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勞動名人故事事例
故事:基于現實認知,它被描述為一種異常現象;你是否在尋找“有關勞動名人故事事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勞動名人故事事例篇1
克洛克的家境并不富裕,下課的時候在一家快餐店打工。起初老板安排他專門擦桌子,他毫無干勁兒,當天就溜回了家。
克洛克向父親訴苦:“我的理想是做老板,不是擦桌子。”父親沒有反駁他,而是叫他先把自家的餐桌擦干凈。克洛克拿來毛巾,在桌子上隨意擦了一遍,然后看著父親,等他驗收。
父親拿來一塊嶄新的白毛巾,在桌面上輕輕擦拭了一下,潔白的毛巾立即臟了,分外刺眼。父親指著桌子說:“孩子,擦桌子是很簡單的活兒。但是你連桌子都擦不干凈,還能做好什么,憑什么做老板”克洛克羞愧難當。
克洛克回到了快餐店,他謹記父親的教誨,每次擦桌子都要準備5條毛巾,依次擦s遍,而且每次都順著同一個方向擦,為的是不讓毛巾重復污染桌面。
最終,克洛克得到老板賞識留了下來,并接管了那家快餐店,做了老板。10年后,他創立了自己的——麥當勞。
有關勞動名人故事事例篇2
19世紀70年代,愛迪生開始著手研究電燈的工作。他想發明一種結構簡單、價格便宜、適合家庭使用的白熾燈。
為了研究這項實驗,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吃,在實驗室里睡。一個朋友來看他,開玩笑地說:“怪不得人頭腦里知道那么多的東西,原來你睡覺也往腦子里記書上的東西啊!”
攻克白熾燈,最大的難題是玻璃泡里那一截細燈絲。他起初用木炭、金屬鉑等做燈絲都失敗了。后來,他把燈泡里的空氣抽掉,制成了一個真空的炭絲燈泡,但也只能亮8分鐘。這之后,他又用白金、銀、釕、鈦、鉬、銠等稀有金屬試驗,效果也不太理想。最后,他又用棉紗烤焦后試驗,燈泡壽命達到13個小時;又經過反復的試驗和失敗,終于在1879年10月21日研制成功一盞炭絲燈,通電后亮了45個小時。新年之夜,曼羅園的松樹上掛上500盞電燈,像夏夜的繁星一樣,景色迷人。
但他仍不滿意,他想做成一個壽命能達1000多小時的燈泡。于是,他又開始了新的試驗,他曾用杉木、亞麻、藤條、椰子殼等植物纖維試驗,又用橡樹皮等反復試驗,共計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最后發明了炭絲燈泡,達到300多小時;又經過反復的試驗,終于發明了炭化竹絲燈泡,壽命達到1200多個小時,達到了他的愿望。這時,他創建了電燈工廠。他又派人跑到世界各地去采集各種竹子樣品,最后發現日本出產的一種竹子質地最佳。他的工廠開始大批生產燈泡,價格便宜,深受人們的歡迎。
后來,又經過多年的試驗,改用鎢絲,使發光效率提高了三倍。他發明的電燈,照亮了全世界。
有關勞動名人故事事例篇3
他非常珍惜時間,從不放棄點滴空閑,少年時代在當地的一所“文學學校”學習,在校6年,他硬是擠出時間,讀完了學校圖書館里的上千冊文藝圖書,還能背誦大量的詩作和劇本里的精彩對白。
從小喜愛戲劇的他出生在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是鎮長,喜歡看戲,經常招來一些劇團到鎮上演出。每次,莎士比亞都看得非常入迷。鎮上沒有演出時,他就召集孩子們仿效劇中的人物和情節演戲。他還自編、自導、自演一些鎮上發生的事,很小就表現出非凡的戲劇才能。
后來,父親因投資失敗而破產,13歲的莎士比亞走上了獨自謀生的道路。他當過兵,做過學徒,當過瓦匠,干過小工,還做過貴族的管家和鄉村教師。在為養家糊口的奔波中,他對各種各樣的人物進行了細致的觀察,還記錄了他們很有個性的對話,這些都為他日后的創作,積累了素材。莎士比亞22歲時來到倫敦。對戲劇的強烈追求,讓他在一家劇場里找到了看門的工作。起初,他只是給看戲的達官貴人們牽馬看車。之后,他用掙來的小費轉付給一些小孩幫他完成工作,自己他卻抓緊時間到劇場里去觀看演出。慢慢的,莎士比亞開始在演出中跑跑龍套、當配角。
對此,他感到很高興,因為這樣可以使自己能在舞臺上更近距離的觀摩到演員們的表演。后來,莎士比亞當了“提詞”。躲在道具里的他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抽空把自己對每個演員演出時的觀感記錄下來。正當莎士比亞成為正式演員時,歐洲開始流行鼠疫,成千上萬的人死去,劇場被迫關門。老板和演員們都出外躲避鼠疫,莎士比亞卻選擇了留下來看守劇院。在經濟極度蕭條的兩年里,莎士比亞抓緊時間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整理了自己各個時期的筆記,修改了好幾部劇本,并開始了新劇本的創作。等到英國經濟復蘇、演出重新紅火的時候,莎士比亞的劇作一炮打響,他本人也由此成了最杰出的演員。
有關勞動名人故事事例篇4
1961年11月,彭德懷回到了故鄉——湖南省湘潭縣烏石寨。他看著童年時代就十分熟悉的家鄉的山水草木,看著闊別多年的父老鄉親,感到格外親切。回想在戰爭年代,鄉親們跟著共產黨鬧革命,拋頭顱,灑熱血,承受了極大的犧牲,終于盼來了全國的解放和革命的勝利。想到這里,彭總不由得感慨萬千:“是呵,苦了多少年的`鄉親們該過過好日子啦!”
