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航天名人故事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你知道哪些中國航空航天名人故事?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國航空航天名人故事有哪些,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航空航天名人故事
錢學森: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曾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被譽為人民科學家。
主要事跡
錢學森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制的技術領導職務,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贏得了“中國航天之父”的美譽。他主持完成了“噴氣與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制,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的“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訂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論和系統學等。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作為“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的錢學森,數十年嘔心瀝血、攻堅克難,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他的愛國奉獻精神,激勵了無數中國人。
1960年11月5日上午九時許,“東風一號”導彈從我國酒泉發射場騰空而起,它的成功發射,對于新中國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與“東風一號”同時走進人們視野的,還有它的技術負責人——錢學森。
1935年,國立交通大學畢業后的錢學森考取公費留學,遠渡重洋,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35歲的錢學森已經是麻省理工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1949年5月,錢學森收到了一封來自萬里以外的信件,信件內容是邀請他回到中國,領導航空工業的建設。
拳拳赤子心,殷殷報國情。1955年10月,他終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國。作為世界著名的火箭與導彈專家,錢學森帶領他的團隊肩負著為中國造出第一枚導彈的重任。而此時的新中國,百廢待興。要造導彈這種尖端武器,困難是顯而易見的。
發展新中國的國防工業,就得靠自力更生。此時,錢學森率領的團隊,大多是剛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他為此編撰了一部基礎教材《導彈概論》,正是這部經典著作啟迪了第一代從事導彈和火箭研制的航天人。
歷經九年時間,由中國人自己制造的“東風一號”和“東風二號”導彈相繼發射成功。1970年4月,由錢學森擔任技術負責人的“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在錢學森的建議下,我國在1992年選擇了發展神舟飛船的載人航天之路。
從內蒙古著陸場回到北京的楊利偉,專程來到錢學森家中向老人報到。此后,每一位從太空凱旋歸來的航天員,都會來到錢學森家中,向這位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報告好消息,直到錢學森去世。
錢學森作為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范,他的自立自強和愛國奉獻精神,鼓舞了無數中國人,也凝聚成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磅礴力量
楊利偉
10月15日上午8時許,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國第一個走向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在飛船艙內待命起飛。艙內的攝像機鏡頭,把他的畫面傳向千里之外的首都北京。
此時此刻,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載人航天指揮大廳里,4名特殊的“觀眾”面對大屏幕情不自禁地輕聲叫出聲來:“孩子!”“利偉!”“爸爸!”……
他們,是楊利偉的父親楊德元、母親魏桂蘭、妻子張玉梅和8歲的兒子楊寧康。他們作為特邀嘉賓,將在指揮大廳的大屏幕前為親人楊利偉送行。
魏桂蘭大媽今天刻意“打扮”了一番,外套里面穿了一件紅色的毛衣,嘴唇上還涂了一層淡淡的口紅。老人說:“今天是喜慶的日子,咱們都得精神一點兒!”
張玉梅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上的丈夫,把兒子楊寧康的手緊緊攥在手里,仿佛生怕調皮的兒子干擾了利偉。小寧康瞪著兩只圓溜溜的大眼睛,看著穿著乳白色航天服的爸爸,高興地叫起來:“爸爸今天最精神!”
“30分鐘準備!”發射場上,指揮員的口令傳來。魏桂蘭大媽好似有點緊張,不由自主地抓住了楊大伯的手。楊德元大伯拍拍老伴的手背,安慰她說:“放心,放心!”
“20分鐘準備!”這時,魏桂蘭大媽好像一下子堅強起來。她挺直腰板告訴記者:“利偉這孩子,從小就膽子大,大人們問他長大了想干啥,他總是把腦袋瓜一歪說‘開飛機!’后來他真的開上了飛機,今天又要去開飛船,他心里不定怎么高興呢,咱們都得為他高興不是?”
“15分鐘準備!”這時,前方首長與楊利偉對話的聲音傳來,楊利偉大聲說:“我在艙內感覺非常好,保證堅決完成任務!”說完,利偉面對攝像機鏡頭說了一句:“明天見!”
