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貧困戶典型事跡
貧困戶指生活困難家庭,沒有專門政策補助,通常指年人均純收入低于865元的家庭。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脫貧貧困戶典型事跡(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脫貧貧困戶典型事跡(精選篇1)
王兆萍,家住雪山鎮新民村王家寨小組,1976年12月19口出生,漢族,小學文化,現年41歲。家里有父母、妻子、2個孩子,共6口人,是左鄰右舍羨慕的幸福之家。
前幾年,王兆萍憑著一副好身體,到外面打工養家。一開始,王兆萍在建房處做些抬砂石等苦力活,后來他想到學點手藝回家建設家鄉,于是在工地邊做邊學,吃苦耐勞,學會了蓋房子的手藝活后回到家鄉,他自己設計、自己施工、自己規劃建蓋了自家明晃晃的新房。
近兩年來,王兆萍做起了建蓋新房的工頭,他主動召集新民村部分貧困農戶和他一起做,給貧困戶脫貧致富找路子。有的貧困戶還不愿意跟他一起做,說什么只是給他賺錢,這話傳到王兆萍耳里,他疼在心里,急在身上。他馬上通過周邊了解說這些話的貧困戶的基本情況,了解到都是懶身子的家伙,他們對貧窮已經麻木了,口子是有一天過一天,對脫貧致富缺乏信心。王兆萍為盡快幫助這一部分人轉變思想觀念從而甲日脫貧致富,便把幫思想、扶志氣作為扶貧的首要工作來抓。先后多次到貧困戶家和他們談心,告訴他們打鐵需要自身硬,有好身體就是脫貧致富的最好本錢,要他們向跟著他一起干的人學習。他認真給貧困戶分析脫貧優勢,以理說服,以真情打動人心,在他苦U婆心的說服下,這些人終于覺醒,深受啟發,紛紛表示,要樹立信心,好好跟他干,爭取早日脫貧。
如今,王兆萍帶領新民村部分貧困戶建蓋新房干得熱火朝天,建設家鄉農村新房一間又一間,家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處都是新氣象。他帶領的貧困戶也樂壞了,人均月收入3000多元,年收入可達四五萬元。大多數貧困戶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蓋起了自家新房,一派脫貧致富的景象栩栩如生。跟著他一起干的部分貧困戶學到了建蓋新房的本領,也自己當工頭做了起來。
正是王兆萍同志情系貧困戶、愛灑鄉鄰間,新民村的扶貧工作才開展得扎實而富有成效,而王兆萍本人也被大家譽為脫貧致富的”貼心人“。
脫貧貧困戶典型事跡(精選篇2)
2016年,黃文秀從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畢業,放棄更好的選擇回到家鄉百色支援建設,成為廣西百色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的第一書記。之后,她以高度負責的政治責任感,埋頭苦干、不為名利,與群眾日夜相伴,用心用情用力為基層群眾做實事、辦好事,為百坭村的脫貧攻堅傾注了心血和汗水。
在黃文秀的駐村日記里,字里行間無不透露出她對工作的認真投入,對駐村百姓脫貧致富的期盼。她幫助村子發展電商,讓砂糖橘等土特產遠銷全國各地;她為百坭村申請到通屯的路燈項目,在村里走夜路不再需要手電筒;她挨家挨戶走訪全村195建檔立卡戶,記錄本上清晰標注著每一戶的致貧原因......駐村滿一年的她,汽車儀表上的里程數正好增加了兩萬五千公里,她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跑完了長征,卻因意外戛然而止。“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錚錚誓言,是扶貧干部們不忘的初心,黃文秀以生命赴使命,以忘我的情懷燃燒出信仰的火光。
黃文秀用短暫而優秀的一生詮釋了一名年輕干部的擔當和作為,詮釋了人生的價值和追求,是新時代以實際行動堅守共產黨員初心的典范,是新時代牢記使命為民服務的榜樣。黃文秀是一朵“小紅花”,她用信仰、信念、信心詮釋了共產黨人的鋼筋鐵骨,靠擔當和奮斗始終忠誠于黨的事業,將“紅色基因”展現得淋漓盡致。“小紅花”雖然倒下了,但她內心的堅定和執著,卻能激勵廣大黨員干部對未來長征之路的堅持,從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取得新勝利。
