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發知播”群體感動中國事跡
3月4日,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揭曉;其中“銀發知播”群體的故事感動著大家;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銀發知播”群體感動中國事跡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銀發知播”群體感動中國事跡(篇1)
3 ? 4 ?晚,感動中國 2022 年度?物揭曉, “銀發知播”群體與錢七?,鄧?嵐等被評為感動中國 2022 年度?物。13 位“銀發知播”中,有中國科學院院?、中國 科技館研究院副館?,有分享物理趣味實驗的江蘇常州退休物理教師唐守平,有堅持直播教拼?的安徽退休語??師楊維云等銀發教師……他們或許已經遠離三尺講臺,但他們?不滅的教育熱情,堅持在短視頻平臺上創作和傳授知識。
隨著互聯?的?速發展,在?對“數字鴻溝”的同時,有這么?群?年?借助短視頻,輸出有趣準確的科普內容和??智慧,形成?股濃厚的科普?量 、學習?量 。這樣的?動局?,正可謂是“華發與?絲共勉,春華與秋實交輝”。正如感動中國頒獎詞所說,“春蠶不?,夕陽正紅,沒有墻壁的教室不設?檻的?學,?發?創造的流量 ,匯聚成真正的能量 ,知播,知播,傳播知識與?化,始終是你們執著的?向。”“銀發知播”之所以能感動中國,就在于他們以追趕潮流的姿態、事必親躬的認真、化繁為簡的講解,??動收獲感動,踐?知識科普的初?。這也告訴我們,要更多地關注中?年群體,幫助他們擺脫電?困境,使其實現?有所為、?有所樂,更好地參與社會?活,將其獨有的魅?與智慧傳播給更多年輕?。
未來一定會有更多的有知識、有?化、有智慧的??,成為匯聚美好流年和正能量的“銀發?年”,在更多領域?動演繹時光不?的傳說。
“銀發知播”群體感動中國事跡(篇2)
這份選擇源于他們對所從事領域的熱愛和熱情,以及對薪火相傳的殷切期待;源于他們對拓展知識傳播廣度和深度的追求,以及在與網友交流互動中收獲的價值感;源于他們對人生的高標準期待,即使步入晚年,依舊不虛度、不茍且。
“春蠶不老,夕陽正紅。沒有墻壁的教室,不設門檻的大學。白發人創造的流量,匯聚成真正的能量。知播,知播,傳播知識與文化,始終是你們執著的方向。”據央視報道,3月4日,“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揭曉,集體獎花落13位“銀發知播”。他們平均年齡77歲,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館原館長,還有大學教授和中小學老師。天文、物理、文學、美學……借助短視頻與直播,他們將畢生所學授以他人,用日復一日的耐心播下知識的種子。
雖已高齡,卻玩轉網絡;白發飄飄,卻依然很潮——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每次在短視頻平臺做探月知識直播都有上百萬人觀看;海洋地質學家汪品先用大白話科普海洋知識;古代文學專業教授戴建業通過短視頻講授古詩詞,深入淺出、幽默風趣的風格吸引了770多萬粉絲;退休物理學教授吳於人和十多位博士生在短視頻平臺科普物理常識、演示趣味物理實驗,吳教授被網友稱為“科學姥姥”;退休教師王廣杰每晚直播90分鐘,為“網友粉絲家人們”上電工課;有著50年教齡的語文教師楊維云兩年間在直播間里為數萬名成年人提供零基礎拼音識字課程……
沒有濾鏡美顏,沒有叫賣求打賞,“銀發知播”群體用精心的設計和精彩的講述,匯成了短視頻直播界的一股清流。“感動中國”獲獎信息推文下面,網友們贊嘆“這群爺爺奶奶真酷”“這才是最值得追的up主們”,字里行間不乏對“銀發知播”何以令人感動的生動詮釋——人們感動于職業生涯已畫上句號的老人未被數字鴻溝嚇退,而是主動擁抱新技術,為知識傳播插上互聯網的翅膀;感動于有這樣一群人退而不休,發揮余熱,為社會繼續貢獻價值;感動于在扎實功底和豐富閱歷的加持下,“銀發知播”們的課堂有著非比尋常的魅力和感染力;感動于這一群體不求利益、不問回報,一門心思將傳授知識進行到底的無私與熱忱。
進入晚年的“銀發知播”們為何孜孜不倦地“工作在別處”,他們有著怎樣的初衷,這引起很多人的思考。
這份選擇源于他們對所從事領域的熱愛和熱情,以及對薪火相傳的殷切期待。在直播中能一口氣講兩個半小時的探月工程老專家歐陽自遠看來,“讓更多的人保持一顆熱愛科學的心,才能激發科學事業的無限活力”。
