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的風俗與禁忌
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敘敘舊、話話家常。,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大年初一的風俗與禁忌有哪些,歡迎閱讀!
大年初一民間風俗
1、開門炮仗—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2、北方人的習俗大年初一吃餃子,不過現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餃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時吃餃子,取“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大年初一吃餃子則是為了一年交好運。
3、湯圓大年初一的早餐,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團圓美滿。大年初一這天,湯圓不叫“湯圓”,叫“元寶”,吃湯圓也不叫“吃湯圓”,叫“得元寶”。因為在家鄉話中,常常將“闖禍”稱為“闖了‘湯圓’子”。
4、吃面條,也叫長壽面,大年初一的時候吃長壽面,寓意“年年長久”,預祝著壽長百年,不少老年人還保持著這樣的風俗。
5、吃年糕--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6、拜年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里祝賀新春,分享新年的那份喜悅。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拜年。
7、過年給孩子壓歲錢是中國的傳統民俗。壓歲錢飽含著長輩對晚輩的祈福求安。在中國,關于壓歲錢的來由,民間曾有一些流傳甚廣的故事,比如說古時候有一個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來禍害小孩。于是人們就點亮燈火通宵不睡,并把銅錢放在孩子枕邊以避邪,這就是“守祟”、“壓祟”,后來也稱為“守歲”、“壓歲”。
大年初一民間的禁忌
1、不可以睡懶覺。大年初一睡懶覺,據說會懶一年
2、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叫人姓名催人起床,這樣表示對方整年度都要人催促做事情。
3、忌跟還在睡覺的人拜年。年初一時對方還在睡夢中不要跟對方拜年,等對方起床再拜年,因為這樣會讓對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中。
4、忌吃藥。說是“初一吃藥整一年,而且啥病也治不好”,所以再重的病人初一也不吃藥。
5、忌斧子劈木柴。說是“初一斧子劈開柴(財),劈開再也回不來”。
6、忌洗衣。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這兩天不要洗衣服。
7、忌向人討債。過年期間不管是被要債或者是跟人家要債的人在一整年間都會很倒,因此忌諱向人討債。
8、忌倒污水垃圾、掃地。過年期間不要從事灑掃的工作,因為這樣容易把家中的財氣掃掉。
9、忌借錢。記得要在年前還清債務,如果已欠過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門討債,否則會倒霉一整年!說是“初一借了別人的錢,一年四季靠外援;初一借給別人錢,財產外流整一年”。
10、被他人自口袋掏取物件。過年期間不要讓人從自己口袋掏東西,這樣表示整年度錢財都會被人家掏走。
11、白天不可午睡。過年期間白天睡午覺,表示整年度都會很懶惰,其中的含意是因為過年期間有很多客人到家里拜年,如果睡午覺的話對人很失禮。
12、小孩子不許說不吉利的話。什么“打、殺、砍、輸、死、窮、賠、鬼”等字眼一律不許沾邊。為防萬一,許多家庭便貼上“童言無忌”的紅紙條以__。
13、忌諱剃頭。民間有諺云:“正月不剃頭,剃頭死己舅”
14、已出嫁的女兒不可以回娘家。過年的第一天如果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意指著會把娘家吃窮,因此只能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娘家,但是其中的含意是嫁去的女兒已經是別人家的媳婦了,過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來拜年,媳婦要幫忙奉茶服侍,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娘家。
15、不宜殺生。殺生必見血光,為不祥之兆,會引起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發生。
16、忌動刀子和剪子?!俺跻粍恿说逗图?,口舌是非全難免”。
正月十三為什么不能出門
根據傳統說法來講,正月十三是不適合出門的,如果一定要出門,那么要注意出行安全。
舊的習俗認為從農歷正月十三日始,以后每月提前兩天為百事禁忌日,此稱為"楊公忌日",又稱"楊公十三忌"。世傳為唐代楊筠松所訂定。這十三個"忌日"分別是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十二月十九。所以人們認為正月十三這一天是不適合出門的。
正月十七的風俗和禁忌
正月十七宜什么
1、人氣日
