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射病的8大誤區是什么
高溫天氣和相關的環境問題會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能源需求增加、農作物減產、生態系統惡化等都可能導致經濟損失和不穩定。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熱射病的8大誤區是什么,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熱射病的8大誤區是什么
誤區一
熱射病就是中暑,不至于有生命危險。
不對。
熱射病是重癥中暑里最嚴重的類型。熱射病并非引發體溫升高這么簡單,而是產生一系列可怕的生理反應,患者會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如得不到及時妥善救治,熱射病死亡率非常高,普遍的死亡率可達到50%-70%,7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死亡率會高達80%。
誤區二
出現熱射病癥狀,在家降溫即可。
錯。
中暑一旦發展到了熱射病的階段是極其危險的。當患者出現高熱、無汗、意識模糊、驚厥,甚至無反應等熱射病癥狀時,不要猶豫,及時撥打120,盡快送醫。
誤區三
在室內,不會出現熱射病。
錯。
熱射病并非室外專屬,溫度高、通風差的室內小環境也可能引起熱射病。像長時間待在封閉空間內的裝修工人、車間工人就屬于熱射病高危人群;一些老人居住在通風不良、沒有安裝空調的老舊房屋,也容易出現熱射病。
誤區四
不做劇烈運動,就不會得熱射病。
錯。
熱射病可分為勞力型和非勞力型,前者指夏季劇烈運動者、高強度體力活動者;后者常見老人、嬰兒、孕產婦等體質稍弱的人群。2022年夏季,山東就發生了產婦“坐月子”期間捂熱,最終因熱射病不治身亡的事件。
誤區五
測了體溫不高,就不是熱射病。
不對。
體溫升高是熱射病的主要特征,患者核心體溫多在40℃以上。這里提到的核心溫度,常使用直腸溫度來反映。我們日常測量的腋溫或耳溫僅可做參考,不能完全作為診斷熱射病的依據。
誤區六
只有夏天才會有熱射病。
不是。
熱射病并非夏季專屬。如在不通風的高溫廠房長時間工作的工人、面對熊熊烈火的消防員,甚至冬季蒸桑拿的人都可能發生熱射病。
誤區七
高溫天,多吃冷飲可以預防熱射病。
不健康。
預防熱射病最重要的是多喝水,包括白水、鹽水、含有鉀、鈉、氯等電解質的飲料。大量進食冷飲會加重腸胃負擔。酒精性飲料和高糖飲料會讓身體失去水分,不建議喝。
誤區八
女性體質弱,更易得熱射病。
并不是。
通常來說,女性熱適應能力較男性弱,但大量臨床數據顯示,男性熱射病患者要多于女性,這應該與男性更多從事戶外工作及重體力活動有關。如室外高溫作業者、煉鋼工人、消防員、運動員、參訓士兵等都是熱射病高危人群。
熱射病的臨床特征為什么
專家稱,熱射病的典型臨床表現為:高熱(41℃以上)無汗和意識障礙。常在高溫環境中工作數小時或老年體弱慢性病患者,在連續數天高溫后發生中暑先驅癥狀有全身軟弱乏力、頭昏、頭痛、惡心、出汗減少、繼而體溫迅速上升出現嗜睡譫妄或昏迷、皮膚干燥、灼熱、無汗、呈潮紅或蒼白。
周圍循環衰竭時呈紫紺,脈搏快脈壓增寬血壓偏低可有心律失常、呼吸快而淺后期呈陳-施氏呼吸。四肢和全身肌肉可有抽搐,瞳孔縮小后期擴大,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嚴重患者出現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腫、腦水腫或肝腎功能衰竭、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實驗室檢查有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多,尿蛋白和管型出現血尿,素氮谷丙和谷草轉氨酶、乳酸脫氫酶、肌酸磷酸激酶和紅細胞超氧化物,岐化酶增高血pH降低血,鈉鉀降低,心電圖有心律失常和心肌損害表現。
熱射病的刮痧治療方法
熱射病在中醫上亦稱“發痧”,認為是由于病人體質虛弱,加之勞累過度,導致元氣虧虛,暑熱之邪乘虛而入所致。輕則暑熱夾濕郁于肌表,重則暑熱燔灼,蒙蔽心包而發病,且發病驟急。
