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巾幗奮斗者事跡材料
事跡材料可以起到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的作用;最新巾幗奮斗者事跡你知道哪些?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最新巾幗奮斗者事跡材料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最新巾幗奮斗者事跡材料篇1
今年剛剛步入百歲的李桓英是世界著名麻風病防治專家,她用畢生精力對抗肆虐人類上千年的麻風病,使成千上萬麻風病人獲得新生。
2016年,李桓英榮獲了首屆“中國麻風病防治終身成就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沒有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麻風病肆虐,一度成為世界難題。當時麻風病也流行于我國廣東、廣西、四川、云南及青海等部分地區。1978年,擁有豐富公共衛生防治經驗的李桓英擔負起我國麻風病防治的重任。她來到云南省勐臘縣南醒村,建立短程聯合化療試點,為消除病人顧慮,李桓英經常與病人近距離接觸。
經過27個月的治療,服藥的47名病人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完全達到了預期效果,李桓英實施的短程聯合化療經過十年監測,復發率遠遠低于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全世界推廣了李桓英的聯合化療經驗。70多年間,在幾代麻風病防治工作者的共同奮斗下,麻風病在我國絕大部分省份已基本消滅。
2016年12月27日,已經95歲高齡的李桓英正式成為了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她說她希望以一名黨員的身份在麻風病研究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最新巾幗奮斗者事跡材料篇2
楊寧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江門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2010年,她大學畢業后毅然選擇回到家鄉江門村,帶領鄉親們努力拔窮根:創新“稻+鴨+魚”共作模式種植紫黑香糯,帶動村里年收入300多萬元;聯手大學生村官成立“苗村倌”電商服務中心,幫助村民銷售特色農產品900多萬元;出資建設扶貧加工車間,創建“苗阿嫂”“苗阿公”品牌,村里產業覆蓋率達100%。2020年,江門村實現94戶326人全部脫貧。
“未來,我要在鄉村振興的主戰場繼續貢獻青春力量!”楊寧說。
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還有蘭州鑫源現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建敏。2018年,尹建敏為當時的深度貧困地區東鄉族自治縣和漳縣建檔立卡貧困戶投放種羊2.1萬只,帶動8個鄉鎮、6個合作社開展規模化養殖。她還新建8個黑木耳種植基地,吸納350名婦女在家門口就業。截至目前,為建檔立卡戶分紅865萬元,支付土地流轉費142萬元。
鄉村振興的道路,見證了她們的不懈引領,也見證了她們的醫者仁心。
37歲輾轉多地回到祖國,57歲投入麻風病防治工作,95歲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世界著名麻風病防治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醫生李桓英長期奔波在云、貴、川等地的偏遠山區,曾經4次遇險,兩側鎖骨和肋骨都摔斷過。她推廣的“短程聯合化療”方法救治了數以萬計的麻風病患者,她提出的垂直防治與基層防治網相結合的模式,被稱為麻風病“全球最佳的治療行動”,為我國乃至世界麻風病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
“我要把學會的知識為祖國和人民服務”。如今,百歲高齡的李桓英用實際行動激勵著年輕一代的醫務工作者。
同樣堅守在醫療衛生崗位數十年的,還有陜西省榆林市佳縣人民醫院原副院長、兒科主任路生梅。
1968年,路生梅被分配到佳縣人民醫院工作。看到佳縣落后的醫療條件,她許下了“為黨工作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的承諾,用心守護革命老區人民的生命健康。路生梅白天接診患者,晚上刻苦學習,迅速從一名專業兒科醫生成長為全科醫生,并創辦了佳縣第一個正規兒科。退休后的20多年里,她依然堅持每周在縣醫院和中醫院義務坐診,接診患者超15萬人次。
最新巾幗奮斗者事跡材料篇3
什么東西能彰顯女人的奮斗之美?有人說是豪車名表,是金玉珠寶,因為物質享受是女人奮斗后的勝利果實,最能彰顯奮斗之美。然而在最美巾幗奮斗者們的'身上,我得出了另一份答案:幫好身邊人、做好手邊事,以小我成就大我,全心全意投身偉大事業的樣子,最能彰顯女性的奮斗之美。
