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人航天人物事跡感動中國
中國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始終激勵起國人的民族自豪感;載人航天人物事跡感動中國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載人航天人物事跡感動中國(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載人航天人物事跡感動中國(精選篇1)
景海鵬,山西省運城人,黨員,碩士學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少將軍銜。曾任空軍某師團司令部領航主任,安全飛行120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曾執行過神舟七號和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此次入選神舟十一號飛行乘組,是他第三次太空飛行,也是我國唯一一位三次進入太空的航天員。這一次,他將在太空度過自己50歲生日。
如果我說,從小我就夢想當航天員,那一定是騙你的。那時候,我根本就不知道還有航天員這種職業。我是在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大大小小的夢想之后,才有了當航天員的夢想,才有了飛天的夢想。
你或許不相信,我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做夢都想成為學校籃球隊的正式隊員。但因為我個子矮,總是上不了場,只能在底下坐冷板凳,給正式隊員拎包。那時候心里委屈極了,回到家就蒙在床單里哭。但哭有什么用?不服輸就得練。我從鄰居家借來一個癟了的籃球,在自家土墻上用粉筆畫了一個籃筐,然后每天放學就對著那個“籃筐”投球,晚上也接著練。終于,在一次關鍵比賽中的最后時刻,隊里主力受傷下場,輪到我替補上場。我迅速扭轉落后7分的局勢,還在最后時刻投出一記壓哨2分球,為我們隊贏得至關重要的勝利。這之后,我就成為籃球場上永遠的主力。
有一個情景始終銘刻在我的腦海,多少年都揮之不去。那天,我拎著那種帶著橡皮蓋子的鹽水瓶去供銷社打醬油。供銷社有個阿姨邊打醬油邊打量我:你不是那個“海鷗五號”嗎?當時我一下子沒反應過來,但很快明白她說的是前幾天公社組織的一場球賽。那天我穿著父親買的運動背心,前面圖像是海鷗,后背印著大大的“5號”。一開始上場沒人注意你一個小個子,但接連幾個漂亮的投球一下子把大伙的目光都吸引過來了……沒想到這個阿姨記住了我這個“海鷗五號”,從此“海鷗五號”就叫開了。打完醬油,我掏錢的時候,阿姨連忙說:球打得好,不要錢了!那一刻,應該是我人生一個巨大轉折。夢想成真的感覺,原來這么好!不是為省一毛錢兩毛錢,這是我人生得到的第一次獎勵。那一刻讓我認識到,為了夢想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有時候一句話足以點燃一個夢想。一個夢想實現了,必須有下一個夢想,否則人就會垮掉。就像人在太空,身體會失重。回到地面,如果沒有夢想,靈魂就會“失重”。所以“神七”飛天回來,我就有了“神九”飛天的夢想,“神九”回來之后,因為“神十”隔得太近,我就把夢想的目標定在“神十一”。始終有夢,讓我腳踏實地。
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情值得我們用生命去置換。
我的職業是航天員,航天員的使命是時刻準備執行飛天任務,并不是完成一次壯舉就可以了。國家花了那么高的代價培養我們,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只有時刻準備祖國挑選,時刻準備去飛,才是對國家最好的回報。
我為什么對小時候打籃球的事印象這么深?我人生的底色其實在那時候就開始涂了。打籃球讓我明白一個道理:身高不占優勢、其他不占優勢,你憑什么?你必須有個絕活。絕活從哪里來?時刻準備。寧可備而不用,也不能用而不備。我這一年時間,幾乎沒有出過航天城,幾乎沒有雙休日,每天晚上12點之前幾乎沒有睡過……