指控大廳里,頓時響起一陣暴風雨般的掌聲,大家都被航天員充滿信心的告白感動了。
“5分鐘準備!”“1分鐘準備!”大廳里,空氣好像驟然凝固了,兩位老人眉頭緊鎖,張玉梅一手捂住了嘴巴,一手把小寧康的手攥得更緊了。
飛船發射進入最后10秒鐘倒計時,飛船艙內的楊利偉突然抬起手,對著鏡頭敬了一個軍禮!
翟志剛
一提起勇敢、堅持不懈這兩個詞語,我就會猛然想起我們中國的“航天英雄”翟志剛。這天,我看了一篇文章,它是關于翟志剛的。
文章主要寫了:翟志剛當宇航員前那刻苦的訓練。他們每天都要在身上加八倍比體重要重的東西,還得接受“臥床”訓練,頭倒立。
許多宇航員都練得身體彎曲,眼淚都流出來了。練“臥床”一練就是二十天。體驗頭朝下的血液倒流狀態,而且吃喝來撒都必須保持這種狀態。宇航員們每次訓練完后體重必須減三斤以上,衣服能擰出幾斤的汗水。這樣艱難的訓練翟志剛熬下來了。他是十四個宇航員中唯一一個三次人選飛天梯隊的宇航員。
他曾入選“神五”、“神六”飛行梯隊,兩次都與“飛天”失之交臂,但他從不懈怠,決不放棄。在翟志剛堅持不懈的精神下,他終于在2008年九月七日十七小時,他,四十二歲的宇航員翟志剛成功登上了太空,使中國成為了第三個獨立掌握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從這個現實生活中的故事來看,我覺得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為了自己的夢想,有了美好的夢想,人就會好好發展,離夢想越來越近,最終實現自己的夢想。
然而,要實現夢想就必須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有不被失敗打敗的精神。像翟志剛,兩次都沒有被入選,與“飛天”失之交臂,但是他堅持不懈的精神使翟志剛發展進步很大,最終還是登入太空,實現了他自己的夢想。
我們有著必勝的信心與斗志將會使自己愉快,更能讓中國振興。我想:等我們每個人的夢想都變成了現實,想象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條件一定比現實還要好上好幾倍呢,那時我們人類該有多幸福。如果世界上沒有壞人,只要好人,每個人都有上盡心,有斗志,我們還能怕什么呢?
再說,中國越來越發達了,人們都能滿足生活條件了,現在就已經那么好了,我們還用擔心以后嗎?所以嘛,人就必須得有斗志,有堅持不懈,有不屈服的精神。活著必須做一些有意義的好事情。像一些壞人,他們的斗志很強,也有堅持不懈,不被失敗屈服的精神。這樣的人完全可以成為國家的棟梁,可是他們盡是干些壞事,干些沒意義的事。這種人哪!就是《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的“灰太狼”,他完全是可以比“喜羊羊”還要‘牛’的,就因為他吧優點全都用到壞事上去了。這樣的人很多,我只打個比方。我希望每個人都有斗志,不屈服、堅持不懈三種精神,相信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什么是航天傳統精神
1986年12月,航天工業部黨組對航天精神進行了提煉和歸納,提出了“自力更生、大力協同、尊重科學、嚴謹務實、獻身事業、勇于攀登”的航天傳統精神。
以后根據聶榮臻副總理倡導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無私奉獻”的精神,結合航天科技工業的具體特點,對航天傳統精神作了新的概括和提煉,表述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于攀登”。
我國航天領域最新成就
截止2020年6月,我國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有:
1、中國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后,人類探月新成就
2019年是人類登月50周年紀念,這也意味著我們距離那個偉大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然而,由于地球對月球的潮汐鎖定作用,人類永遠無法看到月球背面(絕大部分),也無法派遣探測器著陸那里一探究竟。
2、隼鳥二號和冥王,小行星探測再下一城
小行星是太陽系內最神秘的星體之一,它們數量眾多,也埋藏著太陽系最久遠最深層次的秘密。此前人類僅有日本隼鳥號在經歷了7年(2003-2010)時間、飛行60億千米后才從小行星25143“糸川”上取得一些樣本。
3、北斗繼續爆發,又一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基本組網完畢
衛星導航系統有三種建設邏輯:全球覆蓋要靠中圓軌道(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歐洲伽利略),低緯度區域覆蓋靠地球靜止軌道(印度IRNSS),區域增強系統靠傾斜同步軌道(日本QZ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