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感動中國平凡人物事跡10篇
每一個榮獲“感動中國人物”的人都是令人非常敬佩的;2023感動中國平凡人物事跡你了解多少?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3感動中國平凡人物事跡(10篇),歡迎大家分享。
2023感動中國平凡人物事跡【篇1】
張超,30歲,海軍某艦載航空兵部隊正營職中隊長,一級飛行員。
20__年4月27日,張超在駕駛艦載戰斗機進行陸基模擬著艦接地時,突發電傳故障,危機關頭,他果斷處置,盡最大努力保住戰機,推桿無效、被迫跳傘,墜地受重傷,經搶救無效壯烈犧牲。
張超是“海空衛士”王偉生前所在部隊優秀的三代機飛行員,全團6名“尖刀”隊員中最年輕的一員,曾數十次帶彈緊急起飛驅離外軍飛機。
事故發生后,張超在送往醫院的過程中,團長張葉一直陪在他身邊,清楚記得張超說的最后一句話:“團長,我還能不能飛”。
張超走了,留下剛剛滿兩歲的女兒和妻子,帶著深深的遺憾走了,再有半個月就要著艦飛行了,這一直是他最大的心愿。
面對張超,《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時文潮說,我們必須牢記每一位軍人的犧牲,都是在為國家換來更多的安寧和幸福。
2023感動中國平凡人物事跡【篇2】
提到中國體育”三大球“最佳團隊,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國女排。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就是中國球迷的驕傲,如今中國女排再次入圍”感動中國“評選名單。這也許是在整個名單中最沒有爭議的獎項獲得團體。
中國女排在特殊時期撐起了中國的民族自尊心
上世紀80年代,祖國的國力尚不十分強盛,在那個特定的時期,中國女排幾乎是唯一一支能夠給中國體育迷,給全中國人民帶來民族榮耀的集體隊伍。”女排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女排姑娘們,也激勵著整個民族努力向前。
郎平是中國體育界活著的傳奇
在中國女排,乃至世界女排界,郎平指導都是傳奇人物。她是中國女排的精神象征,也是活著的傳奇。在郎導的身上,我們能夠看到中國女排精神的傳承,也能夠看到作為一名主帥敢于擔當,勇于任事的精神。”鐵榔頭“是中國女排的領頭人,也是中國女排永不放棄,永遠爭勝的`精神源泉所在。
屢陷低谷卻最終重返巔峰,中國女排不僅僅因為成績才感動中國
如果我們為中國女排獻上”感動中國“的獎杯僅僅是因為近些年來中國女排再次回到巔峰,僅僅把這座獎杯作為中國女排奪冠之外,錦上添花式的褒獎,那只能說明我們對于女排精神沒能領會精髓。沒有一支團隊能夠長盛不衰。中國女排的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明知道不會贏,也要竭盡全力,為最終的目標竭盡全力。有了這樣的精神,縱使女排暫時陷入低谷,也定然能夠重登巔峰。
中國女排在國慶節用冠軍為祖國獻禮,但中國女排能夠感動中國,絕不僅僅因為她們奪取了冠軍!
2023感動中國平凡人物事跡【篇3】
周秀芳老師在我們的期盼中來到了七善軒,她原本在別的地方定好了餐的,聽說我們這里是對留守兒童及青少年兒童進行國學教育的,就欣然答應過來了。她說不是為了來吃這口飯,因為吃飯來回九溪江跑,沒有任何必要,關鍵是來看看這個國學教育,來看看這里的學生的,而且她本次帶了一個也在進行國學推廣的愛心企業家。
她來到七善軒大門口,被這里的文化感染了,看到一個小女孩,叫我“園長媽媽”,她不顧疲勞,忍不住一把把孩子抱了起來,跟我們一起合影留念。走進七善軒,聽我介紹屹立在門口的孔子銅像,表示無比地敬仰。
隨著我的介紹,看望了430課堂的孩子,看了我們的課程表,還謙虛地問,可不可以照像,走進我們的閱覽室,問了我們書籍的來源,都是愛心捐贈和自己掏錢購買的,連聲說“不容易呀,不容易”,還說,在這里的學生有我們在這里教育很幸福,她支教的山區的孩子很苦,基本是事實孤兒,想讓他們去浙江讀書,很多老人舍不得,把孩子耽誤了,自己年紀大了,來這里的次數越來越少了。
她堅持給民政局張局長打電話,要他過來看看,我笑著說,張局前天還在這里跟我們一起開展關愛孤兒活動呢。她聽說我們業務主管單位是文化局,連忙給金局打電話,讓金局過來,金局因為有事過不來,民政局張局急急忙忙趕過來了,張局一見面就說“您是我們溆浦的慈善大使,我哪怕再忙,必須過來見您”。
