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節(jié)風(fēng)俗活動有哪些
春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已經(jīng)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那么為了方便大家,下面給大家分享關(guān)于2024春節(jié)風(fēng)俗活動有哪些,歡迎閱讀!
2024春節(jié)風(fēng)俗活動有哪些
以正月初四為“新婿賀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須忍受岳家人的戲弄而不得動怒。黃陂拜年的順序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親喪者,必以籃紙寫一服字貼在門口,謝絕賀年。
團風(fēng)的春節(jié)習(xí)俗是什么
春節(jié)第一餐喝雞湯,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dāng)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秭歸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荊州、沙市一帶,第-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春節(jié)習(xí)俗有哪些
1、祭祀。
在春節(jié)的時候人們都會準(zhǔn)備好貢品祭祀已故的親人,表示對他們的懷念,希望他們保佑自己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一帆風(fēng)順。
2、貼春聯(lián)。
北方在春節(jié)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在自己家的門兩旁貼上寓意吉祥的春聯(lián),給節(jié)日帶來喜慶之氣。
3、掃舊。
新春到來之際家家戶戶大掃除,把家里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干凈凈的,即是迎接新春佳節(jié),又有掃除晦氣之意。
4、貼掛貼。
過年貼掛貼(又叫桃符)和貼春聯(lián)一樣,五顏六色的掛貼給春節(jié)增添了喜慶。
5、貼年畫。
北方人喜歡在春節(jié)時張貼年畫,給春節(jié)增添了許多喜慶的氣氛。
6、守歲。
北方人有守歲的習(xí)俗,就是一家人不睡覺等待新年的到來,然后一家人吃年夜飯,有辭舊迎新之意。守歲,即除夕之夜人們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餃子。守歲習(xí)俗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庾肩吾、徐君倩,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古時,守歲也叫照虛耗,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qū)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fēng)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7、放鞭炮。
過年放鞭炮是古老的習(xí)俗,有喜慶的寓意。
8、拜年。
北方人有晚輩給長輩拜年的習(xí)俗,在大年初一的清晨小輩們?nèi)宄扇旱氐介L輩那里拜年問好。
9、扭秧歌。
扭秧歌是北方過年特有的習(xí)俗,不管男女老少組織在一起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地扭秧歌拜年,場面十分熱鬧。
10、
過年當(dāng)天男人貼春聯(lián),女人在準(zhǔn)備各種美食,貼春聯(lián)之后,在祖先的排位前面擺放水果,菜品,糕點,筷子,來緬懷先人。
11、
晚上家里的人不會去串門,在家守歲,包餃子,等待12點的鐘聲,放鞭炮,以示慶祝新年的到來,還有一個說法就是迎接死去的列祖列宗回來一起過年,鞭炮為列祖列宗引路的說法。開始吃新年的第一頓餃子,爭取在新的一年里第一時間抓一個好彩頭。每個人都要喝一點酒,寓意一年當(dāng)中衣食無憂。
12、
睡覺不要脫衣服,代表一年不會一無所獲。燈都要亮,代表一年紅紅火火,亮亮堂堂。
13、
每逢祝壽,尤其是給老年人祝壽,人們都喜歡送壽桃,以此來預(yù)祝過生日的壽星健康、長壽。這個送壽桃祝壽的習(xí)俗據(jù)說是從孫臏開始的。
傳說,孫臏18歲時就離開家鄉(xiāng),到千里之外拜鬼谷子為師學(xué)習(xí)兵法。一晃十二年過去了,孫臏在師傅那里刻苦學(xué)習(xí),廢寢忘食,甚至從來沒回過一次家。五月初五那一天,孫臏突然想起來,今天是母親的生日。
老母親已經(jīng)有八十高齡了,天天盼著兒子回家。十二年沒見面了,不知母親身體如何。再說孫臏的家里,這天大擺酒宴為老母親慶壽。老母親見全家人唯獨少了一個孫臏,心里難過便哭了起來。正當(dāng)一家人勸慰母親時,孫臏回來了。孫臏看見母親那因為思念兒子憔悴的面容,心里難過極了。他趕忙從懷里捧出師傅送的桃送給母親說“今日告假回來,師傅送我一個桃孝敬您。”大家看見孫臏的.母親吃了桃以后,變得健康年輕了,紛紛效仿孫臏,在父母過生日的時候、甚至是一般親朋好友過生日的時候,送上壽桃,表示衷心的祝福。
