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國的感人事跡
事跡主要是為了鮮明地體現和積極宣揚一種特定時代所需要的精神;那么你知道哪些最新中國的感人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最新中國的感人事跡(精選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最新中國的感人事跡(篇1)
“門窗關好、小心火燭……”沙啞的聲音伴隨著清脆的鈴聲,總是在那固定的時間段里響徹在巷頭黑夜里,居民們一聽見這熟悉貼心的話語,都下意識地去看一看煤氣閥門或摸一摸門窗的插銷。這個“更夫”是一位智障老人,三百六十五個夜晚,從不間歇,哪怕是暴雨如注的天氣里,即使感冒發燒,他都會撐著去完成這“份內事”。
眼前的,六十出頭,五短身材,額頭皺紋很深,眼睛不小,目光卻是有點呆滯。說起話來也有點口齒不清,“做點好事,做點善事……”
據社區工作人員介紹,住在號;年輕時,因為智力障礙,作為殘疾人常受到別人的欺辱,一直靠姐姐和鄰居接濟過活。為了讓他能自食其力,原居住地的愛河橋居委會主任動足了腦筋,四處碰壁后,最終,得到一家市政公司的收留。他十分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干活很賣力,和同事也相處融洽。退休后,有一份一千多元的工資,生活不用愁,他不會燒飯,由姐姐幫他送來飯菜。知恩圖報的他,總想著“為鄰里做點事,為社區盡點力”。于是,他主動加入了社區義網務志愿者隊伍的行列。早上,準時來到社區,從郵遞員手中接過報紙雜志,一份份地發到工作人員的案頭;發完后,踮起腳來,再將閱報欄上的報紙更新。碰上社區有會議、搞活動,就住近旁的他,不用招呼,主動地去“要活”,去附近的老虎灶泡水,步履有點蹣跚,卻是一絲不茍;“泡水”成了他的“固定差使”。晚上,他就戴上紅袖章,走巷巡街,搖鈴“看更”。平常,還幫著貼貼通知、海報。他將社區當成了另外一個家,常來常往;社區,也非常尊敬這個樸實的老人,將他當成社區的一份子。
“嘀呤呤……”鈴聲在雨夜里回蕩著,為每一個已進入甜美夢鄉的人們送去了聲聲祝福,遠近的人們也都認識了這們一位可愛可親的老人,感人的事跡在社區流傳。
最新中國的感人事跡(篇2)
近日,“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播出。其中,有這樣一群融入年輪的追夢人,彷徨時,他們用行動描繪堅定;懷疑時,他們用忠誠表達堅信;迷茫時,他們用擔當書寫堅守。他們的事跡深深敲擊著廣大黨員干部的心靈,他們是中國脊梁,是良知,是責任,是偶像。黨員干部要汲取“感動中國”人物的追夢力量,匯聚成“行動元素”,澆筑追夢之路,真正為人民服務。
總有一種力量令人勇往直前。無論是六年堅守扶貧一線,晝夜奮戰超負荷工作的基層干部張渠偉;還是為孩子們劈柴生火、執鞭上課,用扁擔挑起鄉村未來的80后教師張玉滾;還是無畏戈壁寒暑,無懼野地黃沙的兩彈一星功勛程開甲等等,都以心中的追夢力量,匯聚成忠誠擔當、矢志報國的“行動元素”。
將追夢力量化作為民情懷。一切為民者,則民向往之。新時代的追夢人要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利益疾苦記掛在心上,以“民”的心態為民,以“民”的身份想民。正如張渠偉同志,始終懷揣“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為民之心,“以天下為己任”的為民激情,“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為民熱血,把群眾裝在心里,把扶貧工作扛在肩上。為渠縣143802名(居四川省第二)貧困人口脫貧、130個貧困村脫貧和整縣摘帽貢獻了健康、智慧和熱血。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黨員干部要真正為群眾謀心謀事,察民情、體民苦、排民憂、解民難。
將追夢力量化作責任擔當。從一名放棄城市就業機會的大學生,到手執教鞭能上課,掂起勺子能做飯,握起剪刀能裁縫,打開藥箱能治病的全能教師。幾十年間,張玉滾用心中的追夢力量詮釋了自身的職業價值和人生追求。張玉滾的一根扁擔,挑起的不僅是學生的課本、文具,更是將孩子們對知識對渴求以及對未來的渴望挑進了大山。張玉滾從平凡到非凡的蝶變,啟示著廣大黨員干部不忘初心、保持本色、強化責任擔當,敬業報國。廣大黨員干部對待工作要始終保持火熱的“溫度”,將“溫情”融入到工作中,保持“滿電”狀態,激情常在線。
