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名人勵志故事
作為中國大陸第一位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結了多年以來國人的“諾獎情結”;關于屠呦呦名人勵志故事你知道哪些?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屠呦呦名人勵志故事簡介,歡迎大家分享。
屠呦呦名人勵志故事
【頒獎詞】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漬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現。為了一個使命,執著于千百次實驗。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華,深深植入當代世界,幫人類渡過一劫。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今有嘉賓,德音孔昭。
【人物事跡】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屠呦呦在發現青蒿素和治療瘧疾上的卓越研究,顯著降低了瘧疾患者死亡率,為促進人類健康和減少病患痛苦作出了無法估量的貢獻。諾獎既是對這一成就的褒獎,更是對科學家們智慧與心血的回報。而實驗室里千回百轉后柳暗花明那一刻的驚喜和滿足,或許也會比不曾奢求的榮譽更恒久。
作為中國大陸第一位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結了多年以來國人的“諾獎情結”。回頭再看,這一情結的熨平,還有更多值得咀嚼的地方。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選擇了藥物學系生藥學專業為第一志愿,可以說是中國本土科研體系所培養的獲諾貝爾科學獎第一人。她的獲獎,無疑能增強我們這個時代科學家們的自信心。40多年前,科研人員與外面的世界交流不多,可供查找的文獻很少,在相對簡陋的條件下,還能作出如此重要的原創突破;40多年來,中國科研人才的積累厚度、科研條件的優越程度、全球合作的深度廣度,不斷水漲船高,許多領域已經趕上甚至領先國際水平,有理由相信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屠呦呦”。
屠呦呦也讓人看到,無論是諾貝爾獎還是SCI論文,或是《科學》《自然》等國際刊物,都只是一種評價手段。最重要的,還是做好自己。堅持學術方向、堅定學術追求、堅守學術信仰,沒必要妄自菲薄,更沒必要被牽著鼻子走。有些人還在懷疑“諾貝爾獎有沒有照顧中國人”,這種缺乏信心的表現已經不合時宜——科學大獎不會照顧任何人,只要有了足夠的資格,自然就會被關注到。
另一方面,屠呦呦代表中國大陸科學家“破冰”諾貝爾獎,也是對那些希望畢其功于一役的速成論者的提醒。科學有自己的規律,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它無法嚴格地用投入去預測產出,不是簡單的資源疊加就能創造出新事物,也很難按部就班達到預定目標。科學的通途有很多走法,無論頭銜和身份,無論領域和方法,“科學家”才是唯一的、純粹的標簽。有人描述得很形象,真正鐘情于科學的人出發點并非想去拿獎,也許一輩子不會有驚艷的成果,有人可能用畢生精力,也只是在科學的某個關口書寫了四個大字:“此路不通”。
對這些科學家來說,更靈活、更多元的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至關重要。在日本,很多諾貝爾科學獎得主來自民間機構或是企業;在美國,像微軟這樣的大公司,集聚了一批有才華的科學家從事基礎研究。我國對于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認識,也在不斷創新。最近出臺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中就明確,“研究制定科研機構創新績效評價辦法,……突出中長期目標導向,評價重點從研究成果數量轉向研究質量、原創價值和實際貢獻”。類似導向和舉措,無疑能讓有志于獻身科學的整個世界都在感謝青蒿素和科學。中國科學家也要感謝屠呦呦,有沒有能力、是不是拿到諾貝爾獎,已不再是一個心結,正可邁開步子、自信前行。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開創性地從中草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于瘧疾治療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這是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首次獲得諾貝爾獎。1968年,中藥研究所開始抗瘧中藥研究,39歲的屠呦呦擔任該項目的組長。經過兩年的'研究對象篩選,并受到中國古代藥典《肘后備急方》的啟發,項目組將重點放在了對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敗了190次之后,項目組終于通過低溫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來的反復試驗中得出了青蒿素對瘧疾抑制率達到100%的結果。在沒有先進實驗設備、科研條件艱苦的情況下,屠呦呦帶領著團隊攻堅克難,面對失敗不退縮,終于勝利完成科研任務。青蒿素問世44年來,共使超過600萬人逃離瘧疾的魔掌。未來,屠呦呦希望通過研究,讓青蒿素應用于更多地方,為更多人帶來福音。
