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的事跡簡短范文
偉人的事跡是指偉大人物所做出的卓越成就和突出貢獻,這些事跡通常具有深遠的影響和歷史意義。偉人的事跡通常包括他們的思想、行為、成就等方面的內容,能夠為后人提供啟示和借鑒。現在隨著小編一起往下看看偉人的事跡簡短范文,希望你喜歡。
偉人的事跡簡短范文(精選篇1)
“厚積”者的'楷模
況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今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連山東省滋陽縣以東至海地區)人。他出身農家,祖父、父親世代都是農民。傳到匡衡,卻喜歡讀書。他年輕時家里貧窮,白天給人做雇工來維持生計,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可是家里窮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不過來。匡衡就想出個法子,在貼著鄰家的墻上鑿穿一個孔洞,偷它一點光亮,讓鄰家的燈光照射過來。他就捧著書本,在洞前映著光來讀書。
偉人的事跡簡短范文(精選篇2)
王充少年有志,終成大志
我們還可以從東漢王充居貧賤而壯志凌云的故事中,獲得很多啟發。王充是東漢的大思想家,但他少時家境貧困。當孩子們都去捉鳥、捕蟬和爬樹,興致勃勃地去玩耍之果,王充卻不去,而是努力學習認字寫字,去學習儒家經典《論語》《尚書》。同時,他又不斷修養自己的品德。后來,有機會去京師,拜班彪為師。他雖喜歡博覽群書,但因為家境貧寒,無錢買書,便到洛陽賣書的地方去,去讀人家所賣的那些書。他雖然窮得沒有一畝地可以養身,但心情卻比王公大人要舒暢;卑賤得沒有一斗一石的'俸祿,內心卻如同俸祿萬鐘的人一樣富有。后來,他做了官也不欣喜若狂,丟了官也不悵恨不已,安逸快樂之時不敢放縱自己的欲望,貧困潦倒之時,也不改變自己的志向,經過30多年的努力,他終于寫出了名垂千古的《論衡》。
偉人的事跡簡短范文(精選篇3)
左思立志,堅忍不拔
西晉文學家左思,少年時,讀子張衡的《兩京賦》,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決心將來撰寫《三都賦》。陸機聽了不禁撫掌而笑。說像左思這樣的粗俗之人。說像左思這樣的粗俗之人,居然想作《三都賦》這樣的宏篇巨著,簡直是笑話。即使費力寫成,也必定毫無價值,只配用來蓋酒壇子而已。面對這樣的羞辱,左思矢志不移。他聽說著作郎張載曾游歷岷、邛(今四川),就多次登門求教,以便熟悉當地的`山川、物產、風俗。并廣泛查詢了解,大量搜集資料,然后專心致志,奮力寫作。在他的房間里,籬笆旁,廁所里到處放著紙筆,只要想起好的詞句,就隨手記錄下來,并反復修改。左思整整花費了十年心血,終于完成了《三都賦》。陸機在驚異之余,佩服得五體投地,只得甘拜下風。
偉人的事跡簡短范文(精選篇4)
日積月累終成偉業
革命導師馬克思,為寫《資本論》,閱讀了1500多種書,在書中引用了十幾個學科、數百個作者的觀點,留下了一百多本讀書筆記。列寧在《列寧全集》中引用自已看過的書竟達1.6萬多冊。他在研究帝國主義專題時,讀了148本書、49種期刊中的.232篇文章,寫下60多萬字的札記。
偉人的事跡簡短范文(精選篇5)
頭懸梁錐刺骨
戰國時蘇秦,與魏人張儀同師鬼谷先生。他夜間讀書,苦心鉆研,困倦欲睡時,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腳步上。
漢代孫敬好學,讀書時,用繩子把頭發系在屋梁上,以防止打瞌睡,來督促自己努力攻讀。
偉人的事跡簡短范文(精選篇6)
晉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在我國書畫是極負盛名的。他所寫的《蘭亭帖》流傳至今,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蘭亭帖》集中體現了王羲之的文學才華和書法藝術的成就。
