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范文
事跡材料可以起到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的作用;你知道哪些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范文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范文(精選篇1)
16年前,第一批小小講解員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開講時,有一位老師一直用贊許、堅定的眼神默默鼓勵他們。她,就是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
“教有真情,育無止境”,一走進盧灣一中心小學一樓大廳,人們就能看到的這句教育理念,用來概括吳蓉瑾的27年教育生涯,很是恰切。
盧灣一中心小學毗鄰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多年前,兼任少先隊輔導員的語文老師吳蓉瑾在參觀一大會址時發現孩子們聽講解不太認真,便在學校支持下展開調查研究。“建一支由少先隊員組成、專門為小學生觀眾服務的講解員隊伍,讓孩子們自己寫講解稿,用孩子們自己的語言,給同齡人講黨的歷史!”吳蓉瑾說,想出這個新點子以后,她帶領學生一同學一同討論撰寫講解稿、一同磨煉演講技巧。“紅喇叭”小講解員社團由此成立。
這支“紅喇叭”,至今已培養了千余名小講解員,志愿講解場次超千場,已拓展出了滬語講解、英語講解、快板演出、連環畫展示等多種形式。每一個雙休日和節假日,只要沒有出差和工作,吳蓉瑾都會站在一旁,用贊許的目光和溫暖的笑容,默默守護著小講解員們。
如今,在盧灣一中心小學,“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講解”已成為一門特色課程。“這么多年來,講解詞始終銘記在我的腦海中。吳老師的教導在我心中種下了一粒紅色種子,讓我牢記紅色歷史、永遠愛黨愛國。”一位已是大學生的小講解員這樣說。
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范文(精選篇2)
吳蓉瑾擔任了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領導后,要面對的學生從幾十名變成了上千名。為了做到大規模因材施教,2009年起,吳蓉瑾組織教師和技術團隊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學校通過記錄學生答題時間、正確率等信息為每一個孩子建立數據庫,老師們通過解讀研究這些數據,提煉出更具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找準每名學生的問題癥結。
在盧灣一中心小學,學生們上課的狀態能通過動作捕捉加上數據分析反饋給老師。上課鈴響后,學生們登錄教學平臺,老師就可以通過學生的虛擬頭像變色程度來判斷學生的準備情況;學生在平臺上選擇適合自己的難度級別,老師會提供個別化指導;學生用“電子筆”在特定的本子上書寫,老師能清晰看到孩子的書寫習慣、思考路徑。不少學生從這一創新的“云課堂”中獲益匪淺。
一名四年級男學生平時聰明活潑,課堂表現也很積極,可考試成績總是不盡如人意。吳蓉瑾和其他老師分析了他的筆記,發現他做題目會出現“大段大段的停頓”,這是思想開小差所致。吳蓉瑾便鼓勵這名學生通過練習射擊提高注意力。經過一學期射擊訓練,這名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有了極大改善,期末考試成績明顯進步。
“這就好比我們把每一個孩子都放在一個籃子里,把所有有關數據擱進去,為實現大規模因材施教提供支撐。”吳蓉瑾還帶領“云團隊”開發了多個“云系列”產品,“云手表”“云廚房”“云劇場”“云隨行”等均申報了專利。
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范文(精選篇3)
3月7日20時19分,“閃亮的名字——最美巾幗奮斗者發布儀式”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CCTV-10)首播。儀式上,中共中央宣傳部、全國婦聯向社會公開發布2022“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10位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榮獲“最美巾幗奮斗者”稱號。其中,佳縣人民醫院原副院長、兒科主任路生梅榜上有名,成為陜西唯一獲此殊榮者。
節目以講述故事、現場訪談、獲獎感言等形式,先后發布了10位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的感人事跡,對路生梅事跡的介紹主題為“用一生守一諾,以‘梅香’暖一城”。她的獲獎感言是:“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內心都要繁花似錦,有方向,有目標,征途漫漫,唯有奮斗。”
