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愛國人士的事跡概括集合
人物事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近代愛國人士的事跡概括,希望大家喜歡!
近代愛國人士的事跡概括集合篇1
楊根思是_英雄。江蘇省泰興縣人。1944年2月參加新四軍,中國共產黨黨員。歷任班長、排長、連長等職。歷次作戰英勇頑強,曾榮獲戰斗模范、爆破大王,華東三級和一級人民英雄稱號。1950年9月出席了全國戰斗英雄、勞動模范代表大會。
同年10月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0軍第58師第172團第3連任連長。在同年11月第二次戰役中,他帶領本連第3排守衛在朝鮮咸鏡南道長津郡下碣隅里外圍制高點"1071高地"東南屏障的小高嶺。11月29日,他們打退了敵人在大量飛機、炮兵支援下的8次連續猛烈的進攻。當增援他們的分隊正在途中時,敵人又發起第9次進攻,有40多個敵人爬上陣地。已負傷的楊根思毅然抱起一個5公斤的炸藥包,拉燃導火索,縱身向敵群沖去,炸死了爬上陣地的敵人,完成了切斷敵軍退路的任務,自己壯烈犧牲,時年28歲。
中國人民志愿軍領導機關為他追記特等功,授予"中國人民志愿軍特級戰。斗英雄"稱號。并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金星獎章。他生前所在連隊被命名為"楊根思連"。
近代愛國人士的事跡概括集合篇2
張自忠
現在,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都有以張自忠命名的街道。因為張自忠是為國捐軀的將軍,是“抗戰軍人之魂”。
張自忠經常教育部下:軍人只有以必死的決心去戰勝敵人,才能對得起國家和自己的良心。
1940年5月,國民黨軍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率軍在湖北襄樊一帶抗戰。大洪山一戰,他們消滅了1000多名日寇。日軍瘋狂報復,派重兵包圍過來。張自忠和士兵們堅決抵抗,他手舉步槍高喊:“弟兄們,一定把敵人消滅!”一天過去了,陣地還在,他們卻一天沒吃東西。第二天,敵人用飛機大炮轟炸。張自忠幾次率軍反擊,沒有成功。部下勸他突圍,他說:“我要撤了,這一帶就保不住了。我要用身體來保衛湖北西部河山!”后來他們被困在杏兒山上,無法沖出去。張自忠左肩受了傷,他說:“我是不打敗仗的,敗只有死,我不能對不起部下。只有誓死不退,才能抗敵保國。”
日軍沖了上來,張自忠身中數彈,仍然立在山頭,堅持抵抗。一顆子彈擊中他的胸部,血噴不止。他倒在地上對副官說:“我這樣死得好,對得起國家,對得起民族……心里平安。”說完,他又頑強地站起來,向敵人撲過去,敵人的子彈又射中他的腹部和頭部。張自忠為國盡忠了,他是在抗戰中犧牲的中國軍人中職務的一個。
自古以來,犧牲在戰場上,一直是愛國軍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特別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難的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戰中犧牲的鄧世昌就是這樣的人。
近代愛國人士的事跡概括集合篇3
李大釗很小的時候,父親便去世了,他由爺爺一手撫養長大。爺爺非常重視李大釗的教育。“從五六歲入私塾,到從日本留學回國,他前后上了18年學。”李亞中說,李大釗從小便樹立了致力于民族解放事業的遠大志向。
