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改革先鋒事跡
如果用拯救的性命的數量來衡量一個人的偉大程度,那么屠呦呦絕對獨占鰲頭;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屠呦呦改革先鋒事跡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屠呦呦改革先鋒事跡(篇1)
她默默無聞地在研究室里潛心鉆研,被世界文化理事授于"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她發現青蒿素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她還撰寫了《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 她就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中國藥學家。1930年12月30 日生于浙江寧波,父親在一本《詩經》中根據"呦呦鹿鳴,食野之蒿",為他的女兒取名為"屠呦呦",從此屠呦呦與青蒿素結下了不解之緣。
兒時的屠呦呦在家鄉親眼目睹了瘧疾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從小就對中藥感興趣的她下決心去探索其中的奧秘。
從北京醫學院畢業后的屠呦呦接受抗瘧疾藥物研究并擔任組長。她查閱了大量文獻,借鑒古代用藥的經驗,她與工作團的成員們沉迷于實驗研究中不能自拔,有時工作地忘了吃飯,還有時過夜不睡覺地鉆研,雖然長出黑眼圈,但絲毫沒有影響她工作的興致。就這樣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地過去了,她與工作團的成員們進行了380次實驗,得出了190多個樣品, 2000多張卡片。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 1971年從黃花蒿中發現抗瘧疾有效提取物,她們用汗水澆灌出了豐碩的果實,這一次的發現讓屠呦呦堅信一定能發明出抗瘧藥物。
1972年,屠呦呦與同事們進一步了解青蒿,并從中提取了一種分子,命名為青嵩素,他們進一步發明鉆研合成了雙氫青蒿素。在團隊們的不斷合作和團結下他們針對瘧疾根治,在實驗室里不斷奮斗,并克服了重重困難終于發明出了雙氫青蒿素,這一藥物的發現挽救了數百萬在生死線上垂死掙扎的人,對世界作出了難以想象的負獻。
面對"諾貝爾獎"這一巨大榮譽,屠呦呦總是說是屬于科研集體團隊的每一個人和國家科學集體的。她還堅信這一獎項會激勵更多的人。
屠呦呦奶奶,您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您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可您卻那么謙虛,您是那么的默默無聞,我要向您學習這種執著堅持的偉大精神。
屠呦呦改革先鋒事跡(篇2)
屠呦呦近日赴瑞典領取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頒獎之前,屠呦呦做了題為“青蒿素的發現中醫給世界的禮物”的演講,強調這不僅是授予她個人的榮譽,也是對全體中國科學家團隊的嘉獎和鼓勵。她還講述了40年前在艱苦的環境下,中國科學家努力奮斗從中醫藥中尋找抗瘧新藥的故事,并特意談到中醫藥說,這是“一個偉大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
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填補了我國無諾貝爾科學獎的空白。她將中醫中藥推向了世界,她將民族的變成世界的。過去,包括很多中國人在內的國內外學者專家,都批評中醫中藥為偽科學。屠呦呦用諾貝爾醫學獎粉碎了他們對中醫中藥的攻擊,奠定了中醫中藥在世界醫學領域的地位。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勛、佼佼者,她對科學的貢獻是卓著的。
40年前的科研條件和環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從醫藥中尋找抗瘧新藥談何容易?屠呦呦和她的團隊,克服重重困難,可謂歷經千辛萬苦。失敗了,推掉重來,經歷了無數次的實驗。在失敗面前,他們不言棄,始終執著地追求。屠呦呦被稱著是“三無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業業,對科學執著追求,鍥而不舍。為了檢驗藥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親自口服藥物,嘗試藥物在自己身上的反應,以做到保證藥物的萬無一失,屠呦呦的肝臟因此受到了損傷,犧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就是換來大家的健康,換來人類的科學進步。屠呦呦與青蒿素之間充滿了許多精彩傳奇故事,表現了科學家的態度、品質和精神,屠呦呦的精彩故事是一本極好的勵志書。必須用好這本書,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學習科學家的精神特質,“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在榮譽待遇面前不伸手,為著祖國的科學事業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今天,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更需要講好屠呦呦與青蒿素的故事,用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的精神鼓舞大眾,振奮精神。