《蘭亭帖》是對自己所作的《蘭亭集序》的書寫。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3月3日,王羲之和當時的名士孫統、孫綽、謝安、支遁等40多人宴集在浙江省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縣)的蘭亭。這一天春光明媚,與會的人詩興大發,紛紛吟出一些詩來。王羲之為這些詩作所感動,欣然命筆寫了一篇序,這就是后來傳誦的《蘭亭集序》。序中記下了集會的盛況,反映與會諸人的觀感。《蘭亭帖》就是對于《蘭亭集序》的精書,寫得遒媚勁健,為后世學習書法的楷模。
王羲之書法的高超成就來源于他幼年的刻苦學習。
王羲之幼年學書的時候,非常羨慕東漢書法家張芝。張芝,字伯英,他的書法也是非常有名的。據說張芝學習書法的時候經常在衣帛上寫字,然后再把衣帛放在染缸里染上色,做衣服用。張芝還經常到水池邊上去寫字,用池水磨墨涮筆,結果池水都被染成黑色。由于他這樣用功,所以字寫得非常好,特別是草書更為出名。當時的人稱他為“草圣”。王羲之決心學習張芝的精神,并認為:只要自己肯于刻苦努力,就一定可以趕上或者超過張芝。
王羲之不僅學習張芝的精神,而且還學習張芝寫字的方法。他也像張芝那樣,經常到水池邊上學習寫字。
王羲之家鄉臨川城下有一條河,靠河的邊上有一塊地方叫做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個很深的長方形水池,這就是他經常學習寫字的地方。每當春天到來的時候,他就帶上紙筆硯墨來到這里學習寫字,用池里的水磨墨,用池子里的水涮筆,每當他的黑黑的墨筆投入池水的時候,水里立刻出現一片黑云似的水墨。這樣,天長日久,池水也就漸漸變黑了。隨著池水的一天天變黑,王羲之的字也一天天的長進了。不久,他寫的字就超過了當時的書法家庾翼。
有一次,他用草書給庾翼的哥哥庾亮寫了一封信,庾翼看到以后大為嘆服。他說王羲之的`字“真可以與張芝的媲美了!”王羲之終于成為當時的書法家。
到了宋朝,新城的墨池上邊建立了一個州學的校舍。州學里有一位姓王的教授(主管教育的小官)。他因為怕王羲之臨池學書的事跡被世人所遺忘,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六個字掛在屋前的柱子上,并且邀請當時的大散文家曾鞏寫了一篇《墨池記》。
曾鞏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在《墨池記》里除了記述王羲之當時臨池學書的事跡之外,還闡述了有關學習的一些思想。他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這也就是說,王羲之的書法成就并不是天生成就的,而是精心努力的結果;后人之所以趕不上他,并不是后來的人不能趕上他,而是后人學習艱苦努力的程度不如他,這也是王羲之臨池學書的事跡給予后人的有益啟示。
偉人的事跡簡短范文(精選篇7)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于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于用腦,不但司馬徽賞識,連司馬徽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于用腦子的少年。
那時,還沒有鐘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喂食。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諸葛亮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于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于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里,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偉人的事跡簡短范文(精選篇8)