14、
每逢春節(jié)或其它一些慶典活動,我國民間都盛行舞獅。在陣陣鑼鼓鞭炮聲中,幾個大獅子歡騰跳躍,平添了許多節(jié)日的喜慶、熱鬧氣氛。
舞獅子在中國已經(jīng)有很長的歷史了。有關(guān)獅子舞的記載,最早見于《漢書·禮樂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由此可見,至遲三國時已有獅子舞了。
南北朝時,民間也流行獅子舞。到了唐朝,獅子舞已發(fā)展為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還作為燕樂舞蹈在宮廷表演,稱為太平樂,又叫五方獅子舞。當(dāng)時的獅子舞,還流傳到了日本。
15、
除夕之夜,無論相隔多遠(yuǎn),工作有多忙,人們總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有時實在不能回家時,家人們也總是為他留一個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與他團聚。這年夜飯也叫“合家歡”,是人們極為重視的家亭宴會。按照我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xí)慣,年夜飯的吃食很有講究,通常有餛飩、餃子、長面、元宵等等。
新年吃餛飩?cè)∑溟_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劈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jié)束了混沌狀態(tài),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16、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關(guān)于拜年習(xí)俗的由來,傳說遠(yuǎn)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guān)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后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
17、
凡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y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際,表示謝忱。對于部分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喜發(fā)財”、“一順百順”,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jié)。
18、
初一到本家,初二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行禮。可以逗留吃飯、談心。
初三到親朋禮節(jié)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yīng)主動跪拜,主人應(yīng)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
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應(yīng)擇日回拜。
19、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fā)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fā)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里學(xué)習(xí)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過年給壓歲錢,體現(xiàn)出長輩對晚輩的關(guān)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guān)系的民俗活動。
20、
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這一習(xí)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dāng)日不外潑。
21、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jié)時的松柏枝及節(jié)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22、
正月初五“送窮”,是中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fēng)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nèi)穢土掃到袋內(nèi),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xí)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
