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愛國主要事跡
事跡指的意思是個人或集體過去做過的重要的事情,而現多指對革命、對人民有益的事,簡單來說就是事情的跡象,事一般表示的意思是事情,跡也就是跡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魯迅愛國主要事跡,希望大家喜歡!
魯迅愛國主要事跡精選篇1
魯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紹興城內都昌坊口一個破落的士大夫家庭。魯迅原名周樹人,英年早逝,他是中國現代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魯迅自幼聰穎勤奮,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里的一所的私塾,魯迅十二歲時到三味書屋跟隨壽鏡吾老師學習,在那里攻讀詩書近五年。魯迅的坐位,在書房的東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張硬木書桌。現在這張木桌還放在魯迅紀念館里。
魯迅十三歲時,他的祖父因科場案被逮捕入獄,父親長期患病,家里越來越窮,他經常到當鋪賣掉家里值錢的東西,然后再在藥店給父親買藥。有一次,父親病重,魯迅一大早就去當鋪和藥店,回來時老師已經開始上課了。老師看到他遲到了,就生氣地說:“十幾歲的學生,還睡懶覺,上課遲到。下次再遲到就別來了。”
魯迅聽了,點點頭,沒有為自己作任何辯解,低著頭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來到學校,在書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個“早”字,心里暗暗地許下諾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遲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親的病更重了,魯迅更頻繁地到當鋪去賣東西,然后到藥店去買藥,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魯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當鋪和藥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課。雖然家里的負擔很重,可是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在那些艱苦的日子里,每當他氣喘吁吁地準時跑進私塾,看到課桌上的“早”字,他都會覺得開心,心想:“我又一次戰勝了困難,又一次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個信守諾言的人。”
后來父親去世了,魯迅繼續在三味書屋讀書,私塾里的壽鏡吾老師,是一位方正、質樸和博學的人。老師的為人和治學精神,那個曾經難魯迅留下深贏得記憶的三味書屋和那個刻著“早”字的課桌,一直激勵著魯迅在人生路上的繼續前進。
魯迅十七歲時從三味書屋畢業,十八歲那年考入免費的江南水師學堂;后來又公費到日本留學,學習西醫。1906年魯迅又放棄了醫學,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后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學校教過課,成為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倡導者。魯迅是中國文壇的一位巨人,他的著作全部收入《魯迅全集》,被譯成五十多種文字廣泛地在世界上傳播。
魯迅愛國主要事跡精選篇2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和翻譯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
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后從事文藝等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
1909年回國,先后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制度進行猛烈,地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后,參加《新青年》雜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
1918—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吶喊》、《墳》、《熱風》、《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反動_所通輯,南下到廈門大學任教。
1927年1月到當時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四一二”事變以后,憤而辭去中山大學的一切職務。其間,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_者,受到深刻影響,徹底放棄了進化論幻想。
1927年10月到達上海。
1930年起,魯迅先后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不顧國民黨政府的種種迫害,積極參加革命文藝運動運動。
1936年初“左聯”解散后,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從1927—1936,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這些作品收錄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進步的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的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了祖國古代文化遺產,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魯迅(公元1881~1936年)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起使用的筆名。出身于浙江紹興縣一個敗落的封建家庭。
魯迅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東渡日本留學,原學醫,后從事文藝創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7年,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改良派展開大論戰時,魯迅發表論文,站在革命派一邊。1909年回國,先后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后,曾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大膽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禮教,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后,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猛烈抨擊封建文化與封建道德,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1918年至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吶喊》、《墳》、《彷徨》、《華蓋集》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在此時期,魯迅開始接觸馬列主義。