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人物之世界菌草之父林占熺事跡
世界菌草之父林占熺事跡有哪些?感動中國對林占熺的頒獎詞是什么?你是否在尋找感動中國人物林占熺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感動中國人物之世界菌草之父林占熺事跡(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感動中國人物之世界菌草之父林占熺事跡(篇1)
內蒙古阿拉善左旗,黃河水沖擊河岸,沙漠之下便是暗流。當年駝隊走到此處,常常陷入黃沙,掉進河里,這里因此得名“閻王鼻子”。
這幾年,林占熺一直試圖扭住“閻王鼻子”,用的還是他研究了幾十年的菌草。
正在那兒搞科研的學生們,常常給他打來電話匯報情況——今天河水沖刷的情況怎么樣,草有沒有被沖到河里面去……“如果今年汛期巨菌草經得起沖刷,就算成功了。”林占熺充滿期待。
菌草技術誕生的初衷,是為了解決“菌林矛盾”這一世界難題。
從1989年開始,林占熺自覺將生態治理和科技扶貧結合起來,率領團隊先后在不同類型的生態脆弱區,開展菌草生態治理和扶貧開發,沙漠荒灘、黃土高坡、青藏高原、海邊風口,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在我國四大沙塵暴發源地之一的內蒙古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他們種下的菌草在7次死而復生后終于制服了流沙,其根系至今仍然具有很強的固沙作用。
近年來,林占熺和他的團隊先后在青海、四川、甘肅等黃河流域沿岸各省份開展菌草治理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防沙固沙、改良鹽堿地、治理砒砂巖等多類型試驗示范,17項成果處國際首創和領先水平。2015年,中國保護黃河基金會批準設立“菌草工程技術保護黃河流域專項基金”,菌草生態治理已被黃河水利委員會列為黃河全流域推廣項目,為我國和世界大江大河的菌草生態治理奠定了科學基礎。他們的腳步還踏上了海島,在福建平潭和湄洲島開展菌草防風固沙、鹽堿地改良研究與示范……
戰風沙、斗嚴寒,30多年間,菌草頑強地生長著;舍小家、為大家,30多年間,林占熺忘我工作著。即將步入耄耋之年,他依然始終記著菌草怎樣造福人類,時常廢寢忘食,堅持每天工作十三四個小時。
感動中國人物之世界菌草之父林占熺事跡(篇2)
1983年,在福建農學院工作的林占熺,隨福建省科技扶貧考察團來到長汀縣。
“在一個農戶家,有個小孩子拉著我的手,向我討東西吃……”眼前的貧困,深深刺痛了林占熺。
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引進了椴木栽培香菇技術。長汀是福建較早開始栽培香菇的地方,但長汀光禿禿的山上,只有幾株數得清的馬尾松。
能不能用草替代樹木培養菌草?沒有參考資料,沒有前人實踐,沒有儀器設備,只有一腔熱情的林占熺,決定從當地常見的蕨類植物芒萁入手。
當時閩西閩北漫山遍野長滿芒萁。相關菌株很多,也不知道哪個菌株有可能用芒萁栽培,林占熺開始了他的嘗試。
一種一種地篩選試驗、1000多個日夜的奮戰,1986年10月,培養菌種的瓶壁上,鉆出一朵香菇。“當時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興奮。”林占熺說,“只要有一朵香菇可以長,就說明我們這個辦法是可行的。”
以草代木栽培食藥用菌,林占熺發明的菌草技術,開辟了菌業生產可持續發展新路子,更造就了菌草學這一新興交叉研究領域和菌草新興生態產業。
40年來,菌草技術已涉及植物學、作物學、生態學、微生物學、動物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科學等多個學科,形成完整技術體系,目前可用49種菌草栽培54種食藥用菌,并實現一草多用、循環利用。
單槍匹馬、白手起家,林占熺硬是憑借韌勁,把一間簡陋的實驗室創建發展成為國家級的創新平臺和國際菌草技術交流合作培訓的中心基地,引領世界菌草技術研發和產業發展。
