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夢想及事跡
事跡材料可以起到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的作用;你是否在尋找“袁隆平的夢想及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相關資料,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袁隆平的夢想及事跡(篇1)
每每讀到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古詩詞時,我仿佛睡在了稻田里,聞到了稻谷香,熱騰騰、香噴噴的米飯讓我垂涎三尺。我看到了天上的袁爺爺,他在稻田里忙碌著,被金燦燦,沉甸甸的稻穗圍著,爺爺露出了燦爛的笑容。這時,我情不自禁的流淚了,我們再也見不到袁爺爺了。這位讓中國人“端牢飯碗”的英雄讓我們永遠銘記。
我要學習袁爺爺持之以恒、嚴謹治學的求真精神,他為尋找種子,頭頂烈日,腳踩爛泥,拿著放大鏡在稻田間一株一株地仔細觀察,一遍又一遍種植、試驗、改良。他曾為了看住苗,把種子綁在身上,用體溫催芽。他經過十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于培育出了高產的雜交水稻。我們現在能吃上香噴噴的米飯,全靠袁爺爺的不斷求索、知難而進的科學精神。
我還要學習袁爺爺心懷百姓、天下為公的偉大精神,他有一顆善良的心。袁爺爺年輕時經歷了饑餓、貧窮的生活,他上大學時堅決地選擇了學農并立下誓言:“我要用農業科學技術,讓所有的人不再饑餓。”幾十年如一日,他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誓言,爺爺用一生的追求與奉獻來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我們要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節糧惜糧,自覺踐行光盤行動,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國家做貢獻。
如果天堂有味道,那一定是稻花香,誰把人民放在心里,人民也會永遠銘記他,我們一定記住您——袁隆平爺爺。
袁隆平的夢想及事跡(篇2)
今天,我們藍天雛鷹小隊的隊員來到上城區王家井社區參加“黨的光輝照我心”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我一上樓,發現同學正在看小人書,同學看到我來了,就遞給我一本小人書,我翻開這本書,原來是關于袁隆平爺爺的故事書,于是我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我還沒看多久,一位奶奶走了進來,她對我們說:“各位同學好,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一名退休教師,今天我要給你們講講袁隆平爺爺的故事,請大家做好準備。”于是我合上小人書,坐端正,準備聽奶奶講故事。
奶奶講到,原來國家很貧窮的時候,老百姓都吃不飽飯,有的人甚至餓死了。袁隆平爺爺想讓中國人都吃飽飯,于是他就開始做實驗,他做了成千上萬次的實驗,失敗了無數次,但是他還是沒有泄氣,繼續努力做實驗,終于有一天,他成功了,成功地研究出了雜交水稻。他的雜交水稻讓水稻產量增加了很多,老百姓都能吃飽肚子了,袁隆平爺爺非常開心。后來,袁隆平爺爺去世的時候,全中國人民都很想念他。
聽完奶奶講的故事,我覺得袁隆平爺爺是一個偉大的人,我們要節約糧食,也要知道“對飲食、勿揀擇”,我要向他學習為國家和人民做貢獻的精神,向他學習堅持不懈的精神,向他學習頑強奮斗的精神,做一個新時代的好少年。
袁隆平的夢想及事跡(篇3)
2021年5月22日是一個令舉國上下悲痛的日子,因為這一天,令全世界都仰敬的袁隆平爺爺去世了……
袁隆平爺爺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當年,罕見的天災人禍帶來了嚴重的饑荒,一個個蠟黃臉色的人倒下,經歷著饑荒的痛苦。袁隆平見此情形,下定決心要讓中國人都可以吃飽肚子。他與團隊幾十年如一日地研究雜交水稻,在那時,很多科學家都認為雜交水稻沒有優勢,但是袁隆平爺爺卻堅信著可以成功。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在水稻的莽莽綠海中腳踩爛泥,彎腰駝背一穗一穗地觀察尋找,又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他沒有氣餒,終于,隨著一顆種子落入沃田中,他成功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九七三年的全國水稻科研會議上,他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的成功。
一位耄耋老人,不在家中安度晚年,而是堅持下田,用他自己的話來講就是“不在實驗田,就是在實驗田的路上”,為了人民吃得飽,這樣一位勤勤懇懇,孜孜不倦的老者怎能不讓人敬佩?這一路艱辛地走來,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為世界帶來了福音,也獲得無數的榮譽,但他淡泊名利,把專利無私地貢獻給國家,他一心為民,熱愛祖國,是我們青年人學習的榜樣。
愿所有人都銘記這個一生只為消除饑荒的偉大中國人——袁隆平爺爺,讓我們向這顆偉大的種子致敬!
