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貼有什么功效
三伏貼有什么功效呢?快快收藏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吧!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三伏貼有什么功效最新發(fā)布,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三伏貼有什么功效最新發(fā)布
1、傷寒疾病
三伏貼為膏藥的一種,將膏藥貼于特定的穴位上,局部會產生微面積的熱性刺激,打開局部的毛孔,藥物進入人體的同時,還能使體內的寒氣逐漸排出,若患者存在傷寒類疾病,如風寒感冒等,貼三伏貼可以幫助緩解該疾病。
2、骨關節(jié)疾病
若患者長期受涼,寒氣由皮膚進入骨關節(jié),就容易刺激到局部的骨骼而引發(fā)相關疾病,產生骨關節(jié)疼痛、腫脹的癥狀。將三伏貼貼于局部,可以輔助去除局部的寒氣,寒氣去除后注意保暖,可緩解該病癥以及所伴隨的癥狀。
3、脾胃疾病
若在換季時機體受涼,導致肺氣不足,或者是本身自身免疫力低下時,就容易造成脾胃疾病,這時使用三伏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輔助治療相關疾病。
三伏天由什么組成的?
“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組成。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個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個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稱兩個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叫末伏。出伏后,隨著日照時間縮短,天氣也一天比一天涼爽了。
伏天的說法據(jù)說歷史相當久遠,起源于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張守節(jié)曰:“六月三伏之節(jié),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時跟其他節(jié)令一樣,民間傳承著很多食俗。
“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小暑頭伏吃餃子是傳統(tǒng)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tǒng)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南方則有“頭伏冬瓜,二伏茄,三伏冬瓜不刨皮”的說法。
三伏天的習俗說明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7月7日節(jié)氣是小暑,古籍《群芳譜》中說:“暑期之此尚未極也。”因為小暑過后,全年最熱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熱的日子,又是陰起陽降的時候。《漢書·郊祀志注》中說:“伏者,謂陰氣將起,迫于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夏至這天白晝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xù)積蓄,并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夏至后日照時間一天比一天少了,氣溫卻一天比一天持續(xù)升高,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的時候開始入伏,俗話說:“小暑大暑緊相連,氣溫升高熱炎炎”。這段時間叫數(shù)伏天。
數(shù)伏天氣要一個多月,古人把這段時間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組成。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個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個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稱兩個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叫末伏。例如:2007年初伏第一天是庚子日,時間是7月15日、中伏庚申日,7月25日、末伏庚辰日,8月14日。8月23日是末伏第十天,以后就出伏了,隨著日照時間縮短,天氣也一天比一天涼爽了。
三伏天最熱原因
入伏后,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fā)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云,有利于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三伏天關于冰的風俗
先說用冰及頒冰。《周禮?天官冢宰》載藏冰之制,冬藏夏用。“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夏頒冰”。《魏志》云: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臺以藏冰,為凌室,故號冰井。
晉《鄴中記》說,十六國君王石季龍曾于“井臺藏冰,三伏之月冰賜大臣。”從此這種宮俗流傳不息,同時按地位高低賜冰鎮(zhèn)食物。唐代時長安有“冰盤”、“冰瓜”等,豪富們甚至會舉行“冰宴”。據(jù)《天寶遺事》記載:“楊家(楊貴妃家)直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成山,周圍于宴席間。”
到清朝,宮廷三伏賜冰已普及到每一位官吏。據(jù)清《燕京歲時記》說:“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頑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清嘉錄》對民間的三伏涼冰作了記載,江浙一帶的農人會三伏擔賣涼冰,其中冰鎮(zhèn)食品有“雜以楊梅、桃子、花紅之屬,俗呼冰楊梅、冰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