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致富帶頭人事跡
作為一名創業致富的帶頭人,要積極探索致富的方法,積累成功的經驗,帶領群眾向致富之路走去。下面是小編整理創業致富帶頭人事跡的范文,歡迎閱讀!
創業致富帶頭人事跡篇一
丁華,女,漢族,1965年5月出生,20xx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城郊鎮堡子村的一個農村家庭的普通農村子弟,卻憑自己良好的素質和驚人的膽識,搏擊風云,以他不平凡的人生奮斗軌跡充分展示了白手起家創業致富的風采。
一個人要想成就自己的事業,實現自身的價值,除了有過人的膽識外,就是要能敏銳的覺察到創業的時機和善于利用自身的資源。認識到在創業初始階段,尋找一個良好的創業項目是成功的關鍵。1995年,在工程隊打工的丁華,敏銳的觀察到,近幾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承包工程為代表“包工頭”如雨后春筍般在河州的大地上涌現,丁華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他產生了以承包房屋翻新、新建為主的小型工程的想法,但是,在最初的創業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找活,為了找活丁華想了很多辦法。由于以其獨有的人格魅力,以及誠信待人和他工程隊工作的幾年中結交了大量的朋友,這些“熟人經濟”中蘊藏著巨大的金礦,只要善于挖掘、巧于利用、長于合作,就會創造出雙贏的良好局面,就能為自己帶來巨大的收益。只有巧妙地利用各種條件來發展壯大自己,借外在的力量完成自己的目標,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創造最佳的機遇,以最少的投入創造最大的利潤。在他的大力說服下,很多親戚朋友為他介紹工程,順利的解決了沒活干難題。
在當時對于丁華來說搞工程就是出力氣但并不難,如果想搞出個名堂,卻不是一件容易事兒。為了在群眾中樹立好的口碑,增加收益,丁華多方獲取資料,深入研究房屋建筑知識。由于他吃苦、善鉆研,慢慢的找他承包工程的人越來越多,他也成為了一個小隊長,他以工地為家,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他的時間表里,沒有星期天、節假日,除了工作還是工作,不知干了多少個通宵。在施工過程中,他白天于施工人員一起干活嚴把工程每一關,晚上加班整理資料,工程質量被得到了群眾一致好評。
有了致富路,應該帶領鄉親一起走。為此,丁華帶領更多的鄉親搞起了承包工程。有了帶路人,鄉親們就少走了很多彎路。“丁華人很熱心,口才也好。對于工程中出現的問題,他總是及時幫助我們解決。”
創業如浪中行舟,要堅定信心,矢志不移,果敢地搏擊沖浪,就能到達成功彼岸,這是丁華對創業的感悟。風雨幾載,始終銳意向前,雖然創業的過程是艱辛的,但創業成果卻令人欣慰,也讓人刮目相看,成為當之無愧的致富帶頭人。用他的話說:“我以我的成功作為示范,把經驗和理念傳授于人,讓大家一同致富,是我理所應當的義務。”
創業致富帶頭人事跡篇二
在訥河市六合鎮一提起魏立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年僅?歲的他,不僅是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而且還是一個帶領百姓共同致富的好黨員。只有?文化的他,敢打敢拼,頭腦靈活,能夠認清農村形勢,憑借著自己的辛勤努力,在開創了屬于自己的事業的同時,積極帶領百姓共同致富,成為六合鎮百姓交口稱贊的“致富帶頭人”。截止20xx年,他本人固定資產已經達到?萬元,年收入達到?萬元。
一、敢打敢拼,搏擊市場初試水
?年,魏立生初中畢業后,成為一名待業農民,不甘平庸的他并沒有和同伴一樣去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家生活,他不顧父母勸阻,毅然決定要靠自己力量闖出一片天地。最初的日子里,他辛苦的付出雖然只賺取了微薄的收入,但艱苦的工作環境和并不豐厚的工資收入卻更加刺激了他不甘心就此一生的堅定信念。他寬厚待人的熱情、機智靈活的頭腦及工作中的盡心盡力為他贏得了更多的朋友。?年,他籌集?多萬元在六合鎮成立了了六合鎮規模最大的“居賢飯店”,雖說是初出茅廬,缺乏管理經驗,但魏立生憑著他廣泛的社會交往和人際關系,將飯店打理的有聲有色。許多人開始對他刮目相看,羨慕之余,更多的是佩服和學習。苦心經營,管理有方,事業紅紅火火,搏擊市場的他用瘦弱的臂膀掘出人生的第一桶金,為他今后的事業發展奠定了雄厚的資金基礎。
二、放寬眼界,黑土情結難忘卻
魏立生是一位堅忍不拔的創業者,初次試水的成功使他的眼界不斷開闊,志向不斷提升。?年,他看準農村市場的巨大潛力,投入?元成立了“漢陽農資有限公司”,成為了一名真正的民營企業家。作為平凡的農民子弟,他對農村、農民、農業有著深厚的感情。致富的他,依舊保持著農民的固有的本色。致富不忘鄉親、致富念著鄉親。還有一句常掛在他嘴邊的一句話:“一人富不算富,眾人富了才是富”。沒有豪邁的語言,只平靜的表述,更是體現了他對黑土地化不開的濃濃情結。看到鄉親致富無門,生產生活依然落后的現狀,讓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憑著自己多年的創業經驗和廣泛的人際關系、便利的信息通道,時常為農民提供無償的服務:種哪種作物好,種什么值錢;用哪種化肥效果好,用什么農藥能解決問題;更讓人感動的是,他剛剛成立起來的公司,運作還不十分穩定,資金周轉還仍有不足的時候,他看到一些貧困戶因為化肥而發愁,他無償地為這些農戶提供了種子和化肥,使他們在關鍵時刻種上了地,更在他們的心里種下了希望和感激。他的舉動感動了許多人,?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三、堅持黨性,致富路上帶頭人