黃文秀就是在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奮斗的一員,這種甘于下基層、樂于與群眾融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干部人才,是一大批基層干部的縮影。送別這位倒在扶貧路上的年輕生命,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學習她對黨忠誠、信念堅定,扎根基層、心系群眾,胸懷大愛、無私奉獻,立足平凡、追求崇高的品質,方能在各自的崗位上凝聚拼搏奮進的力量。
脫貧貧困戶典型事跡(精選篇3)
羅萬祿,男,48歲,家住彭水自治縣鞍子鎮新式村4組,家庭人口5人(妻子:任大翠,46歲,務農,患宮頸癌;長女:羅華儀,20歲,現就讀于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大二;次女:羅佳渝,14歲,現就讀于彭水縣第一中學,八年級;三子:羅幺毛,12歲,現就讀于彭水縣第二小學,六年級)。
2009年,鞍子鎮因具有獨特的民俗文化、景觀資源及特色農業開始發展旅游產業,羅萬祿所居住的村也因具有“重慶市現存最大的家族式苗寨—羅家坨苗寨”而聞名于縣內外,慕名前來觀光的游客、媒體與日俱增,羅萬祿便成為了羅家坨苗寨第一批經營農家樂的農戶。平日里,羅萬祿在周邊地方打零工,接待主要由妻子任大翠負責,生意忙時,羅萬祿便會回家幫忙,雖然3個孩子上學,但夫妻兩人的收入也勉強能滿足家庭開銷,一家人過著普通而幸福的生活。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14年6月,羅萬祿的妻子被檢查出患有宮頸癌。妻子先后住院6次,化療4次,醫療費花銷近20萬元。當時大女兒正好高中畢業,次女和三子分別上初中、小學,高昂的醫藥費及三個學生的學雜費讓整個家庭陷入了困境,加之農家樂無人經營,收入驟減,讓這個原本幸福的家庭雪上加霜,生活極為拮據。但作為一名普通且老實憨厚的中年農民,羅萬祿沒有被生活的重壓擊垮,而是變得愈發堅強,默默地和命運抗衡,到醫院照顧妻子、還要兼顧家里的生意,里外都靠著羅萬祿一人頂著......他嘴邊經常念叨著一句話:“人窮志不能窮”。為了讓妻子安心化療,為了給孩子們樹立做人的榜樣,他沒有一分抱怨、沒有一絲愁容,整體樂呵呵的,他從不向政府張嘴伸手,他覺得自己有手有腳能干活,還有比他家更貧困的家庭需要幫助。
2014年7月,在精準識別入戶走訪中,得知了羅萬祿的家庭狀況后,鞍子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經新式村兩委通過村民代表大會評議將其家庭納入貧困戶建檔立卡。在精準幫扶過程中,鎮黨委政府對該戶實施了教育扶貧、醫療救助,次女羅佳渝享受免除學費政策,2015年秋季學期和2016年春季學期享受助學金1300元;三子羅幺毛享受免除學費政策、學校營養改善計劃資助金800元/年。其配偶任大翠享受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報銷22000元、大病醫療補充保險報銷5500元、醫療二次資助4300元、民政大病醫療臨時救助1500元、婦聯資助800元。但是對于這樣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來說,有限的接濟和救助無異于杯水車薪。如何才能提升這個家庭的“造血”功能?鎮村兩級組織、羅萬祿本人為此都費了不少心思。
最后,羅萬祿決定再苦再難,都不能放棄發展農家樂這個永久性產業。他充分利用自身經營農家樂早、客源廣,鄰居有勞動力的優勢,與周圍鄰居抱團發展。平時有客人訂餐時,他就會請鄰居幫忙做飯炒菜;當他陪妻子上醫院時,遇到有客人就餐時,他會毫不吝嗇的介紹給其它經營戶,即不誤生意,也不讓游客失望,還帶動了周圍的群眾增收。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慕名前來的游客越來越多,原有的接待條件已不能滿足接待需求,為有效解決硬件較差、游客來留不住的問題,羅萬祿通過爭取政府支持及自己投入相結合的方式對場所進行提檔升級,安裝移動wifi、房前屋后環境整治、對客房進行標準化改造。他經營的福祿山莊成為羅家坨苗寨里面第一個擁有wifi、第一個擁有“室外民族化、室內現代化”風格的客房的農家樂。苗寨內全部鋪設的石板路,只有三輪車能通行,因此寨內的垃圾清運成了村民們的難題,為了有效解決這個問題,羅萬祿自告奮勇,騎著自己的三輪車義務拖運,從未開口向村民收取一分錢的油費、勞務費。