李亞中說,李大釗任北大圖書館館長時工資是140塊大洋,后來任教授漲到200塊大洋,再加上他在別的大學兼課,每月收入至少有250塊至300塊大洋。“他去世后家里的財產僅有1塊大洋。由于沒錢安葬,只好舉行公葬,也就是向公眾募捐的形式安葬。”1921年,中共北京支部成立后,李大釗每月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80塊大洋作為活動經費。此外,他還會向窮學生仗義疏財。每到發工資時,李大釗就會領回來一把欠條。后來,為了不讓李家斷炊,北大校長蔡元培只好囑咐會計科每月從李大釗的工資中拿出50塊大洋,交給李夫人。
李大釗的高尚品質感染了許多人。在為李大釗舉行公葬的募捐中,就連政見相左的汪精衛也捐了1000塊大洋。
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在北京逮捕了李大釗等80余人。在獄中,李大釗備受_,但始終嚴守黨的秘密。4月28日,北洋軍閥政府不顧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李大釗英勇就義時年僅38歲。
李亞中說,“祖父被殺害后,一家人顛沛流離。父親李葆華為躲避抓捕,在友人的幫助下東渡日本,考取了東京高等師范學校物理化學系,還在日本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九一八”事變后,李葆華中斷學業,憤然回國,并未獲得學位。
近代愛國人士的事跡概括集合篇4
孫中山
“振興中華”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它是由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最早提出來的。在孫中山之前,也有許多先進的中國人,像林則徐、魏源、嚴復、李善蘭、徐壽等思想家、科學家,還有一些清朝的官員,都在想辦法使中國強盛起來,但是他們大都是在清朝的“軀體”上進行改革,不可能成功。孫中山看透了清朝的腐敗和反動,認為只有-這個絆腳石,實行民主革命,才能真正救中國。
1894年,孫中山在太平洋上的檀香山(現屬美國)創建了最早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興中會,顧名思義,就是振興中華的意思。孫中山在成立宣言中明確指出,成立本會的目的,“專為振興中華”。后來,他又經常不斷地宣傳振興中華的思想。有一次,他說:“我們知道中國幾千年來,是世界上頭一等的強國。……到了現在怎么樣呢?現在這個時代,我們中國是世界上頂弱頂貧的國家。……我們中國人要趕快想想法子怎么樣來挽救……不然中國就會成為一個亡國亡種的地位。大家要醒!醒!醒!醒!”
他還要說過:“如果我們能從今天就醒起來,那么中國前途的運命,還是很大的希望。……我們就是要從革命這條路去走,拿革命的主義救中國。”
孫中山和他的戰友們前仆后繼,發動了一次又一次武裝起義,很多人流血犧牲,終于在1911年取得了武昌起義的成功。清朝被-了。雖然革命任務并沒有完成,可這為祖國的富強創造了條件。“振興中華”從此成為更多的中國人奮斗的目標。
近代愛國人士的事跡概括集合篇5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再也不受外國的欺負了,擁有了完全的主權。我們不依附任何國家,也不允許任何國家侵犯我們的主權。
1958年夏天,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到我國訪問,和毛澤東舉行會談。他提出了兩國建立聯合艦隊的建議,想讓蘇聯的軍艦到中國海面上行駛。大國主義思想很嚴重的赫魯曉夫想利用這個機會控制我國的國防、達到他們和美國爭奪霸權的目的。如果這樣做,中國的領海權就會受到損害。毛澤東一聽就火了,他厲聲質問赫魯曉夫:“你講清楚,什么是聯合艦隊?我們還有沒有主權了!”赫魯曉夫說:“這不是來商量嘛!”毛澤東說:“什么商量!你們是不是要把我們的沿海地區都拿去?”赫魯曉夫紅了臉,忙說:“你們不愿意就算了。但是讓我們在中國有個基地,軍艦來加油修理休息,總可以吧?”毛澤東斬釘截鐵地回答:“不行!”