魏立生的致富之路引來許多鄉鄰前來上門求教,有本村的村民,也有外村的農民,對他們的來訪求教,他都無償地、耐心地把自己的“致富經”傳授給他們,甚至主動上門指導他們如何運作。還有很多人經常打電話問信息、問技術,他都耐心的解答,在他的帶動下,許多平時無所事事的人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方向,一些“無業游民”也終于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嘗到了成功的甜頭,魏立生用自己的黨性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無私胸襟。
魏立生是一個普通的農民,也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但他創業的激情感染了鄉親,他和睦的愛心影響著四鄰。他用一個農民寬廣的胸懷,為自己的事業默默耕耘,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他不僅有一顆懷恩之心,更有感恩之行。相信敢打敢拼的他,一定在這片深愛的土地上,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業績。
創業致富帶頭人事跡篇三
倪彥虎,男,1982年出生,中共黨員,土橋鄉楊河村青年農民。2000年從土橋中學畢業后,到到西安學習電焊技術。后到油田務工。20xx年底回家創業,大力發展種草養畜業,現在是土橋鄉農村青年創業致富的典型之一,年獲利達20萬元。 現年31歲的倪彥虎,給人的感覺他是一個頭腦靈活、思維敏捷的人,而且他敢闖敢干,大膽創業,吃苦耐勞,勤奮好學。當年從土橋鄉中學畢業后,不甘心一輩子在家守著幾畝簿田過日子,毅然選擇了外出務工。通過虛心學習和悉心鉆研業務,在短短三年時間,倪彥虎熟練的掌握了電焊技術,通過熟練的技術他成為油田公司的一名電焊工,他在這里一干就是7年,在這7年中積攢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20xx年春節回家,看到以前和自己一樣的同齡人生活還是很貧窮,于是他想:“我能不能回來帶領大家一起致富。”20xx年1月他去了外地進行項目考察,他認為種草養畜很適合自己的農村,因為這里有土地等養殖場地和豐富的飼草來源,同時羊糞又是很好的肥料,能給村民減少種草所需的花費,最后他選中了在當地很容易發展的種草養羊產業。隨后他翻閱各種養殖書籍,學習養殖理論知識,并到周邊一些養殖場借鑒他們的寶貴經驗。20xx年8月他用自己的積蓄蓋起了三間羊棚,購買羊只100只,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歷程。
創業后,他邊干邊學,遇到困難不悲觀失望,更不氣餒退縮,而是積極進取,分析研究,努力學習科學的養殖方法;通過各種途徑籌措資金,逐步擴大養殖規模,積極主動改變傳統養殖習慣,靠改革創新觀念。在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大力發展種養業,依靠“雙聯”貸款活動和信用社的擔保貸款,擴大養殖場規模,擴大再生產,走規模經營的路子。
通過幾年來的摸爬滾打和艱苦奮斗,他的養殖場已經從一個三間羊棚的小羊場逐步發展成為一個面積達25畝的立體養殖基地,實現了自己規模化養殖場的理想。
通過幾年的不斷努力,如今,倪彥虎已經成為土橋鄉的能手之一,青年致富的領頭雁。在自己致富的同時,他沒有忘記為鄉親們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本村和外村的養殖戶來求他幫忙,他總是很熱心地幫助他們,無償提供技術咨詢和養殖書籍。幾年來,共為群眾講解技術問題近百次,到村民家中提供服務四十多次,無償提供養殖書籍二十多本,同時,倪彥虎同志在多年的實踐中摸索出了一些非常實際的養羊經驗。
在廣大村民看到倪彥虎養殖場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后,各村民紛紛上門取經,積極效仿,大力發展種養業,都想通過種草養畜發展家庭經濟。一時間大家紛涌而上,倪彥虎看到后,覺得大家如果盲目的發展種養業,就很容易走上歧途。于是則主動引導村民改變觀念,合理分流,搞特色養殖,整合有限的土地資源,擴大生產規模,走專業化之路。在鄉黨委的大力支持下,倪彥虎以市場為導向,以專業協會為手段,成立華強專業合作社,合理分配種養資源,避免盲目發展,從而導致內部惡性競爭;并利用專業合作社的集中優勢,從資金和技術上幫助各養殖戶,發展三高農業,提高種養業經濟效益,以達到共同致富的目的。
華強專業合作社從一成立之時起就樹立了“自己致富,并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發展理念。合作社以“養殖—銷售”一條龍的產業經營模式進行養殖。華強專業合作社作為養殖基地,吸收農戶加盟,由農戶出資入股,合作社進行統一養殖、銷售。年底農戶按比例進行分紅。華強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不僅給養殖加盟戶帶來經濟效益,同時也給周邊群眾帶來養羊積極性,在無償服務下,他們也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使農民朋友更深刻認識到,養羊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遠遠大于耕種土地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倪彥虎不僅要增加收入,為農民提供更多的服務,他的發展目標已經確定:設計總投資450萬元,計劃發展養殖2000只規模。現已完成投資140萬元,新建辦公用房10間,飼草貯藏加工室、防疫室、標準化棚圈等共計110間,購買鍘草機5臺。目前,羊存欄420只,其中小尾寒羊200只,絨山羊220只。該合作社建成后,年出欄羊只可達3200只,可產絨1600斤,實現年純利潤約200萬元。該合作社的建成極大提高了群眾的養殖積極性,拓寬了貧困鄉村群眾增收致富的路徑。
看過“創業致富帶頭人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