大家一定記得,當年,陳景潤摘得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引起了全社會的轟動。1977年10月3日,新華社報道,陳景潤的突出貢獻為數學學科的發展寫下光輝一頁,中國科學院提升他為研究員。1978年1月,《人民文學》刊發了作家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隨后予以轉載,“怪人陳景潤”轟動全國。1978年4月,《哥德巴赫猜想》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此時,“七七級”大學生剛剛入學報到,坐定課桌,開始如饑似渴地求知。都是關于中國數學家陳景潤的精彩故事,不僅教育了“七七級”。《哥德巴赫猜想》還被選入了初中語文課本。陳景潤的故事遍布大街小巷,刻入每一個人的腦海,激勵了我們這一代人,至今,仍記憶猶新。
屠呦呦獲諾貝爾科學獎是振奮人心的消息,讓中國人揚眉吐氣。屠呦呦是時代的符號,是科學家的優秀代表,是當代的陳景潤,必須大張旗鼓的宣傳屠呦呦與她的諾貝爾獎,講好她和青蒿素之間有著精彩傳奇的故事,用以教育人激勵人,讓我們張開雙臂擁抱科學的春天。
屠呦呦改革先鋒事跡(篇3)
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填補了我國無諾貝爾科學獎的空白。她將中醫中藥推向了世界,她將民族的變成世界的。過去,包括很多中國人在內的國內外學者專家,都批評中醫中藥為偽科學。屠呦呦用諾貝爾醫學獎粉碎了他們對中醫中藥的攻擊,奠定了中醫中藥在世界醫學領域的地位。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勛、佼佼者,她對科學的貢獻是卓著的。
40年前的科研條件和環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從醫藥中尋找抗瘧新藥談何容易?屠呦呦和她的團隊,克服重重困難,可謂歷經千辛萬苦。失敗了,推掉重來,經歷了無數次的實驗。在失敗面前,他們不言棄,始終執著地追求。屠呦呦被稱著是“三無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業業,對科學執著追求,鍥而不舍。為了檢驗藥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親自口服藥物,嘗試藥物在自己身上的反應,以做到保證藥物的萬無一失,屠呦呦的肝臟因此受到了損傷,犧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就是換來大家的健康,換來人類的科學進步。屠呦呦與青蒿素之間充滿了許多精彩傳奇故事,表現了科學家的態度、品質和精神,屠呦呦的精彩故事是一本極好的勵志書。必須用好這本書,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學習現時代科學家的精神特質,“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在榮譽待遇面前不伸手,為著祖國的科學事業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今天,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更需要講好屠呦呦與青蒿素的故事,用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的精神鼓舞大眾,振奮精神。
大家一定記得,當年,陳景潤摘得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引起了全社會的轟動。1977年10月3日,新華社報道,陳景潤的突出貢獻為數學學科的發展寫下光輝一頁,中國科學院提升他為研究員。1978年1月,《人民文學》刊發了作家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隨后予以轉載,“怪人陳景潤”轟動全國。1978年4月,《哥德巴赫猜想》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此時,“七七級”大學生剛剛入學報到,坐定課桌,開始如饑似渴地求知。都是關于中國數學家陳景潤的精彩故事,不僅教育了“七七級”。《哥德巴赫猜想》還被選入了初中語文課本。陳景潤的故事遍布大街小巷,刻入每一個人的腦海,激勵了我們這一代人,至今,仍記憶猶新。
屠呦呦獲諾貝爾科學獎是振奮人心的消息,讓中國人揚眉吐氣。屠呦呦是時代的符號,是科學家的優秀代表,是當代的陳景潤,必須大張旗鼓的宣傳屠呦呦與她的諾貝爾獎,講好她和青蒿素之間有著精彩傳奇的故事,用以教育人激勵人,讓我們張開雙臂擁抱科學的春天。
屠呦呦為中醫藥做出如此大的貢獻,當選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實至名歸。
