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名人經典故事
可以從這些名人幽默故事里,去品味到那些名人們的生活趣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有趣的名人經典故事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趣的名人經典故事(精選篇1)
《卓別林》
一個初出茅廬的作家請卓別林看他寫的一個電影腳本。卓別林仔細地閱讀了他的劇本后,搖了搖頭說:“等你和我一樣出名時你才能寫這樣的東西,而這個時候你必須寫的好才行。”
《莫泊桑》
一位貴族夫人傲慢地對法國作家莫泊桑說:“你的小說沒什么了不起,不過說真的,你的胡子倒十分好看,你為什么要留這么個大胡子呢?”莫泊桑淡淡地回答:“至少能給那些對文學一竅不通的人一個贊美我的東西。”
《丘吉爾》
在英國議會開會時,一位議員在發言時見到坐席上的丘吉爾正搖頭表示不同意。這位議員說:“我提醒各位,我只是在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時候丘吉爾站起來說:“我也提醒儀員先生注意,我只是在搖我自己的頭。”
《塔夫脫》
有一次,一位記者問塔夫脫總統的準確體重是多少。“我不會告訴你的。”塔夫脫用雷鳴般的聲音回答,“但你要知道,有人也問過議長里德,他回答說,真正有教養的人的體重不應超過200磅。可我已刷新這個紀錄,達到300磅了。”
《牛頓》
牛頓從事科學研究時非常專心,時常忘卻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給牛頓做飯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雞蛋放在桌子上說:“先生!我出去買東西,請您自己煮個雞蛋吃吧,水已經在燒了!”
正在聚精會神地計算的牛頓,頭也不抬地“嗯”了一聲。老保姆回來以后問牛頓煮了雞蛋沒有,牛頓頭也沒抬地說:“煮了!”老太太掀開鍋蓋一看,驚呆了:鍋里居然煮了一塊懷表,雞蛋卻還在原地放著。原來牛頓忙于計算,胡亂把懷表扔到了鍋里。
《維特門》
維特門是哈佛大學畢業的著名律師,當選為州議員。有一次他穿了鄉下人服裝到彼士頓某旅館,被一群紳士淑女在大廳里看到了,想戲弄他。維特門對他們說:“女士們,先生們,請允許我祝愿你們愉快和健康。在這前進的時代里,難道你們不可以變得更有教養、更聰明些嗎?你們僅從我的衣著看我,不免看錯了人,因為同樣的原因,我還以為你們是紳士淑女,看來,我們都錯了。”
《華盛頓》
一天晚上,華盛頓與幾位客人坐在壁爐邊聊天,因背后的壁爐燒得太旺,華盛頓感到太熱,就轉過身來,臉朝壁爐坐下。在座的一位客人開玩笑說:“我的將軍,您應該頂住戰火才對呀,怎能畏懼戰火呢?”
華盛頓笑著回答:“您錯了。作為將軍,我應該面對戰火,接受挑戰,假如我用后背朝著戰火,那不成了臨陣脫逃的敗將了嗎?”
《歌德》
有一天德國大詩人歌德在公園里散步,正巧在一條狹窄的小路上碰上了一位反對他的批評家,那位傲慢無禮的批評家對歌德說:“你知道嗎,我這個人是從來不給傻瓜讓路的,”機智敏捷的歌德回答說:“而我卻恰恰相反。”說完閃身讓路,讓批評家過去。
有趣的名人經典故事(精選篇2)
沒有伯樂,只能懷才不遇。
北宋嘉祐年間,士人劉幾多次在國子監考試中得第一名。因他文章中詭譎險怪的文句迭出,學子們紛紛仿效,一時形成了怪異浮華的風氣。歐陽修很討厭這種文風,總想整肅一下。
這年,歐陽修主持進士考試,規定凡是寫艱澀險怪文章的考生一概不取。有個考生在文章中這樣寫:“天地軋,萬物茁,圣人發。”意思是:天地初分時,萬物始生長,偉人方問世。歐陽修想:“這個人一定就是劉幾!”于是戲謔地在其后續寫道:“秀才剌,試官刷。”意思是:你秀才的文章違背事理,考官就把你刷掉!還用大紅筆把文章從頭到尾橫涂一道,稱作“紅勒帛”,批上“大紕繆”三個字張榜公布。后來發現這個人果然就是劉幾。考場文風因此發生了改變,大家都學著寫內容充實、樸素的文章了。
過了幾年,歐陽修擔任廷試考官,發現劉幾又來參加考試。歐陽修說:“清除邪惡一定要徹底,今天一定要狠狠斥責這些個輕浮學子,以便鏟除文壇禍患。”他發現一個考生寫的《堯舜性仁賦》,其中一句:“故得靜而延年,獨高五帝之壽;動而有勇,形為四罪之誅。”意思是:所以能得寧靜就可以養生,可以比五帝還高壽;如果易沖動而莽撞,就會受到意想不到的懲罰。歐陽修便將這個考生定為第一名。等到張榜公布時,發現考生叫劉輝。有人告訴歐陽修,劉輝就是劉幾,為了徹底改變文風,他連名字也改了。歐陽修很感動。