2015年,他經營的農家樂綜合收入達7萬余元,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光榮脫貧。不僅如此,他還積極帶領周邊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羅順海就是其中一個。由于家庭條件受限,羅順海一直不敢嘗試鄉村旅游經營,羅萬祿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并將20多位客人推薦給他,還將棉絮免費借給羅順海,有了第一次600多元的住宿收入之后,羅順海一年僅是鄉村旅游住宿收入就有近6000元。如今,羅順海正在對房屋及室內外設施進行裝修。“待裝修完成,各項設施完善之后,能接待更多的客人,接待能力也更強,相信收入會更高。”羅順海對發展鄉村旅游充滿了信心。
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像羅順海一樣,享受過羅萬祿幫助、帶動的,還有很多村民。據了解,羅家坨苗寨共有57戶村民,幾乎家家都有過轉介餐飲、住宿客源,以及代銷農產品等方式增收事例。在羅萬祿的筆記本上,每一次轉介客人的人數及收入等都歷歷在目。“大家都有收入了,才是我們發展鄉村旅游的最終目標。”這是羅萬祿的發展鄉村旅游的宗旨。下一步,他正在籌備成立一個鄉村旅游協會,將寨子里所有村民的資源優勢整合利用起來,通過統一標準、統一菜品、統一價格、統一安排客源,抱團發展,實現標準化運營。
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1-8月,共接待游客3000余人,營業額6萬余元,通過向周邊群眾購買雞蛋、土豬、土雞、風蘿卜、干豇豆、時蔬等農、土特產品,并為周邊農戶代銷臘肉、優質大米、干豇豆、苕粉、黃豆等特色農產品的方式,帶動周邊30余戶農戶增收,額度從幾十元到幾千元不等。
在精準脫貧走訪時,羅萬祿說出了一段很平實的話:“脫貧不能等靠要,致富不可睡大覺,人只要精神不倒,再難的日子都能熬出頭”。
這,就是一個普通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滿滿自信。我們堅信,這個暫時貧困的家庭憑借心中有夢想,一定能夠夢想成真!
脫貧貧困戶典型事跡(精選篇4)
在脫貧攻堅決勝時期,有這樣一些地方,這樣一些人,他們雖被認定為貧困戶,但不愿”等、靠、要“,決心穩扎穩打,用心做人、做事,用勤勞脫貧致富,讓一貧如洗的狀況成為歷史,從而步入脫貧致富新時代。
在雪山鎮立馬村就有這樣一些人,其中和平小組的李潤就是代表之一。鳳慶縣雪山鎮屬國家重點貧困鄉鎮,立馬村人世代在貧困線上掙扎。生于1979年的李潤在成長道路上始終無法擺脫貧困的困擾,年少時曾在家里當過泥巴匠、種過地、養過牛,面朝黃土背朝天,是個地道的農民,他說:”這里窮了幾代人,沒有產業資源,更談不上經濟發展,窮山溝里家家戶戶也只能勉強吃飽飯。“到了結婚的時候,他還憧憬過通過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讓這個家過得更美好,卻沒想到自己的這段婚姻經受不住貧困的考驗,在女兒1歲的時候,妻子就因無法忍受貧寒而離家出走,一晃已是十余年。讓這個處在風雨搖曳的家庭更雪上加霜的是,家里除了有女兒需要撫養,還有4個老人需要贍養,其中李潤80歲的爺爺雙B失明多年,需要人全天候照顧,基本喪失行動能力;多年照顧一個膝下無子的嬸嬸,現已82歲,身體狀況欠佳;父母已60多歲,除了在家種地、養殖之外,沒有經濟能力;全家的負擔都落在了這個男人的肩上。自從2015年被認定為貧困戶后,不甘心一輩子在貧困線掙扎的李潤,決心用辛勤和汗水改變命運。
一、甘蔗種植,脫貧步履第一步