屠呦呦改革先鋒事跡(篇4)
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寧波。“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經·小雅》中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選擇藥物學系生藥學專業為第一志愿。她認為生藥專業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歷史的中醫藥領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學4年期間,屠呦呦努力學習,取得了優異成績。在專業課程中,她尤其對植物化學、本草學和植物分類學有著極大的興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學畢業,分配到衛生部直屬的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接到了一個“中草藥抗瘧”的研發任務,代號523,成了當時研究防治瘧疾新藥項目的代號。屠呦呦加入了中醫藥協作組,與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人員一同查閱歷代醫藥記載,挑選其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抗瘧疾藥方,并實驗這些藥方的效果。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由用乙醇提取改為用沸點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1971年10月4日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獲得對鼠瘧、猴瘧瘧原蟲100%的抑制率。
1977年,她首次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名義撰寫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發表于《科學通報》,引起世界各國的密切關注。1980年屠呦呦被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她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素材一:創新
首創性、關鍵作用,這就是屠呦呦獲獎的最重要的原因。
那一年,屠呦呦39歲。因為具有中西醫背景,而且勤奮,屠呦呦很快被任命為研究組組長,帶領一個小組的成員開始查閱中醫藥典籍,走訪老中醫,埋頭于那些變黃、發脆的故紙堆中,尋找抗瘧藥物的線索。
屠呦呦研究組耗時3個月,從兩千多個方藥中篩出640個,又鎖定到一百多個樣本,最終入選的胡椒“雖對瘧原蟲抑制率達84%,但對瘧原蟲抑殺作用并不理想”。青蒿是當時的191號樣本,雖然曾經有過68%的抑菌率,復篩結果卻一直不好。
問題出在哪里呢?
屠呦呦開始系統地查閱古代文獻,希望能在古籍中找到只言片語,而這還真被她找到了。這就是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的一句話:“青蒿一握,以水兩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屠呦呦決定,用沸點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來提取青蒿素。這抓住了“牛鼻子”——溫度正是青蒿素(青蒿素到了1972年才獲得命名,此時研究組尚不知這種物質的化學結構)提取的關鍵,過高的溫度將破壞青蒿素的性質,使其抗瘧性喪失。
參與“523”項目的單位遍布北京、上海、云南、山東等全國各地,人員也數以百計,這是一個具有濃重時代特色的大規模政府主導的合作項目。而屠呦呦,這個僅僅是助理研究員的女性,在此時成為了發揮歷史性作用的那個人。
素材二:癡心不改
“她真的愛它,一輩子只做了這一件事”
屠呦呦的`父親是一位開堂坐診的大夫。那時,每當父親去書房看書時,屠呦呦也會坐在他旁邊,裝模作樣擺本書看。雖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醫藥方面的書,大多配有插圖,童年的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簡單而快樂的讀圖歲月,也就是在這段時期,屠呦呦愛上了醫學。
父親的診所曾接診過一位重癥病人,病人已經去過不少地方醫治,都不見好轉。父親很認真地察看了病人的情況,又問了家屬一連串的問題,都沒能找出病因所在。那天晚上,父親茶飯不思,早早地躲進了小閣樓里,翻閱那些厚厚的醫書。第二天,病人又一次出現在診所里。這一次,父親不再像昨天那樣眉頭緊鎖,而是胸有成竹地給病人診治,很快確定了他的病因,并開出了藥方。沒過幾天,那位病人又來到診所,這一次,他不是來看病的,而是給父親送來一面大紅錦旗。
“我看著父親忙碌的身影,感覺特別崇高。我的眼前好像浮現出自己也穿上白大褂給別人醫治的模樣。我一定要做一個像父親那樣的好醫生。”在一篇回憶文章里,屠呦呦這樣寫道。
