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歷史故事 關于郭沫若的故事
郭沫若是新中國最著名的詩人之一,關于他的一些故事大家知道多少呢?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郭沫若歷史故事,希望你喜歡。
郭沫若歷史故事一
上世紀50年代末期,有幾位日本學者來中國登泰山,沿途的風景令他們流連忘返,贊嘆不已。穿紅門,過萬仙樓,北行一段,自然風光絕佳,盤路西側的石壁上鐫刻有“丿蟲二”兩字,引起日本學者的很大興趣,他們向陪同的中國學者詢問,這兩個古怪的字意思是什么?還真把在場的人都難住了。游山歸來,日本學者仍追問“丿蟲二”的讀法和意思。于是,我國學者們便翻書查卷,多方請教專家教授,可就是得不到滿意結果。后有人帶著臨寫的這兩個字找到中國科學院,請教郭沫若。郭看了這兩個字,沉思片刻,提筆在“丿蟲二”兩個字外邊各加兩筆,“丿蟲二”變成了“風月”。郭沫若笑道:“這兩個字應讀作‘風月無邊’,不過是古代名士的文字游戲罷了。”
郭沫若歷史故事二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覽。在梵音洞他拾得一個筆記本,打開一看,扉頁上寫著一聯:“年年失望年年望,處處難尋處處尋”;橫批是“春在哪里”。再翻一頁,竟是一首絕命詩,且署著當天的日子。郭老看了后很著急,馬上叫人尋找失主。失主終于找到了,是一位面色憂郁的姑娘。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學落榜,加上戀愛受挫,于是決心“魂歸普陀”了。郭老耐心開導她,對她說:“這副對聯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過下聯和橫批太消沉了,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點頭,郭改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難成事事成”;橫批:“春在心中”。
姑娘聽了感佩不已。心想眼前這位長者一定是位有學問的首?長。他把自己的心事都傾吐出來。郭老聽了,揮筆寫一聯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下署“蒲松齡落第自勉聯”。
李真真仔細閱讀,好像見到了楚霸王破釜沉舟大破秦軍的壯烈場面;又好像看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滅吳雪恥的一幕;還想到蒲松齡落第后意志不消沉而發奮創作了不朽杰作《聊齋志異》……這副對聯不正是“事事難成事事成”的最好注腳嗎?姑娘請郭老為這副對聯簽上名。
待郭老寫上“郭沫若,六二年秋”幾個字后,姑娘才驚喜地知道眼前這位首長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她激動地表示要永記教誨,在人生道路上奮勇前進,李真真還大著膽子寫了一首詩作謝郭老云:梵音洞前幾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筆竟藏回春力,感謝恩師救迷航。
郭沫若歷史故事三
1927年大革命失敗,蔣介石叛變了革命,大肆殺害共產黨人。面對敵人的白色恐怖,郭沫若大膽地指名道姓地批判蔣介石。蔣介石惱羞成怒,下令通緝他。為了避難,郭沫若再次東渡日本。在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對他進行監視,使他失去了自由。在無奈的情況下,他開始潛心研究甲骨文。
由于沒錢買書,他每天要走很遠的路到書店去看書。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與東洋文庫主任石田干之助聯系,才容許他在一兩個月內讀完庫中所藏的一切甲骨文著作。在此期間,他把關于中國考古學上發現甲骨文的記載全都翻閱了一遍,同時還幾乎訪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實物資料。
郭沫若夜以繼日地工作,廢寢忘食。有一天累得病倒了,即使發著高燒,他仍然不肯放下手中的毛筆。在呻吟中,他還念叨著書齋里的那些寶貝。
他的《甲骨文字研究》中《釋支干》一篇的手稿,有一段字寫得特別粗大,就因為是在發高燒的時候寫的。就這樣,他僅用了兩年左右時間,便完成了《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以及《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這是他研究甲骨文、金文的第一批成果。
當時他的生活非常艱難,有時甚至沒錢買一枝毛筆。經常要靠朋友的接濟。為了顧全一家六口人的生活,他不得不分出精力兼搞寫作和翻譯。這期間,他時斷時續地寫下了內容相關聯的《我的童年》《反正前后》《黑貓》《初出夔門》等回憶性質的散文。
搜集和辨認甲骨文字,也給他的家庭增添了樂趣。有一段時期,每天吃晚飯的時候,他都要把骨片一塊塊地擺在飯桌上,讓全家人一起來辨認。小兒子博生往往猜中的最多,郭沫若常常笑著豎起大拇指夸獎他。那是一家人最快樂的時候。
郭沫若歷史故事四
1914年春,郭沫若離開四川,來到日本開始了他的10年留學生涯。最初,他認為學醫可以報效祖國,也可以為人治病,功德無量。因此決定報考醫學。
當時報考的有近千人,僅僅錄取40名。在錄取名單上,郭沫若排名第七位。出人意料的是,在他大學畢業的時候,他已經在詩歌創作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又因為他少年時期發燒引起的重聽后遺癥,不利于行醫,于是他毅然地放棄了醫生的職業,全身心地投身到文學創作中。
郭沫若歷史故事五
70年代時,陳廷敬后人陳光美前往北京拜訪郭沫若,郭沫若見了老鄉很高興,問了家鄉許多事情,又問陳光美生活情況,陳光美在談到自己的孫子即將出生時,突然想到請郭沫若為孫兒取個名字,郭沫若說:“還沒有生呢,是男是女都不知道,等生了再取名吧!”陳光美說:“醫生已經查過了,是個男孩。”出于老鄉情誼和陳家對自己的尊重,郭沫若想了想,便去書房寫了個紙條出來,郭沫若說:“取國棟如何,望你孫兒將來成為國之棟梁。”陳光美接過紙條,“謝謝郭老,棟梁不敢當,還是耕田種地的好啊!”
郭沫若看出陳光美對這個名字并不感興趣,“光美何出此言?”陳光美說:“當年陳獨秀流落江津,在兩黨面前做不成好人,家父去江津看望他,陳獨秀感慨家父幸好沒有跟他走,政治不如說是政爭,爭中還有爭啊,耕田種地,與世無爭,個人太平,天下皆太平。”郭沫若說:“光美之言不無道理,人民安居樂業才是大道理啊!”兩人沉默了一會,郭沫若說:“既然光美喜歡田園生活,那就來個陳霖降露,恩澤于田吧!給你孫兒取名恩田如何?”陳光美重復了一句,喃喃自語:“這名聽起來有點土氣,象牛耕田的感覺,仔細一想卻很有味道,孩子屬牛,正好是郭老《水牛贊》中的水牛耕田,好名好名!郭老不愧為一代大師啊!”郭沫若又去書房寫了一個紙條出來。
看過郭沫若歷史故事的人還會看:
1.中國歷史寓言故事大全
2.中國經典歷史故事
3.中國歷史趣味小故事
4.中國歷史上勵志故事大全
5.中國歷史上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