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反動_所通緝,南下先后在廈門大學、中山大學任教。“四一二”_政變后,憤而辭去中山大學職務。1927年10月到達上海,認真研究馬列主義理論。1930年起,先后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不顧國民黨政府的種種迫害,積極參加革命文藝運動,介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和其他革命文藝戰士一起,同國民黨政府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動文人進行了不懈的斗爭,粉碎了_的文化“圍剿”。而共產主義者的魯迅,正是在這一“圍剿”中,成了中國文化革命的偉人。1936年初,“左聯”解散后,響應黨的號召,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魯迅后十年的雜文,是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創造性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種社會問題,表現出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和堅忍不拔的戰斗精神。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人們譽為“民族之魂”。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38年出過《魯迅全集》(二十卷)。建國后,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等。1956年,魯迅遺體從上海虹橋萬國公墓以葬虹口公園,毛澤東親自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北京、上海、紹興等地先后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
魯迅愛國主要事跡精選篇3
魯迅的母親是一個經歷了許多苦難的女性。三十一歲時,的愛女端姑病死,使她久久不能忘懷。三十七歲時,丈夫又一病不起。三十九歲時,丈夫亡故,從此,她更加陷入悲哀與困苦之中。社會的黑暗,家境的敗落,使魯迅從小就飽嘗了世態的炎涼。處在長子長孫的地位,又使魯迅從少年時起就要分擔母親的重擔。魯迅曾對人說:“阿娘是苦過來的!”因此,他一生對母親都是極為恭順、孝敬的。
魯迅一生剛正不阿,他從來都是心口如一,從不違心地屈從別人,唯有在家庭中他對母親妥協過。魯迅二十多歲時,母親做主給他定了親,并于1906年夏把他從日本召回來,逼他結婚。魯迅對這樁包辦婚姻雖極為不滿,但又不愿刺痛母親屢遭創傷的心,只好屈從了。魯迅曾說:“當時正處在革命時代,以為自己死無定期,母親愿意有個人陪伴,也就隨她了。”
魯迅工作以后,首先在生活上給母親以關心和照顧,盡量使母親過得舒適、安樂一些。他在北京與母親同住期間,雖然工作忙,時間緊,但為了不讓母親感到寂寞,每天晚飯后都要到房間與她聊天。平時,魯迅在出門之前,總要先到母親屋里說聲:“阿娘,我出去哉!”回來后,也一定去母親處說聲:“阿娘,我回來哉!”還時常帶回些母親喜歡吃的小食品。
魯迅不但讓母親飲食可口,而且也盡量讓母親住得舒服。他租住磚塔胡同時,為照顧母親,抱病到處看屋子,設法買到寬綽屋子讓母親和自己住在一起。當時他在經濟上并不寬裕,不得不向別人借錢,在西三條胡同買了一所住宅。他后來對妻子許廣平說:“至于西三條的房子,是買來安慰母親的。紹興老房子賣了,買了八道灣的房子,她一向是住慣了自己的房子,如果忽然租房子住,她會很不舒服的。”
母親有時身體不適,魯迅總是親自陪著到醫院診治,親自掛號、取藥。后來,他因工作需要離京南下,就每月按時給母親寄百元生活費,從不短缺。
除物質生活外,魯迅在精神生活上對母親也是體貼入微、關心備至的。《西廂記》、《鏡花緣》等優秀繡像小說,多半是根據母親的愛好買來的,用以滿足老人對文化生活的需要。
魯迅的好朋友許壽裳曾經說過:“魯迅的偉大,不但在其創作上可以見到,就是對待其母親起居飲食、瑣屑言行之中,也可以見到他偉大的典范。”
魯迅愛國主要事跡精選篇4
魯迅是我國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早年在日本仙臺醫學專科學校學習。
一天,在上課時,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個被說成是俄國偵探的中國人,即將被手持鋼到刀日本士兵砍頭示眾,而許多站在周圍觀看的中國人,個個無動于衷,臉上是麻木的神情。這時身邊一名日本學生說:“看這些中國人麻木的樣子,就知道中國一定會滅亡!”魯迅聽到這話忽地站起來向那說話的日本人投去兩道威嚴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樣洶涌澎湃。一個被五花大綁的中國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腦海閃過,魯迅想到如果中國人的思想不覺悟,即使治好了他們的病,也只是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現在中國最需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他終于下定決心,棄醫從文,用筆寫文喚醒中國老百姓。
從此,魯迅把文學作為自己的目標,用手中的筆做武器,寫出了《吶喊》、《狂人日記》等許多作品,向黑暗的舊社會發起了挑戰,喚醒了數以萬記的中華兒女,起來同_進行英勇斗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夜以繼日地寫作。
魯迅愛國主要事跡精選篇5
魯迅先生曾于1919年11月發表了《一件小事》,體裁為小說,文中的事情屬于虛構。然而在1936年,魯迅先生還真就與—位人力車夫之間發生了—件感人的故事。
1936年初,魯迅先生開始生病,雖然一直在抓緊治療,但病情卻始終不見好轉,身體也一天比一天虛弱。在一個黃昏,天氣十分寒冷,魯迅的侄女周嘩隨父母去看望伯父。快走到魯迅家的后門時,他們看見一個黃包車夫坐在地上呻吟,樣子十分痛苦,三個人趕忙上前打問情況。車夫告訴他們說,因為家里窮買不起鞋,只好光著腳四處拉活,跑到這個地方時沒有留神,光腳猛然踩在了一堆碎玻璃渣上,鋒利的玻璃渣瞬間插滿了兩個腳心底,他抱著鮮血淋漓的雙腳疼痛難忍,雖然過路者不少,卻無一人施以援手,那個剛下車的客人見狀也逃之天天。聽完車夫的訴說后,周建人急忙跑去向學過醫的大哥求助。
周嘩在其文章<伯父魯迅的二三事>中回憶道“不一會,爸爸和伯父兩人拿了藥品和紗布出來,那個車夫被扶上了車子的座墊上,伯父和爸爸,一個蹲,一個半跪在車夫的面前,伯父原學過醫學,爸爸也稍懂得一些解剖,這時,便由爸爸把車夫腳底嵌在肉里的玻璃碎片,用鉗子鉗出,伯父把他的腳心底用硼酸水清洗干凈,二人分工合作,替他敷藥扎繃帶,不多一會,包扎完畢,車夫說他可以支持著回去了,他的家也離此不遠。于是伯父又掏出錢來,叫他在家里多多休養幾天,又把余下的藥和繃帶給了他。”
1936年,是魯迅先生生命的最后一年,他于當年10月19日去世。當他在救治車夫時,盡管天氣寒冷,盡管已弱不禁風,但他全然不顧這些,仍堅持在寒風中抱病為一個素昧平生的窮車夫包扎腳傷。如周嘩所說:“的確,伯父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在他嚴肅的容貌儀態中,卻有一顆天下至仁至愛的心,他的心,他的血,他的情,是如此的熱切,如此的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