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看的人物傳記書籍
個人傳記一定很好看吧,你知道有哪些關于個人傳記的圖書嗎?那要讀哪些個人傳記呢?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個人傳記圖書推薦供大家參考,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最值得看的人物傳記書籍篇1
《沈從文晚年口述》 前半生寫作,后半生治學,易代之際由“寫作”入“治學”的角色轉型;本書另附有沈先生晚年講座錄音五段。
從文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不喜歡表現自己,可是我和他接觸較多,就看出他身上有不少發光的東西。不僅有很高的才華,他還有一顆金子般的心。
——巴 金
一個戰士,不是戰死沙場,就是回到故鄉。
——黃永玉
不折不從,亦慈亦讓。
——張充和
1949年以后,沈先生離開高校去了歷史博物館,一待幾十年,心甘情愿做一名說明員,而且“深深覺得生命沒有白過”。
他年輕時就喜歡收集文物,到博物館后充分借助展覽的便利,更是見識了不少文物珍品,他認為“要懂歷史,離開文物就沒法子說懂歷史”,他相信“按照舊的方式,以文獻為主來研究文化史,能做的有限。放下這個東西,從文物制度來搞問題,可搞的恐怕就特別多了”
正是憑借這種理念,他與助手們經年累月歷盡艱辛,編纂成《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成為傳世的經典之作。
本書由沈先生晚年的重要助手王亞蓉編著,分為晚年口述、后學追憶、工作信函三部分。本次增訂另補入兩篇極有分量的最新回憶文章,由沈先生助手王亞蓉、李之檀和出版家陳萬雄追述《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的撰寫與出版過程。
《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增訂本)“最賢的妻,最才的女”;追問人生的價值,為靈魂清點行囊。
楊絳九十六歲開始討論哲學,所討論的是人生最根本的問題,同時是她自己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她是在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準備。走到人生邊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著她的又是什么。這便是本書的兩大主題:人生的價值和靈魂的去向。她的心態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卻有一種令人欽佩的勇敢和敏銳。
——周國平《人生邊上的智慧》
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沒有了嗎?
——楊絳
“贈予楊季康(楊絳本名),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錢鐘書
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時創作了這部充滿哲思與意趣的散文集,通過對命運、人生、生與死、靈與肉等根本問題的思考,領悟到人生的價值在于遵循“靈性良心”的要求修煉自己,完善自身。她以深刻獨到的體驗、秉筆直書的勇氣和生動飽滿的筆觸,為那些在現實生活中因信仰缺失而茫然無助的人們指點迷津。書后巧置精彩隨筆,增補“百歲答問”,對其看法加以佐證,語言本色無華、感人至深。
《趙元任早年自傳》 “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中國現代音樂學之先驅、“中國科學社”的創始人之一;與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并為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導師。
“趙元任可以稱為中國第一代語言學家,我學語言學是跟他學的,我后來到法國去,也是受他的影響。”
——王力
一是他以現代的語言作為語言學的研究對象,給中國語言學研究開辟了一條新路;二是他給中國語言學的研究事業培養了一支龐大的隊伍。
——呂叔湘
“趙元任,趙元任,在我青少年時代,到處都是趙元任的影子。”
——陳原
趙元任留學第一年自制的賀卡
《趙元任早年自傳》是元任先生的一本小書,記述他從童年到青年的成長經歷,不作總結,不講感悟,純是生活的實錄,又常常夾以有趣的故事和俏皮話,讀來妙趣橫生。本書雖只記敘了其部分的人生,卻生動反映出這位語言學家多方面的天分:對語言的興趣,對聲音的敏感,對音律的興味,以及由此生發的研究精神——這些都隱約導出了未來學問家的路徑。
延伸閱讀:
《趙元任年譜》研究趙元任的思想及其形成對于研究如何對待西方思想、如何利用傳統資源可以起到一個典范的作用,其意義遠遠超出了語言學的范圍,同時展示此書在這方面珍貴的歷史史料價值。
最值得看的人物傳記書籍篇2
《林紓家書》 林紓身處中西文化之間,既為當世所重的翻譯大家,又是后人稱道的古文殿軍。
林紓最早引進英國批判現實主義。
在我國小說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專為下等社會寫照”、“專意為家常之言”等命題。
林紓的譯介對“后來的新文學巨子”是一種“啟蒙教育”。
吾老矣,一切看破,惟教子之心甚熱如火。汝累累不聽吾言,而吾心亦未嘗一刻灰冷。可見父母愛子,匪所不至。
——林紓
出于體現林紓修改用心與筆意的考慮,編注者夏曉紅老師盡可能恢復、補錄了被圈改的文字:
本書其一為訓子家書,共104通。信中林紓向子輩傳授處世之道,可見傳統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透露出社會新變于傳統家庭的沖擊。其二為經林紓批閱的林琮作文13篇,展示了林紓教讀古文的方法及評判標準,可感其力延古文之一線的殷殷期許。書中所收書信、作文多為首次整理,由北京大學夏曉虹教授和包立民先生輯錄,并進行校注和導讀,深入詮釋了林紓家書的珍貴價值。
《往事偶記》 “中國經濟學一代宗師”的人生自述;“以一個學者的眼光,記錄下了其所親歷的大時代。”
梅貽琦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到后來,梅先生甚至認為“校長不過是率領職工給教授們搬凳子的。”
陳岱孫是教授治校體制創立、運行的關鍵人物,是梅校長最得力的助手。
陳岱孫是大家公推出來的“群主”。因為他處事公正嚴謹,思慮細致周密,從清華到西南聯大一直都是主事者,威望甚高,年紀輕輕就被尊為“岱老”。