感動中國人物之世界菌草之父林占熺事跡(篇3)
“沒有樹挺拔,沒有花香,但菌草能變出山珍。”40年來,林占熺一直秉持自己青年時期選擇報考農校的初心,用一株菌草幫助貧困農民致富,治理水土流失,同時奔赴多個發展中國家,幫助當地人民掌握菌草生產技術。
1983年,在福建農學院工作的林占熺隨福建省科技扶貧考察團來到長汀縣。他沒有想到的是,短短的行程,他被深深刺痛了兩次。
一次是在貧困農戶家,有個小孩子餓得受不了,拉著林占熺的手,向他討東西吃。
一次是站在耕地上,林占熺看到“懸河”高出兩邊一兩米,四周山丘荒禿、耕地沙化,十分荒涼。
山禿、水濁、田瘦、人窮的景象,在林占熺心里深深地扎了一根刺。
林占熺決定拔出這根刺,為自己學習農業的初心,也為眼前為生活掙扎的鄉親。
他把目光投向一種叫“芒萁”的野草。
芒萁在閩西閩北漫山遍野都是,不稀罕。林占熺想,能不能用草替代樹木培養菌草?沒有參考資料,沒有前人實踐,沒有儀器設備,只有一腔熱情的林占熺就這樣走上了探索之路。
此后的3年,林占熺前后奔走:沒有實驗場所,林占熺向學校工程隊借來5萬元建實驗室;沒有菌種接種針,就把家里的自行車拆了,將鋼線磨光來代替;沒有粉碎機,借用學校農場的飼料粉碎機,把野草芒萁粉碎了做培養基……
經過1000多個日夜的奮戰,1986年秋,第一朵用芒萁培育出來的香菇,在試驗瓶里破土綻放。菌草技術從此誕生。
“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興奮。”林占熺說,“只要有一朵香菇可以長,就說明我們這個辦法是可行的。”
目前,林占熺團隊已篩選出可用49種菌草栽培的54種食藥用菌,菌草技術從最初的“以草代木”種菇拓展到菌草生態治理、菌草飼料、菌物肥料、菌草材料、菌草生物質能源開發等新興生態產業領域。
菌草不僅展現出了極高的經濟價值,在生態治理上也蘊藏著無限潛力。
從1989年開始,林占熺自覺將生態治理和科技扶貧結合起來,率領團隊先后在不同類型的生態脆弱區,開展菌草生態治理和扶貧開發,沙漠荒灘、黃土高坡、青藏高原、海邊風口,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黃河水沖擊河岸,沙漠之下便是暗流。當年駝隊走到此處,常常陷入黃沙,掉進河里,這里因此得名“閻王鼻子”。
林占熺一直試圖扭住“閻王鼻子”,用的還是他研究了幾十年的菌草。
2013年,林占熺和他的團隊駐扎進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9年時間里,不斷摸索用菌草防風固沙阻沙。第一年,他們種下的菌草在7次“死而復生”后,終于制服了流沙,其根系至今仍然具有很強的固沙作用。
經過4年的試驗,林占熺團隊篩選出的“綠洲一號”菌草,可以在含鹽量9‰以下的鹽堿地種植生長。菌草不僅能保持水土和降低土壤的鹽堿度,還能作為動物飼草,具有生態和經濟雙重效益。
多年來,林占熺在寧夏、新疆、陜西、青海、內蒙古和西藏等地推廣菌草技術,建設示范推廣基地,推動菌草產業成為當地新興產業,取得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如今,菌草技術已傳播推廣到全國31個省(區、市)的500多個縣。
不僅在國內如此。20世紀90年代末,林占熺等中國專家組成員還前往巴布亞新幾內亞,手把手培訓當地民眾學習菌草種植。“許多人翻山越嶺走了幾天幾夜趕來學習。”林占熺回憶。
感動中國人物之世界菌草之父林占熺事跡(篇4)
“我們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寫在農民飯碗里”
“從小父親就一直對我們晚輩說,要把農民的事情當大事。”如今已是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的林冬梅說。
作為家中長女,林冬梅自小就參與父親林占熺的科研……“嚴格說來,我的第一份科研工作,就是每天傍晚準時守在電視機前收看天氣預報,然后把各市縣的氣溫記錄下來,作為父親研究食用菌種植的參考數據。”林冬梅回憶說,“小時候,父親總是早上四五點就起來工作,一直到晚上十一二點才休息,他說工作馬虎不得,能多干點就多干點。”