她們在鄉村振興熱土上培植幸福果實,她們在科技創新浪潮中打造大國重器,她們在志愿服務一線傳承紅色基因。她們心懷祖國和人民,將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熱忱都傾注于自己的事業當中,不斷開拓進取、矢志拼搏、全力以赴,這是新時代的巾幗風采,更是新時代女性的學習榜樣。
當前網絡上總傳播著這樣一種觀念:女人的奮斗就是努力提升自己,嫁給最優質的男人。只要嫁給有錢人就是成功,就能擁有財富和名望,網上甚至還有“如何嫁給有錢男人”的攻略。這種觀念是女性依附于男性的男權主義思想的表現,是非常過時的糟粕思想。正所謂“男女站兩邊,各頂半邊天”,無論男女,都要有自尊心、自信心和獨立心,誰都不是誰的附庸。對待陳舊的封建思想,最美巾幗奮斗者們的事跡就是最好的回擊。
最后用張桂梅老師的一句話寄語新時代的女奮斗者們: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
最新巾幗奮斗者事跡材料篇4
由中宣部授予的時代楷模李桓英的先進事跡日前在央視播出。百歲老人李桓英并不為我們熟悉,但她一生只做一件事——為解除麻風患者的痛苦,為中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史上寫下重要的一筆,為國家、為人民所做出的貢獻,永遠值得我們感謝和銘記。
1946年,從上海同濟大學畢業的李桓英,前往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研究院,攻讀細菌與公共衛生碩士。1950年7月,憑借著優異的成績,年僅29歲的李桓英成為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首批官員。
在世衛組織工作有著優厚的待遇,被人羨慕,但李桓英毅然放棄在國外工作,瞞著在美國生活的父母,歷盡周折,回到祖國,投入治療麻風病的事業之中,從37歲一直干到百歲老人。是什么促使她做出無悔的選擇?正如當年核物理學家錢學森歷盡千辛萬苦回到祖國一樣,強烈的愛國情感正是她的初衷。“我出生在北京,我是中國人,我的歸屬就是我的國家,我必須把最好的年華獻給祖國!”李桓英是這么說的,更是這么做的。
俗話說,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李桓英當初放棄與父母在美國團聚的機會,后來父母回國看她并懇求她到美國,但李桓英決心已下,此次相聚竟成與父母永別。為了工作,她一生未婚,無兒無女,但她把解除麻風病人的痛苦作為最大的幸福,麻風病人就是她的親人,就是她的朋友,就是她的子女。李桓英百歲生日來臨之即,來自麻風村人的衷心祝福,是她人生最快樂的事情。
李桓英視麻風病人為親人,緣于對麻風病事業的不懈追求。為了獲得第一手資料,李桓英只身前往云南省勐臘縣羅索河對岸的麻風村,當村民們自覺與她保持距離時,她主動與麻風病人握手,她知道感染麻風病的概率微乎其微,即使真的被感染了,那是一種榮幸,她可以親身體會麻風病人的感受,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有了這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讓李桓英傾盡自己的一切,付出所有的年華和精力,為麻風患者驅逐病魔!
李桓英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是戰勝一切困難的精神動力。李桓英一次在坐車前往麻風村的路上遭遇車禍,身體被甩出十多米,肋骨骨折,對此,她樂觀地說,“按我的坐車頻次,出車禍是避免不了的。” 傷好后她又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麻風病的事業之中。
李桓英一生只干一件事,還緣于對黨的無限熱愛。2016年12月27日,已經95歲高齡的李桓英高舉著右手,站在一群年輕的新黨員中間,面對著黨旗莊嚴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 “如果我能活到100歲,還有5%的人生可以跟黨走,我會為醫學事業繼續奮斗。等到舉行葬禮的那一天,希望我的身上能蓋上鮮紅的黨旗……”這就是一名黨員樸素的情懷,鑄就了她把自己所從事的事業與黨的事業聯系在一起,一生為麻風患者驅逐病魔。
最新巾幗奮斗者事跡材料篇5
“如果我能活到100歲,還有5%的人生可以成為一名光榮在黨的人”
“這一年來,我絲毫沒有松懈,而是以一個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我誠懇地向組織提出轉正申請,請黨組織審查。”
2017年12月26日下午,96歲高齡的李桓英教授戴上大紅色的圍巾。在黨支部黨員大會上如期轉正,正式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我回國不后悔,干麻風病防治工作不后悔……我想把有限的日子,投入到無限的工作中去。”老人一字一句地認真向黨組織匯報著預備期的心聲。聲音中飽含歲月打磨過的篤定,頸間的紅圍巾和黨旗相互映襯,鮮艷無比。
預備期這一年里,李桓英仍奮斗在一線。2017年年初,她悄悄打包,準備再次出發前往云南。她心里牽掛著那些治愈的麻風病人,更惦記著尚未解的麻風病發病機制。“我身體沒問題,就是去看看病人的病情有沒有復發,他們的親屬有沒有潛在感染。”
一如她2016年對著黨旗承諾:“如果我能活到100歲,還有5%的人生可以成為一名光榮在黨的人,更加堅定跟黨走,為醫學事業繼續奮斗!”