袁隆平精神及事跡3
20世紀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說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視野開闊,通讀外文資料,了解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現代遺傳學理論研究的新動向,于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他為我們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學一生,愛一行,鉆一行,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本職崗位上百折不撓,鍥而不舍。并弘揚時代精神,樂于服務,甘于奉獻,振興我國電力環保事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第三要學習袁隆平院士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自從事雜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從大處著眼,從難處著手,從全局著想,所以每次課題的啟動總能帶動不同地區和單位的合作攻關。
20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野敗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得后續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實現。從這點上,我想作為一名企業中層管理人員更應該需具備這種精神,團結協作,承上啟下,傾聽大家的呼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工作的預見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務員,圍繞公司整體和部門全局決策,加強協調,開拓創新,全力以赴為工程項目服好務。努力加強自身素質修養以樹環保產業龍頭形象。最后還要學習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謙遜豁達,不以自居;他作風純樸,關心他人;他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當代優秀知識分子憂國憂民、造福人類的宏大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奮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思想境界。
袁隆平院士對事業的執著和奉獻深深地激勵了我,作為普通的企業員工,我們的名聲不算顯赫、我們的地位不算尊貴、我們的收入不算豐厚,但是我們所從事的事業卻是極為崇高的,我要盡自己全力來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可以說,袁隆平院士的這種精神不僅鼓舞了我們,更凈化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貫徹各級領導的工作布署,積極開展部門各項工作,認真學習節能環保專業新技術和新知識,努力掌握全球環保領域的新動向,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以適應現代化生產和和諧社會發展的需要,提高環保設備質量,做到建一個項目,樹一座豐碑。同時更好地組織部門員工參加政治學習和業務培訓,開展好員工的文體活動,關心員工的生活,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從各方面以袁隆平院士的先進事跡為榜樣和標準來不斷鞭策并提高自己,以爭取更大的進步。
袁隆平的夢想及事跡(篇4)
在2021年5月22日下午,我漫不經心的翻看著新聞。突然,一盆冷水似乎澆到了我的頭頂,一則新聞出現在我的眼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于2021年5月22日13:07逝世……
看到這么大的黑色標題,我呆若木雞,震驚極了。我的心咯噔了一下,心中難過極了。他一個人拯救了全民族全世界的飯碗啊,就連外國人都對他敬佩不已!他曾多次被人邀請出國做演講,他曾多次在嚴寒酷暑中奔波,只為了使人民吃飽飯,吃上香噴噴的米飯。
今天上午,在我們班主任宋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也觀看了關于袁爺爺的事跡。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就是:袁爺爺在大太陽底下只帶領了兩位學員就開始觀察稻谷的生長。
他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于推廣發明三系法優型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水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的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袁隆平爺爺說過,他一生只有兩個夢。一是:禾下乘涼夢就是追求水稻的高產,更高產的夢。二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袁爺爺畢生都在努力的使自己的夢想成真。
當他名滿天下時,卻仍專職專注于田疇,饕餮之年,仍堅持在炎熱的夏日搞研究……他的愿望是:我們的飯碗要牢牢的掌握在中國人的手中。
醫科大中顯不得滿天下糧倉,千言萬語道不盡一生的故事。我們要向袁爺爺學習。不浪費碗中的每一粒糧食,不讓袁爺爺在另一個世界中寒心。
袁隆平的夢想及事跡(篇5)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終于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目標。而在試驗田收割以后,種糧大戶王化永告訴他第5號田599.1平米合0.897畝,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畝。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來計算他的每畝凈產量時,袁隆平謙虛的說,我們不按七五折,我們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這樣稻谷收獲后經烘干、除雜后,按標準水分加權平均,七二折合每畝片平均畝產926.6公斤。
田里增產幾公斤水稻也許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來說可就意義非凡了。當年把雜交水稻的畝產量從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平用去了4年時間。從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現在從800公斤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目標,袁隆平整整摸爬滾打了7個年頭。可想而知,在這期間,每增加一公斤的產量都要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付出數不清的心血。如果在這次驗收中,袁隆平只要稍微做點手腳,甚至只需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他的1000公斤目標可能就會在現在同步實現了。然非但如此,袁隆平不僅在全程遠離驗收的專家組,更主動要求驗收專家組放棄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凈出率。這樣一改變,袁隆平的成績也超過了900公斤,但總成績卻也“打折”了。
我們中國人素來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壞事可小不可大”的“傳統”。對于一個人的成績,不但能“可大”,甚至還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點水”人們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出現之初少有非議,而一經歷史檢驗便難掩瑕疵。特別是如今所謂的這獎那杯更是非議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績的內容并不是那么實在。按照袁隆平的聲望和其貢獻。別說成績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計入袁隆平的成績單,甚至國家就按照這樣一個成績單獎勵他,估計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為按照袁隆平的貢獻,他現在早已遠遠超出國家的獎勵界限了。有些所謂的院士、專家網羅他人著作,盜竊別人專利,甚至弄虛作假照樣“功成名就”,和這些精英們相比,袁隆平的成績即便是放大一點,拔高一點又算得了什么呢?
也正是袁隆平的這種對自己成績的“打折”,也才釀造出中國科學界獨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輝的袁隆平。袁隆平是中國首屈一指的科學家,按他對社會的貢獻和他得到的獎勵足夠他有晚年享受不盡的奢華,更用不著在奔波于田間地頭,但是我們看到雖然已經80出頭的袁隆平仍然額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里,對奢華的生活更不屑一顧。他是中國最有錢的農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艱苦環境中的一流科學家。而袁隆平卻說,要那么多錢做什么,那是個大包袱,背來背去。我覺得這種生活很好,搞豪華車有什么意思,穿著豪華的衣服還有什么鱷魚的皮帶,兩千多塊錢我從來沒有,送給我,我不要。
事實上正是袁隆平的超然和灑脫,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對成績和榮譽有著非同一般的理解。人們常說,什么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飽就要挨餓。水稻每畝達到900公斤,就能解決全球5000萬人的吃飯問題,如果這個增產不是實打實的,就有可能還有幾千萬人挨餓。而袁隆平把這個成績“打折”,就意味著夯實了這個成績單,也就意味著不僅能保證5000萬人的吃飯問題不會“打折”,更能夠綽綽有余。他不僅對自己要求這樣嚴格,同時也對自己所帶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丟開一點,不怕困難,努力鉆研”。甚至提出:我培養研究生、博士生第一個條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說電腦很重要,書本知識也很重要,都是基礎,但是電腦里面,書本里面種不出水稻出來的。這樣一種認真求實的精神,足該成為中國科學家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