歐陽修通過大力改革文風,發現了許多人才,經過他的提拔,一個個都成了名家,其中就有王安石、蘇軾和蘇轍。
有趣的名人經典故事(精選篇3)
楊絳先生百歲誕辰之際,中央電視臺《讀書時間》專門做了一期專題節目。現場嘉賓一共兩位,三聯書店的總編輯李昕是其中一位。節目中,李昕談到了楊絳夫婦的精神境界和高風亮節,他們三十多年不換房,不裝修,不買家具,但是他們捐出兩人全部的版稅超過1000萬元,在清華大學設立了一個“好讀書基金會”,扶助貧困學生。
節目播出后,幫楊絳先生料理版權的友人吳學昭,特意給李昕打來電話:“你們這期節目做得不錯,楊先生看了很高興。但她發現你有個地方講錯了。”李昕聽了心里一驚,忙問:“什么地方?”吳學昭回答說:“楊絳夫婦在清華大學設立的是‘好讀書獎學金’,但是被你說成‘好讀書基金會’了。她說,設立獎學金比較簡單,但建立基金會就不同了。那是得按國家有關規定成立的非營利性法人,需有規范的章程,有組織機構和開展活動的專職工作人員,還要申報民政部門批準,才可向公眾募捐。這兩個概念不能混淆。所以楊先生讓我告訴你,今后若是再提到此事,一定要把說法改過來,不要一錯再錯,造成別人以訛傳訛。”李昕聽了,深感慚愧,請吳學昭代自己向楊先生道歉。
雖然只是個小錯誤,但楊絳先生的嚴謹和認真,令人受教。楊絳先生之所以令人敬仰和欽佩,正是得益于她這種一絲不茍的治學態度,這,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
有趣的名人經典故事(精選篇4)
錢起(722—780)是唐朝“大歷十才子”之一,他的應試詩《湘靈鼓瑟》的最末一聯“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是精辟之句,久為人們所傳誦。這一聯語的來歷據說頗為奇特。據傳,錢起尚未登第時,一次獨自出遠門,夜宿驛舍。半夜醒來,明月照窗,寒風瑟瑟,忽聽窗外有吟詩之聲:“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低回婉轉,反復不已。過了很久,吟哦之聲才漸漸消失。錢起雖然覺得詩句佳妙,卻不敢開窗尋覓吟詩者的蹤影。
十年后,錢起上京應試,考題是《湘靈鼓瑟》。前面幾句,他揮筆而就,可就是最后落句久未有成。他便閉目瞑想,忽地想起十年前夜宿驛舍所聽到的那兩句詩來,放在末尾倒恰恰相合。只不過這是他人所作,一旦用上,便是偷來的句子,萬一傳揚出去,可丟人了。于是他又另覓佳句,然而想了好些句子,終不如那兩句情韻諧美、耐人尋味。眼看交卷時間快到,只得急勿匆地將那兩句湊上,別的也就顧不得了。
交卷以后,主考官李時一看,特別欣賞篇末的兩句詩,認為錢起很有詩名,便取他為狀元。
這一則奇特傳聞,看來鬼氣森森,十分神秘。如果錢起真的因為這兩句詩而得中狀元,那倒的確是一樁幸運的機遇了。
有趣的名人經典故事(精選篇5)
顏真卿年輕時曾拜在長史張旭門下學習書法。張旭是當時的大書畫家,他的字各體兼備,尤擅草書。顏真卿為自己能在這樣的名家指導下學習,感到非常高興和自豪,并殷切地希望老師把全部本領都傳授給他。但是,顏真卿拜師數月,他寄予莫大希望的這位名師,卻很少給他講什么,只是常將自己書寫的字和前代名家的字跡給他,要他“倍加工學”,反復揣摩,并叫他多多專心領悟自然萬象,從中探求啟示。
過了一段時間,顏真卿失望了。他想:我來投師,原本想取得筆法的精微秘竅,找到一條捷徑。成天叫我“倍加工學”、“領悟自然”,我又何必來拜門求師?
有一天,他實在想不通,就帶著滿腹怨氣走到張旭跟前,對張旭說:“幾個月來,老師盡教小徒‘工學’、‘領悟’,這些道理我早就知曉。我最需要的是老師行筆落墨的絕竅秘訣。請老師傳授給我吧!”張旭聽了很不高興,但還是耐著性子開導顏真卿:“我常說,我是見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察筆法之意,見公孫氏舞劍而得落墨神韻,除了苦學就是師法自然,我沒有什么訣竅啊!”張旭的這番話,顏真卿仍以為是推托之詞,他一把將張旭的衣角抓住,反復苦求老師告訴他的筆法訣竅。張旭氣沖沖地對顏真卿說:“好吧!我告訴你,凡是要一心尋求什么訣竅的人,永遠不會有任何成就。”說完,拂袖而去,再也不理他了。
據說,顏真卿就是從張旭的這一句教訓的話中,明白了為學之道。以后,他再也不專去尋找捷徑,而是埋頭苦學苦練,深入揣摩前輩筆法,把從自然萬象中領悟到的神韻熔鑄于筆端。后來,他終于成為一代書法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