1921年出生于北京的李桓英,曾于1946年留學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畢業后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成立后的第一批官員,她在世界衛生組織任職7年,被派往亞洲、美洲的許多國家,為防治性病等疾病在貧窮落后地區的蔓延做出了努力。
1957年,在李桓英為世界衛生組織工作7年期滿時,世界衛生組織主動提出與她續簽合同,期約5年,她婉言謝絕,瞞著家人,只身一人繞道倫敦,幾經周折,于1958年從莫斯科回到了祖國。
時年37歲的她,回到闊別多年的北京,被分配到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性病研究所工作,開展“梅毒螺旋體制動試驗”“麻風抗原檢測”等。
當時實驗室設備簡陋,李桓英用土法自力更生制作的麻風菌脂質抗原(PGL)提取成功。她和同事先在自己身上做試驗,至今,李桓英左右手臂上還留有清晰可見的疤痕。
1970年,李桓英來到江蘇省的一個麻風村考察,在這里,她第一次見到麻風病人。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和周圍神經,歷來是備受歧視的、致殘的“不治之癥”。
當時由于沒有治療麻風病的有效藥物,最人道的處理,是把他們趕到一個偏僻的地方,讓其自生自滅。這一幕刺痛了李桓英:“我當初回國就是為了幫助祖國的同胞!”
李桓英決定,攻克麻風病。
1978年,李桓英調到北京友誼醫院、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任研究員。從此,57歲的她將全部精力奉獻給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她將國外先進的治療方法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率先開展了服藥24個月就停藥的短程聯合化療和消滅麻風病的特別行動計劃,解決了麻風病的治療難題,為數以萬計的麻風病人解除了疾苦。
1996年,李桓英又率先在國內開展消除麻風運動,首次提出了麻風病垂直防治與基層防治網相結合的模式,被稱為“全球最佳的治療行動”。
“很多人問過我,當初已經離開祖國那么多年,為何選擇回國?我都毫不猶豫地告訴他們,因為我是中國人,不能忘本。”
李桓英說:“回國,我就一個目的,把我學到的東西用到生我養我的地方,不愧是個中國人。”
“全世界麻風病防治現場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1979年春天,李桓英第一次前往云南西雙版納考察麻風病情,那時的西雙版納3個縣,分布著大大小小十幾個麻風寨。過去,由于缺乏特效藥物,以及社會對麻風病的恐懼、歧視和偏見,麻風病人忍受著肉體上和精神上的雙重折磨。
“麻風病面臨的最大障礙就是歧視!”為了拉近與麻風患者的感情,李桓英沒有穿戴任何防護衣服和面具,走家串戶給病人做檢查,甚至與病人見面時總是握手擁抱拍肩膀。
由于長期的疾病折磨和遠離人群,寨子里的人們對治療既缺乏信心,又難以適應按時按量服藥的治療要求,有的病人甚至自暴自棄,把送來的藥丟進水塘里。
李桓英聽聞,十分著急,親自上門送藥,口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揚頭就喝,飯捧起就吃。時間一長,寨子里的村民都傳:“村寨來了個女醫生,不怕麻風!”
“我們做醫生的是沒有恐懼的,我走遍世界,恐懼對我不是個事兒。我甚至巴不得自己被傳染上——讓你們親眼看看我能治好它!”