雪山鎮地處山區,當地缺少水利設施,適宜種植一些耐旱的農作物,比如甘蔗、核桃等。李潤積極參加了當地政府關于甘蔗種植的技術培訓,掌握了相關技術。同時,在黨的致富政策下,甘蔗收購商云縣糖廠事先提供了甘蔗苗和肥料,讓沒有啟動資金的李潤有了發展之基。在發展之初,李潤和60多歲的父母在自家承包的10畝土地上種植甘蔗,基本能維持生活。2014年以后,甘蔗市場價格低迷,糖價持續走低,各地村民紛紛減少種植規模,但李潤反其道而行之,通過低價承包、租種其他村民不愿種的土地,將甘蔗種植規模發展到了50畝,別人笑他不懂行情,但他堅信市場低迷只是暫時的,即便市場長時間不回暖,也只是多付出一些勞力。經過兩年的不懈堅持,李潤終于迎來了甘蔗市場的春天,獲得了不錯的收益。
二、創新思路,多方發展,奠定脫貧之基
甘蔗種植取得了成功,經濟收入也有了不錯的提高。同時,李潤認識到甘蔗價格受市場波動較大,光靠甘蔗產業很難真正脫貧致富。鑒于上有老弱病殘,下有育兒負擔的家庭實際,他必須另謀出路。經過詳細的調查,他發現,當地的黃牛品質廣受好評,于是決定在發展甘蔗產業的同時,在家發展黃牛養殖產業,通過種植、養殖的有機結合,以牛糞化”肥“,甘蔗葉入”料“,節約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
三、勤德兼備,樹立脫貧新模范
多年來的拮據生活,被妻子拋棄的巨大打擊,并沒有擊垮這個男人,反而加深了他對責任的理解,對親情的珍惜。面對無依無靠的嬸嬸,他不離不棄,幾十年如一日地悉心照料,嬸嬸82歲高齡的身體依然健朗,甚至能承擔適當家務。周圍的村民在談論起李潤時,都紛紛豎起大拇指。在駐村工作隊隊員走訪他家時,老人家還跟我們說起:”自己能有這么好的侄子,真是上輩子修來的福分。“李潤還向我們表示,在新房建成后,要帶嬸嬸一起入住。
”扶貧先治懶,扶貧先扶志“,這句話在李潤的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同時,李潤在脫貧道路上也得到了幫扶責任人的積極引導和大力相助。當下,鳳慶縣已進入脫貧攻堅的決勝階段,我們希望身邊那些貧困群眾像李潤一樣積極行動起來,樹立勞動光榮、勤勞致富的榮辱觀,克服”等、靠、要“的不良心態,苦干實干,在脫貧致富的路上發揮自身能動性,創造屬于自己的新生活。
脫貧貧困戶典型事跡(精選篇5)
孫曉秀是夾江縣市場監管局的一名普通干部,自孫曉秀同志參加脫貧攻堅駐村工作以來,她堅持以緊密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為宗旨,以優秀黨員同志為學習榜樣,堅定扎根基層、扶貧為民的信念,履職盡責、深入脫貧攻堅一線,扎實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用實際行動獲得了群眾的信任和贊揚。
一、深入走訪農戶,掌握村情民情
為扎實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確保打贏扶貧攻堅戰,孫曉秀駐村后與村干部一起,加班加點深入開展走訪農戶活動,全面掌握白果村的基本情況。白果村位于夾江縣木城鎮西部,幅員面積10.2平方公里,轄9個村民小組,共909戶2659人,有貧困戶83戶211人。大多數村民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茶葉、黃花,科技含量較低,群眾技術水平不高,經濟收入水平較低且增長速度緩慢。雖有一小部分農戶從事養殖業,但養豬、養雞數量較少,均沒有形成養殖規模,沒有形成經濟增長的支撐產業。且全村留守老人、兒童較多,缺少青壯年勞動力。
通過深入走訪,全面了解掌握了村情民情,為群眾發展生產,實現增收獻計獻策奠定了堅實基礎。白果村七組陳玉琴,家境困難,家里有一個80多歲的奶奶和一個50多歲的父親,但是不幸的是在2018年11月,這個年僅10歲的小姑娘失去了唯一的父親,這個家的頂梁柱倒了,就剩下這一老一小。孫曉秀得知后經常到孩子家問寒問暖,為陳玉琴買生活和學習用品。為從根本上解決陳玉琴家經濟困難,孫曉秀積極努力,最終為陳玉琴辦了五保。幸福總是很短暫,不幸再次降臨到陳玉琴身上,陳玉琴的奶奶在今年2月因病去世。知道這件事后,孫曉秀立即組織村干部、幫扶責任人入戶慰問、幫助處理奶奶的后事。在奶奶的后事處理結束后,孫曉秀用心給陳玉琴做心理疏導,鼓勵陳玉琴勇敢地生活,并積極與陳玉琴的親屬協商,落實陳玉琴的撫養人,還為陳玉琴發起愛心捐款活動,共籌集6000余元的愛心款,讓這個失去親人的小姑娘感受來自社會大家庭的愛,讓她在成長的道路上不覺得孤單。如今,只要孫曉秀去看她,己經懂事的小姑娘總是多遠處出門臉上帶著微笑迎接孫曉秀……。
