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偉人的事跡
事跡材料以先進對象的先進事跡為主要內容,以敘事為主要表達方式;你知道哪些新中國成立偉人的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新中國成立偉人的事跡(精選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新中國成立偉人的事跡(精選篇1)
在我國老一輩科學家中,有許多人都是留學國外又回國服務的。橋梁專家茅以升在1916年20歲時,到美國留學,成為康奈爾大學橋梁專業的研究生,很快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碩士學位。為了獲得實踐的機會,他晚上上課,攻讀博士學位,白天到一家橋梁公司實習,親手繪圖、切削鋼件、打鉚釘、油漆,終于成了一個既懂理論又有技術的人才。美國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書從各地寄來,請他擔任工程師。
但是,茅以升沒有接受聘請,而是決定回國了。美國有些人勸他:“科學是沒有祖國的,是超越國界的。科學家的貢獻是屬于全人類的。中國條件差,你留在美國貢獻會更大。”茅以升回答:“科學雖然沒有祖國,但是科學家是有祖國的。我是一個中國人,我的祖國更需要我。我要回去為祖國服務!”
1919年,茅以升帶著一身本領回到國內,開始了為國造橋的事業。現在浙江省錢塘江上那座雄偉壯觀的大橋,就是茅以升設計并主持建造的。
新中國成立偉人的事跡(精選篇2)
邱少云
邱少云(1931~1952),中國人民志愿軍一級英雄,出生于四川銅梁縣(1997年后屬重慶市)關建鄉的一個貧農家庭。15歲那年被國民黨抓去當兵,1949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1年赴朝鮮作戰。
1952年10月,為打擊在上甘嶺的美國和南朝鮮軍隊,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5軍第29師第87團第9連戰士邱少云被選派參加潛伏部隊,并擔任了發起沖擊后掃除障礙的爆破任務。12日上午,敵機向其所在的潛伏區進行低空掃射,并投擲燃燒彈。飛迸的燃燒液燃遍他全身。為了不暴露潛伏目標,邱少云任憑烈火燒焦身體一動不動。他雙手深深地插進泥土里,身體緊緊地貼著地面,直至壯烈犧牲。
戰后,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文藝工作團贈給特等功臣邱少云烈士錦旗上寫道:“獻給中國人民志愿軍偉大戰士邱少云永垂不朽”。志愿軍第15軍全體指戰員獻給邱少云烈士家屬的錦旗上寫道:“祖國人民的光榮”。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四川省___分會給邱少云烈士家屬的錦旗上寫道:“光榮之家”。四川省軍區司令部、政治部給邱少云烈士的家屬的錦旗上寫道:“偉大人民的戰士,英雄不朽的功績”。為了表彰邱少云崇高的群眾主義精神和頑強的革命意志,被.....志愿軍某部委員會追認為中共正式黨員,中國人民志愿軍領導機關于1952年11月6日給他追記特等功,1953年6月1日追授他“中國人民志愿軍一級英雄”稱號。同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最高人民議會常務委員會授予“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英雄”稱號,同時授予金星勛章、一級國旗勛章,并將邱少云的名字刻在金化西面的391高地石壁上:“為整體、為勝利而犧牲的偉大的戰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新中國成立偉人的事跡(精選篇3)
黃繼光
黃繼光(1930~1952),中國人民志愿軍特級戰斗英雄。農歷1930年11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中江縣一個山村,他自幼家境極為貧寒,六七歲時父親因受地主欺壓,病恨交加而死。黃繼光從小就給地主扛長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鄉解放,村里組織起農會,黃繼光不但成為農會第一批會員,積極斗爭地主,還當上了村里的民兵。
1950年___戰爭開始后,國內停止復員并大量征兵。1951年3月,中江縣征集志愿軍新兵時,黃繼光在村里第一個報了名。體檢時,他因身材較矮開始未被選中。來征兵的營長卻被黃繼光參軍的熱情所感動,同意破格錄取。
到朝鮮前線后,黃繼光被分配到第十五軍第一三五團二營六連任通訊員。1952年4月,部隊到五圣山前沿陣地接防,本想殺敵立功的黃繼光卻被分配到了連隊后勤。經過副指導員細致的思想工作,黃繼光明白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樣樣工作都干得很出色。1952年7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經上級批準,他榮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開始。10月19日夜,黃繼光所在的二營奉命反擊占領597.9高地表面陣地之敵。當攻擊部隊受阻、傷亡較大時,已任營通訊員的黃繼光挺身而出,主動請戰,消滅敵人火力點。在戰友負傷犧牲、自己所攜彈藥用光的情況下,黃繼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軀堵住了敵人槍眼,為沖鋒部隊的勝利開辟了通路,犧牲時年僅22歲。
黃繼光的英雄壯舉,獲得了___戰爭中的最高榮譽——他被志愿軍領導機關追記特等功,并授予“特級英雄”稱號(另一特級英雄是楊根思);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黃繼光最后長眠于沈陽市北陵烈士陵園。
新中國成立偉人的事跡(精選篇4)
自古以來,犧牲在戰場上,一直是愛國軍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特別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難的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戰中犧牲的鄧世昌就是這樣的人。
鄧世昌是我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愿我們死得其所,死得 值!”
