,各地云起響應,其中有楚國貴族出身的項梁、項羽叔侄,有農民出身的劉邦。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項梁扶楚懷王的孫子名叫羋心的人作了楚王,劉邦也投靠了項梁。公元前207年,項梁戰死,懷王派項羽等去救援被秦軍圍困的趙國,同時派劉邦領兵攻打函谷關。臨行時,懷王與諸將約定,誰先入關,便封為關中王。
項羽大破秦軍后,聽說劉邦已出咸陽,非常惱火,就攻破函谷關,直抵新豐鴻門。這時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暗中派人告訴項羽說劉邦想在關中稱王。項羽聽了,更加惱怒,決定第二天發兵攻打劉邦。
張良向劉邦分析,不宜和項羽硬拼,劉邦只得退出咸陽,回師霸上,更知道自己軍力不及于項羽四十萬大軍,劉邦更把在咸陽所得一切,原封不動的送到項羽營中,更說愿讓項羽稱關中王。范增已覺出劉邦必成大器,便命項羽設下“鴻門夜宴”一心誅除劉邦,但此事為項伯知悉,項伯竟顧念和張良故人之情,向劉邦大軍報訊,劉邦知道這鴻門宴是去不得的兇險之地,但張良卻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條,赴會也許能有生機,劉邦無奈只得應約前往。
鴻門宴當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羅地網,定要把劉邦人頭留下,誰知劉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項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項莊舞劍,志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劉邦刺死,可是還是被項伯和樊噲給劉邦解了圍,劉邦終于更借往如廁而逃遁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