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事跡觀后感
感動中國對“年度人物”的定義是:人物事件發生在本年度,或者人物在本年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感動中國事跡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事跡觀后感(篇1)
在江蘇蘇州吳江區平望鎮,有一家相冊工廠,招工時殘疾人優先入職。這個特殊的要求始于老板陸鴻自己的經歷。
陸鴻一歲時生了一場大病,從此成了腦癱,他的小學和初中時光也因此在痛苦中度過。每次上體育課,同學們都去操場上開心地跑跳,只有他孤零零地坐在教室里。“同學都模仿我走路,每次體育課老師都不讓我上,真難受,我想鉆到桌子底下。”
初中畢業,陸鴻去找工作,單位負責人拒絕了他,“廠里那個人跟我媽媽說,你看看你兒子這副樣子,他能干什么。”那時正值酷夏,陸鴻卻感到渾身冰冷。他埋怨天、埋怨地,甚至埋怨媽媽,為什么要生下他。
萬般無奈之下,陸鴻只能去叔叔的廠里學敲白鐵皮。為了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他學會了騎自行車上下班,每天往返50公里。在路上,他不知摔過多少次跤。由于手不靈活,手指經常被敲出血,陸鴻也咬牙堅持著。漸漸地,陸鴻的手藝越來越好。
由于父親病重,花光了家里的積蓄,陸鴻的收入不能給家里帶來太大的幫助。父親離世后,陸鴻決定撐起這個家,開始創業,“我不愿當家里的累贅”。
陸鴻的創業從擺地攤開始,他修過自行車,開過報亭、電話亭和碟片店,收入卻依然微薄,直到他開照相館。
剛開始,顧客看見是一個腦癱患者給他們拍照,十個人里有九個都會轉身離開。為了留住顧客,陸鴻承諾不滿意就免費,并苦練了一手修圖的絕活。憑借著技術與認真,陸鴻打動了顧客,照相館的生意越來越好。
不少顧客問陸鴻,“你有照片,怎么沒有相冊?”這啟發了陸鴻,他決定開始制作相冊。
遺憾的是,這次創業并不順利。陸鴻投入的幾十萬元打了水漂。但他沒有氣餒,這次經歷讓他懂得了怎么去面對對手、面對困難。
,在蘇州市吳江區殘聯幫助下,陸鴻開了一家相冊工廠,并吸納殘疾人就業。短短幾年時間,他的相冊廠從家庭作坊,發展成為正式企業。
后來,陸鴻的工廠里有40多名員工,其中30多名是殘疾人。“殘疾人找工作不容易,我希望能給他們提供一個崗位,讓他們把自己的光給發亮。”陸鴻想證明,殘疾人不是不行。
疫情期間,陸鴻的工廠一度停工,獨守空廠的他堅持給工人們發工資。
隨后,陸鴻購置了近500萬元的機器設備,在員工們不能來上班、人手緊張的情況下,這些機器保證了工廠的正常生產。陸鴻還帶領員工做自媒體、開網店。
在陸鴻的帶領下,工廠的營業額約1000萬元,營業額近1400萬元,比疫情前翻了整整一倍。如今,陸鴻的工廠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殘疾人扶貧創業基地。
未來,陸鴻希望能繼續努力,“從被幫助轉換成幫助,為社會作貢獻。”
感動中國事跡觀后感(篇2)
我每年都會看《感動中國》頒獎典禮,我還會動員學生看,畢竟大部分獲獎者還是有催淚效果的,有正面教育意義的。但不是全部,有幾個獲獎者,我真得很不以為然,想敬佩但無法說服自己。如果其他人也有同感,那就只能說明央視權威不足,猶如也有芮成鋼這樣的貨色一樣。其實九成以上初中生從來不看這樣節目的,頗為遺憾。
近幾年,評選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總是缺少維護正義、堅持真理、追求公平、捍衛法治的典型代表,這是為什么?評選的人物,確實有讓我感動的,舉一個例子,大概前年吧,廣西陽朔有個叫何玥的12歲小女孩無償捐獻眼膜,我看后眼睛就濕了,我很感動。但是評選出來的人物,清一色的都是或孝心或助人或敬業或公益的,缺少我前面說的那幾種對社會公平正義影響力更大更有震撼力的,說明了什么?說明了評委會不乏和稀泥的功能,評委會有些東東本身就不具有全民族道德高度的代表性。
