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偉人的事跡簡短
大家在撰寫事跡故事的時候肯定要注意邏輯嚴謹;你知道哪些新中國偉人的事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新中國偉人的事跡簡短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中國偉人的事跡簡短(篇1)
張良
張良原來是戰國時期韓國的貴族公子,祖父和父親都做過韓國的相國。韓國被滅后,張良也從貴族變成平民,他變賣了家產,只為報滅國之仇。當時他認識了一個大力士,那個大力士用的是一個足足有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錘。他說服了那個大力士去博浪沙這個地方刺殺秦始皇,誰知大力士的大錘沒打到秦始皇的馬車,刺殺失敗了,這個大力士自殺了。為了避免被牽連,張良開始逃亡。
張良逃到了下邳,悄悄住了下來,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家周圍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有學問的讀書人,他在那里漸漸出了名,也結交了不少朋友。有一天早上,張良路過一座橋時,看見一個穿著土布長褂的老頭子坐在橋頭,一只腳搭在另一條腿上,正一上一下晃著,而腳上的鞋也跟著晃。奇怪的是,那老頭看見張良走了過來,就把腳往里一縮,腳上的鞋就掉到橋下了。老頭看了一眼張良說:“小子,你快下去幫我把鞋撿上來。”張良一聽很生氣,可看那老頭的頭發胡子全白了,滿臉皺紋,就不好發火了。于是他走到橋下撿起那只鞋,遞給老頭。但那老頭不用手接,而是一伸腳說:“給我穿上。”張良這下愣了:怎么還會有這樣的人啊!不過他覺得自己已經把鞋撿上來了,不如好人做到底。于是他跪下來恭恭敬敬地給老頭穿上了鞋,那老頭也不說聲“謝謝”,只是捋了捋胡子,慢吞吞站起來,大搖大擺地走了。
張良盯著那老頭的背影,見他走得又快又有勁,知道這老頭不簡單。于是他也趕緊走下橋,注視著老頭的背影。
走了幾步之后,老頭突然轉身回來了:“你小子有出息,我可以指點指點你。”張良很聰明,一聽這話,就知道老頭有來歷,趕緊跪下向他一拜:“弟子張良拜認老師!”老頭微微一笑,說:“好!五天之后,天亮的時候,你到橋上來見我。”張良連忙說:“是!”
過了五天,張良一大早就梳洗好,匆匆忙忙往橋趕,誰知他到那里時,那老頭已經等著了,一看見張良就生氣地說:“小子,你跟老人家有約,就應該早點到,怎么還要叫老人等你?”
張良馬上跪下磕頭認錯。那老頭沒理會他,揮揮手:“回去吧,五天后再來。”說完就走了。張良站了一會兒,也只好垂頭喪氣回家了。又過了五天,張良一聽見雞叫就起來,顧不上梳洗就向大橋跑去。他還沒跑到橋上,就看見老頭已經在上面了,于是他打了一下自己的腦袋,自言自語說:“怎么又晚了!”
老頭瞪了張良一眼說:“你如果愿意,五天后再來!”說完就走了。張良悶悶不樂地在原地站了半天,才邁著沉重的腳步回家。
這五天的日子可真是難熬啊,到第四天晚上,張良翻來覆去睡不著,干脆起了床。剛過了半夜,他就到橋上等著。
不一會兒,那老頭慢慢走來了,張良一見,趕緊迎了上去。老頭看見張良,笑了一下:“這樣才對嘛。”說完,他拿出一部書給張良,并告訴他:“你如果把這部書好好地讀明白了,將來就能夠做一個有出息的人。”張良小心地接過書,道了謝,然后想請教老頭的名字,但那老頭卻頭也不回地走了。
天亮后,張良拿出書一看,原來是一部《太公兵法》。從此白天晚上都讀,直到把它讀得滾瓜爛熟。
十年后,陳勝、吳廣起義,張良也在下邳西面與沛公劉邦相遇,并歸附了他。張良多次用《太公兵法》中的道理向劉邦獻策,得到了劉邦的賞識,他自己也成為杰出的軍事謀略家,與蕭何、韓信并稱為“漢初三杰”。
新中國偉人的事跡簡短(篇2)
自古以來,犧牲在戰場上,一直是愛國軍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特別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難的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戰中犧牲的鄧世昌就是這樣的人。
鄧世昌是我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愿我們死得其所,死得 值!”