23、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祭灶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zhǔn)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jié)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tǒng)習(xí)慣。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干干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借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愿。
24、
古時人們認(rèn)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里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說好話、吉利話。這種送灶神的儀式叫做“送灶”或“辭灶”。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因為,年三十的晚上,要把灶王爺和祖宗的畫像或照片掛在墻上,備好酒水、貢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正月初十是什么日子
農(nóng)歷正月初十日,漢族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稱為石頭節(jié),為石頭神生日,稱“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動”等。這一天不準(zhǔn)搬動石頭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則會傷了莊稼。這一天還忌開山打石和以石蓋屋,并有向石頭焚香祭拜、午間供奉烙餅的習(xí)俗。還有的地方流行抬石頭神的習(xí)俗:初九夜里,將一個瓦罐凍結(jié)在一塊平滑的石頭上,初十早晨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輪流抬著瓦罐奔走。如果石頭始終不落地,預(yù)示著新的一年豐收;如石頭落地,預(yù)示著年成不好。正月初十亦稱老鼠娶親日,俗稱十指。
石頭生日
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shè)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河南風(fēng)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rèn)為吃餅一年之內(nèi)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yùn)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jié)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日早晨,以繩系罐鼻,由十個小伙子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yù)示當(dāng)年豐收。在河北省中南部,晚上各家各戶會在門口點燃篝火,將一年內(nèi)用舊的炊具等燒掉,預(yù)兆全家在新的一年里無災(zāi)無難。
賀老鼠嫁女
漢族民間俗信。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亦稱“老鼠嫁女”“老鼠娶親”。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區(qū)是正月初十。山西平遙縣初十日將面餅置墻根,名曰“賀老鼠嫁女”。湖南寧遠(yuǎn)則以十七日為“老鼠嫁女”這一日忌開啟箱柜,怕驚動老鼠。朔同地區(qū)還會在水缸的旁邊點一支蠟燭,為老鼠的迎親隊伍照亮,別找錯了自己的洞。前一天晚上,兒童將糖果、花生等放置陰暗處,并將鍋蓋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為老鼠崔妝,第二天早晨,將鼠穴閉塞,認(rèn)為從此以后鼠可以永遠(yuǎn)絕跡。還有的地區(qū)于老鼠娶婦日很早就上床睡覺,也不為驚擾老鼠,俗謂你擾它一天,它擾你一年。
老鼠嫁女的傳說
“老鼠嫁女”的漢族民間傳說,在我國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時日有所不同。