屠呦呦事跡精神
她被人戲稱“三無科學家”,沒有留洋背景,沒用博士學位,沒有院士頭銜。她默默無聞地努力,起早貪黑地工作著,夜以繼日地鉆研著……
她就是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寧波市。兒時的她,家鄉正流行著瘧疾。幼小的她目睹了一個又一個人倒下,親人們悲痛不已。瘧疾是危害甚是嚴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幾億人民都為此喪生。屠呦呦不忍看到人們生離死別,下定決心一定要找到治療瘧疾的“神奇子彈”。
畢竟,科學這條路太狹窄了,太陡峭了。一間小小的實驗室,陳舊的設備。屠呦呦和團隊在工作室夜以繼日地工作,他們親自服用藥物,將自己的健康、生死置之度外,一心為藥物研發。因為環境簡陋,放著藥物的大缸時時發出刺鼻的氣味,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屠呦呦他們在長滿荊棘的科學道路上艱苦卓越的前進。1972年,她和同事在青蒿中提取的無色結晶物體命名“青蒿素”,1973年,屠呦呦在原有的基礎上合成了“雙氫青蒿素”。
屠呦呦發明的“青蒿素”拯救了全球上百萬的人民,上百萬人民免遭疾病的折磨。“青蒿素”被非洲人民稱為“中國神藥”,屠呦呦也被稱為“青蒿素之母”。
2015年,屠呦呦獲得了世界上的最高榮譽——諾貝爾醫學獎,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面對如此嚴謹認真的屠奶奶,我們不禁由衷地敬佩她。可令大家大跌眼鏡的是,工作一絲不茍的屠奶奶生活中卻是一個粗線條的人。有一次出差時她的東西丟了,讓同事幫忙尋找,同事打開行李箱,眼前的畫面讓他驚呆了,東西擺的亂七八糟,凌亂不堪,哪像個女生啊。
雖然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榮譽,屠呦呦仍與普通人一樣,平平淡淡,繼續投入新的研究。榮譽的獲得并沒有改變她科學研究的初心。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的5個故事
1.屠呦呦從電視里得知自己獲獎
錢江晚報記者5日晚電話連線屠呦呦,得知她是“今天晚上看電視的時候,才知道得獎的。”對于能夠得獎,屠呦呦表示:“沒有特別的感覺,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因為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譽,是中國全體科學家的榮譽,大家一起研究了幾十年,能夠獲獎不意外。”十一期間因身體不太好在家休息,沒有出去玩。
2.從研究取得成果到獲獎間隔整整44年
1971年10月4日,一雙雙眼睛緊張地盯著191號青蒿提取物樣品抗瘧實驗的最后成果。隨著檢測結果的揭曉,實驗室沸騰了:該樣品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44年后的`10月5日,屠呦呦收獲了諾獎。
3.名字取自詩經,恰與“蒿”有關
屠呦呦先驅性地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而她的名字出自《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宋代朱熹注稱,“蒿即青蒿也”。名字是父親起的,當時,并沒人預料到詩句中的那株野草會改變這個女孩的一生。
4.屠呦呦是諾貝爾醫學獎的第12位女性得主
1901-,諾貝爾獎委員會總共頒出了105次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其中有11位女性獲獎。屠呦呦是諾貝爾醫學獎的第12位女性得主。
5.多個諾貝爾醫學獎與瘧疾相關
在諾貝爾醫學獎歷史上,曾有多次獎項與瘧疾相關。
19,英國研究者羅納德·羅斯憑借對瘧疾傳播機理的發現摘走了第二屆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
19,法國醫學家夏爾·路易·阿方斯·拉韋朗發現,瘧疾是由一種原生動物(瘧原蟲)造成,他對原生動物的研究與發現,使他獲得了第七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27年,奧地利醫學家朱利葉斯·瓦格納-堯雷格發現在治療麻痹性癡呆過程中瘧疾接種療法的治療價值,因此榮獲了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
1948年,瑞士化學家保羅·赫爾曼·穆勒發現DDT的殺蟲功效,這種物質可以殺滅瘧疾載體蚊子。
20,中國藥學家屠呦呦證實青蒿素可以在動物體和人體內有效抵抗瘧疾,為科研人員打開了一扇嶄新的窗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