1894年,中國和日本之間爆發了甲午戰爭。鄧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艦相遇,遇到危險,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這年9月的一天,日本艦隊突然襲擊中國艦隊,一場海戰打響了,這就是黃海大戰。戰中,中國擔任指揮的旗艦被擊傷,大旗被擊落,鄧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艦上 升起旗幟,吸引住敵艦。
他指揮的致遠號在戰斗中最英勇,前后火炮一齊開火,連連擊中日艦。日艦包圍過來,致遠號受了重傷,開始傾斜,炮彈也打光了。鄧世昌 感到最后時刻到了。
對部下說:“我們就是死,也要壯出中國海軍的威風,報國的時刻到了!”他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沖過去,要和它同歸于盡,這大無畏的 氣概把日本人嚇呆了。
可不幸的是,致遠號在前進中中了魚雷,船體爆炸,沉入海底。200 多名官兵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新中國偉人的事跡簡短(篇3)
蘇步青,是我國蜚聲海內外的杰出數學家。
在讀初中的時候,蘇步青憑著自己的天資聰明、勤學好問,成績一直非常好,但對數學還沒什么興趣,因為他覺得數學太簡單,一學就懂。在浙江省立十中念初三時,學校來了一位教數學的老師,聽說這位老師是很出眾的,所以聽說他能來給上數學課,蘇步青也稍微地提起了一點興趣。
“。。。。。。”上課鈴響了,從門外走進一個身材瘦高、穿白色西裝的年輕人,他的臉色很白,棱角很分明,眉宇間透著一股英氣。這樣年輕還穿西裝的老師真是罕見,一進門便引起班里的一片嘩然。
走上講臺,楊老師表現得很鎮靜,把課本向桌上一摔,說了聲:“同學們,我姓楊,大家今天不用擔心沒還課本而被老師罵了,因此今天我們不講課本,我們要講國家!”他講話的聲音不算大,但每個字都像晶亮的子彈射進每個人的心房。
于是下面又是一陣騷動,沒精打采的蘇步青也亮起了精神。楊老師接著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該負起應有的責任。”他旁征博引隨后又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
這一堂課使蘇步青明白了數學的真正意義和自己身上肩負的歷史責任,就是這節課影響了他一生的道路,把他引入了神秘的數學王國。
從那以后,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并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功夫不負有心人,蘇步青在數學上漸漸地嶄露了頭角。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并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里他如饑似渴地學習著。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一個大學準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國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心甘情愿,因為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新中國偉人的事跡簡短(篇4)
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一是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終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
于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強優勢的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并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
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三是突破了制種關,過去的研究認為,水稻異交率僅2.4%,雜種一代種子產量極低,離生產要求相距甚遠。國際水稻所1971年開始研究。
1973年放棄,原因也就是當時在該所沒有人相信可以解決制種難題。而袁隆平領導的課題組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制種產量逐漸提高,現在高的已達畝產300公斤以上。
新中國偉人的事跡簡短(篇5)
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縣人,我國近代人民教育家。1914年畢業于金陵大學,后赴美留學。1917年回國后推行平民教育,認為“教育是共和國的保障”,并把畢生精力投入到了教育中。
陶行知在擔任一所學校校長時,一次,他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塊砸同學,當即制止,讓他放學后到校長室。
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沒想到陶行知卻給了他一顆糖,并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很準時,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顆糖對王友說:“這第二顆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停止了。”
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顆糖:“我調查過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遵守游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王友感動極了,哭著說:“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自己的同學……”
知這時笑了,馬上掏出第四顆糖:因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勵你一顆糖……我的糖分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