令林冬梅印象最深的,是父親每次出差,總把行李箱塞得滿滿的,“里面沒有衣服,都是各種儀器和資料;回來的時候,裝滿了各種優良野草。”在父親的影響下,林冬梅從小樹立了“當一名科學家”的理想。
在父親的支持下,2004年,林冬梅也開始研究菌草技術。前些年,林占熺開始帶著女兒,把目光放在了黃河流域的生態治理上,目標為“種下黃河千里菌草生態屏障”。
“菌草不僅能以草代木培養菌菇,在防風固沙、土壤增肥方面也有著突出的成效。”林占熺說。在氣候惡劣的烏蘭布和沙漠,團隊種下的菌草在7次“死而復生”之后,終于在沙漠“長”出了綠洲。2017年,來自多所院校的50多名專家學者對菌草成長后改善沙地微生物及相關成分做了研究監測,結果顯示有機質含量增加了58.97%。
“我所做的還遠遠不夠,構筑黃河生態屏障任重而道遠,我們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寫在農民飯碗里。”林占熺說。(記者劉曉宇)
記者手記:讓農戶成為技術進步的最大受益者
在林占熺的辦公室里,一張偌大的世界地圖格外醒目,上面用紅色標注了菌草技術的推廣軌跡;在林占熺家中,最大的一間屋子是他的辦公室,書籍堆積直抵房梁。即使在家休養,林占熺依然不會“浪費”一點時間,全身心扎在工作中……
有人問,作為菌草技術發明人,為啥不申請專利?林占熺說:“扶貧技術的門檻,降得越低越好。”為了讓農民“一看就懂”,林占熺將菌草技術簡化再簡化,讓農戶成為技術進步的最大受益者。
如今的中國菌草技術,在國際減貧中貢獻中國智慧、在促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作出貢獻,而它的發明人——林占熺,如同一株菌草,依然扎根在田間地頭,為技術發展進步貢獻著最大的力量……
以上就是虎知道為大家整理的3篇《感動中國林占熺事跡一覽》,能夠給予您一定的參考與啟發,是虎知道的價值所在。
感動中國人物之世界菌草之父林占熺事跡(篇5)
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林占熺發布儀式介紹,林占熺現任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他于1986年發明的菌草技術解決了“菌林矛盾”這一世界難題。30多年來,林占熺一直活躍在菌草研發和推廣一線,不僅幫助數以千萬計的農民種菇脫貧,還在減少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如今,菌草技術已被推廣至全球106個國家,在1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示范基地,并被聯合國列為“和平發展基金項目”重點項目向全球推廣。發布儀式通過現場訪談、視頻連線和視頻短片等形式展現了林占熺的先進事跡,并現場宣讀了致敬辭和《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關于授予林占熺同志“八閩楷模”稱號的決定》。
值得一提的是,林占熺是此前熱播的對口扶貧題材電視劇《山海情》中凌一農教授的原型。澎湃新聞此前采訪時了解到,和《山海情》中的凌一農一樣,作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一員的林占熺奉獻出他的科研技術,帶領團隊教村民種植雙孢菇。為了給村民的生產保底,他甚至和當地政府簽訂了包銷協議,團隊成員分組為村民的產品跑銷路。
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林占熺表示,在他和當年的團隊成員看來,《山海情》中呈現的大部分內容基本屬實,但實際情況比劇中更艱苦、更曲折。
林占熺說,電視劇中的凌一農是眾多援寧科技工作者的縮影,很感謝《山海情》的播出,讓更多人了解到了閩寧協作中不同群體的貢獻,同時也有更多的人了解到菌草行業,推動了菌草行業的發展。
如今,79歲的林占熺仍堅持在菌草研究一線工作,對于自己的狀態,他覺得就像是《西游記》主題曲中唱的那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