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感動中國林占熺事跡
菌草技術發明人、福建農林大學研究員、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熺當選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3感動中國林占熺事跡5篇,歡迎大家分享。
2023感動中國林占熺事跡(篇1)
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林占熺發布儀式介紹,林占熺現任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他于1986年發明的菌草技術解決了“菌林矛盾”這一世界難題。30多年來,林占熺一直活躍在菌草研發和推廣一線,不僅幫助數以千萬計的農民種菇脫貧,還在減少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如今,菌草技術已被推廣至全球106個國家,在1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示范基地,并被聯合國列為“和平發展基金項目”重點項目向全球推廣。發布儀式通過現場訪談、視頻連線和視頻短片等形式展現了林占熺的先進事跡,并現場宣讀了致敬辭和《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關于授予林占熺同志“八閩楷模”稱號的決定》。
值得一提的是,林占熺是此前熱播的對口扶貧題材電視劇《山海情》中凌一農教授的原型。澎湃新聞此前采訪時了解到,和《山海情》中的凌一農一樣,作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一員的林占熺奉獻出他的科研技術,帶領團隊教村民種植雙孢菇。為了給村民的生產保底,他甚至和當地政府簽訂了包銷協議,團隊成員分組為村民的產品跑銷路。
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林占熺表示,在他和當年的團隊成員看來,《山海情》中呈現的大部分內容基本屬實,但實際情況比劇中更艱苦、更曲折。
林占熺說,電視劇中的凌一農是眾多援寧科技工作者的縮影,很感謝《山海情》的播出,讓更多人了解到了閩寧協作中不同群體的貢獻,同時也有更多的人了解到菌草行業,推動了菌草行業的發展。
如今,79歲的林占熺仍堅持在菌草研究一線工作,對于自己的狀態,他覺得就像是《西游記》主題曲中唱的那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
2023感動中國林占熺事跡(篇2)
林占熺,男,漢族,1943年12月出生,196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建農林大學)首席科學家。先后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最美教師”“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近日,平潭長江澳的菌草基地里一片蔥蘢。經過4年的試驗,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林占熺帶領團隊篩選出的菌草品種,已能夠在重度鹽堿地上穩定生長。
作為一位有5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年近八旬的林占熺依然不斷用新的成績向黨組織匯報——
6月28日,福建省菌草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授牌;6月30日,接待國家林草局客人;7月1日,調研永定山區廢棄礦山生態修復;7月4日,返回故鄉連城,與當地負責人探討借菌草技術走出一條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新路子……
1970年,林占熺調入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工作不久,就發現當地菇農大量采伐闊葉林栽培香菇。腰包鼓了,青山卻禿了。
“能不能以草代木,緩解菌林矛盾?”林占熺提出這一課題。但往后十余年間,始終無人將其付諸實踐。
林占熺決定實踐自己最初的設想。1983年,在福建農學院一間破舊的實驗室里,他開始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實驗,也開啟了自己半生的菌草生涯。
“從事了30多年的菌草研究,我的菌草夢說到底就是生態夢。”林占熺坦言,“我希望有生之年,在母親河黃河兩岸筑起千里菌草生態安全屏障,讓黃河變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把生態菌業發展成為具有戰略意義的新興產業。”
這樣的夢想,在他和團隊的努力下,一步一步變成現實。
2013年開始,林占熺和他的團隊駐扎進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9年時間里,不斷摸索用菌草防風固沙阻沙。
如今,菌草已經在黃河沿岸9個省區種植。菌草技術從最初的“以草代木”種菇,擴展到菌草生態治理、菌草飼料、菌物肥料、菌草材料、菌草生物質能源開發等眾多領域。
小小一株菌草,引發了國際關注。菌草技術走出國門的第一站是巴布亞新幾內亞。
1997年7月,應巴新東高地省政府邀請,林占熺帶領菌草技術專家組赴東高地省魯法區實施菌草技術重演示范。
異國他鄉,專家組成員克服缺水沒電,甚至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困境,對當地人進行手把手培訓,將技術簡化再簡化,讓村民一看就懂,一做就能成功。
8米高的巨菌草,一年能收割3至6次,鮮草最高產量達每公頃853噸;種植1公頃巨菌草,作飼料可喂養400至500只羊,作菌料可生產100噸鮮菇……菌草技術成功落地!