赫魯曉夫沒有達到控制中國的目的,心懷不滿地走了。后來,蘇聯單方面撕毀了兩國的許多經濟科技協議,企圖給我國造成壓力,毛澤東又領導中國人民和它們的大國主義和霸權主義作了堅決斗爭,捍衛了我國的主權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近代愛國人士的事跡概括集合篇6
梁啟超
1915年9月,作為中華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權力雖已達到了頂峰,但他并不滿足,又開始覬覦皇帝寶座。他唆使幕僚美國人古德諾拋出了《共和與君主論》,污蔑共和體制是政治亂局的根源,鼓吹只有君主制才能救中國,胡謅什么中國人需要一個皇帝。
梁啟超早就看出了袁世凱的野心,他直截了當地指出:“如果復辟,就是叛國”。為了駁斥袁世凱的復辟圖謀,梁啟超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文章《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毫不留情地揭穿了袁世凱的復辟野心。袁世凱獲知消息,十分恐慌,急忙派人以給梁的父親做壽禮名義送給梁啟超二十萬大洋,懇請梁啟超高抬貴手,不要在報上發表這篇文章。結果,梁啟超嚴詞拒絕了這一請求。
袁世凱見拉攏不成,就采取恐嚇的伎倆,逼其就范。他派人告訴梁啟超:“你流亡國外十幾年,那種艱苦的滋味想必早已嘗夠了,現在好不容易過上好日子,何必自找苦吃呢?”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袁世凱亮出了底牌。面對威脅,梁啟超毫不畏懼,從容笑答:“我已經是流亡的經驗家了,再流亡一次簡直輕車熟路。”梁啟超毫不留情面,他把《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這篇文章發表在《大中華》月刊上,其余各報迅速轉載,讀者爭相購買,一時間洛陽紙貴。
1916年1月1日,袁世凱不顧國人的反對,恢復帝制,上演復辟鬧劇。梁啟超聯合蔡鍔將軍,發起了討袁護國戰爭,其余各省迅速響應,紛紛宣布獨立,反對帝制。袁世凱僅做了83天皇帝,就被迫宣布“退位”,不久一命嗚呼。
對袁世凱來說,梁啟超是有點不夠哥們“義氣”;對國家來講,梁啟超敢于不講情面,堅決反對袁世凱稱帝,這是值得尊敬和贊揚的。梁啟超一生只忠于真理,不為君王唱贊歌,只為蒼生鼓與呼,這種民族大義之精神是難能可貴的,足以成為后世的楷模。
近代愛國人士的事跡概括集合篇7
朱自清是清華大學教授,知名的文學家。抗日戰爭結束后,美國政府一方面支持蔣介石發動內戰,一方面又利用簽定條約的辦法在中國獲取了許多特權,還加緊武裝戰敗國日本,對中國重新造成威脅。當時社會上物價飛漲,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饑餓和死亡線上掙扎。人民對美國和國民黨政府十分不滿,反抗的呼聲越來越高。美國為了支持蔣介石,就運來一些面粉,說要“救濟”中國人,好讓中國人“感謝”美國,不反對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國的用心,認為美國的救濟是對中國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學者一齊,在一份宣言上莊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堅決拒絕美國的“援助”,不領美國的面粉。當時,朱自清正患嚴重的胃病,身體十分瘦弱,體重還不到40公斤,經常嘔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領救濟粉意味著每月生活費要減少600萬法幣,生活更加困難。但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尊嚴,他堅決拒絕那些別有用心的“賞賜”。他在日記中寫道:“堅信我的簽名之舉是正確的。因為反對美國武裝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動,就不應逃避自己的職責。”