他們倆個一見面,顧不上喝茶,甚至顧不上坐下來,一直聊縣慈善總會及民政局去寧波對接慈善活動的事情,由于張局馬上有一個會,急急忙忙離開,握手道別時,周奶奶說,“我不僅想幫助這里的孩子,更想幫助這里跟我們浙江進行產業扶貧結對子,我們寧波的宣傳部長已經給杜家毫書記打電話了,歡迎蒙書記去那里開展政府為主導的產業扶貧”。來了僅一個小時,她不顧疲憊地一直在打電話,在跟很多人交代,為她準備的素食美食早已經涼了,我催促她先吃飯,后談工作,她看著我為她準備的滿滿一桌純素食,非常高興,說“吃素好,吃素好,吃素的人一定是一個善良的人,我媽媽堅持吃了七十多年的素”。在飯桌上,咨詢著我們七善軒的教育及經費運作,聽著沒有愛心企業,基本沒有政府扶持,她特別著急,不停地說,“你們做教育慈善很不容易,我自己是老師,知道孩子不僅僅只是缺衣物,如今條件好多了,他們更缺少的就是關心和陪伴,更缺感恩教育,國學教育我們必須支持!”。
2023感動中國平凡人物事跡【篇4】
今天下午我們在班里看了讓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的《感動中國》,因時間關系沒有完全看完,回到家我又把剩余的部分看完……
看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讓我最感動的是現在91歲的劉盛蘭。剛看到他的名字,你一定覺得是個老奶奶,其實他是一個老爺爺。光光的頭,帶了個破舊的帽子,每天走很遠的路撿垃圾。他有過一段短暫的婚姻,但后來還是散了,從三十幾歲開始,他就一個人生活,他那粗糙的手,泛紅的血泡。扛起來100多個人的命運。他在城里廢舊的房子,又因一次大火……
他每月不超過50元的收入,卻資助一個個學生上學,從73歲開始,一直到他不能再動。對他來說:“剩下每一分錢才是最重要的。”二十幾年他沒有吃藥,沒有一件新衣服,每天吃的是從垃圾里撿的飯菜,和鄰居給的吃食。就是這樣一個人,誰能想到他在二十多年來資助了一百多名學生上學。捐款多達十幾萬。他90歲那年過生日,他資助過的學生都聚到一起,陪他過生日。那是他二十多年來吃過最好的飯菜。哪怕風燭殘年,也發出微弱的光。
這才是真正的教育,他一定會堅持到生命的最后,去做這份他喜歡的事情,或許對于每個人來說這種大愛都無法理解,但這是鐵一樣的事實,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學習,哪怕是為了這樣一個耄耋之年仍然為了教育____的殘燭!
2023感動中國平凡人物事跡【篇5】
英雄王鋒的故事,要從20__年5月18日凌晨的一起火災事故說起。
那天夜里,在南陽市臥龍區西華村一棟民宅,二十多位熟睡的人不曾預見,危險正一步步逼近。凌晨1點多,因一樓電動車短路失火,繼而引發大火。租住在一樓的王鋒最先發現火情,帶著女兒第一時間跑了出去。
“失火了!”王鋒一邊大聲呼喊,一邊折回頭沖進火海,救出了妻子和兒子。
“你打電話報警,招呼好孩子,我得去救人,樓里還有很多人。”王鋒安頓好妻子潘品后,便轉身第二次沖入火海。這一次,挽救了住在一樓東間的兩名學生和一名托教老師的生命。
此時,樓內已火光沖天,還不時響起爆炸聲。“里面還有人,我還要去救人。”說完這句話,他第三次沖入火海。
這一次,他挨門挨戶敲門示警。鄰居聽到咚咚的敲門聲,趕忙起床逃生。樓里二十多個人得救了,而原本是第一個逃出去的王鋒,第三次從火海中出來時,已被燒成了“炭人”,全身烏黑,神志已經不清醒,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依然邊跑邊喊,奔走呼號。住處巷口五六十米的路上,留下了王鋒帶血的腳印。
整棟樓的鄰居無一傷亡,但王鋒全身的燒傷總面積達到98%,命懸一線。
雖經多方救治,但因嚴重感染,在頑強堅持了136天后,王鋒于20__年10月1日因多臟器衰竭不幸離世。
英雄王鋒當選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是對他英勇事跡的高度認可。
如今,王鋒事跡已在全國發酵,關于他事跡的電影也感動了無數觀眾。
就像“感動中國”評選委員會給予王鋒的頒獎詞寫的一樣,高貴的靈魂浴火涅盤,在人們的心中永生。
2023感動中國平凡人物事跡【篇6】