1894年,中國和日本之間爆發了甲午戰爭。鄧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艦相遇,遇到危險,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這年9月的一天,日本艦隊突然襲擊中國艦隊,一場海戰打響了,這就是黃海大戰。戰中,中國擔任指揮的旗艦被擊傷,大旗被擊落,鄧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艦上 升起旗幟,吸引住敵艦。
他指揮的致遠號在戰斗中最英勇,前后火炮一齊開火,連連擊中日艦。日艦包圍過來,致遠號受了重傷,開始傾斜,炮彈也打光了。鄧世昌 感到最后時刻到了。
對部下說:“我們就是死,也要壯出中國海軍的威風,報國的時刻到了!”他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沖過去,要和它同歸于盡,這大無畏的 氣概把日本人嚇呆了。
可不幸的是,致遠號在前進中中了魚雷,船體爆炸,沉入海底。200 多名官兵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新中國成立偉人的事跡(精選篇5)
太平天國運動取得初步的勝利后,洪秀全認為半壁江山已經到手,大局已定,他可以享受天子的生活了。于是,攻克南京前17天,洪秀全頒發一道命令,規定四個“斬不赦”,限制身邊的女人與外界進行聯系。攻克南京后,過去跟隨洪秀全的女人都要用紗巾蒙面,進入天王府后,這些女人就被禁錮起來,與外界完全隔絕。
洪秀全究竟有多少個妻妾?這是許多人想弄清楚的事情。金田起義后不久,洪秀全有妻妾15人,一年后,洪秀全有36個女人。南京淪陷后,洪秀全的兒子幼天王被俘后說:“我現年16歲,老天王是我父親。我有88個母后,我是第二個賴氏所生,我九歲時就給我四個妻子。”聽聽,洪秀全有88個后妃,比歷代封建帝王的三宮六院72后妃還要多。另據史書上說,洪秀全后妃成群,他的王后娘娘下轄愛娘、嬉娘,妙女、姣女等16個名位共208人。24個王妃名下轄姹女、元女等七個名位共960人,兩者共計1169人。以上都屬嬪妃,都是要和洪秀全同床共枕的。天王府不設太監,所以,另外還有許多服役的女官。以二品掌率60人各轄女司20人計算,合計為1200人。洪秀全的身邊共2300多名女人。
洪秀全在南京城里美女如云的天王府中過了十一年,從未走出南京城一步,既不指揮殺敵,也不過問朝政,其間,他只出過一次宮去看視生病的東王楊秀清。其余時間,洪秀全都在他的金龍殿里坐享榮華。當時的《天京游記》中寫到洪秀全吃飯的情景,鼓聲、鈸聲、鑼聲與炮聲交作,直到洪秀全吃完飯,音樂才停止。洪秀全用的物品大都是金制的,他的王冠以純金制成,重八斤,他的金質項鏈一串重八斤,他的繡金龍袍有金紐。洪秀全由內宮升大殿臨朝,乘金車,名為“圣龍車”,美女手牽而走。在這樣紙醉金迷的生活中,正值壯年、體格健壯、精力充沛的洪秀全在十一年中僅僅頒發過25篇詔書,而且從咸豐四年(1854年)到咸豐八年(1858年)竟然一篇詔書也沒有寫,這五年的時間他都在和他的女人們飲酒賦詩、尋歡作樂。
洪秀全雖然喜歡寫詩,但是,因為肚子里沒有多少墨水,所以,寫的詩根本就不是詩,而是一些順口溜。但是,洪秀全喜歡附庸風雅,咸豐七年(1857年),洪秀全還出版了一本詩文集,名為《天父詩》,所謂的“天父”,就是洪秀全的自稱。《天父詩》里收錄了洪秀全寫的500首詩文,記錄的大多是洪秀全進入南京前三年中的宮廷生活。女人們為洪秀全穿衣、洗臉、梳頭,洪秀全寫道:“洗身穿袍梳理發,疏通扎好解主煩;主發尊嚴高正貴,永遠威風坐江山!”然后,這些女人要參拜洪秀全,洪秀全寫道:“朝朝穿袍鐘鑼響,響開鐘鑼盡朝陽,后殿此時齊呼拜,前殿門開來接光!”接著,女人們要拉起金輦陪洪秀全到花園里游玩,洪秀全寫道:“苑內游行真快活,百鳥作樂和車聲。”女人們還要給洪秀全端茶、捧痰盂,洪秀全寫道:“捧茶不正難企高,拿涎不正難輕饒!”
當了皇帝后,洪秀全開始嫌棄那些原來跟著他出生入死的女人了,聽見她們高聲說話,他就寫詩斥責道:“嬌娥美女嬌聲貴,因何似狗吠城邊?”看見那些女人不刻意妝扮取悅于他,他就寫詩諷刺道:“跟主不上永不上,永遠不得見太陽!面突烏騷身腥臭,嘴餓臭化燒硫磺!”洪秀全還寫詩為那些可憐的女人定了規矩:“服事不虔誠一該打,硬頸不聽教二該打,起眼看夫主三該打,問王不虔誠四該打,躁氣不純靜五該打,說話極大聲六該打,有嘴不應聲七該打,面情不歡喜八該打,眼左望右望九該打,講話不悠然十該打!”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洪秀全還寫詩對女人怎樣用眼睛看他而作了奇怪的規定:“看主單準看到肩,最好道理看胸前;一個大膽看眼上,怠慢爾王怠慢天!”
洪秀全的天王府是不允許輕易靠近的,天王府的第一道大門是天朝門,門外懸掛著十余丈的黃綢,上有洪秀全用詩寫的規定:“大小眾臣工,到此止行蹤,有詔方準進,否則云中雪(殺頭的意思)。”
同治三年(1864年),52歲的洪秀全在湘軍的隆隆炮聲和后宮粉黛的嗟怨聲中,絕望病死(一說自殺身亡)。
洪秀全死后48天,南京淪陷,天國滅亡,他的兒子也當了俘虜,后來被凌遲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