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奉獻人物事跡
借助事跡可以很好地體現先進對象的先進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時代特征;感動中國奉獻人物事跡有哪些?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感動中國奉獻人物事跡五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感動中國奉獻人物事跡(精選篇1)
一手拿焊槍,一手拿焊帽,伴著嗞啦的聲音火花四濺,這是焊工在工作的場景,他們用兩只手配合焊出各種各樣東西,可是,假如只有一只手,該怎么工作呢?怎么才能不被四濺的火花灼傷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位“獨手焊俠”盧仁峰,他不但一只手焊接,并且他焊接的還是國之重器,坦克。
16歲定下目標,立志成為焊接專家
1979年,16歲的盧仁峰來到內蒙古一機集團從事焊接工作。從拿起焊槍的第一天起,他就給自己樹立了目標:“當工人就要當最優秀的工人,要做焊接專家。”
定下了這個目標后,他給自己列了個課程表,一周七天,一三五學理論,二四六學技術,把它貼在工具箱上,《金屬學》《焊接工藝》這樣的工具書被翻到卷邊,看書的地方被坐出一個坑。為了結合理論進行實操,盧仁峰嚴格要求自己每天加焊50根焊條練基本功,焊條上的每個熔孔都力求做到均勻排列,盧仁峰一練就是三年時間,日積月累的刻苦訓練,他的焊接技術日臻成熟。
一次意外成就獨手焊俠
1987年,靠著平時勤學苦練,他的焊接技術在一同進廠的同齡人當中已是名列前茅。然而正當他鼓足心勁兒想大干一番時,一次意外卻險些斷送了他的前程。那時候的機器是沒有感應器的,盧仁峰正在機器旁邊量尺寸,左手往前一探,腳碰到了機器的開關,這個時候想抽出在機器中的左手已經來不及了。那一刻,盧仁峰沒有驚慌失措,他右手拿著焊把試了試,并沒有影響,這個時候才去機器后面把切掉的左手撿回來。
盧仁峰的左手粉碎性骨折,并且感染得了骨髓炎,做了八次掌接手術,在醫院躺了整整一年。在醫院里住院的盧仁峰讓他的妻子把所有的書全都搬到病房里來,病房成了他學習的圖書室。在別人看來是難熬的住院時間倒成了他工作之外學習充電的寶貴機會。一年的時間盧仁峰啃完了焊接初中高三個階段的書,正好彌補了他理論知識的不足。
雖然受傷,盧仁峰骨子里卻帶著軍工人的堅韌與樂觀精神。對他來說面對的挑戰越大,迸發的能量就越強。 “辦法總比困難多”,這是他的一句口頭禪。單手焊接,他一練就是5年,厚厚的手套磨破了四五副,以超人的毅力,一躍成為廠里、市里、乃至整個兵器集團焊接技術的技術大拿。經歷了8次手掌修正手術,盧仁峰在與病痛的抗爭中,逐漸掌握了單手進行焊條電弧焊、氬弧焊等十幾種焊接方法,更是完成了“短段逆向帶壓操作法”“特種車輛焊接變形控制”等多項創新成果。
零失誤成就“陸戰之王”背后的焊接大將
而盧仁峰沒想到的是,更大的挑戰即將來臨。十幾年前,我國正在研制新型主戰坦克和裝甲車輛,這些新型戰車使用堅硬的特種鋼材作為裝甲。然而這種材料的焊接難度極高。
作為領軍人的盧仁峰必須盡快找到新的焊接方法,工人們才能以此為范式而展開規模化生產。為了研制出新的焊接方法,盧仁峰把自己家的煤氣罐、煤氣灶、廚具都搬到了車間,吃住在車間里,反復琢磨。盧仁峰花費了五年的時間,做了無數次試驗,終于對新型鋼材的'性能了如指掌。甚至僅憑一塊鋼板掉在地上的聲音,他就能聽出其中碳當量有多少,判斷出應該采用怎樣的焊接工藝。一批新型坦克裝甲生產下線,在穿甲彈沖擊和車體涉水等多種嚴峻的考驗中,坦克車體依然堅如磐石,密不透風。
20__年9月3日上午,天安門廣場大閱兵的27個裝備方隊如鋼鐵洪流般駛過,坦克在閱兵場上亮相,而這個王者的王冠是由無數雙像盧仁峰一樣的工匠之手加冕的。
傳道授業,帶徒弟與研發機器人兩不誤
“一招鮮吃遍天”,從最初的只是為了學習一門手藝,一門技術,到第9屆全國技術能手中焊接界唯一一位"中華技能大獎"獲獎者,盧仁峰跟著中國的坦克戰車一起成長,也見證了我國焊接設備的變遷,從最早的完全手搖定參數的設備到今天完全數字化的調整焊接參數,這是“革命性的變化”,如今,不惑之年的盧仁峰對于未來,又有了新的目標。
一是帶徒弟,目前他帶出的百余名工匠,迅速成長為企業的技師、高級技師和技術能手,有的還獲得“全國勞動模范”“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技術能手”等殊榮。并且在他的影響下,他的愛人、弟弟、弟媳一家有8個人都干起了電焊工,成了名副其實的“焊工之家”;另一個是研發機器人焊接技術,解放勞動力,為中國智造20__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認識了一個不服輸不怕難,挑戰身體極限的頑強的中國制造工人,這是個值得敬佩的匠人,這是種值得傳承的匠心。相信我國的制造業能在無數匠人匠心的不懈努力下,大踏步前進。