二、講究工作方法,穩步推進駐村幫扶工作
(一)全面貫徹落實上級精神。孫曉秀作為第一書記,帶領駐村幫扶工作隊認真貫徹落實關于扶貧工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縣委、縣政府的安排部署,理清思路、強化責任,增添舉措,切實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努力下功夫,扶貧攻堅工作扎實穩步推進。
(二)深入抓好駐村幫扶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建卡貧困戶的家庭情況和致貧原因,并駐村幫扶工作隊結合產業發展、民政保障、社會解貧等幫扶政策措施,量身定制“一戶一策”幫扶措施,進行掛牌公開幫扶。
(三)狠抓政策落實。孫曉秀自身加強對政策的學習,并通過脫貧攻堅專題會、主題黨日活動、農民夜校、入戶宣傳等多種方式向村民宣傳各項惠民政策,落實醫保、低保、危房改造、教育救助、殘疾補貼等各項惠民政策,確保扶貧政策應享盡享,各項惠民補貼準確無誤。
(四)實施貧困對象動態管理,做到精準識別。掌握貧困對象變化情況,及時更新信息,做到貧困對象有進有出,進出有據,保證貧困人口信息真實、可靠、管用,實現動態管理。
(五)抓典型示范,倡導新風正氣。深入了解貧困戶,及時掌握貧困戶的思想動態,引導貧困戶通過自己辛勤勞動來創造美好生活,消除“等靠要”思想;另外通過開展 “感恩奮進,抵制等、靠、要思想教育活動”,評選典型示范,增強貧困戶勤勞致富的信念,引導新風正氣。
三、心系貧困群眾,幫扶務求實效
白果村屬于山區,農業生產品種單一,除了采茶期間群眾有穩定收入,其余時間的收入只能靠外出務工。但對于一些年紀大的群眾來說,外出務工基本不可能。孫曉秀在走訪的過程中發現,不少老人戶都養了雞,但山路偏遠,存在銷售難題。孫曉秀暗下決定,一定要幫助群眾銷售雞蛋,讓他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把自己的蛋變成錢。她利用網絡以及自己的朋友圈宣傳村里的土雞蛋,不辭勞苦,自己做起了“雞蛋的搬運工”。有人曾問:“你是第一書記,只是來扶貧的,怎么干起了賣蛋的活,你又不賺錢,天天這樣跑,不嫌累呀?”她說:“群眾再小的事都是大事,只要是能幫到他們的,我都愿意。”。除了這樣的事還有很多,群眾隨叫隨到,孫曉秀在駐村期間,敬業愛崗,勤奮工作,并帶著最深的感情去深入群眾、走訪群眾、關心群眾,堅持進門入戶,講解相關惠農政策、研究富民門路、與他們一起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她的努力與付出也得到了群眾的高度認可。白果村七組71歲村民劉延洪去年得了偏癱,唯一的兒子又要養家又要照顧生病的劉廷洪。孫曉秀下村了解后及時向相關領導匯報。同時,又聯系相關部門最終給劉延洪兒子安排了公益性崗位,解決了該戶家庭困難。孫曉秀這位年青扶貧干部贏得了群眾好評。
四、助推特色產業發展,實現全面小康
白果村特色產業為黃花,已有40多年的種植歷史,面積達5000畝,全村年產3000噸鮮花,600噸干黃花。孫曉秀深知,發展特色產品,打造“一村一品”,是脫貧攻堅的基礎,是實現全面小康的有力保障。為夯實產業基礎,樹立白果村黃花品牌形象,有效帶動村民致富增收,孫曉秀為特色產業發展獻言獻策。今年,在孫曉秀及村干部的努力下,白果村首次舉行了黃花推介會,收購商和游客相聚在白果村,觀賞、品嘗、推薦黃花,樂山日報、夾江發布等多家媒體紛紛宣傳報道白果村的黃花產業,并兩次登上“學習強國”平臺,有效地推廣了白果村的黃花產業,讓更多人知曉白果黃花。如今,白果黃花已經通過省農業廳無公害農產品認可,白果村被評為四川省天府科技云服務科普惠民共享基地,并注冊了自己的品牌――“文青”黃花,產品暢銷,有效帶動了村民致富增收,成為名副其實的“致富花”。
脫貧攻堅任重道遠,孫曉秀堅信:只要心系群眾,撲下身心,多謀思路,就一定能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一定能努力做個基層扶貧好干部,圓滿地向黨和組織以及人民群眾交上滿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