生長在北京的路生梅,帶著“到祖國最艱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于1968年來到佳縣人民醫院工作,并堅守貧困地區從事醫療衛生工作53年,用赤誠的醫者仁心守護著革命老區人民的生命健康,超額兌現了自己“為黨工作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的承諾。
據了解,路生梅于2021年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今年又獲評“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此外,她還獲得全國道德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誠信之星、中國好人等榮譽。
本次發布儀式以錄播形式播出,首播期間在學習強國、央視頻、等新媒體平臺進行了同步直播,還將于3月8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CCTV-1)重播。
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范文(精選篇4)
在“三八”國際婦女節來臨之際,中央宣傳部、全國婦聯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了2022年“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時代楷模、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入選2022年“最美巾幗奮斗者”。
大力提倡課堂教學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在全國率先提出“云課堂”這一教學模式的吳蓉瑾,被學生、家長親切稱為“云朵媽媽”。
給女教師“愛的休假單”
“三八”婦女節來臨,黃浦區盧灣一中心的女教師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愛的休假單”。這是校長吳蓉瑾對于彈性休假制的一項新嘗試。
本市中小學推出課后看護服務后,學生們的體驗更豐富了、家長的負擔減輕了,但老師們的任務卻也更繁重了。
小學教師以女性為主,她們除了在職場上兢兢業業,同樣也面臨著照顧家庭的壓力。比如盧灣一中心小學百余名教職員工中,就有超過九成是女性。
吳蓉瑾帶領著同事們,開始探索彈性休假制,而今年“三八”婦女節的這張半天休假單,就是她們的第一次嘗試,老師們可以在安排好課務的情況下,休假半天。
這雖然是一張小小的紙條,卻飽含了如云朵般溫柔的理解和關愛。
用智慧校園呵護學生成長
上周,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基礎教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典型案例,盧灣一中心小學《基于五育并舉的學生數字畫像》榜上有名。
吳蓉瑾被稱為“云朵媽媽”,不僅僅因為她喜愛云朵的高遠純潔,更因為她大力提倡課堂教學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在全國率先提出“云課堂”這一教學模式。
十余年里,她帶領師生積極投身于“云課堂”的探索實踐,她探索的智慧課堂,打破了傳統“教室”概念,隨時、隨地、隨需助力因材施教,教師可以通過信息系統,了解每個學生的課堂進度、學習習慣等,用數據讀懂學生的成長規律,并以此為依據提供個性化指導。吳蓉瑾還牽頭開發了多個“云系列”產品,“云手表”“云廚房”“云劇場”“云隨行”等均申報了專利。
語文老師出身的吳蓉瑾,花大量時間學習技術的迭代更新,研究怎樣通過信息技術來提高課堂效率。盧灣一中心小學放學后的會議室經常燈火通明,吳蓉瑾帶領著IT團隊、學科教師們,對白天采集的課堂數據進行研究討論,齊心協力,通過信息技術呵護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上海市中小學學業質量綠色指標”綜合評價結果顯示,在保持學業水平領先的同時,學生學習興趣指數持續上揚,學業負擔指數持續下降,信息化助力教育教學作用顯著。目前,學校二年級以上學生都已具備簡單的編程能力,在國家級信息科技相關競賽中共獲獎30個。
三年時間打造郊區好學校
作為教育部信息化資源庫專家,吳蓉瑾擔任校長工作坊主持與培訓任務,多次到青海、貴州、陜西、四川、重慶、云南等省教育薄弱地區,積極為當地教師開展培訓,并為萬名校長提供在線學習。青海、陜西、貴州等地的250多所學校學習和借鑒了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的教育教學模式。她牽頭承擔了上海市松江區、奉賢區2所市郊學校8年的委托管理任務,以及四川省都江堰市天馬山中心小學的重建和支援工作,受助學校教學質量進步明顯,學生學業成績均由區內、縣內末端變為名列前茅。
作為特級校長,她受組織派遣流動到嘉定區盧灣一中心實驗小學擔任校長。
家長雋瀟然爸爸回憶,學校剛開辦時,看到一群剛剛畢業的青年教師,再看看自己零基礎入學的女兒,充滿了擔憂。但經過這幾年在學校中的成長,女兒成了一個成績優異、自信樂觀的學生,身邊的朋友也都希望把孩子送到盧一實小,“學校開設棒壘球、功夫扇、木藝課、軍事歷史、電子射擊、足球、羽毛球等70多門興趣課程。我從來沒有想到過,孩子們可以享受那么多課程;而且看到新聞里不少教師都獲得了教學評比、骨干教師的獎項,特別欣慰!”