看完黃文秀同志的先進事跡,使我感觸很深,作為一名駐村第一書記,我深知基層工作的不易,她的故事更是基層工作者的一個縮影,我們都應該向文秀同志學習,學習她對黨忠誠、信念堅定,學習她扎根基層、心系群眾,學習她胸懷大愛、無私奉獻,學習她立足平凡、追求崇高,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拼搏奮進。
通過學習第一書記黃文秀的事跡,讓我明白了基層是艱苦的,只有心懷信仰,才能成芳華。努力、陽光、熱情、真誠、有追求,是黃文秀留給所有人的印象,她用赤誠的初心,質樸的奉獻融入貧困群眾,擔當起脫貧攻堅重任。我們更應該學習第一書記黃文秀不畏艱苦,奮勇向前的精神。只有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才能把一脈相承的信仰,奉獻與犧牲的信念,化作迎難而上、登高行遠的力量,鑄成共產黨人無私奉獻、不負人民的魂。
她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短暫的一生,為老百姓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踐行了一位共產黨員對黨和人民的莊嚴承諾。鏗鏘誓言猶在耳,壯志未酬淚滿巾。
黃文秀同志勇挑重擔,體現了共產黨員的初心和本色,我們要學習她身上可貴的精神,努力學習、勤于實踐、不懈奮斗,肩負起賦予的責任和使命。
2023感動中國平凡人物事跡【篇7】
20__年9月10日,第36個教師節到來,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舉辦的“閃亮的名字20__尋找最美教師”發布儀式在北京舉行,公布了10位最美教師、1個最美教師團隊的先進事跡。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謨縣實驗高中教師劉秀祥就是其中一位“最美教師”。
今年32歲的劉秀祥,是曾經千里背母上大學感動了無數人的中國孝子。他在大學畢業后毅然回鄉任教,如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望謨縣實驗高中副校長。從20__年從教至今,劉秀祥把自己的全部奉獻給了學生,他牽線“一對一”資助貧困學生1700多人,開展公益勵志演講1000多場,聽眾達上百萬人。
劉秀祥老師鄧小藝攝9月7日,記者一行赴貴州省黔西南州望謨縣采訪劉秀祥老師的事跡。采訪結束,我們和劉秀祥在校門口告別時,一名女孩挽著父親,拿著錄取通知書來找劉秀祥報喜。女孩叫姚恩全,前一天剛收到大連財經學院的錄取通知書,父母都在望謨縣實驗高中食堂工作。劉秀祥拿著錄取通知書看了又看,高興地說:“恭喜呀!你們在學校為學生們服務,自己的孩子又取得這么好的成績,真是太好了,太好了!”從劉秀祥爽朗的笑聲中,我感受到了采訪中人們的說法:“劉老師,他是光……”
“他是光……”王代分深情地說起劉秀祥老師。
王代分和妹妹王代美是一對雙胞胎姐妹,她們的父親身有殘疾,精神也需要長期靠藥物穩定,只靠母親一人支撐一家5口人的生活。20__年,在望謨縣民中高一的一次歷史課上,劉秀祥注意到了這對眼神中充滿對知識的渴望卻有些怯怯的雙胞胎姐妹。在了解到了姐妹倆的家庭情況后,劉秀祥像哥哥一樣,在生活和學習上都盡力幫助她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鼓勵她們。
“劉老師的經歷和我們有些相似,我們會覺得很有共鳴。當時劉老師特意為我們倆姐妹寫了一篇文章《同樣的命運,同樣的堅強》,鼓勵我們。他是我們奮發讀書,改變命運的精神動力!”說到這里,王代分有些激動。
現在,王代分和王代美已經分別從貴州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畢業,姐妹倆都選擇回到望謨建設家鄉。妹妹王代美在望謨縣政府工作,王代分則成為了劉秀祥工作室的一員,看到工作室籌備的消息時,她立刻聯系劉秀祥表示自己希望加入。“劉老師改變了我們,我們也想回來改變更多的人。”王代分說。
劉秀祥工作室是在寧波市教育局、黔西南州教育局和望謨縣教育局的支持下建設起來的。工作室致力于培養更多優秀的鄉村教師,幫助更多孩子,將劉秀祥的光和熱輻射到更廣的范圍。
2023感動中國平凡人物事跡【篇8】
羅甸縣麻懷村400多戶村民世世代代深居群山環抱的一片洼地,建房蓋屋的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是靠人背馬馱來的,如果用拖拉機,要繞道20多公里走后山便道,不僅危險而且負擔沉重。
