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青年人物事跡
事跡具有觸發力大、感染力強的特點;你是否在尋找“感動中國青年人物事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青年人物事跡篇1
今晚,《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等平臺播出。盛典以“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為核心主題,全面展現中國人所經歷的波瀾壯闊的2021年。其中,蘇州籍兩院院士顧誦芬當選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顧誦芬,男,1930年2月出生,江蘇蘇州人,1951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現任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級顧問、中國航空研究院名譽院長。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榮獲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顧誦芬院士是著名的飛機空氣動力學家,是我國高空高速殲擊機的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他主持建立了我國飛機設計體系,主持研制的型號開創了我國自行設計研制殲擊機的歷史,顧誦芬院士先后參與主持了殲教1、殲8和殲8Ⅱ等機型的設計研發,曾任殲8副總設計師、殲8Ⅱ總設計師。由于對殲8系列飛機的重大貢獻,顧誦芬院士被譽為“殲8之父”。1991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顧誦芬父親顧廷龍和母親潘承圭都出身于蘇州名門望族,舊居在望星橋。顧廷龍逝世后,顧誦芬按照父親臨終前“將藏書一部分捐贈母校”的囑托,分兩次從北京專程到蘇州,把父親生前收藏的4000冊(套)珍本、孤本、善本藏書捐贈給蘇州一中。為此,蘇州一中專設“顧廷龍贈書珍藏室”。2019年8月,“清芬可挹:兩院院士顧誦芬”展在蘇州美術館舉辦,展出了顧廷龍、顧誦芬兩代名人的手跡、圖紙手稿、工具儀器等90件實物原件,以及成績單、珍貴照片等66件文獻資料,真實再現了顧誦芬院士從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國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礪行程。
感動中國青年人物事跡篇2
2002—2022《感動中國》陪你走過了20年,感人的故事歷久彌新,感動的力量經久不息,請記住這些平凡卻閃亮的名字。
他們是故事的主人公張順東、李國秀。夫妻二人加起來只有一只手,兩條腿,但他們用殘缺的身體,書寫了世間最美家庭的模樣。他們用辛勤的勞作,把兒女養大成人,他們用堅強的意志,甩掉了貧困帽子,創造了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張順東1974年出生在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他6歲放羊時被高壓電擊傷,失去了右手,雙腳重傷。19歲那年,他認識了鄰村的姑娘李國秀。
1993年,張順東、李國秀喜結連理。莊稼人,有耕種才能有飯吃。兩個人只有一只手,他們有能力、有決心面對以后的生活嗎?
張順東:生活不是說等出來的,是靠干出來的,夫妻同心,黃土才能變成金。
女兒和兒子相繼出生,健康的孩子是安慰,更是這個家庭的希望。李國秀說,別人的孩子用手抱大,而我們的孩子是用雙腳抱大的.。
一雙兒女漸漸長大,原本僅夠填飽肚子的生活,越來越捉襟見肘。
每天天不亮,村里人還在睡夢中,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就開始忙碌了。想讓日子好一點,就要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李國秀練出了繡花的本領貼補家用,他們養殖的雞鴨豬仔也越來越多。
張順東:勤勞奮斗去干活,是一個丈夫應該去做的,更是一個父親應該去做的。
懂事的女兒沒有辜負父母的厚望,考上了師范大學。但同時,張順東原本受傷的兩只腳因為過度勞累而潰爛,不得不先后截肢。命運再次給這個不幸的家庭以沉重打擊。
截肢后的張順東沒有倒下,裝上假肢繼續耕作于田間地頭。夫妻二人更加珍愛對方,你就是我的手,我就是你的腳。