該校年輕教師譚珂更是深有感觸,吳蓉瑾將“愛的教育”滲透到學校各項工作,采用“剛柔并濟”的情感管理,致力打造一支重師德、樂學習、勤實踐、善合作的教師隊伍。吳校長不僅上示范課,把自身的經驗分享給老師們,還會為大家搭建專業成長的平臺,她邀請老校長解讀教育類文件,請來各方面專家給老師們作培訓。為了促進新教師快速成長,加強優質資源輸送,吳校長還邀請黃浦盧一各學科老教師到嘉定盧一開展“每周一研”活動,還來了“三三制備課”“教學五環節”等成熟經驗,并首創“輔導員中心組”工作,鼓勵輔導員們積極商討學校發展、班級管理中遇到的問題,不僅提升輔導員的業務能力,更是將這份愛的暖流傳遞到學校的每一個角落。
科學的管理方式打造了一批優秀教師,近3年,有區骨干教師4人,區園丁獎2人,鎮骨干教師5人,鎮優秀教師8人,教師的研究生學歷占比達到51.14%,嘉定盧一實小真正成為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
這位扎根基礎教育27年的人民教師,獲評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全國優秀中隊輔導員,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等榮譽。
但吳蓉瑾對榮譽其實看得很淡,她最喜歡孩子們給她取的“云朵校長”這個昵稱。她常說,云朵高高飄在天上,望得很遠,像她一直自勉的高遠志向,而云朵又是軟軟的,像溫暖而柔軟的內心,陪伴著一屆又一屆孩子們成長。
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范文(精選篇5)
沈瓊芬,曾經是一個鮮為人知的農家女孩,多年來,依靠自己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從一個招待所服務員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地在創業的道路上拼搏,成為曲靖著名企業家。沈瓊芬現為馬龍縣紅石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曲靖狀元樓美食府總經理,成為當地巾幗創業的典型代表,受到中央、省、市、縣多家新聞媒體的采訪報道,她的事跡成為當地青年創業的典范。
矢志不渝,辛勤編織創業夢
沈瓊芬1976年12月出生在馬龍縣一個偏遠小山村,從小就做慣粗活、累活、臟活的她,親身感受了家鄉的群眾一年到頭辛勤耕作,到頭來僅能維持生活的溫飽,那時的她就下定決心一定要闖出一番事業來。中專畢業后,她應聘到曲靖市公安局招待所當服務員,1998年被分配到云南襯衫廠工作,后因效益不好于2000年成為下崗職工。其間,她耳聞目睹了一些人白手起家的創業故事,由此萌生了自己創業的念頭,通過多方調查思考,最終將創業項目鎖定在自己比較熟悉的服裝行業上。說干就干,經多方籌集,她湊齊了經營服裝店所需資金,租店、進貨、銷售,服裝店正式開業運營,由于她熟悉業務、肯于吃苦、誠信經營,她經營的服裝店開始紅火起來。經過四五年的打拼,她依靠自己的辛勤和聰明能干,為自己淘得了第一桶金,走出了創業的第一步。
奮發圖強,創業路上鑄輝煌
有了一定的積蓄后,沈瓊芬首先想到的是家鄉所在地森林覆蓋率達69%,居全市鄉鎮之首。她想在家鄉創辦一家集生態旅游和特色養殖為一體的企業。于是,經多次實地考察論證,于2007年2月籌資436萬元,選址該鄉國營林場,注冊創辦了馬龍縣紅石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興建了養殖場房和旅游山莊,招聘農村富余勞動力100余名,經過嚴格的培訓,辦起了野豬養殖廠和梅花鹿養殖廠,共養殖野豬1000余頭,梅頭鹿1350余只。事實證明她的眼光是獨到的,良好的生態和獨特的養殖使該公司一鳴驚人,每年接待游客數萬人次,每年創造直接經濟收入100余萬元。但她并沒因此滿足,曲靖每年一屆的美食文化節觸發了她又一次創業靈感,她想,要是能把自己基地生產的野豬和梅花鹿推向更廣闊的市場,讓更多的人品味到野豬、梅花鹿的美味,既能讓顧客一飽口福,又能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創造更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這樣一舉多得的事何樂而不為呢?于是,她親自到曲靖考察,選址、策劃、招聘。2008年4月6日,她創辦的狀元樓美食府正式掛牌經營,由于經營有方,美食府每日顧客盈門,生意興隆。經過市場調查和專家論證,沈瓊芬決定以基地為源頭,開發配套產品,2009年以梅花鹿為原料研發系列保健產品并推向市場。
