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貝爾感動中國事跡
陳貝兒成了“感動中國”人,一下子讓廣大電視觀眾熟知,她是香港的一名電視主持人;你是否在尋找“陳貝爾感動中國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陳貝爾感動中國事跡(精選7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陳貝爾感動中國事跡精選篇1
陳貝兒,出生在香港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雖然在香港長大,但是跟絕大多數港人一樣,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他們從小教育女兒,要做一個正直的人,別忘記自己是中國人。
1984年,香港歌手張明敏一曲《我的中國心》風靡兩岸三地,父母一字一句地教女兒學唱,5歲的陳貝兒唱得字正腔圓,聲情并茂。
父母教育卓有成效,無論形勢多么復雜,陳貝兒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沒有忘記自己是炎黃子孫。
因為種種原因,父母后來到加拿大溫哥華發展,大學畢業后陳貝兒堅持回到香港去闖蕩。
有同學說,現在香港人搶著往歐美移民,你還要回香港去,不是往火坑里跳?陳貝兒回答:“中國是我的根,沒有了根,我這棵樹就會枯萎,把香港當火坑的人,肯定不是真正的炎黃子孫。”
就這樣,陳貝兒義無反顧來到香港,父親全力支持女兒的選擇。
陳貝兒的人品也毋庸置疑,在演藝圈她以真性情出名,出淤泥不染是她的底線,從藝那么多年,從來沒有關于她的緋聞。
陳貝爾感動中國事跡精選篇2
香港主持人陳貝兒憑專題及紀錄片《無窮之路》獲“TVB最佳女主持”獎項,該紀錄片聚焦內地扶貧故事,播出后備受好評,此前,該片也被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選定為2021年度20部“優秀海外傳播作品”之一。
拍攝過程中,主持人陳貝兒親自帶領大家去“看”、去感受每一個貧困地區的轉變,從南部熱帶雨林到云貴高原大峽谷,從大西北戈壁沙漠再到川藏高原……她親自攀登四川涼山的攀天梯、溜鋼索渡過怒江峽谷,讓觀眾感受到了貧困地區曾經的“窮”,也讓大家深刻理解了紀錄片片名,“無窮之路”,四個字,是國家解決貧困地區民眾困難的決心,這曾是一段很艱難的路,如今終于“通”了。
據香港大公網報道,本月2日晚,TVB舉行“萬千星輝頒獎典禮2021”,陳貝兒憑借《無窮之路》獲得“最佳女主持”。不過由于陳貝兒目前在內地,未能回到香港出席頒獎禮,所以她通過視頻領獎。
獲獎后,陳貝兒也在個人社交媒體感謝了團隊以及觀眾的支持,“多謝、多謝大家支持!多謝公司,一直給我很多機會。我好幸運有機會拍到《無窮之路》這個節目,我以我們的團隊為榮!我們會繼續努力!”