感動中國奉獻人物事跡(精選篇2)
她是一名聽障人士,憑借讀唇語考上清華大學博士,她叫江夢南,剛剛當選為“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之一。
對她的頒獎詞是這樣寫著,“從無聲里突圍,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新時代里,你有更堅定的方向。先飛的鳥,一定想飛得更遠。遲開的你,也鮮花般怒放。”
江夢南,在她幼小的時候,因為得了肺炎用錯了藥,導致兩個耳朵失聰,她的父母并沒有放棄這個孩子,而是告訴她:“這是一個既定的事實,你得學會去接受、學會面對。”就這樣,從小開始,小夢南的.爸爸媽媽就教給她學習認字,學習唇語,一天一天,慢慢地,小夢南長大了,該開始上一年級了,可是她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大哥哥大姐姐們一步一個臺階地去上小學,而她由于失聰,只能繼續留在幼兒園大班。時間一天一天過去,孩子上學了,由于同齡人比她早上一年,到四年級暑假時,她通過自學五年級的課程,暑假后就跳級去上了六年級。她的努力付出,震驚了周圍的同齡人。
她的爸爸媽媽十年如一日的教育夢南加上她的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于有了回報。一年又一年,她高考時,憑借優異的成績考入吉林大學本科,四年后升入吉林大學。三年后,成功考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
在她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不屈的精神!在她的身上,我們領悟到了什么叫作勵精圖治!在她的身上,我們仿佛聽到了她的召喚:“只要打不到,壓不垮,還有一口氣在,我們就沒有放棄自己的理由。”
我們的父母給了我們健康的身體,我們沒有理由不努力,我們的下一代要向江夢南博士學習,學習她堅強不屈、堅持不懈、永不放棄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感動中國奉獻人物事跡(精選篇3)
張桂梅的事跡深深地感動著我,為了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和諧.這個活著的榜樣,她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無私奉獻、善良慈愛、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業、慈善事業的精神讓我欽佩。
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用真愛點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的希望之光,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愛的奉獻之歌。她就是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張桂梅。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扎根于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上;憑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余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
張桂梅同志是邊疆民族貧困地區教師的優秀代表。她的先進模范事跡,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她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忠誠。我們學習她,首先是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作為一個黨員,張老師放棄了進條件好的學校任教的機會,選擇了條件較差的學校,一身病痛的張老師教學上幾十年兢兢業業,除了住院沒向學校請個一天病事假,教學成績突出,她說:“為了民族貧困山區的教育,即使倒在講臺上,長眠于華坪的沃土之中,也無怨無悔”。吃苦在前,那里最需要就到那里,無私奉獻,張老師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我要學習她愛生如子,精心教育學生,;學習她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崇高境界;學習她熱愛生活、艱苦奮斗、樂觀向上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作為一名彝良的職高教師,我要牢記使命,教書育人。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為黨和國家培養更多的有用人才而奮斗。