最簡單一點,那些不畏強權腐官不怕打擊報復義務幫助弱勢群體維權的律師,才是民族道德的真正脊梁,但是他們連提名權都會被扼殺。上駟被剔除了,當選的只能是中駟,另外還會一兩個下駟不知什么原因(可能是為了行業和地域平衡)混雜其中。
如果一定要說《感動中國》頒獎典禮是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那只能說這是一部殘缺不全的歷史,掛一漏十。記得還有一個走廊醫生蘭越峰,故事發生幾年了,至今問題還沒有解決,那些道貌岸然的評委有誰有骨氣敢提名他?新京報南都報等報紙很有一些不畏強勢揭真相說直話的錚錚鐵骨記者編輯,為何從來不見他們身影?因為這個評選活動,主旨就是樹模范,造神,誘導,歌德,為“我”所用,而不是揭瘡疤,洗澡,治病,下狠刀動手術,動真格,這就決定了這場活動,先天不足,后天的評選結果自然就只能嬴弱不堪,道德評判一旦被意識形態宣傳綁架,盛裝隆重貼過金之后,一切變化不大,并不能給中華民族精神增添更高標值的道德符號,因為社會公正正義不昌,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與社會公德也不可能升上去。
也有網友說,今年的太政治化了,到現在除了頒獎詞很美,他一點沒感動。我沒看直播,不好對其內容作評論,但是我能理解他的心境。因為不是我們心硬,而是我們是有鑒別能力的,是有思維的,所以我們的眼淚,也不是那么廉價的,那么容易被賺取走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之一丁點聊想:。但是俺們以前也曾經一邊看一邊流淚的。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何時能真正無門檻提名、全民海選了,那么評選出來的人物,才能保證個個不僅貨真價實還人人皆為選手中上駟,自然屆時才能讓俺等對每一名年度人物膜拜不已地仰視和學習
感動中國事跡觀后感(篇3)
28年運動生涯,徐夢桃第一次奪得冬奧會冠軍,也是中國在該項目上的第一枚奧運金牌,為了這個第一,四次出征,淚灑冬奧。兒時狂言成為追夢之旅,因熱愛而堅持,因夢想而堅定。
1994年,四歲的徐夢桃開始學習體操,12歲時轉學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短短幾年,她的成績突飛猛進,先后收獲了自己的第一個全國冠軍賽冠軍、首個世界新人獎杯、中國第一個世青賽冠軍。
19歲的徐夢桃首次出戰冬奧會,決賽最后一跳,她選擇了難度最高的動作,雖然失誤了,卻讓所有人對她未來可期。這一刻的淚水,更多的是不甘心。
滑行、加速、起跳、空中轉體,整個運動過程不超過10秒鐘。每一個完美動作的背后,都潛藏著巨大的風險,尤其是對于女子三周臺運動員來說,每一跳都充滿挑戰。
此時的徐夢桃已經蟬聯了兩個賽季世界杯總冠軍,同時擁有世界第一的難度動作,總積分排名世界第一。
索契冬奧會,徐夢桃為奪金而來。因為落地時出現一個小失誤,徐夢桃與夢想失之交臂,摘得銀牌,淚水遮不住決心再次沖金的堅定眼神。
平昌冬奧會失利后,徐夢桃做了兩條腿的半月板手術,至今膝蓋里還有兩個鋼釘。
時間來到了,北京冬奧會。年過30的徐夢桃第四次站上冬奧會女子決賽的出發臺,在她之前出發的國外選手剛剛刷新了場上最高分——令人窒息的壓力再度襲來。
無悔追夢,放手一搏!徐夢桃果斷選擇將最后一跳難度拉滿。那一天,又是大風、低溫,但她最終完美落地,不負期望,為中國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實現了冬奧金牌“零”的突破!
奪冠后,徐夢桃身披國旗、淚流滿面,在風雪中豪邁吶喊。這是激動人心的淚,是實現夢想的淚,一路拼搏,永不放棄,徐夢桃終于站上了冬奧會的最高領獎臺,創造了歷史。
感動中國事跡觀后感(篇4)
在雪域高原上支教12年,這需要何等的毅力?吳忠,謝曉君夫婦書寫著這一個傳奇,他們被稱為“怒放在雪域高原上的并蒂雪蓮”他們在這里開出了生命中最壯麗的花朵!