晉文公稱霸后,曾經歸附楚國的陳、蔡、鄭三國便與晉國簽訂了友好盟約。接著,鄭國又與秦國簽訂了盟約,秦國派三個秦國將軍帶兵駐守在鄭國。兩年后,晉文公病死了,一心想擴大勢力的秦穆公心想:“現在攻打鄭國,晉國一定不會出兵援助,這正是攻打鄭國的.好時機啊!”于是,他派孟明視率領軍隊與駐守在鄭國的兵將里應外合,攻打鄭國。
當秦兵進入鄭國時,忽然不知從哪里冒出來一個人攔住他們的去路。孟明視問道:“你是誰啊?”此人回答說:“我叫弦高,是鄭國派來的使臣。”孟明視心里非常納悶:“攻打鄭國這么機密的事,他怎么會知道呢?”那個自稱使臣的弦高繼續說道:“我們國君知道你們將路過此地,便派我給你們送來一份薄禮。”說完,他就獻上四張熟牛皮和十二頭肥牛。收下禮物后,孟明視對部下說:“我們本來是想偷襲鄭國,沒想到他們早有所準備,我們還是撤軍吧。”
其實弦高只是鄭國的一個牛販子,在回家途中正好遇到了秦軍,并發現了他們即將偷襲鄭國。當時趕回鄭國報信一定來不及,于是他急中生智,一面冒充使者穩住秦軍,一面派人連夜趕回鄭國報告消息。
鄭國的國君收到消息后,連忙派人去查看秦軍的動靜,果然發現他們正在做戰前準備。鄭國國君對駐守在鄭國的秦國將軍下了逐客令:“你們在鄭國住得太久,我們已經無力供養你們了,還是請回吧。”
駐守秦國的三個將軍知道泄露了秘密,只好連夜離開了鄭國。
弦高智退秦軍,充分顯示了他的聰明機智和勇敢。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向弦高學習,機智地處理問題。
偉人的事跡簡短范文(精選篇9)
本田公司的創始人本田宗一郎1906年出生于日本靜岡縣,1922年離開家鄉來到東京,進入一家汽車修理廠當學徒。他非常勤奮,沒多久就成為了一名優秀的修理工。1928年,本田宗一郎開辦了一家自己的汽車修理廠,經營得非常成功。但這并不是他所追求的目標。1934年,他關閉了汽車修理廠,同時成立了東海精密機械公司,主要生產活塞環,并為豐田汽車供貨。但這仍然不是本田宗一郎的`最終目標。
本田宗一郎在很年輕的時候,雖然一無所有,但有一個雄心勃勃的夢想,他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那就是要躋身世界汽車制造商的行列。
開辦汽車修理廠和生產活塞環,都只是為了實現這個遠大目標所做的鋪墊。因此,在1945年,他將蒸蒸日上的東海精密機械公司賣給了豐田公司,并于1946年創建了今天的本田技術研究所,開始研發、生產摩托車。
了豐田公司,并于1946年創建了今天的本田技術研究所,開始研發、生產摩托車。
現在,本田宗一郎的這一目標已經實現。在全球小轎車市場,本田的產銷量和市場份額與日俱增,和通用、福特、豐田、戴姆勒—克萊斯勒共同躋身于全球最的汽車銷售商之列。
偉人的事跡簡短范文(精選篇10)
貝爾,就是發明電話的人。他1847年生于英國,年輕時跟父親從事聾啞人的教學工作,曾想制造一種讓聾啞人用眼睛看到聲音的機器。
1873年,成為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的貝爾,開始研究在同一線路上傳送許多電報的裝置――多工電報,并萌發了利用電流把人的說話聲傳向遠方的念頭,使遠隔千山萬水的人能如同應對面的交談。于是,貝爾開始了電話的研究。
那是1875年6月2日,貝爾和他的助手華生分別在兩個房間里試驗多工電報機,一個偶然發生的事故啟發了貝爾。華生房間里的電報機上有一個彈簧粘到磁鐵上了,華生拉開彈簧時,彈簧發生了振動。與此同時,貝爾驚奇地發現自己房間里電報機上的彈簧顫動起來,還發出了聲音,是電流把振動從一個房間傳到另一個房間。貝爾的思路頓時大開,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對著一塊鐵片說話,聲音將引起鐵片振動;若在鐵片后面放上一塊電磁鐵的話,鐵片的振動勢必在電磁鐵線圈中產生時大時小的電流。這個波動電流沿電線傳向遠處,遠處的類似裝置上不就會發生同樣的振動,發出同樣的聲音嗎?這樣聲音就沿電線傳到遠方去了。這不就是夢寐以求的`電話嗎!