將追夢力量化作腳踏實地。每個人都很平凡,但在平凡的人生中,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情,因為我們都是追夢人。正如雪域郵路上的忠誠信使其美多吉,29年如一日往返于1208公里、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雪線郵路,將來自黨中央的聲音、四面八方的郵件送往雪域的各個角落。黨員干部要將為民辦實事融入到生活的點滴之中,把目光聚焦到人民群眾的需求上,不追求“轟動效應”,多些“細水長流”。腳踏實地,苦干實干,真正把一件件關系民生的事辦出實效。更要從“感動中國”人物中汲取營養,充實追夢力量,追逐理想,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方能成為一個大寫的“人”。
最新中國的感人事跡(篇3)
“感動中國”節目被媒體譽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每一次觀看《感動中國》,感動都會在霎那間匯聚在一起,形成一股無限的力量,強烈地震撼著我的心靈,沖擊著我的每一根神經,直到感動的淚水潸然而下。
20_年度的頒獎盛典于2月3日晚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堅持20_年愛心長征、改變山區麻風病村的臺灣愛心人士張平宜。此次當選的“感動中國”人物還有:為新中國核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朱光亞,為官清廉的公安戰線楷模劉金國,為人民群眾奉獻一生的中國共產黨的基層干部楊善洲,年屆90依然工作在手術臺上的醫生吳孟超,在危急時刻奮力救下墜樓嬰兒的“最美媽媽”吳菊萍,扎根高原地區支教的教師夫婦胡忠、謝曉君,靠賣羊肉串資助貧困學生的“草根”慈善家阿里木,從8歲開始伺候癱瘓養母20_年的孝順女兒孟佩杰,自小失去雙臂卻創造出生命奇跡的鋼琴師劉偉。走過20_年的“感動中國”活動還向以白方禮老人為代表的長年熱心公益事業而未能獲得榮譽稱號的所有愛心人士表示特別致敬。
《感動中國》讓每一個有良心的中國人感動,我的心靈也同樣受到震撼和洗禮,感動和淚水之后應該是平靜和思索,我是十三億中的一個普通人,也是一名普通的合同教師,也許我這輩子都做不出讓國人感動的事情,但是我會盡本能來做一些對我身邊人有幫助的事情。我雖然不能像扎根高原地區支教的教師夫婦胡忠、謝曉君那樣為高原付出,但我會全力照顧好我們班的每位幼兒,會在朋友有困難的時候向他伸出援手,會幫助父母做家務減輕他們的負擔,會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捐出微不足到的一點錢。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動著別人,也感動著中國。中華民族之所以逐漸富強起來,也是因為這些有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質的中國人。也許作為一個平凡的人,無力去做一些感天動地的事情,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為別人做些什么,為集體做些什么,為家庭做些什么,那時的我們雖不能成為感動中國的人,但一定是個讓中國人感動的人。
相信每個看了感動中國的人都會有有一種真實的清潔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時,走路的腳也更結實一分,就像是一次年度的充電,一個缺點的電池再度內心充實,于是,又可以支撐自己,也希望可以幫助別人。這,正是感動的一種力量……
最新中國的感人事跡(篇4)
從0到10,這背后凝聚著每一代女排人堅韌不拔、艱苦奮斗的精神,詮釋著中華民族歷經磨難、砥礪奮進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輝煌成就。
“女排精神”就是不忘卻的初心,肩負起為國爭光的使命。1951年,新中國第一代女排成立,面對百廢待興、困境重重的國家境況,女排姑娘們堅定信念、刻苦訓練,傷病疼痛咬牙堅持,教練組們廢寢忘食研究“戰術”,隊員們沒日沒夜地練習“技術”,用百倍千倍的專注打好每場比賽,夢想有一天在世界的領獎臺上,“升國旗、奏國歌”。30年后,在日本大阪,女排姑娘們氣勢恢宏、勢如破竹,以全勝的驕人戰績摘得桂冠,這一時刻終將屬于中國女排,屬于偉大的中華民族。這一歷史性突破對當時窮頓困苦的中國來說,無疑是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振奮、自豪、歡呼,中國人憑借自己的力量登上世界最高領獎臺,中國沸騰了。今天的中國早已不同往昔,正以強國的姿態走向世界的中央。不忘來時路,不論何時,不論我們身處何地,堅守初心、牢記使命,踐行“女排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戮力奮斗。