一次旅行改變了他們的一生,當他們看到孤兒們那雙渴望知識的眼睛,他們下了決心,要去那里支教。這不是沖動,而是責任。十二年如一日,他們在這里扎下了根,把這了當成了第二故鄉。他們辛勤耕耘著,讓孩子們盡情吮吸知識的甘霖。
假期里,他們回到了成都,可是那些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眼神讓他們魂牽夢繞,難以割舍,通常才一兩個星期他們就買好了教輔用書和生活必需品回到了福利學校。看到這里,我感慨萬千:好不容易親人團聚了,為什么不多陪自己的父母一會兒?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啊!可是他們用行動證明了:自己帶上年幼的孩子是為了更多的孩子。他們放下蒼老的父母,是為了成為最好的父母。不是絕情,是極致的深情;不是沖動,是不悔的抉擇。
“我們只是平凡人,做的也是很平凡的事情,不值得大家這樣追捧。”他們說過這樣的話,但我覺得他們做的事不平凡,他們干得是“十年樹人,百年樹人”的偉大職業,他們用自己的堅持和信念在藏區散發出最美“高原紅”!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的好人: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與患者肝膽相照的吳孟超;用烤羊肉串掙來的錢資助貧困學生的義俠巴郎;8歲起照顧癱瘓的養母的孝女孟佩杰;奮不顧身托住小生命的“最美媽媽”吳菊萍……
“只要人人都奉獻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社會需要像吳忠,謝曉君夫婦一樣的好人,更需要的是他們這樣的精神,讓我們把這種偉大的精神傳承下去吧!
感動中國事跡觀后感(篇5)
這一屆的《感動中國》頒獎晚會,我依舊早早地守著電視從頭看到尾,依舊被感動的熱淚盈眶。對于今年這些獲獎人物,有的功勛卓著,有的舍己救人,無不體現出大無畏的英雄主義,讓人敬仰、感動,但我更佩服的是一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來自高寒荒野的小人物——草原曼巴王萬青,在他的身上,有一種偉大叫堅守!
一個上海人,一個大學生,在草灘上拿手抓牛糞,裝進麻袋里,背回去燒水做飯,背一趟水要走半個小時的路程,見不到水果,吃不到大米,喝著奶茶吃著酥油炒面捏成的糌粑,就會想起上海的豆漿和米團油條捏成的粢飯。這是王萬青來阿萬倉初期的生活圖景,而改革開放之后,他的哥哥同學,紛紛出國高就,享受著越來越多的富足和舒適,而他仍然抵御了大都市那些無盡繁華的誘惑,多次放棄回到上海的機會,在高寒缺氧的草原,一呆就是四十多年。
正如推委會所說:他以藏區為故鄉,視牧民為親人,全心全意為牧民解除病痛,溫暖了草原民族的心。
畢業于上海醫科大學的王萬青,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是科學與文明的傳播者,1968年從繁華的大上海來到海拔3800米的甘南草原,43年,對自己人生價值取向的堅守,對醫生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的堅守,他所做的一切,為一個時代給出了答案。
而王萬青給自己的答案更加簡單——城市的生活物質享受的確很豐富,但草原給了我人生的意義。多么樸實而莊重的話語啊!從意氣風發的青年才俊到白發蒼蒼的老人,因為這句簡單話語,王萬青堅守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幾乎整整一生。
每個人大概都有自己的信念,也都會為自己的信念去努力,只是成功的往往只會是那些能夠持之以恒的人,而更多的人因為放棄,讓信念煙消云散。比如平時我們都知道要遵守交通規則,保持良好的公德心,做一個好人。可在面對紅燈的時候,往往會有些人貪圖節省那僅以秒計的時間而奮不顧身地闖紅燈,這一刻他把公德心早就拋在煙消云外,忘了什么是堅守。小中看到,如此將來,還有多少人有信念、有公德呢?
所以相比起其他英雄,雖然距離遙遠,但王萬青的事跡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聯系的更為密切,我更敬重王萬青持之以恒的努力,用他的愛心去實踐了一個諾言,感動了全中國。
我們不能跟英雄相比,也沒有幾個能做到他那樣的壯舉,但感懷英雄的事跡,我們應該從現在做起,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講公德、樹新風,持之以恒地為社會為他人獻出自己的愛心,才能讓自己的生命像英系一樣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一半原創,一半抄襲,算是玩了一把編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