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名人軼事簡介
伯特蘭·羅素(1872-197o),英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你是否在尋找“羅素名人軼事簡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羅素的名人軼事簡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羅素名人軼事簡介
英國哲學家羅素在回憶錄里講到他很早就拋棄了康德和黑格爾的思想,甚至于他認為在數學哲理的探討上,康德簡直是愚蠢和無知。那么他的早期思想受益于誰呢?就是他的學生,后來的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
羅素和維特根斯坦的關系很有意思,當時做學生的維特根斯坦跑來問羅素:“你能不能告訴我,我到底是不是一個大白癡?”羅素告訴他:
“親愛的同學,我真的不知道。你干嗎要問我?”維特根斯坦回答說:“因為如果我真的是個大白癡,就該當一名飛機駕駛員;但如果不是,就應該當一名哲學家。”羅素讓他回去寫一篇論文,才能告訴他是不是個大白癡。論文寫完了,羅素看后說:
“你絕不能成為一名飛機駕駛員。”維特根斯坦從此走上了哲學之路。但是羅素的苦惱也隨即而來,因為維特根斯坦總是深更半夜找羅素探討哲學問題,使羅素不得休息。就是這樣一個人,羅素坦誠地說:
“我自己也深受他早期的思想所影響。”一個大哲學家能這樣坦誠地講出自己是受學生思想的影響,這在__是不可想像的。
除了維特根斯坦,羅素還從低他兩級的劍橋校友穆爾那里受益良多,羅素認為穆爾是他心目中天才的完美典型。《羅素回憶錄》里寫道:
“而我則主要是因為與他對話后,導致我舍棄黑格爾與康德。雖然他小我兩歲,但對我的哲學觀點卻有著極深遠的影響。”這就是羅素,極真誠地和盤托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思想來源,這是真正學者的謙誠和率真。
羅素個人榮譽
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個人影響
羅素11歲開始學習歐氏幾何,18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1894年畢業;1895年他在劍橋三一學院獲研究員的職位;1901年他發現了著名的羅素悖論,引發了20世紀初對數學基礎的危機。他與懷特海合作于1913年完成了名著《數學原理》。提出并成為邏輯主義的代表人物。
羅索還是一位蜚聲國際的哲學家、政論作家和社會活動家。他的文字清新流利,受到各階層的廣泛歡迎,并于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64年創立羅素和平基金會。
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辭
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辭——瑞典文學院常務秘書安德斯·奧斯特林:
1946年,羅素的巨著《西方哲學史》問世時,他本人已經74歲,從他巨著中的各種深沉的功力來看,我們才了解他是經過多么艱難困苦的努力才有了這一成果。如在談到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家時,他說:“在研究某個哲學家時,正確的態度應是不卑不亢,先為他們的立場設身處地地想想,直至了解他的思想,才盡可能地放棄先前的偏見,采取正確的批判態度。”
在這部書的另一處,他又寫道:“忘記哲學所討論的問題,或在心目中存在著各種先入為主的、固定的哲學答案,都是不好的,教我們如何學會生活在疑問中,但又別讓疑問搞得麻木不仁,這可能是我們當前那些研究哲學的人的最主要的課題。”
半個世紀以來,由于羅素個人思想的高超,使他一直成為全球矚目與爭論的中心,他自己除了固定的寫作與研究以外,也隨時準備迎接任何戰斗,未曾一日懈怠。在人類知識和數理方面,他的研究成果可以與牛頓在力學上的成就相媲美。但并不是由于他在這方面的成就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是因為他能夠把一般性的哲學思想成功地介紹給人們,他這樣做,是對哲學家始終保持興趣的最成功的范例。
他的一生的著作,主要是為公眾的良知作辯護。作為一個哲學家,他追求的是以洛克和休謨為代表的英國經驗哲學路線,對于那些觀念論的信條,他從來沒有為之動心,而且還是激烈的反對者。對于歐洲大陸的那套哲學思想,他認為應該從英國的立場冷靜地去審視和探討。他就是這樣,在嚴謹的態度中,不忘記發揮自己的敏銳,冷靜和機智,使他的著作充滿這些特性而成為非凡的作家,即使從純文學的觀點看,他的作品也是屬于永存的不朽之作。諸如《西方哲學史》(1946年)、《人類的知識——它的極限和范圍》(1948年)以及《我的心路歷程》(收于1951年出版的《羅素哲學思想》中),無不如此;當然,他的其它很多討論社會問題的著作也同樣是偉大不朽的作品。
羅素的觀點和意見的形成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對此不能簡單加以歸納。他的家族在對待英國政治的立場,一直受到輝格黨傳統的影響。他的祖父約翰·羅素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宮廷發言人。所以,在他年少時便受到自由主義的熏陶,后來又遇到社會主義思潮的沖擊,使他成為事事都權衡輕重、擅長獨立思考的社會批評家。他自始至終熱心地告誡我們,新官僚主義的危害,他強調個人的權利,反對集權制度,對工業文明的日益發展而造成的對人類簡樸的生活情趣的威脅,深感憂慮。1920年,他訪蘇歸來后,便對共產主義表示失望和厭惡。相反,在中國的旅行中,他卻深深地為中國的文化所吸引,對道家那種清靜的和儒家那種各任教化的精神,他認為可以作為平衡西方文化中存在的略帶激進和野蠻的作風之用。
羅素的很多著作都招致了不少攻擊,與其他哲學家不同的是,他認為作為一個作家這是很自然的也是很緊迫的事。當然,他的理性主義不可能解決所有棘手的問題,也不可能當作萬靈藥使用,即使是哲學家們愿意將“藥方”開出來也無濟于事。不幸的是,世界上存在著而且永遠存在著一種神奇的力,使你脫離理性的分析或駕馭。這樣,對羅素的著作,那怕從一種純粹實用的角度看,也沒有讓他的思想在兩次大戰期間受到很大重視,看來,主要是被完全拋棄了,但是,對他那種滿懷自信、敢于以樂觀堅決的態度力排眾議、說別人不敢說的話的思想家,我們是特別敬佩的,每次讀他的作品,如同聽蕭伯納喜劇中那心直口快的主人公說話時一樣舒服,因為那講話向來是以高昂的語調和伶俐的言辭而令人折服的。
總之,我們可以這樣說:羅素的哲學具體地體現了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先生當初設獎的動機,他們對人生的看法是十分相似的。兩人同樣相信懷疑論和“烏托邦”的理想,并對于當代世界的格局的悲觀看法而共同強調了人類行為的理想化。瑞典學院確認為他把諾貝爾先生的思想得以發揚光大,所以,在本獎設立50周年之際,決定將該獎頒發給羅素,以獎勵他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的倡導者和當之無愧的言論自由和思想解放的巨擘。
我的天——就在整整200年前,讓一雅克·盧梭由于在回答“藝術和科學能否有助于人類道德”問題時,說了個“不”字,而獲得了第戎學院的頒獎,雖然這個否定并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舉動,也沒有什么重大結果,況且第戎學院也不存在什么革命性的目的,但今天,我們也以同樣的敬意,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您,因為您的哲學著作毫無疑問地表現了道德文明,并且是對諾貝爾的精神的極其完美的發揚光大。所以,我們表彰您這位人道主義和思想解放的翹楚人物,同時,對于您親臨諾貝爾基金會 50周年慶祝大會,使我們深感榮幸。現在,請您上來從國王陛下手中接受195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