李桓英還會教麻風病人穿鞋。“早晨和晚上,你們要這樣。”手一下子伸進病人剛脫下來的臟鞋,“摸摸有沒有砂子和釘子,再穿上”。麻風病人手腳是麻木的,甚至,端滾燙的火盆都感覺不出燙手。李桓英不怕臟,就是為了教給他們防止皮膚破損潰爛的自我防護方法。
她用自己的行動來消除大家對麻風病的歧視,不斷向人們證明:麻風病是可治之癥,麻風病人并不可怕。
為了我國麻風病防治事業,高齡的李桓英長期奔波在云、貴、川貧困邊遠地區,7個地州、59個縣,幾乎每一個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跡。
在她的努力下,云南省勐臘縣的麻風病患者被全部治愈,1990年的潑水節,他們摘掉了麻風寨的帽子,作為一個行政村,被正式劃入勐侖鎮,李桓英為它取名為“曼南醒”,意思為“新生的山寨”。這一天,李桓英和人們一塊兒跳起了傣族舞蹈。
1998年,李桓英在第十五屆國際麻風會議上作了《在云南實施麻風病防治特別行動計劃的報告》,報告結束后會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世界衛生組織官員諾丁博士緊緊握著李桓英的手說:“全世界麻風病防治現場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治愈患者帶來的慰藉是任何酬勞都不能取代的”
“治愈患者帶來的慰藉是任何酬勞都不能取代的”。李桓英對患者的關心不僅僅體現在治好他們的病痛,更如同親人一般,時刻給予他們溫暖,為他們尋求最佳的治療方案。
1993年年底,云南省文山縣有一位女生在臨近高考前不到半年,被診斷患了麻風病,李桓英得知情況后非常著急,趕去為她仔細檢查:“現在得了麻風,就像得了一塊皮膚癬,只要聯合化療一周就失去傳染性,你可以邊學習,邊治療,最多兩年就能治好,放心吧。”
李桓英還鼓勵她一定要好好學習,考上大學,不能自暴自棄。因聯合化療中有一種藥物會造成皮膚染色,李桓英又與當地醫生一起,為這位女學生設計專門的治療方案,并請當地的醫生一定要保證她的治療,不要影響學習。過后,李桓英仍然惦念著這位女學生,曾多次打電話、寫信詢問她的情況。后來,這位女學生真的考上了大學,并在畢業后成為一名教師。
麻風病是一個“窮”病,大多數麻風病患者的家境都不是很好,李桓英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樣給予他們關懷和體貼。
2007年3月,熱研所麻風室接診了一位24歲麻風患者小馬,小馬生長在一個麻風病高發家庭,家里有5人患麻風病。李桓英無條件接收了這一家5位患者來京免費治療。經過兩年的治療,他們的麻風病已基本治愈。一次復診中,李桓英教授看到小馬的手已破潰感染,并得知他一家租住在平房,生活十分拮據。“患者這么年輕,一定要為他的將來著想。”她既著急又心疼,立即拿出隨身攜帶的1000元錢給了他們。
有條件干,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干。行醫70余年,這就是李桓英的行事風格。
在深入麻風病區的途中,由于山高路險,道路崎嶇,她曾經4次遇險,2次翻車,2次翻船。
她遭遇過最嚴重的翻車是從翻滾的汽車前窗擋風玻璃甩出去10多米,躺在覆蓋著厚厚白雪的山坡上昏了過去。連車帶人滾下坡底的同志們從車中爬出來,大聲呼喊她。她才反應過來連聲呼喊:“我在這里!”但是她爬不起來,李桓英歪頭一看,雪地上留下一大片殷紅鮮血。這次車禍導致她兩側鎖骨和3根肋骨骨折,頭部外傷縫了7針。大家都勸她好好休養,她卻纏著厚厚的繃帶、打著石膏投入了新的工作。
2015年,已是94歲高齡的李桓英,不顧膝關節手術后的行走不便,再次來到云南。一進寨子,那些當年經她治愈的麻風病康復者就像見到了親人,眼含激動的淚水,撲上來就喊:“李媽媽,您回來了!”他們的子孫聽說李桓英回來的消息,也紛紛請假,從打工的城市趕回寨子,只為見上李桓英一面。在他們心中,李桓英就是改變她們命運的“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