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教師篇
事跡可以起到宣傳典型人物、引導良好風氣的作用;你是否在尋找“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教師篇”?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教師篇(精選篇1)
“扁擔窄窄,挑起山鄉的未來;板凳寬寬,穩住孩子們的心。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秒執鞭上課。艱難斑駁了歲月,風霜刻深了皺紋,有人看到你的滄桑,更多人看到你年輕的心。”這是2019年《感動中國》組委會給張玉滾撰寫的頒獎詞。
扎根深山 點燃希望
2001年師范畢業后,張玉滾原計劃與同學一起去南方打工、闖世界,可在老校長熱切的勸說下,他來到了黑虎廟小學,在山溝里一干就是18個年頭,從最初每月拿30元錢補助,年底再分100斤糧食的民辦教師干起,直到2012年6月,張玉滾才轉為正式在編教師。
由于學校師資力量不足,張玉滾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師,不耽誤一節課,千方百計上好每一節課。數學課上,他運用直觀教學法,和孩子們一起制作鐘表表盤、正方體、長方體等教具;科學課上,他帶領孩子們去野外考察,自己動手做實驗,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興趣。
在張玉滾心中,孩子們上課是天大的事。2013年10月,張玉滾騎摩托車到鎮上,在一個急轉彎處摩托車剎車失靈,撞上一塊大石頭,張玉滾摔暈過去,差點掉下懸崖。在醫院住了沒幾天,他就急著回學校。望著講臺上頭裹紗布的張老師,憨厚樸實的山里娃喊出“老師好”后,禁不住哭成一片。
由于張玉滾和其他老師的執著堅守,黑虎廟小學先后有21名學生考上大學,有的還讀了研究生。
扁擔挑起山鄉未來
2001年至2006年,學校到山外不通車,要想走出大山,得沿著山脊上牛羊踩出的小道,翻越尖頂山,再穿過險峻難行的八里坡,走到最近的鎮需要10多個小時。學習教材、生活用品,樣樣都得從鎮上用扁擔挑回來。張玉滾肩不離擔,擔不離肩,風里來雨里去,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5年間,張玉滾靠著一根扁擔,為孩子們挑來學習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們的希望。
有年冬天特別冷,山里潮氣大,遇冷成冰,本來就難走的八里坡,更加濕滑難行。農歷正月初十凌晨三點多,張玉滾和另一名老師就扛上扁擔出發了。揣幾個涼饃,一步一滑地直到中午才趕到鎮上。向路邊人家討碗熱水吃了涼饃,他倆又趕緊挑著幾十公斤重的教材、作業本往回走。晚上十點多,兩人才走到山頂。汗水在眉間結成了冰碴,肩膀早已磨腫,他倆實在走不動了,就找了個山洞,把書本用油氈包起來,小心翼翼放好。他們背靠背取暖,坐了大半夜。第二天一早往回走,等到了學校,倆人幾乎成了“泥人”。書本卻被裹得嚴嚴實實,打開來干干凈凈,連一點褶皺都沒有。
無怨無悔 大愛如山
黑虎廟小學原來沒有食堂,孩子們都是自己生火做飯,每天煙熏火燎,年齡小的孩子做的飯總是半生不熟,因此張玉滾想到了妻子張會云。架不住張玉滾的甜言蜜語和軟磨硬泡,妻子終于同意來學校給學生們做飯。
2014年5月的一天,張會云在軋面條時出了意外,右手三個手指被機器軋斷,鮮血淋漓,等趕到縣醫院,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落下了殘疾。張玉滾和相濡以沫的妻子用無私堅守和偉大奉獻精神,守護著山村里的孩子們。
為了孩子,張玉滾練就一身過硬的好本領:掂起勺子能做飯,拿起針線能縫紉,課桌椅壞了他來修,校舍破了他來補。學生們有個頭疼腦熱的,他總能第一時間發現,他辦公室的藥箱里常備著感冒發燒藥;有的孩子一時交不上餐費,他就悄悄掏腰包墊上。18年來,每逢雨雪天,他都親自負責接送學生,學生因貧困而面臨失學時,他主動拿出工資墊付學生學費,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資助了300余名兒童。
春去冬來,尖頂山上的麻櫟樹,綠了又黃、黃了又綠,就這樣,為了改變山里孩子的命運,張玉滾一干就是十八年,回顧張玉滾的一生,他就像一顆閃亮的星星,照亮了山區孩子們的求學之路,也照亮了孩子們的心靈之路。
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教師篇(精選篇2)
黃大年突出的貢獻有為中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為深地資源探測和國防安全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而且為國家培養了博士13名、碩士5名,他為了祖國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放棄國外的優厚條件毅然回國,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在為國家的科技事業做貢獻。
黃大年是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知名戰略科學家,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教授主動放棄在英國的科研環境和優厚的生活條件,讓自己的妻子賣掉經營多年得診所一起回到祖國,為祖國的科研貢獻自己的力量,從來沒有計較過任何待遇,用自己的行動完美的詮釋了,當年在畢業紀念冊上寫下的那句“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