記得孩時吃丸藥,常常喜歡把外面的糖殼先吃掉,嘗一嘗里邊的苦味。久住在都市中,常感覺得我們沿海省市所謂物質文明,不過像丸藥的糖殼,實在的生活是要在這糖殼底下去體嘗。
書總是要讀的。人類的進化賴于知識的積累;而知識則主要借書而傳遞。“讀書無用論”是一個大騙局;再不能讓人們有日回顧”恨不十年讀書”了。
本書為著名經濟學家陳岱孫先生的隨筆集。平實的筆觸間,回憶其少年求學、歸國治學的經歷,以及與梅貽琦、葉企孫、金岳霖、周培源等諸位同道好友的往來;更以一個學者的眼光,記錄下了其所親歷的大時代,其中關于私塾與專讀生制度、教授治校制度以及西南聯大的諸多回憶,多有不同于人文學者的客觀描述與理性觀察,獨具價值。
《從清華園到史語所――李濟治學生涯瑣記》(修訂本) 李濟先生是中國第一個具有科學考古思想的人,也是第一位享有世界聲譽的中國考古學者。
近代的學術工作大半都是集體的。每一件有益思想的發展,固然靠天才的領悟和推動,更要緊的是集體合作的實驗、找證據以及復勘。只有在這類的氣氛中,現代學術才有扎根生苗的希望。
——李濟
李濟(1896-1979),著名考古學家。清華學校畢業后留美,獲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歸國后曾任教于南開大學、清華大學,后任中研院史語所考古組主任(晚年兼任所長多年)。李濟先生領導的田野工作,以西陰村、城子崖和殷墟之發掘最為著名,其成果獲得全球學界的極大關注。
李濟主持領導的西陰村、城子崖和殷墟的發掘,奠定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基礎。本書是李濟先生哲嗣李光謨的追憶文集,借助大量照片、檔案和考訂文章,展現了父親豐富曲折的治學生涯。
最值得看的人物傳記書籍篇3
《傳奇王陽明》 明代的思想巨匠,精通儒、釋、道,創立“心學”,徹底改變了明代中葉以后中國思想發展的整體格局;其思想影響了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孫中山等眾多后世名人。
王陽明可謂‘震霆啟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黃宗羲
他在近代學術界中,極具偉大,軍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勛業。陽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學術像打藥針一般令人興奮,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學結束,吐很大光芒。
——梁啟超
明之中葉王陽明出,中興陸學,而思想界之氣象又一新焉。
——蔡元培
陽明思想的價值在于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解決了宋儒留下的‘萬物一體’和‘變化氣質’的問題…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與物、知與行統一起來,泯合朱子偏于外、陸子偏于內的片面性,解決宋儒遺留下來的問題。
——錢穆
他是一位文化巨擘,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而成為“真三不朽”,實現了古今圣賢的人格理想;
然而,他的一生卻是滿地荊棘,充滿艱辛曲折,坎坷無限……
本書以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講座《傳奇王陽明》為基礎整理潤色而成。作者董平教授,系浙江大學哲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
董平教授認為,歷史人物與事件之所以永遠有它的魅力,正在于歷史的意義總是具有當代性。他力圖帶領讀者,從王陽明不平凡的生活事跡之中,領略他博大的胸懷與深邃的思想,感悟他坦蕩的胸襟與光明峻偉的人格,以使我們自己生命境界的提升獲得某種有益的精神啟迪。"
《萬歷興亡錄》明之亡,實亡于萬歷?明神宗萬歷皇帝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明代歷史中以萬歷紀元的時間,持續近48年之久,卻又創造了二十八年不上朝的紀錄。
明神宗在位四十八年,前十年奮發圖強,中間十年由勤變懶,最后近三十年“萬事不理”。
——白壽彝
總的來說,萬歷即位以后的第一個十年,即從1572年到1582年,為本朝百事轉蘇、欣欣向榮的十年。北方的“虜患”已不再發生,東南的倭患也已絕跡。承平日久,國家的府庫隨之而日見充實。
——黃仁宇
神宗親政以后,獨攬大權,怠于政事而耽于享樂,日益揮霍侈靡,不知遏止。
——范文瀾
萬歷年間,陷于內耗的明朝一次次錯過了重新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的機會,失去了改變自己、凈化自己的原動力,社會在不斷開放,路卻越走越窄,最終滑向了毀滅的深淵。
有感于此,學界曾有觀點認為:明之亡,實亡于萬歷。
那么萬歷皇帝真能背負如此罵名嗎?
在興與亡的嘆息間,我們又能得到什么樣的啟示呢?
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方志遠教授,一位歷史學的守望者,在史書中觸摸這個苦難民族靈魂的最深處。本書是江西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國家社科基金歷史學科評審組專家——方志遠二度攜手《百家講壇》之作。讓我們跟隨他的腳步,一同探尋明代萬歷一朝的興與亡,得與失。
《囚徒天子光緒皇帝》 光緒皇帝開啟了維新變法運動,由此打開了中國百年變革大潮的閘門。他究竟度過了怎樣悲慘的一生?他的一生,對中國的命運又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載湉是滿洲皇族中比較能夠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頗有所作為。
——范文瀾
誠然,光緒是懦弱的。但是他和西太后長期矛盾,在他處于“朕位幾不保”的時候,突然勇敢起來,鋌而走險,這也是不悖于常情的。
——楊天石
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九位君主,1875—1908年間中國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是晚清舉足輕重的帝王,他執政34年,卻始終生活在慈禧太后的陰影下,生活沒有自由,婚姻不能自主,備受摧殘和迫害,最終含冤九泉,命運令人扼腕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