載人航天人物事跡感動中國(精選篇2)
北京時間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隨著一聲巨響,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在三位航天員中,有一位女性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王亞平。至今,我的眼前仍時不時的浮現出她出發前的畫面。在送行人群自發唱起的國歌聲中,王亞平的眼里泛著淚花,而她的女兒不停的喊著“媽媽,媽媽……”
王亞平出生在山東煙臺一個美麗的小山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她從小要強、好學,不僅學習好,體育也棒,尤其擅長長跑。17歲高考那年,她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報名參加了女飛行員的選拔,沒想到順利通過體檢,并收到飛行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幸運地成為了全國第七批37名“女飛”中的一員。從此她與飛行和藍天結下了不解之緣。
空軍飛行學院的生活是艱苦的,入校第一天,她就被迫剪去長發,來不及悲傷,就投入到了緊張的理論學習及艱苦的軍訓中。那時候,面對枯燥的理論及高強度訓練,好強的她始終咬緊牙關。拉練、跳傘、游泳等特訓科項目更是不甘落后,能爭第一不做第二。特別苦時她也曾偷偷哭過,但不服輸的她總是擦干眼淚,又繼續訓練。兩年后,她順利地進入哈爾濱第一飛行學院,開始了真正的飛行生涯。
第一次在教員帶領下飛上藍天,當穿過潔白的云朵,俯瞰祖國大好河山的那一刻,她才真正體會到了作為一名女飛行員的自豪和驕傲。盡管不能像其他女孩一樣穿漂亮衣服,沒有充足時間打扮自己,可作為飛行員,這種暢游藍天的感覺,別的女孩永遠也體會不到。
2009年5月,通過層層嚴格選拔,她成為我國首批女航天員。她十分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機會,努力投入訓練。剛開始,由于一直沒能突破超重訓練二級,身體極限難以承受。她急得不行,一面向航天員中“老大哥”們討教,一面加班加點增強心血管和肌肉練習。努力沒有白費,第二年她的成績就達到了一級。
回顧十幾年飛行生涯,王亞平笑著說:“人生就像一場長跑,我在飛行這跑道上,有困難,有險阻,但這里的風景也獨一無二。我會繼續飛下去,因為只有堅持下去,才知道哪一站的風景是最美麗的。”
輝煌的背后,是堅持不懈努力與數不清的艱苦訓練。為了圓航天員的飛天夢,她背著200公斤的水下訓練服,連續在水下工作好幾個小時。有時候,她手腳都不聽使喚,連夾筷子的力氣都沒有了。盡管如此,王亞平也從來沒有退縮過一步。她立志要成為一名飛出地球的航天員。她相信自己有朝一日會穿上宇航服,成為遨游太空的首位中國女航天員。鮮為人知的是,王亞平在成為航天員之前,曾經是軍隊中的運輸飛行員。2008年汶川地震中,王亞平開著軍機救災。此外,她還參加過多次重大任務。2010年5月,王亞平成為中國第二批航天員。2013年6月,王亞平與聶海勝、張曉光乘“神舟十號”進入太空執行任務。2019年12月,王亞平入選“神舟十三號”任務乘組。2021年10月,王亞平與翟志剛、葉光富乘坐“神舟十三號”進入空間站。在這11年間,王亞平的生活只有訓練與學習兩件事。她深知,只有通過不斷的努力拼搏,只有每天刻苦訓練,才能每天取得進步,才能距離目標越來越近。王亞平也深知,女性與男性由于生理結構不同,天生在力量方面不如男性,這是制約王亞平飛天的最大阻礙。但通過不斷的訓練,王亞平縮小了與男性航天員的體力差距。
11月7日,王亞平身穿我國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先后從天和核心艙節點艙成功出艙。王亞平成為中國首位執行出艙任務的女航天員。
這次航天員要在太空中生活半年時間,春節要在太空中度過,她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不惜失去和家人的團聚時間,我想說,航天英雄,你真了不起!
載人航天人物事跡感動中國(精選篇3)
航天英雄,你真了不起!