初七、十七、二十七是“人氣日”。天氣好壞予兆今年人的興衰。初七管小孩,十七管中年人,二十七管老年人。這天也要吃餃子。
2、“送蛐蜒蝎子”節
正月十七、十八也有節日,叫“送蛐蜒蝎子”節。過的時間也是晚上,也是在院子里打一堆篝火。但人們不再在篝火上空跳過,也不圍著火舞之蹈之。
3、老鼠嫁妮
“正月十七兒,老鼠嫁妮兒”,是老鼠們的喜慶節日。民間傳說,玉皇大帝指派貓咪通知?;㈦u狗等禽獸上天,按能力資格排座次。精明的老鼠偷聽到貓咪的傳話后,率先跑到南天門等候,糊涂的玉皇大帝見老鼠來得最早,就欽封它為十二生肖之首。貓咪只顧忙著通知別人,等它趕到南天門的時候,十二生肖已經排滿,反倒沒有它的位次,自此與老鼠結下了深仇大恨。
4、落燈
落燈,收燈,本日燈節結束,一切彩燈,均須除去,故稱“落燈”。
其中工藝精湛的應妥善收藏。把全鄉的龍燈集合在廟里,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焚燒首尾,留下龍身等待明年使用。
食俗:本日吃面。諺語有:“上燈圓子落燈面?!?/p>
5、收燈
龍燈是燈節里最盛行的集體游戲,可分為龍首、龍身、龍尾三大部分,龍身是繪有龍鱗的長幅布料,收藏方便,也不容易褪色。本日收燈,把所有龍燈集合到公共地點,如社廟等處,焚燒首尾。
6、針刺日
舊時女子一年之中,耗于女紅上的時間十分長久,本日停止女紅,是為了節省目力。俗謂“針刺日”,是形容避開針刺的意思。
7、白虎啟齒日
每年正月十六或十七日是驚蟄日又名白虎啟齒日傳統是祭白虎,后發展為打小人。
8、苗族芒哥節
農歷正月十七,也是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傳統的“芒哥節”,四里八鄉的各族男女同胞相邀結伴前往觀看“芒哥”表演。
9、拉死鬼
正月十七的白府村要迎來該村非常熱鬧的傳統節日:拉死鬼于每年的正月十七晚上舉行。因為村民過春節都要把死去的親人接回家過年,正月十六送走,他們擔心那些無人祭奠的野鬼、厲鬼留在村中為害,所以十七晚家家點火驅邪,把死鬼拉出去燒掉。
10、鳳崗"珍珠娘娘朝拜"
正月十七朝拜"鳳崗珍珠娘娘"慶典活動是達濠地區乃至粵東地區較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鳳崗媽"是俗稱,名曰"珍珠娘娘",由于靈顯,每年正月十七除村人朝拜外還有成千上萬的外地善男信女前來朝,自古有"鳳崗媽向外客"的俗語。
正月十七忌什么
1、忌遷居、忌更換、洗滌衣被;
2、忌剃頭;
3、忌吵架、__;
4、忌請醫生;
5、忌宿娘家;
6、忌遇殯葬,有的地方習俗正月里忌遇殯葬事。但有的地方以遇殯事為吉利的,蓋因“棺”與“官”諧音,“材”與“財”諧音,有“口彩”可討,主“升官”“發財”;
7、喪家忌拜年。
注:以上內容僅供休閑娛樂,不作任何用途或決策之用,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正月十七有什么講究
一、吃長面條
正月十七是落燈日,也是中年人的節日,正所謂“上燈圓子落燈面”,上燈之時吃湯圓,落燈之時要吃面。而“人氣日”也是吃面條的日子,意思就是用面條纏住歲月的雙腿,讓時間過得慢一些,寓意著長壽之意。所以人們在過生日的時候,總要吃一碗面條,俗稱“長壽面”。
正月十七是中年人的生日,因此中年人要吃長長的面條。面長也就是臉長,臉長也就寓意著人中長,老話說“人中長一寸,能活一百歲”。相傳漢武帝的臉就比較長,有人還專門為此寫了一篇賦來奉承他,其中有一句說:夫何面長而尺二兮,甲子再度不垂其髻。
意思就是說漢武帝的臉長一尺二寸,是為長壽之意,這就好比大臣們山呼“萬歲”一樣,是一句奉承之語。所以面長也就代表著壽長,因此“長壽面”要中間不斷,越長越好,是一種美好的寓意。有些地方過生日吃“旗花面”,已經失去了長壽之意。
二、送小人
春季已到,萬物即將復蘇,各種動物開始活躍。正月建寅,寅為老虎,所以最先開始捕食的就是老虎,因此正月十七也被稱為“白虎啟齒日”。然而老虎在其它動物還沒有徹底蘇醒之前就開始捕獵,總有一點小人的行為。
正月十七年已過完,中年人是家里的頂梁柱,也開始為家庭忙碌了。對于中年人來說,最擔心的就是小人,不怕君子,就怕小人。所以人們在正月十七這一天舉行“打小人”習俗,是古代的一種“儺儀”習俗。
人們用紙剪成人形,上面寫上小人的名字以及生辰等,然后用鞋底打紙人,寓意著新年不被小人纏繞。白虎啟齒是一種小人行徑,于是人們在這一天祭拜趙公明的坐騎黑虎,意思就是用黑虎壓制小人,讓小人遠離,讓黑虎送財。
三、送蟲子
正月十七,年已過完,人們將家里徹底打掃一番,并將打掃的垃圾放在一起焚燒。之后將燒盡的灰燼倒出去,寓意著將家里的小蟲子都送走了。所以正月十七也是“送蛐蜒蝎子”的節日,也就是將家里所有不好的事物全部送走,然后安安心心去忙碌。
這一天燃燒的灰燼要倒在固定的地方,一般是倒在大路上,人們在倒灰燼的時候,口中還念念有詞說:送到大路上不傷人。當然別有用心之人,也可能將灰燼倒在仇家門口,寓意著將所有的不好之事都送到了仇人家。
四、送老鼠
在農耕社會,糧食就是人們主要的生活來源,一切偷吃糧食的動物都被視為害蟲,其中老鼠就是最主要的一種。因此正月有很多老鼠嫁女的日子,而正月十七就是老鼠嫁女之日,俗話說:正月十七,老鼠嫁妮兒。而老鼠嫁女,對象為貓,當然是有去無回。
說是貓和老鼠在排生肖之事中結下梁子,后來老鼠為了緩和矛盾,就將自己的女兒嫁給貓,以繡花鞋做轎子,結果就是鼠入貓口,一去不回。人們為了給老鼠嫁女提供方便,于是在這一天早早熄燈睡覺,并將鞋子擺放整齊,也就是給老鼠提供方便。
所以老鼠嫁女,就像肉包子打狗一樣,有去無回。因此正月十七送老鼠,也就是送老鼠嫁女,送老鼠入貓口,并且設置陷阱,吸引老鼠傾巢而出,以便一網打盡,是一種驅鼠護糧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