兩個月后,朱自清因貧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寧肯挨餓而死,也不肯領帶侮辱性的“救濟”,表現了一個中國人應有的尊嚴。
近代愛國人士的事跡概括集合篇8
謝晉元團長帶領八百名英勇孤軍死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掩護五十萬名中國軍隊撤退,上海保衛戰一役,徹底粉碎了日本"三月亡華"迷夢。
繼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蘆溝橋戰起,八月十三日即展開了中日首場大型會戰--"淞滬會戰"。當時的上海是東亞港埠,又是我國經濟文化交通第一要地,租界林立,華洋雜處,因此,中國統帥蔣介石委員長決定在上海向國際顯示中國抗戰的決心。
淞滬會戰的主戰場方圓不過幾十公里,日軍先后增援三十萬兵力,雙方三個月的血戰,死傷超過五十萬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慘烈程度,被國際媒體形容為"血肉磨坊"。
戰爭相持至十月底,日軍登陸杭州灣,大上海全部陷于敵火包圍之中,中國統帥部以拖延時間之戰略目的已達,為從長遠計,決作戰略上之轉移。二十六日下命五十萬國軍退出上海戰場。謝晉元團長奉命守閘北繼續作戰,負起掩護大軍撤退的艱巨任務。
謝晉元,廣東蕉嶺縣人,黃埔軍校四期學生,他臨危受命,率兵轉守蘇州河北岸,并選定四行倉庫為據點,單線作戰,帶領八百名官兵誓死奮守,孤軍為了表明決心,大家都預立遺囑,交人帶出,以明心志。四行倉庫實際是金城、鹽業、中南、大陸等四個銀行的聯合棧庫,位于蘇州河北岸,倉庫樓高六層,建筑堅固,為閘北一帶、的一座建筑物。
十月二十七日清晨,日軍發覺我軍全線撤退,立即跟蹤追擊。日軍在閘北正向前搜索之際,不料忽被四行倉庫屋頂之彈雨掃射,日軍一時人仰馬翻,亂成一片,此時日軍尚不知彈雨從何而來。之后發現四行倉庫內留有國軍,于是對倉庫實行三面夾攻,雙方沖鋒肉搏,戰況激烈。謝晉元團長親率下屬于四行倉庫外布陣迎戰,痛殲日軍,殺敵無數。
一時全閘北各地之敵軍,分路向四行倉庫集中圍攻,其中有敵軍二十余人,在蘇州河畔夾攻,這時有一位在六樓守望的壯士看見,立即全身縛滿手榴彈,突由六樓平臺對準敵人躍下,一個大炸彈自天而降轟然爆炸,煙硝飛揚中,二十余敵兵化為泥灰肉醬,而我壯士亦血肉橫飛,忠勇殉國。隔岸民眾看到這一幕,一方面固然鼓掌稱快,但也為這個英勇壯士痛哭流涕。
上海女童子軍楊惠敏在蘇州河畔眼見對岸日旗遍布,獨四行倉庫屋頂未豎國旗,便決心要將青天白日旗送進四行倉庫去。二十九日天未破曉,謝晉元團長率領所屬肅立天臺升旗,上海市民于一片煙塵火海中,爭睹巨幅青天白日國旗,迎風招展,無不喜極而泣,感奮萬狀。當天全世界各大都市之午晚報,都報道四行孤軍奮斗和女童子軍楊惠敏代表全體市民,冒險潛入倉庫向孤軍獻旗種種細節。
自四行倉庫屋頂懸掛國旗后,全國人心振奮,并且轟動世界。日軍_見全球輿論贊揚國軍,痛憤之極,所以向公共租界_提出嚴重威哧,要求迫令孤軍投降,或撤入租界繳械。一方面向孤軍發動猛攻,自早到晚,連續四次進攻,但均遭孤軍擊退,敵人傷亡甚重。
十月三十日,敵軍又大舉進攻,用小鋼炮及機關槍向四行倉庫密集射擊。并有敵機數架在上空助戰。孤軍沉著應戰,逐一殲滅。上海公共租界英軍司令少將,因見我軍英勇作戰,深受感動,除了購贈糧食送給八百壯士充饑外,他更親自進入四行倉庫拜會謝晉元,建議孤軍自租界撤出,英國駐上海領事愿給予協助,但謝團長答道:"我們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即使撤走,也得要有我們蔣委員長的命令,否則我們寧愿戰死。"
后來,各國使節團透過外交關系,正式提出照會,要求我政府下令撤離孤軍,以免日軍重炮射入公共租界,危及各國僑民。中國_再三考慮,以八百壯士已完成掩護國軍主力撤退的任務,決定電令倉庫守軍撤出并轉進租界,四行倉庫守軍只得服從命令,揮淚撤離。