2008年9月26日21時32分,載人飛船神舟七號發射成功,全中國人民都興奮不已。
神七3名航天員中,翟志剛性格最為活潑。翟志剛的家鄉在黑龍江省龍江縣。來自北方廣闊原野的鄉土氣息塑造了他活潑開朗、興趣廣泛的鮮明個性——他愛好書法,一手頗具個人風格的毛筆字被同事們稱為“翟體”。他擅長交誼舞,航天員們辦舞會,他總是滿場飛的那一個。文藝晚會上,模仿趙本山也是他的拿手好戲。他愛生活。兒時貧困的家境讓他懂事很早,從小就會各種農活,鏟草鋤地都是一把好手。成為航天員后,不管訓練有多苦,他連眉頭都不曾皺一下。他還是出了名的孝子。考上飛行學院后,一個月12元的津貼,他只留下兩元,其余全部給母親寄回去。
為圓心中飛天夢,這個來自黑龍江的農家子弟已走過10年艱辛路程。翟志剛與乘組同伴一樣,成為航天員前,翟志剛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優秀的戰斗機飛行員,安全飛行時間達950小時。1998年1月,經過“萬里挑一”的層層選拔,翟志剛成為中國航天員大隊的首批成員。而3次入選飛天梯隊,翟志剛則是14名航天員中唯一的一個。然而,從神五到神六,他兩次都與飛天失之交臂。但是每次落選都不會把失意寫在臉上。在他以后的訓練中他更刻苦,就像是憋著一股勁。一次次挑戰自我、突破極限,翟志剛終于在第三次入選載人航天任務梯隊后,最終登上了飛向太空的“神舟”。
在這次神七的飛行中,翟志剛還在太空中留下了他的足跡。2008年9月27日17時35秒,總計19分鐘35秒的艙外活動中,42歲的航天員翟志剛第一次把中國人的足跡留在了茫茫太空。此時,飛船正以7.8公里/秒的速度在距地球約343公里的太空高速運動。這意味著,翟志剛已太空行走9165公里,由此成為中國“飛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手持鮮艷的五星紅旗,身穿“飛天”艙外航天服,翟志剛鎮定自若。在浩渺的深空美景映襯下,他面對鏡頭向全球億萬觀眾揮手。
28日17時37分,中國“神舟”七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成功著陸。隨后,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安全出艙,中國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
我從翟志剛叔叔那里學到了許多好習慣。我也應該做到尊敬父母、刻苦努力的學習和失敗了不灰心。
載人航天人物事跡感動中國(精選篇4)
長征五號火箭將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核心艙送入太空,長征七號火箭搭載著天舟貨運飛船送去補給,長征二號F火箭將航天員送入太空,長征三號火箭助力北斗導航衛星完成了全球組網……一次次航天發射振奮人心。成功的背后,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航天人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日前,火箭院舉行2021年《感動我們》人物頒獎典禮,表彰一批航天人的先進事跡。
11名個人、2個團隊登上舞臺,接受全場最誠摯的敬意,并通過VCR視頻和現場訪談,帶著大家重溫一個個感人故事、一個個動人瞬間。
他們中,有火箭院抗疫戰線上的“急先鋒”——安全保障部;臨近耄耋之年牽頭編寫火箭院《民品發展史料文集》的退休人員范樹國;耗盡半生守衛火箭質量與安全的緊固件專家劉素云;老年患者的“守護神”高永紅;死守節點、鑄就中國火箭最強“心”的火箭發動機總裝車間原主任吳培軍;精于鉆研、樂于傳承的火箭總裝大師馬利;用瘦弱身軀點亮后輩前進道路的火箭彈道設計專家陳陽;改變半個多世紀的火箭彈性載荷設計方法的青年設計師曾耀祥;跨界探求真諦沖破陰霾、為火箭復飛提供保障的設計師吳浩;攻克世界性難題、為飛行器“穿”上全球領先新型骨骼和外衣的復合材料專家李軍平;用鋼鐵般意志和火熱忠誠、在生命禁區找到成功起點的型號調度孔繁良;守衛航天員“生命之門”的載人航天工程“解鎖專家”于衛東;以及為國鑄劍、揚我國威的重點任務團隊。