后來,屠呦呦在選擇大學專業的時候沒有選擇中醫,而是選了當時絕大多數人毫無興趣的生藥學專業。這讓她的父親頗感意外,但屠呦呦此時對自己的人生已經有了更清晰的目標。她對父親說:“藥物是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我認為只有生藥學專業才最可能系統地探索中醫藥領域。中醫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這樣的情懷,始終支撐著她在制取青蒿素的路途中克服種種艱難險阻。當時,在進行青蒿素動物實驗時,曾出現過某些指標升高等現象。她的老伴李廷釗至今都記得,那段時間她每天回家一身的酒精味,那是她親自服藥試驗留下的味道,而這樣的以身試藥,最后甚至導致她肝中毒。
這兩天,面對來采訪的記者,她把兩本書擺在沙發上,推薦給他們,說:“你們想知道我的生平,這里面講得很詳細了。”
兩本書里,一本是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另一本是《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前者她學術研究常用,厚厚的卷冊已被翻得起了毛邊;后者則剛剛從柜子中取出,藏青色的皮質封面還蒙著薄薄的塵土。
“她真的愛它,一輩子只做了這一件事。”一名記者感嘆道。
“她在石家莊,她離職一個月了……這期間,沒幾個人知道,連爸媽都是瞞著的……你找到下家了嗎?沒有,那為什么這么快?因為不想干了……不上班的日子,她看自己喜歡的書,去不常去的街道,高峰期去坐公交……”這是名為“一位在石家莊打拼的姑娘”在網上發的一篇帖子中的一段話,大概有1000字。它以散文的形式,細膩的筆觸,講述了畢業三年的漂泊生活,工作的更替、生活的迷茫,還有夢想和對人生的思考。(燕趙晚報)
字里行間透露出一個年輕人的酸楚與無奈。畢業生就業難、頻繁辭職主觀上說是大學生好高騖遠、過于追求夢想,不能腳踏實地。但從客觀來看也與社會因素和教育結構不無關系。
顯而易見的是,我國當前的宏觀就業環境不容樂觀,高校擴招導致畢業生數量出現“井噴”,而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再加上全球經濟不景氣等因素,造成了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往具體了說,還有我國飽受詬病的大學教育模式,多數高校的專業設置及課程設置有很大的盲目性,拿工科為例,與所學專業關聯不大的高數、英語等課程幾乎占據了全部課程的“半壁江山”。而專業課往往只占很小的比例。可想而知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可能連一般圖紙都看不太懂。學校在對學生的就業指導上也缺乏專業性,導致許多學生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對自己的職業根本沒有規劃,缺乏自我表達、自我推薦的技巧。
大學生就業是一項浩大的民生工程,需要做更多的仍是社會和政府,推進教育體制改革,規范招生規模,優化專業,樹立科學的人才觀等等。解決好大學生就業,才能為我國下一步整體發展戰略儲備高層次人才,才能為社會的發展不斷的注入新鮮血液。
剛十月,不少明年要畢業的大學生已投入到找工作之中。對七百萬數量之巨的大學畢業生群體來說,工作“試用期陷阱”值得關注。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工作試用期頻現程序違規、超期設置、待遇打折等諸多怪現象,更為某些用人單位獲取“廉價勞動力”提供了理由,大學生“試用期”變“白用期”。
屠呦呦改革先鋒事跡(篇5)
屠呦呦5日晚上接受錢江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她是5日當天看電視時才知道得獎的。談及獲獎感覺,“沒有特別的感覺,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
“因為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譽,是中國全體科學家的榮譽,大家一起研究了幾十年,能夠獲獎不意外。”
屠喲喲獲諾獎對中國意味啥?屠喲喲的諾獎對中國意味著什么?這是“中國制造”的第一個諾貝爾科學獎。
中國科學界與諾貝爾獎之間糾纏了幾十年,曾有文章寫到“中國科學家諾獎之路:曾無限接近 又漸行漸遠”。曾經最有希望的是生于江蘇的華羅庚,但因諾獎中并無數學家,最終愿景落空。
20世紀中期以來,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共計5人,物理學家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化學獎獲得者李遠哲,以及藥學家屠喲喲。
這5人中,前三位為美國華裔,李遠哲生長于臺灣,只有此次獲獎屠喲喲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內地本土科學家。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寧波的一個書香門第,她是家里5個孩子中惟一的女孩,名字典出“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意為鹿鳴之聲。名字是父親起的,當時,并沒人預料到詩句中的那株野草會改變這個女孩的一生。
雖然我很聰明,但這么說真的難到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