鄧迎香原是麻懷村的一位普通黨員。為了打通出山的道路,從1999年初起,她積極參與籌款并組織當地村民用人工鑿洞的土辦法,在廣山坡山腰里挖掘隧道。直至20__年夏天,鄧迎香和當地村民用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堅韌與執著,在大山中挖出一條216米長、5至6米高、3、5至5米寬的隧道,將過去幾個小時的出山路變為只需十幾分鐘的通途,解決了麻懷村和鄰近幾個村寨的行路難問題。
隧道通車實實在在地改變了山村的面貌,村民用上了農用車、面包車、轎車、摩托車等現代化交通工具,80%以上村民住上了新房,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世代通達村外的夢想,終于實現了。
2023感動中國平凡人物事跡【篇9】
吃得苦,霸得蠻"湖南小子
一九六六年十月的某一天,湖南湘潭縣云湖橋鎮飛蘭村的湯姓人家迎來了他們的大兒子,湯家這個大兒子取名洪波,大概是希望這個孩子將來能干出一件波瀾壯闊的事。
果不其然,湯洪波作為湯家的長子,從小就很懂事。
由于湯洪波在家務農,承包了10多畝地,湯洪波只好眼睜睜地看著父母在地里勞作,從5歲起,就跟著他們一起地干活。
年僅10歲時,就已是家中插田的高手。
湯洪波不僅在地里干活,而且還幫著家里做家務。到了初中,他每天起得很早,然后燒火做飯,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之后去上學。
如此乖巧懂事的孩子,做過最調皮的事也不過是躲在田野里看小說而已。
湯洪波的母親伍蘭清心中,湯洪波的艱苦奮斗精神來源于父親湯海秋用心教導。
根據伍蘭清的回憶,湯海秋從小就教導湯洪波和弟弟做事要勤快,常常把“不能插完這一塊田不能吃,不割一擔魚草不能休息”這句話掛在嘴邊。
或許是父親對湯洪波的嚴厲要求,才造就了他堅毅的性格,能夠吃苦。當了一名空降兵的飛行員,不管訓練過程多么辛苦,他總是咬牙堅持下來,也從來不給父母打電話。
即便每一次回到湘潭老家,湯洪波都沒有放松過,別人跑出去玩,他卻把自己關在房間里讀書學習。正如湯海秋所說:“兒子戀家,可以工作,學習從不含糊!”
追逐夢想的勇氣,永不懈怠,永不懈怠
湯洪波高三畢業那年,向家里說自己很想參加“招飛考試”。因此,在父母的支持下,這位勇敢的少年朝著自己的飛天夢邁出了第一步。
媽媽伍蘭清回憶說,湯洪波一下子就通過了“招飛考試”,那時年僅19歲的湯洪波特別開心,還特別高興,還跑到村口的小賣部買了一串鞭炮為自己慶祝,隨著一聲“招飛”而來,他要保衛祖國的遠大目標。
事實上,在老師的記憶中,湯洪波的成績在成績上并不突出,屬于中等偏上。
而且,在老師眼里,湯洪波還是個遇事十分淡定、從容的孩子。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他都能鎮定自若,非常鎮定、鎮定。
或許,正是因為有了陽光和穩重的個性,才讓這樣一位成績并不出眾的孩子在追夢路上越走越堅毅,越走越勇敢。
湯洪波于1995年入選為飛行員,經過長達8年的飛行訓練,成為大隊總隊長。
「我喜歡聽飛機起飛時引擎發出的那種轟鳴,也喜歡駕駛飛機在云層里爬上爬下,這種直插云霄的感覺,很愜意。」湯洪波這樣形容自己對飛行的熱愛。
但是湯洪波的心中仍然有一個更加遠大的理想,他要成為一名航天員,飛向太空。通過多年來的堅持和努力,他終于在20__年5月成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
這是一次跨越,從飛行員到宇航員。接著,湯洪波必須從零開始學習,開始一天一天的嚴格訓練。
自作自受,成大器
「特別能吃苦可能是我們家的「遺傳」,我家大人都可以吃苦,小孩也可以!」湯海秋的父親覺得,正是兒子從小在農村的歷練,讓兒子在追夢的路上從不怕累,不怕苦。
由于這是湯洪波第一次參加載人航天任務,被問到是否有壓力,他真誠地說:壓力會更大。
確實,壓力是必然存在的。
但是對湯洪波來說,這同時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挑戰,他已經為這個挑戰準備了11年,我們有理由相信,他一定會滿載而歸。
湯洪波在六月十七日的記者招待會上說了這樣一句激動人心的話:
「要往上長,先往下扎!」
雖然只有十一個字,但卻顯示出湯洪波作為一個航天員應該有的精神面貌。
事實上,無論何時,做什么事,我們都要保持一顆努力向上的心,困難再大,也無法放棄心中的夢想。
正如湯洪波,向著目標永遠堅定地前進,只要堅持下去,光明就會迎來輝煌的曙光!
