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絡感動人物主要事跡
借助事跡可以很好地體現(xiàn)先進對象的先進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時代特征。那么你知道最新網絡感動人物主要事跡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最新網絡感動人物主要事跡5篇,歡迎大家分享。
最新網絡感動人物主要事跡(篇1)
2022年2月7日上午,新年開工第一天,聊城市東阿縣居民張女士夫婦手捧大紅感謝信和寫有“救人于危難之間,助人于情急之中”的錦旗來到縣應急管理局,對該局職工王曉曉見義勇為,及時伸援手搶救其孩子表示感謝。
原來,張女士在駕車承載1歲9個月的孩子外出途中,孩子嚴重哭鬧導致氣管被嗆,并很快就出現(xiàn)了窒息癥狀,情況十分危急。家長見此狀況后束手無策,異常慌亂恐懼,抱起孩子下車呼救。
當時,東阿縣應急管理局王曉曉夫婦剛好路經現(xiàn)場,王曉曉簡單詢問狀況后,依據(jù)孩子的癥狀表現(xiàn)判斷,立即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緊急施救。王曉曉調整孩子姿勢后,用力沖擊孩子臍上部,很快,孩子便恢復了自主呼吸。隔了4分鐘救護車到達現(xiàn)場,經過2日的住院觀察,孩子健康出院,沒有遺留任何病癥。
2022年1月30日中午,王曉曉和老公開車路過青年街與曙光街十字路口等紅燈時,看到一位母親抱著孩子特別焦急的拍打前方車輛的窗戶,一邊哭一邊嘴里說著快救救我的孩子。看到她懷中的孩子臉色已經紫紅,王曉曉立刻下車詢問,孩子的母親說由于孩子撞頭哭鬧嘔吐導致氣管被嗆,無法呼吸。王曉曉立即想到可能是異物窒息,時間就是生命,黃金時間只有4分鐘,情況緊急,王曉曉抱過孩子用海姆立克急救法進行救助。同時,周圍的熱心市民撥打了120急救電話。經過緊急搶救,孩子哭出了聲音,轉危為安。看到孩子情況好轉,而且開口說話了,王曉曉如釋重負,和丈夫開車離開了現(xiàn)場。
無獨有偶,2022年1月7日下午,東阿縣城街道上又發(fā)生一起險情。在曙光街天禧超市路口西側馬路上,一名老人躺地上,疑似心臟驟停,危在旦夕,家人在旁十分焦急,交警同志正在積極施救.在老人危急時刻,正在休假的軍人程龍見此場景,立即出示證件,亮出身份,為老人開展緊急搶救,一直待120趕到,并幫助家屬一同抬到車上,送至醫(yī)院。
最新網絡感動人物主要事跡(篇2)
為了救父親,她憑借著堅強的意志力,做了7次移植皮手術;為了救父親,她賣掉了大半的家產,扛起高額的醫(yī)藥費。她因此榮獲2018年8月“中國好人”稱號、第七屆河北省孝老愛親道德模范稱號、第六屆石家莊孝老愛親道德模范稱號,她就是平山縣兩河鄉(xiāng)南白雁村的康靜。
古有臥冰求鯉,今有割皮救父。2018年4月,康靜的父親康青海工作時不小心掉入高溫池,造成全身99%燙傷,幾次手術后,病情依然嚴重。7月4日,為了挽救父親的生命,女兒康靜決定用自己的皮膚為父親做植皮手術。
醫(yī)生共從康靜的兩條大腿上取出了全身體表面積16%——18%的皮膚,并取了其父親頭部3%的皮膚,與從康靜身上取下的皮膚混合在一起,移植到了其父親腰背部及四肢的燙傷創(chuàng)面上。18塊手掌大小的皮膚,疼痛程度及后期影響可想而知。面對如此罕見的大型復雜皮膚移植手術,一個柔弱女子,一個還處在哺乳期的母親,康靜毫不膽怯,義無反顧選擇割皮救父。還在給孩子哺乳的康靜因手術不得已給孩子斷了奶。康靜說,“我不敢跟孩子視頻,一看到她我就心疼,這么小就給她斷了奶。”康靜不禁落淚,“養(yǎng)兒方知父母恩,我現(xiàn)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爸爸能渡過難關,早點好起來。相信我的孩子將來也能理解我。讓父親盡快康復就是我最大的愿望,這點兒疼痛根本就不算什么。”“我的生命是爸媽給的,只要能救爸爸,我什么都舍得。”救父心切的康靜,樸實的話語中透著堅定。
