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發知播”感動中國事跡
事跡具有概括標明先進事跡的主要內容或材料的用途;你是否在尋找““銀發知播”感動中國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銀發知播”感動中國事跡簡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銀發知播”感動中國事跡簡介
“春蠶不老,夕陽正紅。沒有墻壁的教室,不設門檻的大學。白發人創造的流量,匯聚成真正的能量。知播,知播,傳播知識與文化,始終是你們執著的方向。”日前,在“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上,一個平均年齡77歲的短視頻博主群體榮獲集體獎。這個群體由13位老院士、老教授,中小學老教師組成,他們退休后轉戰互聯網,把短視頻變成科普課堂,將拼音、電工、天文、物理、文學等知識與技能傳授給大眾,大家稱他們為“銀發知播”。
“銀發知播”的出圈,感動了無數人。人們贊嘆他們不懼年高,在洶涌的數字浪潮中主動擁抱新技術,在互聯網平臺發光發熱。87歲的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是首位在短視頻平臺開設主體賬號的院士。這位騎自行車的“80后追風少年”,在視頻里用時新的話語方式,講解中國探索海洋的故事;一頭利落的花白頭發,一件樸素的攝影馬甲,73歲的同濟大學退休教授吳於人,打出“不刷題”的“旗號”,在直播間里科普物理常識、演示趣味物理實驗……這些白發蒼蒼的“院士爺爺”“科學姥姥”的出圈讓我們看到,短視頻行業正在悄然發生著一些變化。
打開短視頻,我們會發現“銀發網紅”并不鮮見。這些老年人一改人們腦海中的刻板印象,利用自己的人生閱歷、生活經驗、學識特長等在短視頻平臺上大顯身手。有的秀口才、秀學識、秀廚藝,有的教人養生、穿搭,還有的記錄自己的旅行……“銀發網紅”中還有不少來自農村。這些質樸、善良、勤勞的大爺大娘,短視頻把他們拉到網絡社會舞臺的“聚光燈”下。他們在短視頻中記錄自己的鄉村生活、推介鄉村美景、展示非遺技藝等,他們的出現讓人們更加關注鄉村振興的進程。
老年人自身的獨特價值填補了互聯網社會的空白,“銀發網紅”以其健康樂觀的生活態度影響著網絡社會和互聯網文化圈層。“銀發知播”“銀發網紅”正在成為互聯網文化的重要力量,他們用自己的風格改善、凈化著網絡環境。
短視頻在誕生之初,以強大的情緒調動能力,低門檻、低成本的準入模式和碎片化瀏覽等“大眾友好”特性,受到青睞。為了迎合淺層次的精神快感和“短平快”的信息獲取需求,那段時期各平臺的內容大多以吃播、生活段子、歌舞表演為主,泛娛樂的特點鮮明。之后,在“短視頻引流+直播變現”、短視頻營銷、網紅經濟等商業模式之下,一些博主為了盈利不擇手段,使出了靠感官刺激、炫富消費、獵奇行為等“出奇制勝”的“招術”,短視頻行業一度出現低俗、媚俗的亂象。
隨著用戶需求趨于理性,大家希望從短視頻中獲取更多實用的知識、資訊、觀點和技能。面對受眾消費升級的需求,各大平臺紛紛加強知識內容布局,相繼推出泛知識類板塊,涵蓋人文社科、自然科學等專業領域,也包含美食、時尚、健身、養生、育兒等生活類內容。一些專業機構、媒體紛紛投身于泛知識類短視頻的內容生產,一些學有專長的博主通過可視化的呈現方式和通俗有趣的講述,給知識插上翅膀,讓受眾在碎片化的時間中不僅能娛樂,還能學習。
物理爺爺王廣杰“銀發知播”感動中國
王廣杰曾是濟寧市一所職業中學的電工課教師,1996年退休。2020年,王廣杰老人突然萌生了直播、拍科普短視頻的想法,于是他將自家陽臺改造成了直播間,每天晚上7點半到9點,王廣杰會在這里為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講授物理課。
因為板書漂亮、講解通俗易懂,王廣杰老人每天一個半小時的課,能夠吸引數十萬人觀看,也讓很多網友愛上電學,持續“追更”。目前,王廣杰老人已經積攢了80萬粉絲。
“我和這些先進人物同框,是沒想到的事,跟他們比起來還差的很遠,馬上就想到我應該向他們學習 。”王廣杰老人表示,這個獎項是壓力也是動力,接下來,他將與時俱進,繼續努力,對社會做出一點應有的貢獻。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銀發知播”頒獎辭
“春蠶不老,夕陽正紅,
沒有墻壁的教室,不設門檻的大學,
白發人創造的流量,
匯聚成真正的能量,
知播,知播,
傳播知識與文化,
始終是你們執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