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是對一些在中國具有廣泛影響力和感人事跡的人物進行表彰的活動的稱號。這個活動是由中央電視臺舉辦,每年評選出十位在各方面做出杰出貢獻的人物,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表彰和宣傳。現在隨著小編一起往下看看關于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希望你喜歡。
關于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精選篇1
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開始同李政道合作進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間遇到許多令人迷惑的現象和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們大膽懷疑,小心求證,最終推翻了宇稱守恒律,使迷惑消失,問題解決。楊振寧在1957年諾貝爾演講中這樣說道:那時候,物理學家發現他們所處的情況就好像一個人在一間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樣。他知道在某個方向上,必定有一個能使他脫離困境的門。然而究竟在哪個方向呢?原來,那個方向就是宇稱守恒定律不適用于弱相互作用。
楊振寧謹記父親楊武之的遺訓:有生應記國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國科學家中率先訪華的。他說:作為一名中國血統的美國科學家,我有責任幫助這兩個與我休戚相關的國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誼的橋梁。我也感覺到,在中國科技發展的道途中,我應該貢獻一些力量。
楊振寧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6年來,他頻繁穿梭往來于中美之間,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學術聯系工作。他寫過這樣兩句詩:云水風雷變幻急,物競天存爭朝夕。
人們贊揚在理論物理前沿度過了半個世紀的諾貝爾獎得獎人楊振寧是一位堅忍不拔、具數學天才的科學家。他致力于揭示自然的對稱性,而這些對稱性常常是隱藏在雜亂的實驗物理結果的后面。
楊振寧長時期在看來是神秘的物理學和數學的十字路口工作。在這個領域內,一組漂亮的方程式可以是靈感的源泉,甚至可以在還沒有實驗證據以前就洞察物理世界是怎樣運轉的。這是一個外行很難懂的世界,其中有充滿了希臘字母的方程式的黑板,有尋求用數學去解決問題的“品味”和“風格”,有尋求用正確語言來描述物理世界的出自內心的靈感。
物理學家戴森去年在石溪為楊振寧退休所舉行的學術討論會上說:“楊振寧對數學的美妙的品味照耀著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為精致的藝術品,使他的深奧的推測成為杰作。”這使得他“對于自然神秘的結構比別人看得更深遠一些”。
楊振寧已有華發,可是看起來比他的實際年齡年輕得多。他仍穿梭于紐約和遠東之間。他和香港以及北京的大學有密切的聯系,并且是設在南朝鮮漢城的一個理論物理中心的主席。
在關于他的生活和時代的一次廣泛的談話中,楊振寧談到他的物理學生涯,談到他沒有能從事某些領域的研究而感到的遺憾。楊振寧也談到他在中國童年和他長時間為溝通美國和自己的祖國在科學和文化方面的差異所作的努力。楊振寧談到他擔心中美關系的裂痕會擴大,以及由于新近對臺灣出生的物理學家李文和間諜活動嫌疑的調查,將為亞洲和亞裔美國科學家帶來的困難。·1971年中美關系開始解凍,楊振寧自1945年到美國來當研究生以后第一次回到中國大陸。他會見了已故的周恩來和中國的其他領導人,幫助開展了兩國之間的科學合作。他擔心這些合作將面臨危險。
那時候,當他從國外旅行回來后,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的人員常常去找他。中央情報局的官員第一次去找楊振寧時楊要讓他的秘書記錄他們的談話,以免誤解。楊振寧繼續保持和中國的密切聯系,他說:“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近來沒有再來找我的麻煩。”
楊振寧最關心的是科學而不是政治。他談到自己的一些經歷:一個從中國偏僻地區一個落后的城市來的年輕學生,怎么會有幸參與20世紀一個最主要的思想革命。這場革命是試圖用一個統一的方法來了解自然的無窮多樣性,從混沌的星球爆炸到電子環繞原子核的顫動。
1956年楊振寧第一次出名。那一年他和李政道共同發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學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稱守恒基本粒子和它們的鏡象的表現是完全相同的。因為這個工作,兩人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獎。
從長遠來看,1954年楊振寧和已故的米爾斯的開拓性的工作卻更為重要。那一年,兩人都在布洛克海文國立實驗室工作。他們提出了一個稱為非阿貝爾規范場的理論結構。以后證明它是以統一的方式描述作用力和基本粒子的關鍵。布洛克海文的一位理論物理學家馬奇努說:“當它在1954年寫成時,爭論極大。一些人認為它和物理世界無關。”當時,楊和米爾斯沒有繼續發展下去。可是以后證明,這個從微分幾何和纖維叢這樣的抽象世界中抽提出來的數學,正是為描述像磁、電、強核力,也許還有重大相互作用中,中界作用力的粒子交換所。戴森講道:“我要說,在楊振寧的工作中最最重要的是規范常已經證明這比他和李政道關于宇稱的工作要重要得多。”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關系變得愈來愈緊張,兩人在1962年分手。楊振寧拒絕談論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們的關系變得緊張的。他說:“這是我生命中令我非常失望的一件事情。我要說,這是一個悲劇。”他們兩人已經有幾十年沒有講話了。
如果非要說楊振寧的愛國事跡,那就是他現在回來到清華教書,把先進的思想,理念,技術,在美國的先進資料都帶回來了,并且教育了祖國的下一代!
