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感動中國人物主要事跡
十位品質鮮明的感動中國人物,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為祖國,為人民,扶助貧困人,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2022年感動中國人物主要事跡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022年感動中國人物主要事跡精選篇1
95歲的張富清是中國建設銀行來鳳支行離休干部,出生于陜西省漢中市洋縣,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他英勇善戰、舍生忘死,榮獲大軍區特等功一次、軍一等功一次、師一等功一次、師二等功一次和團一等功一次。退伍后,他自愿申請轉業到當時條件堅苦的來鳳縣工作。他艱苦樸素,淡泊名利,深藏功名64載。在進行退役軍人信息采集時,工作人員發現老人一張泛黃的“立功登記表”,才知道他是一位功勛卓著的'戰斗英雄。
“共產黨處處都是為人民辦事的,為國家昌盛辦事的。只有跟著共產黨,進一步受黨的教育,使自己為黨、為人民做點工作。”
今年95歲的老革命、老黨員、老干部張富清,這樣講述著自己的入黨初心。
在硝煙彌漫、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張富清舍生忘死,只要部隊一有突擊任務,就報名參加。翻城墻、繳機槍、炸碉堡……越是艱險,越要向前。敵人的子彈和彈片,掀起過他的頭皮,灼燒過他的腋下,撞碎過他的牙齒,但擊不穿他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
什么都不說,祖國知道我。
在看不見硝煙的建設和改革年代,張富清公忠體國,響應組織號召,脫下軍裝,收起獎章,直奔當時湖北最艱苦、最邊遠的恩施來鳳,一干就是三十年。
時局艱難時,他以身垂范,動員妻子下崗;忠孝兩難全時,他堅守崗位,沒奔母喪成為畢生遺憾;改革開放時,他殫精竭慮,破除陳規桎梏……在同事眼里,他勤勞肯干,任勞任怨,不矜不伐。
或許在一般人看來,為國浴血奮戰、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干部,應該好好歇一歇。
工作上離休了的張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沒有離休。他時刻銘記著自己老黨員的身份。
當他認為自己不能再為國家貢獻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歲截肢的他,拒絕在輪椅上被照料,靠著一條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來;白內障手術期間,明明可以給自己安一個好的晶體,他卻選了的一款;明明沒人會動他的藥,但他每次都將藥瓶鎖上,生怕別人挪用他全額報銷的一粒藥。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張富清的偉岸,不止在少年從戎時屢立戰功,也在中年轉業后恪盡職守,還在晚年離休間奮進不息。
張富清曾說,戰場上決定勝敗的關鍵是信仰和意志。
的確,在人生的征途上,因為信仰,他也一往無前。
71年黨齡,見證“絕對忠誠”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一位黨齡71年的老戰士、老黨員,向我們詮釋了什么是對黨“絕對忠誠”。
在張富清老人眼里,在戰場上,共產黨員應做到“黨指到哪兒,就打到哪兒”,敢于沖鋒在前、敢于犧牲生命,那才是對黨“絕對忠誠”;在祖國建設時期,共產黨員應做到“黨讓我去哪就去哪,哪里最艱苦就去哪兒”,不講條件、不計得失,那才是對黨“絕對忠誠”。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認為,做這些,只是共產黨員的本分,根本不值得夸耀和“顯擺”。軍功章,他壓進了箱底,就連對至親好友都不曾提及;干工作,遇到困難和委屈,想想犧牲的老戰友,他什么都釋然了。
新中國走過了70年的風風雨雨,張富清老人的崗位、身份也一再改變;不變的,是他對黨的“絕對忠誠”。從老人身上,我們看到了什么是“不改初心”,什么是“淡泊名利”,什么是“克己奉公”,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共產黨員的本色。
70年前,理想信念之火熊熊燃燒的共產黨人,克服了千難萬險,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締造了新中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需要共產黨人以同樣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同樣不畏任何艱險的豪情,去奪取新的偉大勝利!