術后經過康復期,康靜割皮的雙腿已經痊愈,跑步、上下樓,洗澡都沒問題,其間也沒有發(fā)生感染和炎癥。“羔羊跪乳尚知孝,烏鴉反哺孝親顏”,康靜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這句話。作為女兒,康靜的大孝善舉令人感動;身為母親,她的堅強之心讓人觸動。康靜用自己的行動闡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詮釋了“仁孝”二字。
最新網絡感動人物主要事跡(篇3)
新疆南部沿塔里木河流域,分布著世界上最大的胡楊林區(qū),這是阻止塔克拉瑪干沙漠向綠洲侵蝕的天然屏障。艾力和同事所管護的胡楊林,東西長520公里,南北寬240公里。
47歲的艾力出生的地方臨近塔里木河,被大片金黃色的胡楊樹包裹著,也承載了他兒時太多的美好回憶。
“那時,我們幾個熊孩子只要放學就鉆進胡楊林,比賽爬胡楊樹,或者鉆進樹洞里玩捉迷藏,林子里好玩的東西可多了。”艾力說,胡楊林的命運關乎著自己和當?shù)乩习傩盏纳睢?/p>
1993年,艾力·尼亞孜中專畢業(yè),選擇回鄉(xiāng)從事林業(yè)工作,成為了一名護林工作者。
艾力說,還記得剛剛工作時,每年的三四月份,沙塵暴頻發(fā),黑風一起,瞬間昏天黑地,飛沙走石;風停以后,地里的莊稼、果樹上的葉子都被刮沒了,屋子里也是厚厚的沙子。
看著自己的家鄉(xiāng)備受沙塵暴的傷害,艾力下了一個決心。
“胡楊就是沙子的克星。”從此,艾力·尼亞孜開啟了以胡楊林為家的生涯,這一堅持就是26年。
“起初,我是在尉犁縣墩闊坦鄉(xiāng)胡楊林管護站工作過10年,現(xiàn)在我管理全縣19個管護站、170多名護林員,身上的擔子更重了。”艾力說。
艾力常常笑著告訴別人,每個護林員都是“水陸兩棲”戰(zhàn)士:能騎摩托車,摩托車走不了的地方騎馬,騎不了馬的地方徒步,有水的地方就劃卡盆(獨木舟)。
“胡楊喜歡沿著河岸生長,所以巡護面積大,而且地形復雜,沙漠、戈壁、湖泊、濕地什么類型都有,光靠騎馬或者開車干不了這活。”艾力說,二十多年的巡護工作里,他和同事們會隨時面臨各種困難。
有一次他們去100多公里外的沙漠里巡邏,摩托車壞在了里面,當時天已經黑了,路也看不清,手機也沒有信號,無法與外界聯(lián)系。
“這個地方全是沙子,一輛摩托就只能一個人騎。”艾力無奈地說,他們只能在沙包上睡了一晚,第二天徒步回到管理站。
“那時剛剛入秋,沙漠里的溫度低于0℃,我們只能抱在一起睡,輪著守夜。夏天,沙漠的溫度超過40℃;冬天,則低于零下20℃,是最難熬的時候。”艾力說,每年的3月到5月,林木干枯,最容易發(fā)生火災,他和同事們幾乎天天在林子里轉,頭發(fā)鼻子耳朵里全是沙子,這是因為這段時間也是沙塵暴肆虐的時候。
“我記得2014年4月,我們在巡邏的時候遭遇強沙塵暴侵襲,白天瞬間變成黑夜,能見度不足五米。當時,艾力站長叫我不要動,在原地等,大約過了四個小時,風沙停了,我們才返回站里。”尉犁縣墩闊坦鄉(xiāng)胡楊林管護站護林員艾力·依明回憶說。
巡護距離遠,意外頻發(fā),這讓艾力常常不能按時回家。妻子古麗尼沙·卡德也曾抱怨過。