這就是他最大的貢獻和最愛國的事跡!
關于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精選篇2
61歲,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43年堅守偏遠山村,堅持苦干實干,帶領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懸崖峭壁上鑿石修道,歷時7年鋪就一條8公里的“絕壁天路”。毛相林打通絕壁、誓拔窮根的'事跡傳遍了全國各地,贏得了人們廣泛贊譽,他也陸續獲得“時代楷模”“最美奮斗者”“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等榮譽稱號。
頒獎辭
絕壁上打響了抗爭命運的第一炮,山坡上種下了向往美好的第一棵苗。不信天,不認命,你這硬實的漢子,終于帶著鄉親們爬出這口井。山到高處你是峰,路的盡頭是家園。
適用話題
奮進擔當,脫貧攻堅,實干精神,心系鄉村,甘于奉獻
國測一大隊:山河功業存
關于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精選篇3
在今年的感動中國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屠呦呦。
20__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開創性地從中草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于瘧疾治療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這是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首次獲得諾貝爾獎。1968年,中藥研究所開始抗瘧中藥研究,39歲的屠呦呦擔任該項目的組長。經過兩年的研究對象篩選,并受到中國古代藥典《肘后備急方》的啟發,項目組將重點放在了對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敗了190次之后,項目組終于通過低溫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來的反復試驗中得出了青蒿素對瘧疾抑制率達到100%的結果。在沒有先進實驗設備、科研條件艱苦的情況下,屠呦呦帶領著團隊攻堅克難,面對失敗不退縮,終于勝利完成科研任務。青蒿素問世44年來,共使超過600萬人逃離瘧疾的魔掌。未來,屠呦呦希望通過研究,讓青蒿素應用于更多地方,為更多人帶來福音。
翻開屠呦呦的履歷,里面的“中國精神”如一縷縷春風撲面而來。在屠呦呦教授出版和發表的眾多著作和論文中,早在1986年她就在《中西醫結合雜志》第6期上發表了“繼承發揚祖國醫藥學,為國爭光”一文。從文章的題目就可看出,屠呦呦在本職工作中所體現的愛國之情直抒胸臆。正像其他有巨大成就的科學家一樣,如果沒有對國家、民族、人民,以及對人類的文明進步舍我其誰的情懷,沒有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就沒有科學創新的.動力。在這一點上,屠呦呦不但默默無聞地做著研究,更是把自己的愛國之情毫無掩飾地表達出來,這樣的科學家更值得贊美。
屠呦呦身上凸顯的“中國精神”也體現在她的“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上。從表面上看,青蒿素的發現是中藥學的成就,但從本質上說,這更體現在傳統的中醫藥學與現代實驗醫學巧妙而有機的結合。這種大膽的改革創新,接受了現代科學的考驗,事后證明這種結合十分成功,符合現代醫學發展的規律,也是當代醫學界的精髓之一。因此,屠呦呦的這種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不僅令中國精神生輝,更讓這種精神閃耀全世界。
這次感動中 國年度人物最讓我感受深刻的就是她了!
關于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精選篇4
宋文驄(1930.3.26-),飛機總體設計專家,殲10飛機總設計師。原籍云南省大理。
1960年畢業于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現任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首席專家、型號總設計師、自然科學研究員。世紀60年代初,宋文驄就和同志們一道首創了我國飛機設計第一個氣動布局專業組并擔任組長,開始了對飛機新式氣動布局的深入研究。80年代中后期,上級發文提出要研制一種適合我國空軍20__年以后作戰環境的殲擊機,并列為國家重大專項,代號為“十號工程”。56歲的宋文驄,被國防科工委正式任命為殲-10飛機總設計師。
今年,殲-10在國慶節閱兵中大顯身手,讓世界矚目。這是我國自行研制,具備當今世界先進水平的新一代、高性能、全天候戰斗機。隨著殲-10 飛機的'研制定型和裝備部隊,我國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戰斗機設計技術。
20__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60周年盛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上午11時11分,由空軍151架飛機組成的空中梯隊準時飛越廣場上空,由我國自行研制,有著自主知識產權的"殲-10"戰斗機編隊驚艷亮相,成為萬眾注目的焦點。
關于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精選篇5
今天,晚上,我觀看了感動中國,其中有兩個故事我看了為祖國母親感到開心。
第一個就是于敏爺爺,他是一名核物理學家,他為核彈事業做了很大的貢獻。法國研究成功核彈爆炸用時8年6個月,美國用時6年8個月,而我們中國只用了2年8個月。通過這一件事,我就知道了于敏爺爺是在盡全力幫祖國研究核彈。說明了于敏爺爺報國心皎潔!