在江南一帶的漢族民間傳說中,說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舊歷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確保來年平安吉祥。上海郊區(qū)有些地方說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這天晚上,家家戶戶炒芝麻糖,就是為老鼠成親準(zhǔn)備的喜糖。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在這天夜里,家家戶戶不點燈,全家人坐在炕頭上,一聲不響,只是摸黑吃著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蝎子尾巴”和炒大豆。不點燈、不出聲的意思是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驚擾了娶親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們期望老鼠的爪子發(fā)癢,好早些起來行動;吃“蝎子尾巴”即是為了老鼠嫁女出洞時不會受到蝎子傷害。吃炒大豆發(fā)出嘎嘣的脆響,似乎是給老鼠娶親放鞭炮。
在老鼠嫁女夜晚,湖南資興一帶則在屋角、過道遍插蠟燭,意思是將老鼠娶親途經(jīng)之路照得通亮。
“老鼠嫁女”、“老鼠娶親”的年畫和剪紙在漢族民間視為“吉祥物”,過年過節(jié)時貼在墻上和窗戶上。四川綿竹印制的《老鼠嫁女》年畫,表現(xiàn)一伙老鼠掮旗打傘,敲鑼吹喇叭,抬著花轎迎親。騎在癩蛤蟆背上的是“新郎”,頭戴清朝的官帽,手搖折扇,雙目注視著一只大金箱,顯出一副貪婪的樣子。正當(dāng)這伙丑類大搖大擺,招搖過市之時,等待它們的卻是一頭大黃貓。前面鳴鑼開道的一對鼠兄鼠弟,其中之一已被貓的利爪抓住,另一只則咬在貓的嘴上。此時,坐在花轎里的“新娘”,自知末日來臨、淚流滿面。這幅年畫反映了人民鮮明的愛憎。
正月初十的相關(guān)禁忌
1.初十禁忌動土,特別是一些石頭類的工具,比如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動用。因為這一天是石頭節(jié)。同時,生肖屬蛇、虎、豬、猴、鼠的朋友更是要謹(jǐn)慎。
2.初十禁忌在家里打死老鼠,特別是屬鼠的朋友,更是要注意。
3.屬鼠和屬馬的朋友謹(jǐn)慎在這一天訂婚或結(jié)婚,否則日后容易感情不利。
4.屬鼠的朋友初十不能夜不歸宿,否則容易導(dǎo)致事業(yè)財運出狀況。
正月初十“老鼠嫁女”有什么傳說
“老鼠嫁女”的中國民間傳說,在我國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時日有所不同。
在江南一帶的民間傳說中,說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舊歷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確保來年平安吉祥。上海郊區(qū)有些地方說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這天晚上,家家戶戶炒芝麻糖,就是為老鼠成親準(zhǔn)備的喜糖。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在這天夜里,家家戶戶不點燈,全家人坐在炕頭上,一聲不響,只是摸黑吃著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蝎子尾巴”和炒大豆。不點燈、不出聲的意思是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驚擾了娶親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們期望老鼠的爪子發(fā)癢,好早些起來行動;吃“蝎子尾巴”即是為了老鼠嫁女出洞時不會受到蝎子傷害。吃炒大豆發(fā)出嘎嘣的脆響,似乎是給老鼠娶親放鞭炮。
在老鼠嫁女夜晚,湖南資興一帶則在屋角、過道遍插蠟燭,意思是將老鼠娶親途經(jīng)之路照得通亮。
“老鼠嫁女”、“老鼠娶親”的年畫和剪紙在中國民間視為“吉祥物”,過年過節(jié)時貼在墻上和窗戶上。四川綿竹印制的《老鼠嫁女》年畫,表現(xiàn)一伙老鼠掮旗打傘,敲鑼吹喇叭,抬著花轎迎親。騎在癩蛤蟆背上的是“新郎”,頭戴清朝的官帽,手搖折扇,雙目注視著一只大金箱,顯出一副貪婪的樣子。正當(dāng)這伙丑類大搖大擺,招搖過市之時,等待它們的卻是一頭大黃貓。前面鳴鑼開道的一對鼠兄鼠弟,其中之一已被貓的利爪抓住,另一只則咬在貓的嘴上。此時,坐在花轎里的“新娘”,自知末日來臨、淚流滿面。這幅年畫反映了人民鮮明的愛憎。
拜天公是什么時候
拜天公是什么時候:正月初九
拜天公是閩南地區(qū)、臺灣省漢族民間節(jié)日。每年正月初九舉行。當(dāng)?shù)厝罕娨曔@一天為最高神天公的生日,非常重視。臨近節(jié)日,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wèi)生、制作龜粿、發(fā)粿等,作為供品。紅龜粿呈龜紅色,打龜甲印,象征長壽。
中國民俗中,正月初九為玉皇圣誕,俗稱“玉皇會”,在閩臺民間叫做“天公生”,意即“天公的生日”。傳言玉皇大帝在臘月廿五會親自降臨下界,巡視察看各方情況,并依據(jù)眾生道俗的善惡良莠來賞善罰惡,之后會在其誕辰日的下午回鸞返回天廷,故而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這一天都要隆重慶賀。
時間
一般祭拜天公的時間約在農(nóng)歷正月初九(廈門、漳州地區(qū)),(泉州地區(qū)一般是除夕)凌晨子時一到(十一點至一點)便可開始,直到翌日清晨七點以前可,但俗傳因為天公的神格非常尊貴,因此越早敬供越有誠意,有些天公信仰盛行地區(qū)的信眾更會慎重的在半夜先于家中敬拜天公后,再前往鄰近的天公廟上香獻敬。