通過刮痧能將暑濕之邪及時祛除,起到解表清暑、寧心開竅之功效。此法無論在臨床還是在民間均有使用,且療效頗佳。
一、刮痧的具體操作
1)刮痧場所應蔭涼而又非當風之處。
2)暴露待刮痧的皮膚,涂抹刮痧介質(萬花油、活血劑等),刮板與皮膚成90度或45度角進行刮拭。
3)刮痧可選擇以下部位:頸部(頸部正中線,頸兩側至肩)、背部(背部正中線,背部兩側)、胸部(胸部正中線,胸肋間隙)、上肢(肩、臂、肘窩)、下肢(腘窩處等)均由上往下刮,胸部由內往外刮(附圖)。
4)每個部位一般刮3~5分鐘,以出痧(紫紅色的痧痕)為度,最多不超過10分鐘,不可強求出痧。刮拭完一部位,再刮另一部位。再次刮痧須間隔3~6天,以皮膚上痧退為準。
5)刮痧出痧后30分鐘內忌洗涼水澡。出痧后飲用一杯溫開水(淡鹽水為宜)。
二、刮痧的注意事項
1)夏季刮痧時,應回避空調風扇直接吹。
2)出痧后最好喝一杯溫開水(最好為淡糖鹽水),并休息15-20分鐘,同時30分鐘內忌洗涼水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前,不宜在原處再次刮試出痧,再次刮痧時間需間隔3-6天,以皮膚上痧退為標準。
哪些人最容易患上熱射病呢
1、老年由于皮膚汗腺萎縮和循環系統功能衰退,肌體散熱不暢。
2、孕產婦因為懷孕或產后體力消耗大,身體虛弱,如果逗留在通風不良、溫度較高的室內,就容易中暑。
3、嬰幼兒的各系統發育不夠完善,體溫調節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較多,對散熱不利。
4、熱天氣會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經興奮,加重心血管的負荷。尤其是心臟功能不全的,他們體內的熱量不能及時散發而積蓄,所以容易中暑。
5、患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為細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體產生內源性致熱原,讓機體產熱加速。炎癥還能使機體釋放出一些物質,使血管痙攣收縮,更不利于散熱而容易中暑。
6、營養不良的人因為營養素的缺乏使血壓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縮。他們還容易反復腹瀉,導致脫水和電解質紊亂而中暑。
7、服用抗組織胺藥、抗膽堿藥、安眠藥等的人也會產生血管收縮,使體溫調節中樞發生障礙,容易中暑。
8、糖尿病患者的機體對內外環境溫度變化反應遲鈍,雖然熱量已經積蓄在體內,但病人的自覺癥狀卻出現得較晚,易引起中暑。
西醫治療熱射病的常規方法
治療原則
將過高的體溫迅速予以降低。糾正水、電解質與酸堿的紊亂和積極防治休克、腦水腫等。降溫的具體方法有兩種:
物理降溫
將患者安置在常溫(25℃)的安靜病室中。在頭部、腋下和腹股溝等處放置冰袋,用冷水、冰水或酒精擦身,同時用風扇向患者吹風。必要時可將患者全身除頭部外浸在4℃的水浴中,給患者四肢降溫,以防止周圍血液循環的瘀滯。在物理降溫初期,由于表皮受冷的刺激可引起皮膚血管收縮和肌肉震顫,反而影響散熱甚至促進機體產熱,使體溫上升。因此,目前多數主張用藥物及物理聯合降溫方法。
藥物降溫
目前采用的降溫藥物主要是氯丙嗪,其作用有以下幾方面:控制下丘腦部體溫調節中樞;擴張周圍血管,加速散熱,松弛肌肉,減少肌肉震顫,防止身體產熱過多;降低細胞的氧消耗,使身體更好的耐受缺氧,對抗組織胺的作用,預防休克。阿司匹林等藥物可與氯丙嗪協同使用。在上述各種降溫過程中,必須加強護理,密切注意體溫、血壓和心臟情況。一待肛溫降至38℃左右時,應立即停止降溫,以免發生體溫過低而虛脫的危險。
合并癥的防治
老年和有心血管病變者靜脈補液不宜過速;有心力衰竭傾向者宜及早應用快速洋地黃制劑;有急性腎功能不全者,要嚴格限制水分和鈉鹽的攝入,尤其要注意血鉀的濃度;有黃疸者宜用大量維生素B和C;昏迷患者易發生吸入性肺炎或合并其他繼發性感染,可適當應用抗生素預防。
降溫療法
包括物理降溫。物理降溫,可用冷水澆身,頭頸部放置冰袋,冰鹽水灌腸或讓病犬站在冷水中,亦可用酒精擦拭體表,促進散熱。藥物降溫,可用氯丙嗪1~2毫克/公斤體重,肌肉注射或混于5%糖鹽水中靜脈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