2023感動中國平凡人物事跡【篇10】
1975年,楊振寧向周恩來建議加強科普工作,并建議引進《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版權。在等領導的關心下,這本刊物進入中國,成為改革開放后我國第一本版權合作的期刊,即《環球科學》前身。《科學美國人》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連續出版時間最長的雜志,影響了數代精英人群。
1978年3月,在楊振寧等人的倡導下,中科大創建首期少年班。
1983年12月,楊振寧向建議:“國外認為,搞軟件15—18歲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設立了計算機軟件專業。
1999年5月,在楊振寧等人發起和倡議下,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注冊登記。楊振寧談到,隨著國際間科技交流的日益頻繁,各學科互相影響日益劇增,國際科技交流越來越重要,希望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成為中國與國際科技交流的一個平臺,促進科技交流傳播。
20__年9月13日,81歲的楊振寧在清華大學開始為本科生講授普通物理。他說:“現在很多教授不愿意給本科生上課,但我覺得,給本科生上課很重要。我也希望我能夠帶動更多的人。”他說:“每一次課前。我要花兩個小時認真備課。我要了解學生的進度。”
20__年4月2日,楊振寧在海南大學捐資設立“楊振寧特困優秀生獎學金”,用于資助海南大學每年20名品學兼優特困生順利完成學業。楊振寧20__年11月來海南參加中國科協學術年會開幕式時,表示自己有幫扶海南省高校貧困生的愿望。以楊振寧名字命名的獎學金為每人1000元人民幣。
南開理論物理研究室的早期畢業生,包括現任吉林省____副主席、東北師范大學副校長薛康、中國科學院院士孫昌璞、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蘇剛,都曾受楊振寧的資助到他任教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訪問一年。他們當時并不知道,楊振寧為了籌錢,曾發著高燒去唐人街演講。
1971年,中美關系稍有松動,他馬上就決定回中國來看一看。回到美國以后,他對中國的情形作了很多報告。由于他的名望和地位,他的作風和為人,他的演講和報道在美國社會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當時中美關系還沒有解凍的情況下,他這樣做,是擔了相當大的風險的,但他認為正面報道中國在各方面的許多發展是他的義務。由于他在學術上的地位,他經常到歐洲、南美洲、東南亞、日本等地去講學或訪問,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關于中國的情況的報告,他的報告在這些地方,尤其是對當地的華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許多美國人、尤其是科學家對中國持友好的態度,愿意同中國親近,楊先生的功勞是非常之大的。
楊先生還花了不少時間,盡力為在美國的華人做些事情。譬如,在美國有一些華裔認為美國的華人不夠團結,于是組織了一個全美華人協會。楊先生做了這個協會的主席,對他個人做學問來說這是一個犧牲。這個協會建立以后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宣傳中美人民之間的友誼,促進中美建立邦交等方面發揮了作用。譬如,在中美建交之前,全美華人協會在報紙上發表聲明,極力主張中美正式建立邦交。
此外,以楊先生為主席的全美華人協會還盡力去促進美國華人的團結。他花了不少時間,費了不少力,設法來把華僑社會團結起來,一方面能為華僑自己爭取福利,另一方面也能為中美之間的交流作出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