黃大年回國之后,帶領著團隊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為中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為深地資源探測和國防安全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回國就和吉林大學簽訂了全職教授合同,他一心想著讓自己的祖國從大國邁向強國,把自己的每一份熱每一點光都用到國家的科技事業上去,他用從國外帶回來的先進技術,為國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測儀器”日夜奮戰,每一分每一秒都未曾浪費過,可以說把所有心血都用在了科研項目上。
黃大年教授為了彌補在國外的20年時間,可以說分秒必爭,常常是對家人心懷愧疚,因為實在是沒有時間陪伴他們。而同時黃大年教授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他帶領的科技團隊,研制成功了我國第一臺萬米科學鉆——地殼一號,提高了我國深部探測儀器的制造能力,而黃大年教授在因癌癥住院期間還在為自己的學生答疑解難,他用生命為“愛國”兩個字寫下了完美的答案!
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教師篇(精選篇3)
組委會頒獎詞:
你跋涉了許多路,總是圍繞著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給孩子們的都是甜。堅守才有希望,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絢爛了兩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辮。
先進事跡:
支月英,女,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澡下鎮白洋教學點教師。1980年,江西省奉新縣邊遠山村教師奇缺,時年只有十九歲的南昌市進賢縣姑娘支月英不顧家人反對,遠離家鄉,只身來到離家兩百多公里,離鄉鎮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學,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師。36年來支月英堅守在偏遠的山村講臺,從“支姐姐”到“支媽媽”,教育了大山深處的兩代人。
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教師篇(精選篇4)
組委會頒獎詞:
你們走過半個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駐足。你們要開一扇窗,讓孩子發現新的世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夕陽最美,晚照情濃。信念比生命還重要的一代,請接受我們的敬禮!
先進事跡: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孫麗娜曾是一名高級教師,退休后奔赴貴州偏遠山區支教。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婦朱敏才、孫麗娜并沒有選擇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來到貴州偏遠山區義務支教。
他們將義務支教作為新生活的支點,也是圓了自己未圓的夢--1965年從貴州大學英語系畢業時,朱敏才填寫的志愿是到貴州山區當一名英語老師,而國家的統一分配讓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來是小學教師的孫麗娜,因為跟隨丈夫常駐外國使館而不得不放棄心愛的工作,她總覺得當老師還沒當夠。
把光鮮靚麗的西裝和禮服留在北京,背上簡單的行囊,他們來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個孩子,在他們之前,這兒只有一名代課老師。
盡管做好了吃苦的準備,但條件之艱苦還是超出了他們的預料。他們的臥室跟男廁所共用一面墻,夏天臭氣熏天,孫麗娜晚上要戴著兩層口罩才能睡覺。高原強烈的紫外線照射讓孫麗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視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暫停綜合征等危險疾病,山區濕冷的氣候又讓他得上了風濕病。這里缺醫少藥,朱敏才干脆硬扛著。為省下錢購買教學器材和孩子的學習用品,那條大窟窿連著小窟窿的秋褲,他們都不舍得扔,縫縫補補接著穿。
這些年,夫婦倆行了上萬公里,支教了5所鄉村小學,不僅為學校新開設了外語、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還募集善款350多萬元,為孩子們建了電腦教室和學生食堂。偏遠的山寨因為他們的出現而看到了希望,他們也因為孩子們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滿足,“整個寨子都飄著他們朗讀的讀書聲,那聲音太美了。”
2014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貴州山區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孫麗娜一起,接受“最美鄉村教師”的頒獎。談起未來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還能動,就在那里教下去”。但讓孫麗娜沒有想到的是,僅僅一個月之后,丈夫就因突發腦溢血被送進了遵義縣人民醫院。突然見不到朝夕相處的朱老師了,孩子們總是問:“朱老師什么時候回來呀?朱老師您快點好起來吧!”