這份選擇源于他們對拓展知識傳播廣度和深度的追求,以及在與網友交流互動中收獲的價值感。很多不識字的農村女性在語文教師楊維云直播間學習認字后,生活有了很大改變。科普海洋知識的汪品先教授喜歡看網友的評論,“那些話語意味著觀眾和科學家在產生共振,對科學家是一種鼓勵”。
這份選擇源于他們對人生的高標準期待,即使步入晚年,依舊不虛度、不茍且,努力實現老有所值、老有所樂。在“感動中國”名單揭曉當晚,“銀發知播”中的幾位老師仍在堅持上直播課。守著“一人一黑板一教棍”的楊維云表示,“只要有一個人聽,都會堅持講下去”。
讀懂“銀發知播”的內心,我們或許會明白,他們身上比傳授知識本身更令人感動的,是他們的人格魅力與精神力量。經年之后,網友們或許會淡忘在直播間里學過的知識,但爺爺奶奶們的那份執著和自信、積極和熱情,應該不會被時光輕易抹去。
“銀發知播”群體感動中國事跡(篇3)
“春蠶不老,夕陽正紅。沒有墻壁的教室,不設門檻的大學。白發人創造的流量,匯聚成真正的能量。知播,知播,傳播知識與文化,始終是你們執著的方向。”《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銀發知播”的頒獎詞這樣寫道。
這一群人平均年齡77歲,他們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歐陽自遠、舒德干、褚君浩、蒲慕明、鄭緯民,大學教授吳於人、戴建業、柳冠中,中小學老教師王廣杰、楊維云、唐守平,還有中國科技館研究院副館長王渝生。
其中有6位老師開設了抖音賬號,有4位曾在抖音分享知識。
從中科院院士到小城里的中學老師,借助短視頻與直播,他們打破了知識在物理和時空的邊界,讓每個愛學習的人都有平等接觸優質資源的機會。
“銀發知播”群體感動中國事跡(篇4)
“銀發知播”的出圈,感動了無數人。人們贊嘆他們不懼年高,在洶涌的數字浪潮中主動擁抱新技術,在互聯網平臺發光發熱。87歲的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是首位在短視頻平臺開設主體賬號的院士。這位騎自行車的“80后追風少年”,在視頻里用時新的話語方式,講解中國探索海洋的故事;一頭利落的花白頭發,一件樸素的攝影馬甲,73歲的同濟大學退休教授吳於人,打出“不刷題”的“旗號”,在直播間里科普物理常識、演示趣味物理實驗……這些白發蒼蒼的“院士爺爺”“科學姥姥”的出圈讓我們看到,短視頻行業正在悄然發生著一些變化。
在人們的傳統認知中,老年人不再承擔重要的生產力角色,他們從社會關系中逐漸退場,也似乎與互聯網、短視頻這類新潮的玩意兒無緣了。然而近年來,得益于我國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改造的持續推進,老年群體上網、用網的需求活力不斷被激發。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67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5.6%。其中,5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占比提升至30.8%。老年群體加速融入網絡社會,成為移動活躍網民重要增量來源。“銀發”一族不僅成為互聯網的使用者,他們還利用互聯網,成為內容創造者。
打開短視頻,我們會發現“銀發網紅”并不鮮見。這些老年人一改人們腦海中的刻板印象,利用自己的人生閱歷、生活經驗、學識特長等在短視頻平臺上大顯身手。有的秀口才、秀學識、秀廚藝,有的教人養生、穿搭,還有的記錄自己的旅行……“銀發網紅”中還有不少來自農村。這些質樸、善良、勤勞的大爺大娘,短視頻把他們拉到網絡社會舞臺的“聚光燈”下。他們在短視頻中記錄自己的鄉村生活、推介鄉村美景、展示非遺技藝等,他們的出現讓人們更加關注鄉村振興的進程。
老年人自身的獨特價值填補了互聯網社會的空白,“銀發網紅”以其健康樂觀的生活態度影響著網絡社會和互聯網文化圈層。“銀發知播”“銀發網紅”正在成為互聯網文化的重要力量,他們用自己的風格改善、凈化著網絡環境。
短視頻在誕生之初,以強大的情緒調動能力,低門檻、低成本的準入模式和碎片化瀏覽等“大眾友好”特性,受到青睞。為了迎合淺層次的精神快感和“短平快”的信息獲取需求,那段時期各平臺的內容大多以吃播、生活段子、歌舞表演為主,泛娛樂的特點鮮明。之后,在“短視頻引流+直播變現”、短視頻營銷、網紅經濟等商業模式之下,一些博主為了盈利不擇手段,使出了靠感官刺激、炫富消費、獵奇行為等“出奇制勝”的“招術”,短視頻行業一度出現低俗、媚俗的亂象。