2022年感動中國人物主要事跡精選篇2
顧方舟(1926年6月16日-2019年1月2日),男,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寧波,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內科學院(倫敦)院士,歐洲科學、藝術、文學學院院士,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原院長、一級教授。
顧方舟,我國脊髓灰質炎疫苗研發生產的拓荒者。1957年,他臨危受命研制脊髓灰質炎疫苗。疫苗問世后他以身試藥,冒著麻痹、死亡的危險,沒有猶豫,顧方舟和同事們首先把自己當作試驗對象,試服了疫苗。1960年底,正式投產的首批500萬人份疫苗推廣向全國11座城市,脊灰疫情流行高峰紛紛削減。
顧方舟借鑒中醫制作丸劑的方法,創造性地改良配方,把液體疫苗融入糖丸,糖丸疫苗的誕生,是人類脊灰疫苗史上的點睛之筆,發病人數逐年遞減,上百萬的孩子免于殘疾。2000年,經世界衛生組織證實,中國成為無脊灰國家。從1957年到2000年,消滅脊髓灰質炎這條不平之路,顧方舟艱辛跋涉了44年。
2019年1月,顧方舟在生命最后留下兩句話:“我一生做了一件事,值得,值得。孩子們快快長大,報效祖國。”2019年9月,顧方舟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2022年感動中國人物主要事跡精選篇3
張桂梅是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十大女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興滇人才獎等40多個榮譽稱號的獲得者,百名孩子口中的媽媽,山區女孩子的一線曙光,她以忘我的精神在華坪教育戰線上辛勤奉獻22年,用心血和汗水為華坪教育譜寫著新篇章。她就是張桂梅。
一、全新辦學模式創辦免費的女子高中
2008年9月1日,在張桂梅老師的倡導下,在省、市、縣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和社會各界捐助下,麗江華坪女子高中開學了。女子高中是全國第一家全免費的高中,是踐行教育公平的改革先遣隊。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免除一切費用,同時也在黨和老百姓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開學那天,一些家長放聲哭起來,激動地喊出了:“感謝共產黨,感謝政府,感謝全社會好心人!”
在女高建校10年中,張桂梅老師先后失去了三位親人,但每一次,都沒能回去看一眼。但即便如此,在募捐中,她還是會遭到一些不解。甚至有次被人放狗出來追咬。小腦萎縮的她本來就不能很好的保持平衡,自然跑不過惡狗。一番撕咬后,看著被狗撕破的褲腿和流血的腳,想著自己的委屈,她坐在地上放聲大哭。還有一次,在人群中募捐,被以為是騙子,被人在大庭廣眾之下把口水吐到臉上。張桂梅為了心中那份對黨的教育事業的忠誠,默默承受著。
二、不忘教育初心用生命辦學
辦校10年來,3650個日夜身患重癥、滿身藥味、滿臉浮腫的張桂梅住在女子高中學生宿舍,與學生同吃、同住,陪伴學生學習。每天早上5點鐘起床,托著疲憊的身軀咬牙堅持到晚上12點30分才睡,周而復始,常年如此。
辦校10年來,張桂梅每年春節一直堅持家訪,親自走訪了1527名學生的家庭,沒有在賬上報過一分錢。學生來自麗江市四個縣的各大山頭,家訪行程十萬多公里。不管山路多么艱險,她從未退縮。車子到不了,便步行;步行走不穩,爬也要爬到。每次家訪回來,她都要重病一次。張桂梅用柔弱的身軀扛過了病痛帶來的巨大的痛苦,用共產黨人的信念,支撐著走進每個孩子的家。
10年來,張桂梅老師為了女子高中,一直孜孜不倦的前行。用生命陪伴著女高的孩子,忘記了失去親人的悲痛,忘記了別人諸多不解、非議和委屈,忘記了頭頂上的一長串殊榮,忘記了折磨她的病痛和不幸,忘記了年齡和生死,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黨的教育事業的實現中。她堅信就是要讓最底層的百姓看到希望;要讓他們的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樣,享受教育的公平,享受到黨和政府的陽光與溫暖;學校就是要培養能回報社會、真正具有共產主義理想、能把自己從社會上得到的幫助再傳遞下去的學生。她曾經這樣說過:“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三、打破常規改革創新以信仰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
