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人物事跡典范
作為感動中國人物,他們實干拼搏,全身心地投入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進程中。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感動中國人物事跡典范7篇,歡迎大家閱讀轉發!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典范(精選篇1)
顧誦芬對航空的興趣始于燕京大學附屬小學讀書時期。當時,哥哥顧誦詩就讀于市區里的崇德中學,學校里的學生用硬一點的紙板做滑翔機,用橡皮筋彈射。哥哥把學校里做好的滑翔機拿回家里,帶著弟弟顧誦芬在空曠處放飛。在天空中翱翔的飛機模型吸引了年幼的顧誦芬,他以極大的興趣與哥哥一起開始制作,一起在外放飛。入讀中學后,他又從父親那里得到了一本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傳記——《一個飛機設計師的故事》。這是蘇聯飛機設計師雅科夫列夫的自傳。
“1937年七七事變,有天早上把我炸醒了,日本飛機排得很整齊往西邊去,緊接著就是炸彈響。1939年我們到上海,二戰快結束的時候上海(日軍駐地)經受了美國飛機的轟炸,所以我知道二戰美國人之所以占優勢,就是他們的空軍厲害,所以航空非常重要。”
不久后,顧誦芬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
1951年,顧誦芬大學畢業。因為--,我國急需建立自己的航空工業。上級組織決定,這一年的`航空系畢業生要全部分配到中央新組建的航空工業系統。面對母親的不舍,懷揣著航空夢想的顧誦芬,踏上了北去的火車。與他同一批的畢業生都被分配到飛機設計和航空技術研究部門,唯有他被留在了重工業部航空工業局機關。一心想設計飛機的顧誦芬,因此還有一點小小的不開心。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典范(精選篇2)
樊錦詩,女,漢族,中共黨員,浙江杭州人,1938年7月出生于北平。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蘭州大學兼職教授、敦煌學專業博士生導師。自1963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堅持工作40余年,被譽為“敦煌女兒”。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
樊錦詩196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1977年任副所長,1984年8月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長,1998年4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長,2015年1月起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1988年任副研究員,1994年任研究員。1995年為蘭州大學兼職教授,1998年為蘭州大學敦煌學專業博士生導師,1999年被聘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蘭州大學敦煌研究所名譽所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兼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
40余年來,樊錦詩潛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運用考古類型學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斷代,成為學術界公認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撰寫的《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顧與瞻望》,是對20世紀敦煌石窟研究的總結和思考。由她主編,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26卷大型叢書《敦煌石窟全集》則是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
為了敦煌,樊錦詩和丈夫兩地分居長達19年,兩個兒子出生后都沒有得到很好的.照料,但她卻視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潛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創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斷代、構建“數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護工程。她還推動立法和制定莫高窟總體保護規劃,按百年大計千年大計來規范敦煌保護。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典范(精選篇3)
張超,30歲,海軍某艦載航空兵部隊正營職中隊長,一級飛行員。
2016年4月27日,張超在駕駛艦載戰斗機進行陸基模擬著艦接地時,突發電傳故障,危機關頭,他果斷處置,盡最大努力保住戰機,推桿無效、被迫跳傘,墜地受重傷,經搶救無效壯烈犧牲。
張超是“海空衛士”王偉生前所在部隊優秀的三代機飛行員,全團6名“尖刀”隊員中最年輕的一員,曾數十次帶彈緊急起飛驅離外軍飛機。
事故發生后,張超在送往醫院的.過程中,團長張葉一直陪在他身邊,清楚記得張超說的最后一句話:“團長,我還能不能飛”。
張超走了,留下剛剛滿兩歲的女兒和妻子,帶著深深的遺憾走了,再有半個月就要著艦飛行了,這一直是他最大的心愿。
面對張超,《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時文潮說,我們必須牢記每一位軍人的犧牲,都是在為國家換來更多的安寧和幸福。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典范(精選篇4)