“我們結婚這么多年,每逢節(jié)假日,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巡護,有事的時候電話聯(lián)系不上,我很擔心,但每次看到他工作回來跟個泥猴子一樣,我又不忍心怪他。”古麗尼沙說。
巡護工作,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風吹日曬、蚊蟲叮咬、枝丫劃傷這都是“家常便飯”,可能面臨的生命危險,讓不少護林員打起了退堂鼓。
作為站長,艾力便不斷找他們談心:“守護胡楊就是守護我們自己的家!”“沒有了林子,我們夏天想找個乘涼的樹蔭都找不到。”
在艾力的鼓勵和帶領下,很多萌生退意的護林員都選擇了堅持。現(xiàn)如今,尉犁縣護林員隊伍也由2002年的130余人壯大到170多人。
當年由于博斯騰湖水位下降,來水量減少,孔雀河自普惠水庫以下654公里河道基本處于斷流狀態(tài),很多胡楊曾瀕臨枯死。“長了五六十年的胡楊樹干死了,能不讓人難過嗎?”這曾經讓艾力感到十分痛心。
可喜的是,隨著國家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視力度不斷加強,2001年,總投資超過107億元的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項目得到國務院批復,在節(jié)水、退耕的同時,對塔里木河流域的水資源實施嚴格的統(tǒng)一調度。2003年底,生態(tài)輸水第一次到達尉犁縣。
回憶起當年看著生態(tài)水流進胡楊林的情景,艾力興奮地說:“就像一個快渴死的人遇到了水,太高興了!”
2018年,艾力和同事們抓住塔河、孔雀河水量充足的有利時機,指導塔河兩岸新開挖引洪渠14公里,灌溉天然林75.3萬畝。為保證生態(tài)輸水工作的順利實施,他帶領巡護隊對河道進行疏通清障防止非法取水,確保生態(tài)水能全部用于生態(tài)恢復。
隨著下游河道地下水位抬升,越來越多的胡楊從死亡邊緣復蘇,動植物種類也多起來。一片片湖澤水波蕩漾,一岸岸綠樹新芽初吐,塔河兩岸重新煥發(fā)出勃勃生機。“我們的家在這里,我們的根也在這里,和胡楊扎在一起,守護它們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艾力說。
最新網絡感動人物主要事跡(篇4)
“愛心接力員”張海林朱丹丹夫婦,為眾人抱薪者, 不可使其凍斃于風雪。
當連續(xù)17年為6萬余人免費理發(fā)的溫暖匠人身患重病,誰去照亮這盞即將熄滅的光?弦歌未止,薪火相傳,六年如一日,夫妻悉心守護只為一句曾經許下的承諾,從前你為大家服務,如今大家將你照顧。
這是一對平凡夫妻,但他們卻奉獻大愛,做出了不平凡的義舉。在得知“中國好人”吳元渺的處境后,只是萍水相逢,只為一句承諾,“愛心接力員”張海林、朱丹丹夫婦對其持續(xù)7年不間斷的妥帖照顧,這是他們的大愛,也是他們的感恩。
最新網絡感動人物主要事跡(篇5)
2019年5月3日,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龍江鄉(xiāng),一輛汽車不慎墜江,車上3人危在旦夕。此時,49歲的何永云在江對面山坡上種玉米,聽到呼救聲后,他連忙扔下鋤頭往山下跑。“不要慌,快抱住這根竹竿!”岸邊只有何永云一人,他看到幾根粗壯的竹竿,就撿起一根長竹竿向江面扔去,隨后跳入江中,推著竹竿向落水者靠近。
已20年不游泳的何永云讓3個驚恐的生命得救。“我只是大山里的一個普通農民,盡了自己做人的本分。”何永云說。
勇氣,提升接近再接近危險去救人的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