感動中國奉獻人物事跡(精選篇4)
閉關兩年,地震后的九寨溝重新對游客開放,四川森林消防總隊九寨溝中隊的消防員們又開始忙碌起來。
天剛亮,廖海州和隊員們就來到景區防火執勤。此時的九寨溝還沒有游人,四周一片寂靜,蘆葦隨風搖曳,藍色的“鏡海”漾起層層波紋。
廖海州守護九寨溝已有14年,他早已把自己的青春交給了這里的森林與雪山。每年防火期,他都要和隊友們到九寨溝靠前駐防,保護一方生態平安。九寨溝中隊因此也被當地村民稱為九寨溝的“第十寨”。
14年的`“老九寨”熟悉這里的山山水水
今年34歲的廖海州是九寨溝的“活地圖”,常年執勤巡護讓他對這里的山山水水十分熟悉。他也時常被隊友們稱為“老九寨”,而這樣的稱呼只有10年以上的消防員才能有。
“前年地震,我們從這里抬出來了好幾個受傷游客……”一位與廖海州同年入伍的老隊員說。
五花海岸邊人來人往,游客操著各種各樣的口音。“你好,從這邊可以到對面景點嗎?”見到人群中走來穿著“火焰藍”的消防員,兩個年輕人走過去問道。廖海州為他們詳細解釋了行走路線,兩個年輕人連連點頭,滿意地離開了。
“很多游客并不熟悉旅行路線,一天當中打聽路線的人有上百個,同樣的問題要回答幾百次,執勤久了,我也學會了不少方言。”廖海州說。
每多走一步路景區就少一份危險
沿著岸邊繼續巡邏,廖海州心里清楚,自己每多走一步,景區就少一份危險,游客就多一份安全。兩年前的地震,正是因為他們多走了9個小時的山路,被困在122林場的受傷游客才得以提早被轉移救治。
廖海州曾參加撲救火災、抗震救災等任務80多次。棧道邊上,一名中年男子正躲在一旁草叢里抽煙,廖海州一眼就看出了端倪,立刻示意男子掐掉煙頭。“這兒禁止抽煙,游客中心站設有吸煙區。”
他和隊友巡邏在游客最多的長海和五彩池附近,擔負著周邊的森林防火工作和游客安全。
可能是從當上森林消防員那一刻起,他們才知道,一草一木對于九寨溝的重要性,他們才明白森林防火對九寨溝意味著什么。
一天的執勤結束后,廖海州和隊友們乘車路過荷葉寨,透過車窗,他看見自家屋頂上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身后,水還是那樣清,山還是那么綠。
感動中國奉獻人物事跡(精選篇5)
葉嘉瑩說自己“好為人師”,因為急于把自己所知道的詩詞里的好處告訴別人。
她閱讀涉獵廣泛。中國的、外國的,文學的、心理學的,經典的、暢銷的,她都看。
受聘于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20年間,葉嘉瑩幾乎每天開車經過西南海邊大道。大道右邊是高高的森林,左邊是住宅區,越過住宅區,是廣闊無邊的太平洋。退休之后,只要從中國講學回來,她仍每天風雨無阻地在這條路上往返,去亞洲圖書館看書、研究、撰寫新的論著。除了午飯時分到休息室吃自帶的三明治和水果,她要待到圖書館關門才離開。
她在海外查著英文字典教書,英文提高了,就去聽西方人的課,借西方文學理論的書。她發現西方文學理論中有的說法與中國傳統詩論有暗合之處。
葉嘉瑩指出:中國傳統文論,需要以西方的新理論來補足和擴展。
她講心與物相感的關系,是中國傳統詩詞的“比興”,是西方現象學所說的主客體之間的相互關系。
她講秦觀填詞的用字和內心的敏銳時,提出希利斯·米勒的觀點——不管小說的`內容有多少不同,他總能在不同故事、情節和風格之中,找到作者的本源。她因此解釋用詞源于“真正心靈情感的本質”。
談到溫庭筠的《菩薩蠻》,一句“懶起畫蛾眉”,她講杜荀鶴和杜甫的詩,也用西方學符號學的觀點解釋:“蛾眉”就是聯想軸上的一個語碼。因為“照鏡畫眉來做托喻,在中國文學已經形成一個傳統。可以喚起我們的聯想。你一看蛾眉,就能想到離騷中‘眾女嫉余之蛾眉兮’,想到李商隱《無題》里的‘長眉已能畫’。”
近些年,她發現越來越多的學生本科時讀英文專業,然后去國外學西方理論。回國后,將這些理論生搬硬套到自己的文化上。她覺得這不可取,必須先對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了解。“理論是荃,目的在魚。”
她創造了一個名詞“弱德之美”,詮釋中國古典詩詞美感特質的本質性。她說,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堅持,你還要有你自己的一種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這種品格才是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