堅強,自信,樂觀的張順東、李國秀,沒有向命運屈服,在困苦中相互扶持,相親相愛。
李國秀:我覺得人再苦再難,不能沒有希望。
在烏龍鎮,張順東夫婦身殘志堅的故事被傳為佳話,只要有需要,村民們都會來搭把手,國家又給報銷了兩萬多元醫藥費。2017年,在國家危房改造資金的扶持下,家里蓋上了新房,年收入逐步提高,張順東家成為村里最早一批脫貧戶。
張順東:汗水不是白流的,總有收獲。
如今,他們的女兒大學畢業,成為一名人民教師,也有了自己的寶寶,四世同堂,盡享天倫。對張順東、李國秀而言,因為加倍努力了,所以倍感幸福。
感動中國青年人物事跡篇3
杜富國出生在革命圣地遵義,家中有四兄妹,他排行老大。四兄妹的名字分別是富國、富佳、富民、富強,這四個名字也包含了一家人的家國情懷。紅色的沃土,淳樸的家風,培養了杜富國扎根心中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
2010年12月,杜富國光榮地成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員。在部隊的大熔爐里,他第一批入黨,并立下了永遠對黨忠誠的錚錚誓言。2015年6月,邊疆掃雷大隊組建,他毫不猶豫地遞交了申請書,他知道掃雷的危險,更忘不了剛到邊境村時見到的八十幾個村民只有七十幾條腿的殘酷現實。但他仍在3年多的時間里,出入雷場1000多次,排除各類爆炸物2400余枚,處置各類險情20多起。盡管,一次次的幸運讓他與死神擦肩而過,但不幸還是降臨了。
2018年10月11日下午,正在執行掃雷任務的杜富國,突然發現一枚加重手榴彈。他急忙對身邊的戰友喊到:“你退后,讓我來!”就在他上前查明情況的時候,爆炸發生了。杜富國的防護服被炸成棉絮狀,兩個手掌被炸飛,雙眼球破裂,大腿根部至面部多處受傷。
面對傷殘的折磨,無盡的傷痛,杜富國沒有絲毫的后悔和黯然,有的只是始終的堅持余堅強。昏迷三天三夜,5次大手術后還不到一個月,杜富國就讓父親扶著他走路。一個半月后,在病床上做起了平板支撐。半年后,就能在跑步機上用13分鐘完成三公里跑。杜富國的堅持,是烙印在靈魂深處的對黨忠誠,是流淌在血脈基因里的紅色傳承。他的堅強,是嘹亮在強軍征程上的沖鋒號角,是新時代革命軍人矢志不渝的時代擔當!
就在杜富國受傷后的一個月,戰友們以手拉手的方式趟過了雷場,把最后一塊掃過的雷場移交給了當地百姓,從此死亡地帶終于變成了一塊和平之地。當初,杜富國和戰友高唱軍歌來到雷區時,鄉親們奔走相告,夾道相迎。現如今得知杜富國轉到重慶治療時,鄉親們眼含熱淚,為英雄送行。因為大家心里清楚,哪個孩子不是爸爸媽媽的心頭肉啊?!但這些戰士為了祖國,為了人民,哪怕犧牲自己的一切,甚至是年輕的生命。
千古風流浪淘盡,生死剎那見英雄!“你退后,讓我來!”六個字鐵骨錚錚,以血肉擋住危險,哪怕自己墜入深淵,無法還給媽媽一個擁抱,無法再見妻子明媚的笑臉……
但耳畔眼際,正有杜富國戰友們手拉著手趟過雷場。你聽,那嘹亮的軍歌,不正是對英雄最好的禮贊嗎?
感動中國青年人物事跡篇4
杜富國,男,1991年生,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興隆鎮太平村人,南部戰區陸軍云南掃雷大隊上士,2010年12月入伍。
他是于2015年6月15日主動申請從原單位加入到臨時組建的掃雷部隊的。2018年他才27歲,當年才剛結婚。
2018年10月11日下午,他們掃雷大隊四隊在云南某雷場進行掃雷作業,作業組長杜富國帶戰士艾巖在一個爆炸物密集的陣地雷場搜排時,發現一個少部分露于地表的彈體,初步判斷是一顆當量大、危險性高的加重手榴彈,且下面可能埋著一個雷窩。杜富國馬上向分隊長報告。接到“查明有無詭計設置”的指令后,他命令艾巖:“你退后,讓我來!”正當他按照作業規程,小心翼翼清除彈體周圍的浮土時,突然彈體發生爆炸,他下意識地倒向艾巖一側。飛來的彈片伴隨著強烈的沖擊波,把杜富國的防護服炸成了棉花狀,也把他炸成了一個血人,他因此失去了雙手和雙眼。而正是由于杜富國這舍生忘死的剎那一擋,兩三米之外的艾巖僅受了皮外傷。
發生爆炸后,杜富國當場昏迷休克、傷情十分嚴重。經過軍地雙方醫護人員近3個小時的共同努力,杜富國術后傷情才得到有效控制,生命體征趨于平穩。但他卻永遠地失去了雙手和雙眼,而同組戰友則在他的保護下安然無恙。
為人民掃除雷患,為戰友血染雷場。這樣無私奉獻的精神真的令人敬佩。
杜富國的先進事跡充分彰顯了忠誠堅定的理想信念,為民奉獻的家國情懷,敢于擔當的進取的精神,直面磨難的剛毅品格,做為當代中學生,我們要向英雄致敬,向英雄學習,大力發揚忠于使命、迎難而上、挺身而出的擔當精神,好好學習,努力向上,用優異的成績來回報社會。
讓我們向杜富國致敬,向每一位甘于犧牲奉獻的英雄致敬!