地點
拜天公時,可分兩類:一是家中正廳有吊天公爐者,二是家中無天公爐者。若是家中有帛天公爐的話,可把供桌設(shè)于大公爐下向門外的方向,表示向天恭迎天公尊駕降臨;若是家中無天公爐者,則可將神桌設(shè)于前門口或中庭向天的方向。
供桌
拜天公的供桌較特別,需設(shè)頂桌和下桌(或前后桌),一般是以長板凳或矮凳將八仙桌墊高,八仙桌腳下分別置放四迭壽金(金紙頭得朝門口,就像人敬神時的方向),此即為頂桌,下方前面再加放一張供桌,即為下桌。頂桌前再系上吉祥圖案的桌圍,并在頂桌兩旁系上頭帶尾青的甘蔗,兩只甘蔗頭尾青部分再以紅線系在一起,兩來可加掛高錢(又稱長錢)垂在兩側(cè),并準(zhǔn)備三只或五只代表天公的天公座(燈座)擺在頂桌中間,中央再擺上香爐,爐之兩旁并備好燭臺。
貢品
拜天公的供品,頂桌和下桌的特色也不同,頂桌是獻給最尊貴的天公,以清素的齋品為主;下桌是獻給天公的部屬神明,因而是以五牲等葷食為主。
頂桌得備鮮花一對,點上一對蠟燭,并在凈香爐前擺上三只茶杯,斟上清茶,而頂桌的清素供品,一盤為扎上紅紙的面線三束(亦可燙熟分裝三碗,每一碗上再各置一顆黑砂糖)、五果(如柑橘、蘋果、香瓜、甘蔗、香蕉等水果)、六齋(如金針、木耳、香菇、冬粉、土豆、紅棗,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備之意),亦有在六齋外,再加菜心、豌豆、綠豆、豆輪、面筋、麻栳等干料,組成十二碗、二十四碗或三十六碗的菜碗,以及糖塔、糖盞等。
下桌的葷食供品為五牲(如全雞、全鴨、全魚、全豬、全羊,亦有用魚卵、豬肉或豬肚、豬燙熟即可;此外,還有紅龜粿、甜料(如米棗、甜糕)等。
正月初十是什么節(jié)日
正月初十是什么節(jié)日:石頭節(jié)
中國古代是農(nóng)耕社會,因此對農(nóng)具具有很深的感情,人們認(rèn)為石頭里面也有神明,稱為:石頭神,正月初十是石頭神生日,因此,這樣天又稱“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動”等,傳統(tǒng)習(xí)俗是暫停勞動。
正月初十是幾號:2019年2月14號
傳統(tǒng)歷法中,正月用來指代一月,正月初十也就是1月10號,正月初十是一個主司勞作的節(jié)日,人們在這一天會總結(jié)前一年的成果,并且做出新年規(guī)劃來,提前準(zhǔn)備好,期冀今年的收成會更好。
正月初十吃什么:吃莜魚,寓意年年有余
莜面是生活中常見的面食,正月初十是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為了討喜和應(yīng)節(jié),人們將莜面搓成魚的形狀,寓意吉祥,同時,人們吃了一陣子葷腥油膩食物,吃一些清淡的莜魚,還可以緩解油膩不適。
初十為什么吃莜面
莜面來自石磨,初十是石頭神的生日,此時吃莜面有飲水思源的含義在里面,初十那天,人們動手制作莜面,還可以聯(lián)接感情,還有一種說法是初十是老鼠娶親日,吃莜面是慶賀的含義。
正月初九是誰的生日
大年初九為玉皇圣誕,俗稱“玉皇會”,傳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這一天都要隆重慶賀。玉皇大帝在臘月廿五會親自降臨下界,巡視察看各方情況。依據(jù)眾生道俗的菩惡良莠來賞善罰惡。玉皇在其誕辰日的下午回鸞返回天廷。是時道教宮觀內(nèi)均要舉行隆重的慶賀齋蘸科儀。玉皇的生日,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自午夜零時起一直到當(dāng)天凌晨四時,都可以聽到不停地鞭炮聲。
祭拜儀式祭拜公的儀式,相當(dāng)隆重,在正廳天公爐下擺設(shè)祭壇,一般都是用長板凳或矮凳先置金紙再迭高八仙桌為「頂桌」,桌前并系上吉祥圖案的桌圍,后面另設(shè)“下桌”。“頂桌”供奉用彩色紙制成的神座(象征天公的寶座),前面中央為香爐,爐前有扎紅紙面線三束及清茶三杯,爐旁為燭臺;其后排列五果(柑、橘、蘋果、香蕉、甘蔗等水果)、六齋(金針、木耳、香菇、菜心、菀豆、綠豆等)祭祀玉皇大帝;下桌供奉五牲(雞、鴨、魚、卵、豬肉或豬肚、豬肝)、甜料(生仁、米棗、糕仔等)、紅龜粿(像龜形,外染紅色,打龜甲印,以象征人之長壽)等祭玉皇大帝的從神。
在祭拜天公之前,全家大小都得齋戒沐浴,初九當(dāng)天,更禁止家人曬衣服,特別是女褲、內(nèi)衣或倒垃圾桶,以表示對玉皇大帝的尊敬;祭品如果要用牲畜的,一定要用公雞、不能用母雞。若是要還愿時,必須用全豬或全羊。有些虔誠的家庭以為在家里祭拜還嫌不足,會連夜趕往各地的天公廟禮敬,像臺南終義路的天壇、高雄的天公壇、木柵指南宮等,。
天公生當(dāng)日也有“安太歲”的儀式,當(dāng)年生肖沖犯太歲的人就可以到廟中,寫上自己的姓名、年歲,再添一點香油錢,委由廟方負(fù)責(zé)供奉即可。另有一個安太歲的方法:年初時在家里用平日盛米的米筒圍上紅色片作爐,寫上“太歲星君到此”,再每日供奉即可。
土家農(nóng)歷正月初九古人認(rèn)為九在數(shù)目中表示多數(shù),最多,最大,因此為上。又稱這天是“天日”,傳說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必須隆重慶祝。九與酒諧音,九不能離酒,各家各戶都準(zhǔn)備豐盛的酒宴,盡興喝個痛快,給玉皇大帝祝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