“女排精神”就是不服輸的斗志,匯聚成堅不可摧的力量。競技體育終究是以輸贏論英雄,“輸”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意志消沉、“軍心”不穩。“女排精神”是不服輸、不怕輸的生動寫照,“精神”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但回歸現實成功離不開腳踏實地的拼搏,日復一日“魔鬼式”強壓,“玩命式”訓練,與世隔絕的環境、常人難以想象的強度,用盡最后一絲精力,是什么支撐女排走到最后,是上一代的“女排精神”和永不言敗的斗志。女排不是一個人的秀場,是團隊合作的戰場,發揮每個人的潛能,形成心領神會的默契,穿上紅色的“戰袍”,為國“出征”,在強大的對手面前筑起堅不可摧、密不透風的人墻,面對每場比賽全力以赴、穩扎穩打,讓對手無懈可擊。“女排精神”指引著中國人民自強不息,以打不到、壓不垮的斗志昂首邁向下一個勝利。
“女排精神”就是不畏難的勇氣,創造出逆境絕殺的奇跡。一代代中國女排總能在最后帶給國人驚喜,她們是常勝之師,這其中沒有運氣,有的是竭盡全力到最后的勇氣。有時候主力隊員負傷離場,有時候大比分落后,即使后面的征程再艱險,也不忘在逆境中暴扣、揮拳、怒吼,無論結果如何,要在對手面前展現中國人的士氣和決心。“女排精神”不僅僅體現在敢于勝利,更是面對艱難險阻時敢于“亮劍”,是那股臨危不亂、團結一心的精氣神。中國女排的歷程不是一帆風順的,曾經也面臨成績下滑的艱難時刻,她們重整旗鼓,“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靠著頑強拼搏、永不言棄的精神硬生生地再次“爬上”世界之巔,書寫了敢于直面挑戰、贏得更大勝利的“中國精神”。
最新中國的感人事跡(篇5)
周圍很多人都喜歡籃球、足球,我卻獨愛中國女排,時時刻刻都在關注著中國女排的近況和發展,從亞特蘭大奧運到今年的倫敦奧運,也從未缺席女排的每一場精彩比賽;為大梅的成功扣殺而歡呼,也為8月7日女排以2:3惜敗日本而止步于四強而沮喪。但最激動人心的莫過于20zz年雅典奧運會女排決賽的驚天逆轉,深深被女排的拼搏精神所震撼,也流下了激動的淚水,這段視頻也永久的保存于電腦中!這可能就是“女排情結”的體現吧!
伴隨著對女排了解的逐步加深,對于女排也不再僅僅持一種欣賞體育運動的態度,而已深深領悟到中國女排背后所代表某種精神,并將這種精神貫徹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這種精神就是腳踏實地,拒絕浮躁的拼搏精神。
浮躁,簡單說就是心浮氣躁,這是一種讓人擔心的情緒,它既是一種沒有明確目標的盲目,也是一種盲動之后的不安。于是工作之余經常細想,究竟什么是浮躁呢?為什么會浮躁?我自己是否也浮躁?怎樣才能做到不浮躁?
浮躁最大的表現就是急功近利、愛慕虛榮、貪圖享受。部分人尤其是一些年輕人,很多都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從學校一畢業就希望能找到實現自己人生夢想的工作,畢業兩三年后就迫不及待地想干一番大事業,拿一份的高薪,升一個讓人羨慕的職位,相互攀比。反正心中想的就是要如何走向成功,在這樣一種心態下,一旦達不到所設定的目標,就開始變得焦躁不安,怨天尤人。
而腳踏實地的人則不然,就拿女排來說,正是由于平時的摸爬滾打,練好傳球、墊球等排球訓練的基礎課程,并在訓練中達到團隊的默契,打好一攻,為比賽上場打下堅實的基礎。正如“鐵榔頭”郎平在現場評說,女排的比賽,要放下包袱,每個隊員都要打好每一個動作,一分一分的與對手爭取,在拼搏中等待機遇,抓住機遇。
而作為一名剛加入司法隊伍的新人來說,則需在基層鍛煉,克服浮躁,腳踏實地學習如何辦好案件,多向老同志請教經驗,做好每一件案件,贏得法律和社會效果的雙贏。
究竟如何才能拒絕浮躁,曾在一本書上看過,故而摘下以便時常提醒自己:
拒絕浮躁, 一靠正氣定力。正氣來自心正,心正則有定力。有了這種定力,面對誘惑多多的情勢,就不會著急上火、神不守舍。任憑風浪起,任憑誘惑多,就是不走神,始終做到志存高遠,淡泊名利,寵辱不驚,遠離浮躁。
拒絕浮躁,二靠涵養靜氣。這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也是東方智慧之一。諸葛亮《誡子書》上說:“夫君子之行,靜心修身,儉以養傅。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是諸葛亮激勵后人的千古名句,每每讀之,總是發人深省。在緊張的時空中,面對有形無形的壓力,靜下來,可使頭腦清醒,深謀遠慮,鑒天地之精微、察萬物之規律,把握大勢,“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拒絕浮躁,三靠知識支撐。知識是戰勝愚昧的最有力武器,更是涵養靜氣的搖籃。無論多忙,都要及時“充電”,忙里偷閑,擠出時間,多讀點書。越是博學的人,越是視野開闊,越是做事心中有底,主心骨不變。越是讀書多、知識面寬廣的人,越是氣質高雅。“腹有詩書氣自華”者鄙視庸俗,抵制誘惑。“讀書出佛”,這是拒絕浮躁,清凈、安靜人生之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