這些航天人在崗位上默默奉獻,在京南的生產車間里,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在南海之濱的椰林旁,克服嚴寒、沙塵、高溫、高濕等艱苦條件,護佑了長征五號、長征七號、長征二號F等一批運載火箭的圓滿發射。他們中有的人經年累月工作,練就了持續深蹲工作4小時腿不麻的“神功”。
他們雖然崗位不同,身份不同,但對祖國、對航天事業的熱愛是相同的。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耕耘、書寫著不平凡的人生;他們越過艱難險阻,共同創造了航天事業的輝煌,傳遞著溫暖人心的光和熱。現場不時傳出雷鳴般的掌聲,人群中不時有人擦拭眼角的淚水。
典禮最后,全體人員與合唱團一起共唱《祖國不會忘記》,為重點任務團隊以及全體火箭人送上敬意。
據悉,火箭院《感動我們》人物評選及表彰從2011年開始,每兩年舉辦一屆,至今已成功舉辦6屆,共評選出39名個人、5個團隊。獲獎人物及事跡均來自一線最普通的員工。該活動始終堅持人物挖掘在一線、事跡發生在一線、故事傳播在一線、榜樣選樹在一線、精神弘揚在一線,并通過頒獎典禮的形式,讓獲獎人員走上舞臺,感動和影響身邊的人。目前,《感動我們》人物評選及表彰已成為火箭院的一項品牌活動,在全院掀起了學習榜樣的熱潮。
載人航天人物事跡感動中國(精選篇5)
楊利偉于1965年6月21日出生在遼寧省綏中縣綏中鎮。爸爸楊德元、媽媽魏桂蘭同在鎮里一家中學當教師。每年寒暑假,爸爸有意識地帶小利偉去爬山、到六股河去游泳。秋天,帶他去大山里爬樹采摘果實。從此,小利偉竟對探險及運動有了興趣,常常同伙伴跋山涉水野游,登狐仙洞山探訪狐洞、尋訪古寺遺址,尋覓傳說中的“鏈鎖地井”。看完《閃閃的紅星》、《小兵張嘎》等戰爭故事片后,他央求爸爸幫助同班的小伙伴趕制了紅纓槍,毛遂自薦當上了兒童團長。而看了《鐵道游擊隊》后,他便夢想做火車司機。
綏中靠近渤海灣。大海養育了楊利偉。兒時,面對藍色的大海,他有一個夢想,希望有一天,能像海鷗那樣,向著藍天飛去。正是這樣一次思想上的轉變,卻沒想到后來使楊利偉成為中國太空第一人。
1983年,楊利偉考進了空軍第八飛行學院。四年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終于成了空軍一名優秀的殲擊機飛行員。兒時的夢想成了現實。
從此,他盡情地飛翔在藍天。從華北飛到西北,從西北飛到西南,在祖國的萬里藍天上,處處留下了他矯健的身影……
1996年的初夏,楊利偉接到通知,參加航天員初選體檢。
楊利偉沒有想到,兒時的飛翔藍天夢想,會飛得那樣遙遠,飛向了遙遠的太空。
楊利偉為這個夢想而激動。他說:“航天員是個非常神圣的職業,自己特別希望能走進這支隊伍。”
初檢通過了,楊利偉又被安排到北京空軍總醫院參加臨床體檢。“我當時心里特別高興,提前三天就去了。護士還和我開玩笑說:‘你也太積極了吧!’”楊利偉回憶說:“我當時太想加入這個隊伍了!”
然而,加入這個隊伍并不是容易的。航天員的選拔近乎“苛刻”,要“過五關斬六將”:在離心機上飛速旋轉,測試受試者胸背向、頭盆向的各種超重耐力;在低壓試驗艙測試受試者上升到5000米、1萬米高空時的耐低氧能力;在旋轉座椅和秋千上檢查受試者前庭功能;進行下體負壓等各種耐力測試。幾個月下來,886名初選入圍者已所剩無幾。1998年1月,他和其他13位空軍優秀飛行員一起,成為中國第一代航天員。
他于2003年10月15日執行中國首次載人航天任務。從來沒有一次飛行,像楊利偉那樣,振奮著億萬人的心。
飛船總設計師高度評價楊利偉的太空飛行:“不是一般的成功,而是非常成功;不是一般的完美,而是特別完美。”國外媒體和航天員同行也一致認為,這是一次完美的飛行。楊利偉在太空飛行中的杰出表現,讓世界再次對中國及中國的航天英雄刮目相看。
《天地九重》是楊利偉親自寫作出版的書。楊利偉以坦率而真摯的方式,講述了自己的成長,回顧了一個小城少年如何成為軍人、成為一名優秀的戰斗機飛行員,如何通過艱難的、接近完美的訓練,終于成就了自己見證和創造奇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