隨著用戶需求趨于理性,大家希望從短視頻中獲取更多實用的知識、資訊、觀點和技能。面對受眾消費升級的需求,各大平臺紛紛加強知識內容布局,相繼推出泛知識類板塊,涵蓋人文社科、自然科學等專業領域,也包含美食、時尚、健身、養生、育兒等生活類內容。一些專業機構、媒體紛紛投身于泛知識類短視頻的內容生產,一些學有專長的博主通過可視化的呈現方式和通俗有趣的講述,給知識插上翅膀,讓受眾在碎片化的時間中不僅能娛樂,還能學習。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戴建業在短視頻平臺上講古典文學,比如他講“又幽默、又豁達、又善良”“人見人愛”的蘇東坡,獲得超過27萬人次的點贊,8000余條評論中大多是對蘇東坡其人、其詩的探討,粉絲們在評論區開起了“研討會”。而“不刷題的吳姥姥”通過實驗講述角動量守恒,評論區里9000多條評論,全是關于“角動量守恒”,有提問、有解答,儼然是一個物理課堂。知播與平臺、博主與粉絲雙向奔赴,完成一次知識或者觀點的傳遞。用戶黏性強,粉絲活躍度高,是泛知識類短視頻的突出特點。應該說,這就是知識傳播應該有的樣子。
不只是專家教授,不只是“銀發知播”,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行業的行家里手,都可以成為泛知識類短視頻生產者:經濟學家講如何防范金融騙局,社會學者科普如何面對戀愛婚姻中的親密關系,果園主講如何管理果園,寶媽們分享育兒心得……短視頻的內容生態不斷延展,新聞、影視、生活、美食、教育、旅游、情感等內容樣態不斷豐富。
對高品質知識視頻的需求,既是用戶的需要,也是行業升級的需要,更是平臺做大做強的需要。近年來,各平臺都把深耕泛知識類內容生態作為平臺建設的重要舉措。目前,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超過10億,這說明短視頻已經深刻而全面地融入用戶生活、嵌入社會日常。所以,保證內容的健康、豐富、高品質,是短視頻行業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
如今,大眾消費已經從生存型消費轉向發展型消費,人們的精神需求和審美品位也在不斷提升。“銀發知播”這樣的優質資源入駐平臺,著力耕耘高品質內容,可以進一步優化網絡文藝生態,讓科學知識得以更廣泛普及,讓正向價值得以有效傳達。
“銀發知播”群體感動中國事跡(篇5)
作為“銀發知播”群體的一員,獲得“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集體獎項,我很感慨,這說明大家對科普越來越重視了。
我做科普是從海洋開始的。20世紀80至90年代,我每年都在上海__上呼吁重視海洋,號召大家加強海洋意識。也是在那些年,少兒科普讀物《十萬個為什么》紀念出版50周年,我公開批評這套叢書缺少關于海洋的內容,相關方很重視,會后不久,我就受命主編叢書的“海洋卷”,推出后大受歡迎。從此,我逐漸走上了少兒科普這條路。
我在同濟大學任教半個世紀,深感高等教育文科和理科脫節是創新教育的“癌細胞”。所以,我于2021年開了一門《科學與文化》課,告訴同學們科學不光是有用的,更是有趣的,科技創新的源頭往往就是好奇心。沒想到,這門課“一炮而紅”,在網上看直播的居然有好幾萬人。后來,我把一些課程內容放進了短視頻,引來了上百萬粉絲的關注。
我一直認為,科學家不能總待在象牙塔里,科學不能變成少數人的“自娛自樂”。如今,科普的手段渠道越來越多,科學家應該抓住機會,讓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無縫”對接,讓整個社會都對科學感興趣。科普其實也是科學家在向社會做匯報,讓老百姓知道你做了什么事情、做的事情有什么用。科學家能夠把自己的科學研究普及給大眾,那說明科學家自己也融會貫通了。前幾年,我主持的“南海深部”研究大計劃結束時,我的公眾報告題目就叫“南海演義”,大家聽了很感興趣。
科普要與時俱進,采用新技術非常重要。通過短視頻做知識傳播,觀眾的反饋及時且豐富,看了很鼓舞人心。有時講到精彩處,視頻里的彈幕像雪片一樣飛過,喝彩叫好的氛圍讓人很是興奮。
當然,做知播的過程中,我也跟年輕人學習了很多新知識。比如,叫我講“一鍵三連”,我并不懂,只能“鸚鵡學舌”。新技術層出不窮,在青年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相信自己一定能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