穿一件充滿生機的綠色上裝,孫麗娜來到“感動中國”的舞臺,含淚接過屬于他們夫婦倆的榮譽。她帶來了丈夫的近況:“他右半邊還沒有知覺,但神智開始清醒,可以連著說兩三個字了。”回到孩子們中間,這是朱敏才最大的心愿。
當朱敏才、孫麗娜夫婦將大愛灑向山間的時候,江蘇江陰的村鎮和河南鄭州的隴海大院同樣因為超越親情的大愛而溫暖如春。
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教師篇(精選篇5)
組委會頒獎詞:
不想讓鄉親的夢,跌落于山崖。門巴的女兒執意要回到家鄉,堅守在雪山、河流之間。她用一顆心,脈動一群人的心,用一點光,點亮山間更多的燈火。
先進事跡:
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區墨脫縣幫辛鄉小學的一名教師。2000年,格桑德吉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畢業之后她并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選擇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為了讓雅魯藏布江邊、喜馬拉雅山腳下的門巴族孩子有學上,格桑德吉放棄拉薩的工作,主動申請到山鄉小學教學。
墨脫縣幫辛鄉,因常年泥石流、山體滑坡,是墨脫最后一個通公路的鄉。為了勸學,格桑德吉天黑走懸崖、在滿是泥石流、山體滑坡的道路上頻繁往返;為了孩子們不停課,別村缺老師時她不顧六個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為了把學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艱險、大雪封山時,格桑德吉過冰河、溜鐵索,把四個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學生們平安送到父母的身邊。
這些年來,為了教好孩子們,格桑德吉將自己的女兒央珍從兩歲時一直寄養在拉薩的爺爺家,當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薩的時候,女兒已經不認識她了。2013年,時逢格桑德吉榮獲“最美鄉村教師”,節目組特地邀請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兒來到北京。同時,這也是格桑德吉與女兒的第五次見面。
十三年來,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門巴族孩子從最初失學率30%,變成到今天入學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學、20多名考上大專、中專,而她自己的女兒卻留在了拉薩,一年才能見一次。村民們親切地稱她為門巴族的“護夢人”。
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教師篇(精選篇6)
組委會頒獎詞:
別哭,孩子,那是你們人生最美的一課。你們的老師,她失去了雙腿,卻給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們不多,卻讓我們學會了許多。都說人生沒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對那一刻,這也是她不變的選擇。
先進事跡:
張麗莉,女,28歲。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學初三(3)班班主任。張麗莉出生在一個教育世家,2006年,她從哈爾濱師范大學畢業后,分配到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學任教。
2012年5月8日,放學時分,張麗莉在路旁疏導學生。一輛停在路旁的客車,因駕駛員誤碰操縱桿失控,撞向學生,危急時刻,張麗莉向前一撲,將車前的學生用力推到一邊,自己卻被撞倒了。
車輪從張麗莉的大腿輾壓過去,肉都翻卷起來,路面滿是鮮血,慘不忍睹。被軋傷后她有時清醒有時昏迷,在送醫院的途中,還對大家說:要先救學生。昏迷多天后,張麗莉醒來的第一句話是:“那幾個孩子沒事吧!”
經過搶救,張麗莉被迫高位截肢。她的親人和醫護人員都不敢想象她知道真相的后果會是怎樣,但張麗莉很快接受了事實,還反過來安慰父親說:“當時車禍的場景我還記得,很幸運,如果車輪從我的頭碾過去,你們就看不到我了,我救了學生,也保住了命,今后一定會幸福的。”
有人問張麗莉,“你后悔嗎?”她回答:“不后悔。這樣做是我的本能。我已經28歲了,我已和父母度過28年的快樂時光。那些孩子還小,他們的快樂人生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