女子高中靠什么走到了今天,剛開始的女子高中沒有宿舍,沒有食堂、廁所,沒有圍墻。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住在教室里,食堂、廁所和鄰近的學校共用。困難可想而知,經常老師和學生哭成一片,教師辭職、學生不讀是常有的事。這時,在張桂梅那共產黨人的堅定信念的影響下黨支部率先打破傳常規,以黨建統領校建,開創了“五個一”黨性常規活動,“五個一”即“全體黨員一律佩戴黨徽上班”、“每周重溫一次入黨誓詞”、“每周唱一支革命經典歌曲”、“黨員每周一次理論學習”、“組織黨員每周觀看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并寫觀后感交流”。
張桂梅之所以為黨的教育事業、為人民的教育事業鍥而不舍、堅定不移、無私奉獻,就是因為她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雖病魔纏身,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卻始終把學生放在心上,把黨的教育事業放在心上。她把所有捐給她治病的錢和獎金、工資,共70多萬元全部捐獻出來修建鄉村校舍,2015年,她把五一勞動獎章、奧運火炬和畢生獲得的所有榮譽證書,毫無保留的全部交給了組織,全部保留在了縣檔案館里。她說:“是黨為她指引了一條光明的人生路,是黨為她鋪滿了鮮花盛開的路,她所做的算不了什么,她就是要以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為黨和人民奉獻自己的全部。”
目前,以張桂梅老師為首的女子高中,從2008年以來走過了十個春秋,女子高中這個貧困山區女孩實現夢想的大家庭容納了1527名成員,高考成績始終保持全市第一名。從女子高中畢業的八屆學生沒有一個辜負家鄉父老的期望,沒有辜負學校老師孜孜不倦的教誨。全部進入大學的殿堂,實現了走出大山,飛越大山的夢想。張桂梅曾說過“人要有一種不倒的精神,一種忘我的精神、一種自信的精神,雨水沖不倒,大風刮不倒,只有我們堅持著,覺得自己能行,就不會倒,什么樣的奇跡都會創造”。如今張桂梅讓人熟知的不再僅僅是兒童之家的“張媽媽”了,更多的,她是山里女孩的“老師媽媽”,她創辦的女子高中,免費為山里女孩提供教育,如今學校已真正成為山里女孩的“夢工場”、最貼心的“家”和黨委政府聯系群眾的一做愛心之橋。
2022年感動中國人物主要事跡精選篇4
汪勇
武漢抗疫最前線的金銀潭醫院就在汪勇的服務區。2020年除夕晚上,汪勇得知金銀潭醫院的護士約不到車回家,在線求助。他就說服家人,趕到金銀潭醫院,把護士送回家。看到那么多醫生護士在抗疫一線連續奮戰,連睡個安穩覺的地方都沒有,汪勇心一橫不再回家團聚,新年第一天他連續送了30名醫護回家。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他就發動朋友圈來幫忙。司機缺口太大,汪勇就聯系上了多家企業,最終讓醫護人員有了保障。
出行問題解決后,汪勇又多方聯絡,讓便利店再次開工,解決了很多醫護人員的用餐需求。疫情期間,汪勇專門建了一個醫護服務群,只要醫護人員在群里喊一聲,汪勇和他的志愿隊就會出來搞定。
【頒獎詞】
沒有人能百毒不侵,熱血可以融化恐懼;沒有人是生來的勇者,責任催促你重裝上陣。八方統籌百般服務,你以凡人之力書寫一段傳奇。
2022年感動中國人物主要事跡精選篇5
“我們現在已經站在了一個風暴之眼,我們要保衛我們的武漢,保衛武漢人民”——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他身患絕癥,步履蹣跚地堅持與時間賽跑,與新冠周旋,日日夜夜奔赴在一線,為重癥患者搶出生命通道,顧不上同為醫務人員不幸被感染的妻子……在疫情的“風暴之眼”中,他堅定的身影令人動容。他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了希望,以螢燭之光,點燃了信念的光芒。
面對絕癥,有的人會崩潰,有的人會瘋狂,有的人靜靜等待。然而難以想象,張定宇院士是以怎樣的精神力量支撐,笑對病魔,日復一日燃盡所有能量,奮戰在抗擊新冠病毒的最前線!他曾說:“性子急,是因為生命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他內疚:“我也許是個好醫生,但不是個好丈夫。”他感恩:“當我們為了搶救病人不顧一切,背后支撐我們的,是整個中國!”
泱泱華夏,有這么多國士無雙、鞠躬盡瘁的專家,兢兢業業的白衣戰士,勇做逆行者,沖鋒在前,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救死扶傷,驅散疫情的陰霾,為我們筑起一道道安全的城墻。疫情與災難終會成為歲月的塵埃,總有一天,這里沒有歇斯底里的哭喊,沒有絕望與黑暗。春風會吹開這里的櫻花,疾病肆虐過的冰冷土地下,是即將破土而出的春天。
愿山河無恙,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