貝爾和華生按新的設想制成了電話機。在一次實驗中,一滴硫酸濺到貝爾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華生先生,我需要你,請到我那里來!”這句話由電話機經電線傳到華生的耳朵里,電話成功了!1876年3月7日,貝爾成為電話發明的專利人。
貝爾一生獲得過18種專利,與他人合作獲得12種專利。他設想將電話線埋入地下,或懸架在空中,用它連接到住宅、鄉村、工廠……這樣,任何地方都能直接通電話。這天,貝爾的設想早已成為現實。
偉人的事跡簡短范文(精選篇11)
詹天佑于1861年3月17日出生在廣東省南海縣,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誰也沒有想過日后他會有怎樣的出息。
少年時代的詹天佑對機器的操控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和村里的伙伴玩鬧時,會用泥巴做出機器的模型來玩。甚至還將家中的自鳴鐘偷出來私自的拆解,來研究鐘表機械的內部結構。詹天佑聰穎早慧,少年時便已經靠聰明才智名揚鄉里,鄰居們都說小詹天佑將來定會有一番大作為。
他生長在中國晚清,那是個政局動蕩的年代,當時的大清帝國已經是日薄西山,帝國主義紛紛入侵。清政府處在前有狼后有虎的局面,不僅要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還要維護大清朝的統治。國內爭端不休,農民起義肆起,清政府還要抽出一部分的勢力鎮壓國內農民起義和封建地主階級利益的暴漲。于是,清政府采用道光年間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說法,展開了洋務運動。在造槍造炮抵御外敵的同時,清政府大力發展留學教育,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留學生到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學習他們先進的生產技術。
在此背景下,年僅十二歲的詹天佑一個人來到香港,他考人了清政府籌辦的“幼童出洋預習班”。詹天佑帶著一顆愛國之心,遠渡重洋去美國讀書。
當時的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已經進行了多次工業改革,完成了資本主義革命’完成了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之后,歐美的經濟國力暴漲,特別是工業基礎,發展速度讓人瞠目結舌。而當時的中國,卻仍處在自給自足的封建農業經濟社會之下。詹天佑在見識到了中國和歐美國家的巨大差異后,心里感慨頗深。同行的留學生對內憂外患中的中國表現出悲觀的心情。只有詹天佑暗下決心,他要努力地學習科技知識,將來報效國家,為國家修建鐵路、建造輪船、巨艦,以此來改變中國落后的現狀。
在美國期間,詹天佑先后就讀于威哈吩小學、弩哈吩中學。1877年,詹天佑以優異的成績在紐海文中學畢業,同年的五月份,詹天佑進入美國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攻讀鐵路工程。在大學中,詹天佑帶著對祖國的思念之情,刻苦學習。1881年,詹天佑以各科第一名的成績從耶魯大學畢業,完成名為《碼頭起重機的研究》的論文。當時中國留美的120人中,僅兩人獲得了學位,詹天佑是其中一人。
詹天佑回到了中國,他準備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服務于中國的鐵路修建行業。但是,擁有鐵路工程學位的詹天佑卻受到清廷的冷淡。當時的清朝官員在修建鐵路時一味地相信洋匠師,對我們中國自己的工程師反而很不相信。于是,朝廷沒有重用詹天佑,而是將他送去了福建的水師學堂。詹天佑成為了旗艦“揚威”號的炮手,這讓詹天佑心情大為失落。
1883年,中法戰爭全面爆發。為了爭奪大清屬國越南的控制權,法國以科學考察的名義,派兵進駐越南。清政府為了維護對越南的主權,也出兵駐守,并下令黑旗軍劉永福帶領部隊抗擊法軍。法軍以此為名,增兵越南,由于清政府一味的避讓妥協,加上越南清兵指揮不一、裝備陳舊和清政府消極防御的思想,清兵一敗再敗,直到退人云南境內。朝廷內部主和派發言,他們決定在上海同法國侵略者進行和談。