為擴大產業規模,她決定加大投資,于2012年建成750頭種豬場,并投入運營,她知道,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帶動當地農民致富,成為了企業的一項發展宗旨。她結合當地老百姓實際,走“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與瓦窯村委會400余戶農戶進行合作養殖,把種豬場繁育的仔豬無償發放給農戶飼養,并對農戶進行科學養殖技術指導,最后以市場價收購農戶的肥豬。這樣一來,不僅降低了農戶養殖的風險,促進了生豬養殖產業的發展,還帶動了相關種植業的發展,每年帶動當地農戶戶均增收4500余元。她覺得這樣還不夠,在為公司發展考慮的同時,也為了帶動更多的老百姓脫貧致富,她決定再建設一個萬頭肥豬養殖場,萬頭肥豬場于2013年初開工建設,現已全面竣工,計劃于2014年2月投產。該項目極大地促進了地方養豬產業的發展,不僅能解決當地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還能更為廣泛的帶動農民進行養殖,從而帶動農民真正脫貧致富。
功成名就,致富不忘山鄉人
沈瓊芬成了遠近聞名的女企業家,她致富不忘回報社會,用她的話說:“我是一個農村人,我的骨子里流淌著祖輩人的純樸善良,我不敢也不能忘本。”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多年來,她共吸納和培養農村富余勞動力近400名,為農民群眾每年創收務工經濟800余萬元,當一個普通商人的感恩轉化為企業家的感恩時,我們看到的就是沈瓊芬的真誠與愛心,看到的是她做出的一系列閃光舉動,面對老幼病弱、自然災害,沈瓊芬的捐款總是及時送到受災地區和人群;面對貧困群眾,沈瓊芬總是積極捐錢捐物,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長期以來,沈瓊芬時常到馬龍縣馬鳴鄉麻風病院、養老院慰問老人,并且到一些貧困員工家里,慰問貧困家庭,為他們送去錢物。2008年3月她向“中國貧困聾兒救助行動”公益活動捐款10萬余元,并被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評為“慈善愛心企業”。4月慰問馬龍縣馬鳴鄉瓦窯小學,貧困學生50余人,慰問金5萬元。5月12日,汶川發生大地震,使得川西大地山崩地裂,滿目瘡痍,數萬同胞不幸罹難,數百萬人房屋塌陷無家可歸,在這場突如其來的人類大劫難面前,沈瓊芬帶領公司全體員工向汶川地震災區捐款12萬余元,解災區人民之所難。2010年4月向曲靖市麒麟團委、曲靖市麒麟區教育局、曲靖婦女兒童中心三家聯合舉辦的“狀元樓美食府杯星耀麒麟”青少年才藝大賽捐資5萬元。2010年8月向馬龍縣馬鳴中學捐款5萬元。2011年,連年的干旱嚴重,給當地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這年10月,她向馬龍縣馬鳴鄉政府捐贈抗旱救災款10萬元,11月又向馬龍縣馬鳴鄉瓦窯村委會捐贈抗旱救災款3萬元,同時,她籌集資金300余萬元,修建全長8000余米的飲水工程,將龍潭水引至瓦窯村委會,打破了瓦窯小學百余名師生飲水難的問題,解決了近2000人的生活用水、1000余頭大牲畜飲水和農業灌溉用水。她的這一舉措,實實在在地解決了當地的干旱問題,做到了惠民利民。2012年2月,她再次向馬龍縣馬鳴鄉咨卡村委會捐贈抗旱救災款2萬元。
她的愛心行動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一致好評,她也因此獲得了“中國優秀民營企業家”、“巾幗十佳”、“云南省青年創業省長獎”、“全國農村科技致富女能手”、農業部和團中央“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云南青年五四獎章”等諸多國家、省、市及縣級榮譽稱號。
敢為人先,商海搏擊任馳騁
公司擁有馬龍縣馬鳴鄉中塘林場和大柳樹林區(總面積7236畝)50年得經營使用權,擬將養殖基地建成一個大型養殖小區,并綜合開發科學養殖、生態旅游、農業觀光、休閑農家樂、拓展探險野戰、野生動物產品深加工等生態綜合項目。項目以保護自然,保護野生動物為宗旨,不斷進行改進和完善,使當地自然資源得到合理有效地開發和利用。公司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路線,增加當地居民的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穩定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