2017年,菌草技術被聯合國列為“和平發展基金項目”重點項目向全球推廣,為國際減貧事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林占熺的辦公室里,擺放著一個地球儀,上面標著許多紅五星。“有紅五星的地方,就是我們菌草技術推廣到的國家和地區,現在總數已超過100個。”林占熺說。
2023感動中國林占熺事跡(篇3)
“菌草技術走向世界,我印象最深的是援外第一站巴布亞新幾內亞東高地省。” 林占熺說,20多年前,那里還處在刀耕火種的部落經濟狀態,如何讓他們掌握菌草這一現代生物技術,是一大難題。“我們因地制宜、因陋就簡,把技術本土化、簡便化,讓村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做就成,獲得成功。他們為了慶祝菌草技術示范成功,舉行了非常隆重的現場會。”林占熺還介紹說:“為了記住來自中國的幫助,一位部長把自己女兒的名字改叫‘菌草’,而且特地登報公布。此后,從南太到非洲、拉美,許多人通過種菌草、種菇,擺脫了貧困,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林占熺透露,到目前為止,已為發展中國家培養了菌草技術骨干一萬兩千多人,培養菌草留學生24人。他們把菌草技術翻譯成18種文字在各地傳播。2017年,菌草技術被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列為重點項目,正在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2023感動中國林占熺事跡(篇4)
林占熺在內蒙古菌草荒漠化治理現場。
“這才是我們該追的星!”連日來,我省黨的代表林占熺在“黨代表通道”講述菌草走向世界的故事,引起在榕高校科研人員、師生,科技特派員以及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17日,記者來到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見到市科技特派員、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所長陳秀娟時,她正與同事在棚里查看蔬菜的長勢。
“林占熺教授是我母校福建農林大學的教授。他懷著一顆‘菌草濟天涯,造福全人類’的赤子之心,努力為黨工作、為民奉獻,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奮斗,他的事跡令我感動。”陳秀娟激動地告訴記者,她要學習林占熺教授“將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實踐精神,學習他“創新路上敢為先”的科學精神,學習他一心為民的奉獻精神,學習他敢教大漠換披綠裝的擔當精神,學習他不辱使命為國爭光的愛國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勇擔時代使命,助力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
陳秀娟表示,她將從個人科特派、團隊科特派到法人科特派,從服務一個企業到服務全市蔬菜主產區,將原來科技特派員單兵作戰、改變為組團作戰,全方位服務,推動完善產業良性機制。
深有感觸的人還有很多。17日,在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里,實驗員羅虹建正在研究靈芝活性成分,她正忙于向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申報靈芝多糖肽標準樣品。
“黨的_勝利召開,我們倍感振奮,青年強則國強,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羅虹建表示,她將在菌草科研事業中不斷創新、刻苦鉆研,做好基礎研究與應用相結合,在新的趕考之路上創造新奇跡。
“林占熺入黨56年來,始終牢記初心和使命,投身科技扶貧、生態治理和援外事業,把初心鐫刻在大地上。作為發展菌草事業一員,我感到無比自豪、備受鼓舞。”羅虹建感慨道。
“林占熺是我的導師,他一生只做一件事——堅持他的菌草事業。他持續推進菌草技術創新,服務于鄉村振興,投身于菌草生態治理,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9級生態學博士研究生張麗麗告訴記者,“作為‘菌草鐵軍’的一員,我將緊跟老師步伐,發揚老一輩科技工作者艱苦奮斗的精神,投身到菌草生態治理一線,用實際行動保護母親河,為菌草技術在黃河兩岸筑起菌草生態安全屏障貢獻自己的力量。”
“他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寫進農民的錢袋里,用菌草繪就綠色經濟新畫卷。”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冬梅表示,林占熺永遠是他們學習的榜樣。
“接下來,我們要繼續緊緊圍繞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圍繞服務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和構建‘一帶一路’的目標,加快菌草交叉學科建設和菌草科技創新,加強培養優秀菌草科技人才,加速推動菌草產業發展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菌草國際推廣應用力度。”林冬梅表示,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將為落實“使菌草技術成為造福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幸福草’”而不懈奮斗。
2023感動中國林占熺事跡(篇5)
1983年,在福建農學院工作的林占熺,隨福建省科技扶貧考察團來到長汀縣。
“在一個農戶家,有個小孩子拉著我的手,向我討東西吃……”眼前的貧困,深深刺痛了林占熺。
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引進了椴木栽培香菇技術。長汀是福建較早開始栽培香菇的地方,但長汀光禿禿的山上,只有幾株數得清的馬尾松。
能不能用草替代樹木培養菌草?沒有參考資料,沒有前人實踐,沒有儀器設備,只有一腔熱情的林占熺,決定從當地常見的蕨類植物芒萁入手。
當時閩西閩北漫山遍野長滿芒萁。相關菌株很多,也不知道哪個菌株有可能用芒萁栽培,林占熺開始了他的嘗試。
一種一種地篩選試驗、1000多個日夜的奮戰,1986年10月,培養菌種的瓶壁上,鉆出一朵香菇。“當時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興奮。”林占熺說,“只要有一朵香菇可以長,就說明我們這個辦法是可行的。”
以草代木栽培食藥用菌,林占熺發明的菌草技術,開辟了菌業生產可持續發展新路子,更造就了菌草學這一新興交叉研究領域和菌草新興生態產業。
40年來,菌草技術已涉及植物學、作物學、生態學、微生物學、動物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科學等多個學科,形成完整技術體系,目前可用49種菌草栽培54種食藥用菌,并實現一草多用、循環利用。
單槍匹馬、白手起家,林占熺硬是憑借韌勁,把一間簡陋的實驗室創建發展成為國家級的創新平臺和國際菌草技術交流合作培訓的中心基地,引領世界菌草技術研發和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