三十一日凌晨,謝晉元率部冒死突圍,日軍水陸射擊,八百壯士且戰且走,英軍司令在橋頭接應,數萬市民隔岸聲援,情緒沸騰,幸而謝團長沈著應變,于密集炮火中迅速搶越橋頭,雖有傷亡,但安抵英租界者尚有三百七十多人。孤軍們成功奮守四行倉庫,完成了掩護五十萬國軍撤退的任務。
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四日,謝晉元在上海租界軍營內,突遭四名漢_持刀刺殺,當場倒地殉國。一代民族英雄與世長辭,但他與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光榮戰績,震驚中外,名垂不朽。
近代愛國人士的事跡概括集合篇9
齊白石
抗日戰爭時期,北平偽警司令、大特務頭子宣鐵吾過生日,硬邀請國畫大師齊白石(1863—1957年)赴宴作畫。
齊白石來到宴會上,環顧了一下滿堂賓客,略為思索,鋪紙揮灑。轉眼之間,一只水墨螃蟹躍然紙上。
眾人贊不絕口,宣鐵吾喜形于色。
不料,齊白石筆鋒輕輕一揮,在畫上題了一行字——“橫行到幾時”,后書“鐵吾將軍”,然后仰頭拂袖而去。
一個漢-求畫,齊白石畫了一個涂著白鼻子,頭戴烏紗帽的不倒翁,還題了一首詩:
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
將妝忽然來打破,渾身何處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軍占領了北平。齊白石為了不受敵人利用,堅持閉門不出,并在門口貼出告示,上書:“中外官長要買白石之畫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親駕到門,從來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謹此告知,恕不接見。”
齊白石還嫌不夠,又畫了一幅畫來表明自己的心跡。
畫面很特殊,一般人畫翡翠時,都讓它站在石頭或荷徑上,窺伺著水面上的魚兒;齊白石卻一反常態,不去畫水面上的魚,而畫深水中的蝦,并在畫上題字:“從來畫翡翠者必畫魚,余獨畫蝦,蝦不浮,翡翠奈何?”
齊白石閉門謝客,自喻為蝦,并把作官的漢-與日本人比作翡翠,意義深藏,發人深思。
近代愛國人士的事跡概括集合篇10
李大釗
李大釗很小的時候,父親便去世了,他由爺爺一手撫養長大。爺爺非常重視李大釗的教育。“從五六歲入私塾,到從日本留學回國,他前后上了18年學。”李亞中說,李大釗從小便樹立了致力于民族解放事業的遠大志向。
李亞中說,李大釗任北大圖書館館長時工資是140塊大洋,后來任教授漲到200塊大洋,再加上他在別的大學兼課,每月收入至少有250塊至300塊大洋。“他去世后家里的財產僅有1塊大洋。由于沒錢安葬,只好舉行公葬,也就是向公眾募捐的形式安葬。”1921年,中共北京支部成立后,李大釗每月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80塊大洋作為活動經費。此外,他還會向窮學生仗義疏財。每到發工資時,李大釗就會領回來一把欠條。后來,為了不讓李家斷炊,北大校長蔡元培只好囑咐會計科每月從李大釗的工資中拿出50塊大洋,交給李夫人。
李大釗的高尚品質感染了許多人。在為李大釗舉行公葬的募捐中,就連政見相左的汪精衛也捐了1000塊大洋。
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在北京逮捕了李大釗等80余人。在獄中,李大釗備受酷刑,但始終嚴守黨的秘密。4月28日,北洋軍閥政府不顧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李大釗英勇就義時年僅38歲。
李亞中說,“祖父被殺害后,一家人顛沛流離。父親李葆華為躲避抓捕,在友人的幫助下東渡日本,考取了東京高等師范學校物理化學系,還在日本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九一八”事變后,李葆華中斷學業,憤然回國,并未獲得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