在議和期間,法國軍艦駛人中國領海——福建馬尾港。一心避戰求和的清政府對此竟是沒有任何的、或者抵抗的行動。按照當時的國際法律,一國軍艦若沒有獲得對方國家允許,私自在對方國家軍港停靠超過兩艘軍艦,停泊時間超過兩個星期,那么均為自行宣戰,而清政府卻對法國將軍艦開到自己領海的行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偉人的事跡簡短范文(精選篇12)
回看十里長街送總理的畫面,至今仍覺感人至深,引起人們無限的懷念。
周 總 理心中裝滿了祖國和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他以崇高的人格,獲得了全世界的尊敬與愛戴。
青少年時,當被問到為什么而讀書,別人大多回答“為光耀門楣”“為一官半職”“為了美名天下”等等,唯獨周恩來昂首挺胸,斬釘截鐵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周恩來年少時立下的宏偉志向。之后的周恩來四處奔走求學,一生秉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初心,一心只為中華民族謀求獨立解放的道路。
秉持初心,執著前行,終于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周 總 理身兼多職,兢兢業業,任勞任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對他最好的評價。
周 總 理時刻關心著祖國的命運和人民群眾的'疾苦。當周 總 理眉頭緊鎖時,就是國家碰到了難題;當周 總 理笑聲朗朗時,就是共和國有了喜訊,那慈祥的笑容,飽含了對祖國和人民最樸素而真摯的愛。
在期間,他顧全大局,嘔心瀝血,為繼續進行黨和國家的正常工作,盡量減少損失,為保護大批黨內外忠誠的干部,費勁心血,西花廳的燈火通明早已成為一種常態。他的心血都放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上,直到逝世前還交代,“把他的骨灰撒到祖國大地去做肥料,這是為人民服務。活著為人民服務,死后仍要為人民服務。”
生活上,周 總 理嚴格要求自己,艱苦樸素。他常說:“今天的現實是不夠美好的,但是美滿的現實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去創造。”總理身上的衣服是補了又補,舍不得買一件新衣。自己雖是總理,但他嚴格要求自己的親屬,不許搞“特殊化”還制定了“十條家規”。周 總 理就是這樣,生活上簡單樸素。
43年前,周 總 理走了。他的高尚人格在人民心中樹立了永不磨滅的豐碑。他去世后,沒有子女,銀行里也沒有存款,卻有千百萬群眾十里長街灑淚送別……
周 總 理啊,您還好嗎?當年送您的十里長街,如今已是萬里繁榮……您的軀體早已離我們而去,但您的精神將永遠在中華兒女身上傳承,我們會帶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決心和追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偉人的事跡簡短范文(精選篇13)
有一次,魯班奉命建造一座宮殿,工程規模浩大,工期卻要求很短,而且干到中途,木料又用完了。所有的人都不得不停下來,趕去采木料。魯班也親自起早貪黑地帶領徒弟們一邊上山砍木頭,一邊加緊施工,生怕耽誤了工期。魯班在用斧子砍樹時,覺得又費力,速度又慢,斧子用不了多久就鈍了,還要去磨,能不能造出一種工具來代替斧子呢?這個想法一向縈繞在魯班的心頭。
有一天,他去山上砍木料,山路很陡,他用力抓住兩邊的雜草,吃力地向前行進。當他松開手時,一片茅草葉從他的手指間輕輕滑過,帶來一陣劇痛,他仔細一看,手上留下了一條口子,鮮血正從傷口中滲出。
一片又輕又軟的小草葉,竟能把手指劃破!魯班留意地摘下那片茅草葉,仔細地觀看,發此刻葉子的`邊緣有一排又細又尖的細齒。他試著用葉子在斧柄上拉過,葉子軟軟地歪到一邊了,可還是在斧柄上留下了一條印跡,這給了魯班以啟發。他興奮得轉身就向山下跑,也顧不得身邊的雜草,深一腳、淺一腳地趕回了工地。他找來了一把竹片,把它削薄,又在它的邊緣削刮,在上邊刻出一個個的“牙齒”,用這些齒在木料上來回地拉,果然拉出了一條深深的溝。但只用了幾下,竹片上的齒就被磨平了。
他想,如果用比竹片更堅韌的鐵片來做這些齒,不就能把木頭很輕易地弄斷了嗎!于是魯班拿著這些竹片來找鐵匠,讓鐵匠照著竹片的樣貌打造出幾根帶齒的鐵片來。他又給這些鐵片裝上了木制的柄,于是鋸子就這樣產生了。工匠們用鋸子伐木頭,又快,又省力。魯班和他的徒弟們很快就把木料湊齊,宮殿也如期完工了。
兩千多年過去了,鋸子在工匠們的手中一代代流傳至今,即使是現代化的電鋸,也沒有脫離開魯班發明的鋸子的基本原理。