陳貝爾感動中國事跡精選篇3
追溯陳貝兒的成長經歷,她是香港第一位采訪報道奧斯卡金像獎、戛納影展、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等國際盛事的女主播,采訪過邁克爾·杰克遜、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木村拓哉等國際巨星。加入TVB以來,她主持過《香港先生選舉》《萬千星輝賀臺慶》等娛樂節目,也主持過《嫁到這世界邊端》這樣“叫好叫座”的人物紀錄片,憑著真實、自然、接地氣的主持風格,深受觀眾喜愛。《無窮之路》有別于一般紀錄片,以“接地氣、視角獨特,有笑有淚”的風格收獲高口碑,陳貝兒與村民相處、采訪的過程中,表現出的真性情、有溫度和強大的共情力,讓人印象深刻,贏得兩地觀眾的好評。
《無窮之路》其實是陳貝兒第一次如此深入走近內地老百姓。在香港出生,在城市長大,在加拿大讀書成長,之后又回到香港,陳貝兒和許多香港年輕人一樣,對農村的印象以及內地脫貧攻堅的成果,最初也是概念模糊的。但在陳貝兒看來,她并沒有把這場旅程單純當成一份工作,她喜歡交朋友,愿意了解對方的感受,她希望和這些曾經遭受貧困的村民們敞開心扉,再把最真實的觀察與感受,通過鏡頭傳遞給觀眾。
她此前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說:“感謝觀眾的贊賞。我不當這是一個主持工作這么簡單,每一次拍攝,我都當作是一次探索,當被訪者是一個朋友,我的性格喜歡與別人聊天,喜歡結交新朋友,我很開心可以借助我的工作見到這個世界很多不同的人,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一些東西。探訪《無窮之路》中的村民,我沒有預設他們是什么背景,就用什么態度與他們聊天,全憑真性情,我覺得每一個人身上都可以學到東西,他們都是我的老師。”
談到拍完《無窮之路》后對祖國有了哪些新的認識,有哪些感受想傳達給香港年輕人?陳貝兒說:“拍完節目回到香港后,我很想念、很舍不得,甚至有點不習慣。因為整個旅程經歷了很多事情,見到了很多東西,認識了很多新朋友,很想念村民們那種淳樸的生活,他們的簡單幸福,與他們的珍惜和感恩。這一次旅程可以很強烈地感受到村民們的幸福指數很高,今昔對比,就會發現他們現在的幸福難能可貴,我在村民的眼中、笑容中感受到,他們真的很感恩、很珍惜現在擁有的幸福生活。這次旅程除了更加認識、了解內地的生活之外,對于我自己人生的成長也是重要的一堂課。它令我大開眼界,人生寫下難忘的一頁,有一種內心滿滿、非常踏實的感覺,了解到幸福得來不易,一切都要珍惜。”
陳貝兒也鼓勵更多香港人,包括內地的觀眾,真的親身走上這條“無窮之路”:“我們國家現在發展得怎么樣,真的要自己親身去感受,多多交流,才能夠知道。這檔節目只是一個‘開場白’,關于我們國家的發展,農村的變化,希望有更多香港人親自來內地體驗,親自走出自己的‘無窮之路’。
陳貝爾感動中國事跡精選篇4
在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現場,陳貝兒身穿一襲中國紅禮服,盡顯端莊優雅,十分知性。在一首《東方之珠》的配樂中,她登上了授獎臺,從兩位紅領巾少年的手中接過獎杯,眼眶濕潤。
臺上,當被央視主持人敬一丹問到,在拍攝紀錄片之前,對“無窮之路”這個話題有什么好奇時,陳貝兒坦言,作為傳媒人,自己還是有一些好奇心的。“我們要用我們的鏡頭,實實在在地記錄,他們的生活是如何,要全方位地拍下來,來告訴我們香港的觀眾,以及海內外的觀眾。”
這個名叫陳貝兒的香港媒體人,在帶領團隊拍攝紀錄片《無窮之路》,反映全國脫貧攻堅題材的紀錄片時,付出了汗水,品嘗了艱辛。在拍攝過程中,她帶領團隊攀爬天梯上懸崖村,克服恐懼,體驗江溜索,也曾一度因高原反應緊急住院。
“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頒獎典禮上,這是白巖松為陳貝兒念的頒獎詞,一字一句,感人至深。
陳貝爾感動中國事跡精選篇5
天梯和溜索。沒有親身體驗過是不會深切地體會到當地民眾生活的艱辛和不容易的。去懸崖村的必經之路,是用鋼管搭建的天梯,有2556級。不要說叫你親自去攀爬,只是看看圖片你也會嚇得兩腿發軟。更不要說爬上去之后還要下來,正所謂“上山容易下山難”,下來時更困難,特別是對有恐高癥的陳貝兒來說。但陳貝兒做到了,她克服了心理和體能上的困難,親自上下了懸崖村的天梯,前后花了十多小時,目的是體驗一下當地村民的不容易。如果沒有真誠的心,就讓無人機去拍便可以了,何必辛苦自己呢?