彭德懷來到了響塘區南谷公社的陳蒲大隊調查。午飯的時間到了,彭德懷沒有到“公共食堂”去吃大鍋飯,而是撇開隨同人員,獨自一人來到離食堂不遠的賀老伯家里。剛跨進屋,迎面撲來陣陣煙霧,只見賀老伯正蹲在灶下燒火做飯。彭德懷關切地湊上去問:“老伯,為什么不到食堂去吃飯?”
老伯沒好氣地說:“有什么飯吃!只因彭德懷要來調查,大隊才開食堂飯的,還要工分高的人才有得吃。我不去湊這個熱鬧,真是打腫臉充胖子!”彭德懷一聽,話出有因,順手將鍋蓋揭開,只見鍋里蒸的是糠粑耙。彭德懷抓起糠粑粑就吃,那粗糙、苦澀的糠直刺喉頭,確實難以咽下去,他的心痛了,眼窩里充滿了淚花。
回到故居,彭德懷召開了社員大會,他說:“我是討過飯的,是餓怕了的,可那是舊社會。如今,我們當家做了主人,我們應該抓緊時機開荒種糧,生產自救,把窮隊變為富隊,不應該再有人餓肚皮了。我這次回來是當社員的,隊上要安排我出工,不安排的話,我就邀請婆婆姥姥上山砍柴去。”說干就干,從那以后彭德懷就與社員一起參加集體勞動,他特別提倡開田,在工余時間還動員侄兒一道去開田。侄兒望著兩鬢斑白的伯伯勸道:“你老人家年紀一大把了,還開什么田啰?”彭德懷風趣地回答:“年老骨頭枯,正好做功夫!別說我年老,做起事來,還可以跟你們小青年比一比呢!”說完就捋起衣袖,用他那曾指揮過千軍萬馬的手,揮鋤猛干起來,像個標準的老農。
在彭德懷的帶動下,家鄉一塊塊新田被開發出來,種上了綠油油的莊稼。
彭德懷歡歡喜喜地與鄉親們一道收棉花,種麥子,撒下了無數的汗珠。他說:“從今年起,我每年回來參加勞動一個月,別的重活干不了,幫生產隊看牛,看湖鴨。如果不能回來,就投資一百元交隊上。”就這樣,彭德懷在家鄉立了個不計勞動報酬的特殊社員的“戶頭”。
有關勞動名人故事事例篇5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頑固派在陜甘寧邊區周圍修筑了五道封鎖線,隔斷了邊區和外界的交通,使邊區的經濟發生了很大的困難。為了粉碎國民黨頑固派的經濟封鎖,黨中央發出了“自力更生”的號召,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在陜甘寧邊區開展起來了。
這天,警衛班的戰士們正在楊家嶺___住的窯洞附近召開生產動員會。會上,戰士們個個摩拳擦掌,表示要大干一場,爭當生產模范。這熱烈的氣氛驚動了___,只見他快步從窯洞里走了出來。
“你們在開生產動員會,這很好嘛!”___來到了戰士中間,滿面笑容地說,“黨中央號召我們開展生產運動,克服眼前的經濟困難,減輕人民的負擔,我們可要帶好這個頭!”
___雙手叉著腰,環顧著兩旁的山坡,充滿信心地說:“楊家嶺上的土地足夠我們種植瓜果蔬菜了。我們還可以養豬,解決自己的吃肉問題。假如再能搞一個合作社,那我們大家的日常生活用品也不用發愁了。”說到這兒,___爽朗地笑了。
戰士們被___這么一說,仿佛看到了滿山滿坡菜綠瓜黃的豐收景象,于是群情更加激奮。大家圍在一起,出謀劃策,商量怎樣開荒種地,怎樣引水澆田,并決定幾天以后正式開工。
到了開工那天,天剛蒙蒙亮,戰士們就扛著钁頭下地了。戰士們經過___住的窯洞門口,看到里面燈光仍然亮著,大家都知道主席又熬夜了,所以誰也不忍心去叫他。大家躡手躡腳地從門口走過,生怕打攪了主席,不料還是被___聽到了。沒一會兒工夫,只見___扛著钁頭找來了,他邊走邊說道:“不是說好了給我一塊地嗎?我的一份在哪兒呢?”
“主席,您考慮革命大事,非常勞累,這開荒種地的小事就不用參加了。您的活,我們加把勁就都完成了。”戰士們異口同聲地說。
“不行!不行!開荒種地是黨的號召,我也不應該例外。”
在___的一再堅持下,大家只好在臨河不遠處給他劃出了一畝來地。
___分到責任田后,對這一“爭”來的土地十分珍惜,只要一空下來,他就去挖地。戰士們發現后,一齊趕來幫忙,___總是堅持自己完成。他說:“你們有你們的生產計劃,我有我的生產任務,這塊地,你們挖了叫我挖什么呢?別看我的年紀比你們大,我還敢與你們比一比,看誰的田種得好!”
此后,___硬是忙里偷閑,一钁頭一钁頭地把地挖好,又壘了一個小水壩,將河水引到地里。不久,地里便栽上了黃瓜、辣椒和西紅柿。___又經常利用休息時間施肥、鋤草,蔬菜越長越茂盛。
一份汗水,一份收獲。夏天到了,___田里的西紅柿結得又紅又大,辣椒又尖又長,黃瓜沉甸甸地低垂著頭,個個頂花戴刺的,真是誘人極了。人們每走過這里,都禁不住要停下腳步稱贊一番。
___親手開荒種田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延河兩岸,軍民大生產的勁頭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