王亞平就讀的中學是煙臺第二十三中學,就在鎮政府旁邊。記者來到中學時,值班門衛感嘆地說:“哎呀,今年秋天就沒有二十三中了。”原來,根據當地教育部門規劃,張格莊鎮包括煙臺二十三中在內的6所中學,在今年秋季開學后,將合并為崇文中學。現在的二十三中校址,將成為新的張格莊小學校址,鎮里原有的多個小學將合并于此。
幾經尋找,打聽到王亞平的初中班主任曹美娜。此時曹老師已經離開中學,在區政府部門任職。說起學生,曹美娜透著自豪:“我當時教語文,王亞平正好是我的語文課代表。那時候班里50多個學生,男生略多些。王亞平的語文成績很好,而且讓我印象很深的是,她別的課目也都很好,很全面,每個學期都是班里前幾名。難得的是,別看她是女孩兒,體育成績也很好,每次開運動會,她都是運動員,跑長跑的'。”
二十三中一位老師說得實在:“王亞平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孩子,她讀書時并沒有太多特別之處,家庭條件也非常一般。這恰恰說明,她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干出了不平凡的事。”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典范(精選篇5)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開創性地從中草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于瘧疾治療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這是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首次獲得諾貝爾獎。1968年,中藥研究所開始抗瘧中藥研究,39歲的屠呦呦擔任該項目的組長。經過兩年的研究對象篩選,并受到中國古代藥典《肘后備急方》的啟發,項目組將重點放在了對青蒿的研究上。
1971年,在失敗了190次之后,項目組終于通過低溫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來的反復試驗中得出了青蒿素對瘧疾抑制率達到100%的結果。在沒有先進實驗設備、科研條件艱苦的情況下,屠呦呦帶領著團隊攻堅克難,面對失敗不退縮,終于勝利完成科研任務。青蒿素問世44年來,共使超過600萬人逃離瘧疾的魔掌。未來,屠呦呦希望通過研究,讓青蒿素應用于更多地方,為更多人帶來福音。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典范(精選篇6)
黃旭華,男,87歲,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制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1958年,我國批準核潛艇工程立項。那時中蘇關系尚處于蜜月期,依靠蘇聯提供部分技術資料,是當初考慮的措施之一。1959年,蘇聯提出中斷對中國若干重要項目的援助,對中國施加壓力。毛澤東聽后發誓:“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曾有過幾年仿制蘇式常規潛艇經歷又畢業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黃旭華被選中參研。
30多年中,8個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黃旭華搞核潛艇,父親臨終時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親從63歲盼到93歲才見到兒子一面。
核潛艇是集核電站、導彈發射場和海底城市于一體的尖端工程。中國的核潛艇研制工作是從一個核潛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開始的。
為研制核潛艇,新婚不久的黃旭華告別妻子來到試驗基地。后來他把家安在了小島上。為了艇上千萬臺設備,上百公里長的電纜、管道,他要聯絡全國24個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單位,工程復雜。那時沒有計算機,他和同事用算盤和計算尺演算出成千上萬個數據。
1964年,黃旭華終于帶領團隊研制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88年,核潛艇按設計極限在南海作深潛試驗。黃旭華親自下潛300米,是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黃旭華曾先后多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等,為國防事業、為我國核潛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典范(精選篇7)
莫振高,學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長爸爸”,是廣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長。都安是全國貧困縣,這個大山里的瑤鄉,有著眾多因貧困上不起學的孩子。于是,莫振高將“讓瑤鄉兒女走向世界”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任教三十多年來跑遍每一位貧困生的家,將了解的情況一一記錄在冊,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了近300名學生,圓了他們的大學夢。然而,自己的工資畢竟只是杯水車薪。面對數量眾多的貧困學生,這位從未向別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緣”之路。他利用休息時間,來到全國各地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做演講、做動員,只為通過社會力量,幫助更多的瑤鄉兒女走出大山。就這樣,莫振高一共籌集了3000多萬元善款,讓1.8萬貧困學子圓了大學夢。
因積勞成疾,莫振高于2015年3月9日突發心臟病去世。“莫爸爸”的“化緣”之路改變了數以萬計貧困孩子的命運,現在他已桃李滿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