拍攝乘溜索過怒江那一節,隔著屏幕都可以感受到陳貝兒是極其害怕的,剛開始的時候連眼睛都不敢睜開。但本著對拍攝的真誠,她還是咬緊牙關堅持完成了拍攝。
陳貝兒對祖國也充滿著真誠。《無窮之路》的播出,讓香港觀眾有了更多的了解祖國的途徑和機會。在TVB制作的英文版《無窮之路》中,陳貝兒親自作英文旁白配音,目的是希望能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真實的中國。
陳貝爾感動中國事跡精選篇6
用心的制作、感人的故事,無論在內陸還是香港,都能打動人心,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我們同屬一個國家,有著共同的根脈,血濃于水,能真正找到共鳴,生發出同為中國人的自豪感。
《無窮之路》的拍攝過程中,陳貝兒經歷過不少磨煉,在爬天梯時碰撞導致膝蓋瘀傷,在“世界高城”理塘因為高原反應進了醫院...但她依然非常專業地完成了拍攝。
從主持《東張西望》這樣的娛樂節目,到拍攝《無窮之路》這樣的紀錄片,陳貝兒一直保持著初心,想要透過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再透過鏡頭把世界的模樣告訴觀眾。“做這份工作我一直都很開心,它讓我覺得無論多辛苦都是值得的。”
因為這份初心,陳貝兒隨著攝制團隊攀山越嶺、穿州過省,無論去到海拔1500米之上——又稱“懸崖村”的阿土列爾村,還是溜過奔騰洶涌的云南怒江,她都親自上陣,拿著一根自拍桿,爬天梯、坐溜索,帶著觀眾上天下地。
《無窮之路》的特別之處在于,在講述國家脫貧政策之余,更“接地氣”地呈現了許多人文風情。陳貝兒認為,無論你來自城市還是農村,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最能體現一個地方的改變,也是最能引起人共鳴的。“我們每一天都要生活,從生活出發,才是最能打動人心的。”
陳貝爾感動中國事跡精選篇7
陳貝兒在傳媒行業工作近20年。2021年5月,陳貝兒和團隊為拍攝脫貧攻堅紀錄片《無窮之路》,跨越內地14個曾經處于深度貧困的地區進行采訪、拍攝,拉近了內地和香港同胞的心靈距離。
在拍攝紀錄片《無窮之路》之前,陳貝兒曾經看到許多西方媒體對中國脫貧成功的質疑,為此她產生了給外界還原真相的想法。陳貝兒認為,自己作為一個媒體人,決不能只看人家的報道就信以為真,自己必須要親身去看、去聽,去記錄最真實的扶貧成果。
2021年春天,陳貝兒和攝制組的同伴們來到內地,帶著滿腹疑問,他們踏上了一條“無窮之路”。在深入采訪拍攝過程中,陳貝兒與當地扶貧干部等人促膝談心,傾聽他們心底的聲音,感受內地脫貧攻堅的成果和人們以拼搏造就的幸福生活。
自2021年播出后,由這段在旅途中拍攝和制作的紀錄片《無窮之路》廣受好評,豆瓣評分高達9.5分,被網友稱贊為2021年紀錄片的“天花板”。用心的制作、感人的故事,無論在內地還是香港,都可以被稱得上是打動人心的佳作,不少香港年輕人看過后都表示“深為震撼”,他們更深入地了解到國家的巨大轉變,生發出同為中國人的自豪感。
其實,在真正開始拍攝后,陳貝兒才發現,脫貧地區的艱辛是她未嘗預料到的。為了拍攝懸崖村易地扶貧搬遷,陳貝兒兩次攀爬天梯上懸崖村,來回共一萬多級,每次花費十幾個小時,累得腿疼腳軟不說,有恐高癥的她身體曾一度抖到不行,但她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