感動中國青年人物事跡篇5
3日晚,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揭曉,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蘇炳添、中國航天人……致敬向上的力量!學生翟薈說,百歲老人楊振寧至今仍常和學生談物理。他提到,“寧拙毋巧,寧樸毋華”是楊老一生最喜歡的格言,這句話前四字講的是科學精神,后四字說的是人格特征,一直是楊振寧為學、為人所遵從的規范。
記住他們的名字——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吳天一、朱彥夫、中國航天人、蘇炳添、陳貝兒、張順東李國秀夫婦、江夢南。一起見證溫暖,致敬向上的力量!
談到自律,蘇炳添說睡得好訓練狀態也好,“我基本從2014年、2015年開始,就保持著10點睡覺的作息”;教練說下午3點訓練,蘇炳添2點50分之前就會到。成功絕不是偶然!
感動中國青年人物事跡篇6
“就是因為要下暴雨,村里可能會受災,更應該馬上回去”,這是百色扶貧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在回村之前,對父親說過的話。可誰曾想到,這句話,竟成了她對父親說的最后一句話。
黃秀文,北京師范大學法學的碩士;她本來可以選擇留在大城市里,簡簡單單的過著自己的小日子,可是她沒有這么做,而是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回到家鄉,走到了扶貧的第一線,扎根于農村,不怕苦不怕累,愿意從基層做起,從一件件小事做起,幫助當地的人民群眾走出貧困,實現富裕。
她是一個外來者,但與村民打成一片,一起拉家常,一起聊扶貧,慢慢的融入他們的生活,成為了村民們沒有血緣關系的親人;突如其來的災難讓她的生命永遠的定格在了30歲,但是她卻留給了村民們一條脫貧致富的道路,也留給了我們十分珍貴的精神財富,她的事跡告訴我們:新時代的新青年,只要有足夠的`決心,堅忍不拔的毅力,吃苦耐勞的精神,用我們所迸發出來的力量,讓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的肩負著民族復興的重任,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時代將歷史使命交給了我們,我們就應當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把人生志向轉化為我們前進的動力,發揚吃苦耐勞的良好作風,經得住風吹雨打,敢于克服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阻礙,勝不驕,敗不餒,經得起時代對我們的考驗。
黃秀文同志用她的實際行動,告訴了我們什么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反思,去總結;只要我們新時代的青年都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有昂揚不滅的斗志,就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定能讓所有的人民群眾都過上幸福的日子。
感動中國青年人物事跡篇7
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都把黨的事業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在市委宣傳部工作時,她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經常加班加點,“5+2、白加黑”,從不因為節假日或周末而放松工作要求,把工作高質量的完成好。在村里擔任第一書記時,她時刻惦記著貧困群眾的前途發展,舍小家為大家,真正做到了忘我工作,家人患病住院她沒能時時在身邊照顧,村里大小事務卻總能找到她堅毅的身影。她沒能把自己的家人照顧好,卻把村里的貧困群眾照顧的非常周到。她沒能和自己的父親過好父親節,連夜趕回百坭村組織干部群眾開展防汛救災,顧不得風雨交加,在返回百坭村的路上不幸犧牲。
黃文秀同志用生命踐行了要幫助貧苦群眾脫貧的理想抱負。她為家鄉的扶貧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切。正如黃文秀同志的父親所說:“我為有這樣的女兒感到欣慰,她為黨的工作而犧牲,是黨培養了她,她為黨的事業作出貢獻,我為她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