偉人的事跡簡短范文(精選篇14)
1976年1月8日九時五十七分,這是一個令中華民族永遠都無法遺忘的時刻,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這都將是一個沉痛的日子,為中國人民服務鞠躬盡瘁而貢獻了全部一切的周恩來總理,已經太累、太累了,他永遠的離開了深深愛著他的人民。
“這一天,設在美國紐約的聯合國總部門前的聯合國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聯合國成立以來,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聯合國還沒有為誰下過半旗。一些國家感到不平了,他們的外交官聚集在聯合國大門前的廣場上,言辭激憤地向聯合國總部發出質問:我們的國家元首去世,聯合國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國的總理去世,為什么要為他下半旗呢?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站出來,在聯合國大廈門前的臺階上發表了一次極短的演講,總共不過一分鐘。他說:“為了悼念周恩來,聯合國下半旗,這是我決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她的金銀財寶多得不計其數,她使用的人民幣多得我們數不過來。可是她的周 總 理沒有一分錢存款!二是中國有10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 總 理沒有一個孩子。你們任何國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條,在他逝世之日,總部將照樣為他降半旗。”
說完,他轉身就走,廣場上外交官各個啞口無言,隨后響起雷鳴般的掌聲。”在周 總 理的一生中,似乎從來都沒有自己。只有他必須為之不懈奮斗的事業,這是責任,是義務。雖然我們并沒有與這樣的`偉人生活在同一個時代,雖然,我們無法感受到在那樣的烽火歲月中的驚心動魄,無法體味到那樣的艱苦掙扎,但我們又是如此的幸運,我們能夠享受到由先輩們用血的代價換來的安定生活,可以從回憶中去接近那高尚、完美的靈魂。
一代偉人周恩來在自己45歲生日之際寫下了著名的《我的修養要則》:
一、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
二、努力工作,要有計劃,有重點,有條理;
三、習作合一,要注意時間、空間和條件,使之配合適當,要注意檢討和整理,要有發現和創造;
四、要與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確的思想意識作原則上堅決的斗爭;
五、適當地發揚自己的長處,具體地糾正自己的短處;
六、永遠不與群眾隔離,向群眾學習,并幫助他們。過集體生活,注意調研,遵守紀律;
七、健全自己身體,保持合理的規律生活,這是自我修養的物質基礎。
這些不也是對我們所應該做的嗎?不論是學習或是工作,如果沒有了這些優秀的品質,又怎么會成功呢?
中國偉人事跡有了這些優秀的品質,又怎么會成功呢?
偉人的事跡簡短范文(精選篇15)
愛因斯坦小時候就很安靜,他不像其他孩子那樣頑皮。另外愛因斯坦還善于思考,只是他不會講出來,但是這些表現在常人眼里,就是不正常。
愛因斯坦到了三歲還不會講話,所以父母擔心他可能是一個啞巴,或者是患有什么疾病,所以他們帶著愛因斯坦去看醫生。所幸的是經過醫生的檢查,證明了他并不是一個啞巴,所以他的父母也松了一口氣。但是愛因斯坦到了九歲,講話都不流暢,感覺上他每講一句話,都要認真地思考一下,這個表現在人們看來,就跟傻子差不多,為此他也受到了許多人的嘲笑。
在其他方面,愛因斯坦也與普通孩子不一樣。在其他孩子玩游戲的時候,他卻不想參與其中。看著其他孩子在一起打鬧、玩耍,他只是靜靜地在一旁思考,就像一個旁觀者。
另外在愛因斯坦小時候讀書時,他的學習成績并不出眾,除了數學成績外,他的其他成績都不理想。加上他反應慢,交際能力有限,所以不受老師與同學的歡迎。但是這并不影響他對知識的學習,他仍然堅持學習自己喜歡的學科。
其實愛因斯坦在小時候,就表現出了他異于常人的'地方。他小小年紀就開始學習一些高年級的數學知識,這是讓人震驚的地方。而且為了學習好這些知識,他還認真的做了筆記,以便將這些知識吸收進自己的腦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