第二個是一對夫婦,妻子孫麗娜(鄉村小學教師),丈夫朱敏才(外交官)。夫婦倆退休后支教鄉村小學,支教十年間,他(她)們共支教了五所小學,過得也非常艱苦,有時候冬天幾個月也不能洗澡,但在狹窄的`教室里,和孩子們一起就是夫妻倆最美好的時光。
看完感動中國,我最想說一句話:美無處不在,我們只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關于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精選篇6
6月16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宣布,經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準北京時間6月17日9時22分發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備份航天員為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
翻看已確定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3人簡歷,進行首次飛行的.航天員湯洪波系湖南湘潭人,20__年5月入選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是首位飛向太空的湘潭籍宇航員。
湯洪波,男,漢族,籍貫湖南湘潭,中共黨員,碩士學位。1975年10月出生,1995年9月入伍,199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大校軍銜。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大隊長,安全飛行1159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20__年5月入選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20__年5月,入選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備份航天員。20__年12月,入選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乘組。
關于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精選篇7
1、群英薈萃
楊振寧本科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后,考入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讀研究生。讀研究生期間,楊振寧住在聯大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與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寧、金啟華和顧震潮,黃昆和張守廉也偶爾來住幾天。這些中華民族未來的精英們聚于一起,在陋室里交談切磋,結伴探索著科學的奧秘。
2、楊門長子
作為楊家長子,楊振寧為鼓勵弟妹多念書,還訂出了一些頗為吸引人的規則:一天之中,誰念書好、聽母親的話、幫助做家務、不打架、不搗亂就給誰記上一個紅點,反之就要記黑點。一周下來,誰有三個紅點,誰就可以得到獎勵———由他騎自行車帶去昆明城里看一次電影。
3、名師高徒
楊振寧讀聯大物理學系時,給他上一年級普通物理課的是擅長實驗的物理學家趙忠堯教授,上二年級電磁學課的是著名學者吳有訓教授,上力學課的是在廣義相對論等方面頗有研究的著名學者周培源教授等。
但對楊振寧來說,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這些教授們外,父親楊武之對他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楊振寧在學校里,遇有不懂的問題、碰上難以處理的事,總是經常跑到數學系辦公室向父親請教。
關于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精選篇8
【頒獎詞】
在朝陽下俯沖,迎著西風開火。空中的尖刀,以一當十;疆土的堅盾,巡天衛國。山河已無恙,祖國的雄鷹已飛得更高,你刻在機身上的星星,是戰士們的巡航坐標。
【人物事跡】
王海(1926年1月—20__年8月2日),原名王永昌,漢族,山東威海人,1944年5月參加革命工作,1945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6月參軍,大專學歷。空軍原司令員,空軍上將軍銜。20__年8月2日,空軍原司令員王海上將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1950年5月于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畢業后,成為共和國空軍的一名殲擊機飛行員。先后任空軍第4航空學校飛行隊飛行員,空軍第4混成旅驅逐10團29大隊中隊長。
1954、1955年間,王海是空軍殲擊航空兵師副師長、師長,他所在的部隊參加了解放浙江沿海島嶼的戰斗。在解放一江山島的我軍首次陸海空三軍聯合登陸作戰中,他的師擔負協同陸、海軍奪取制空權并掩護陸軍登陸作戰的任務。
抗美援朝時,空軍原司令員王海上將率領人民空軍年輕的`第一大隊,與號稱“世界王牌”的美國空軍激戰80余次,擊落敵機29架,本人擊落擊傷敵機9架。因功勛卓著,該大隊后來被命名為“王海大隊”。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至今仍陳列著一架繪有9顆紅星的米格—15殲擊機,這就是王海當年駕駛過的功勛飛機。
關于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精選篇9
朱麗華,女,生于1957年10月,1994年10月入黨。現任浙江省盲協副主席、嘉興市政協委員、嘉興市盲協主席,嘉興麗華推拿診所所長。
四十多年前,兩次意外事故讓她的雙眼徹底失明,但她用奮斗來追逐光明,靠著自己的雙手推出了璀璨人生。她刻苦鉆研中醫推拿技術,成為嘉興市首位也是目前唯一的'盲人中醫師,為22萬多人次患者緩解病痛,并帶動了100多名殘疾人就業;同時,她堅持做慈善,從1991年到20__年,朱麗華捐助的資金已達373萬元,幫助了480名孩子圓了上學夢。她說:只有奉獻才是我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關于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精選篇10
1944年,楊振寧在西南聯大念完六年書后,教了一年中學,教學最大的收獲就是認識了班上一個女學生,叫做杜致禮。那一年,杜致禮17歲,后來她成了楊振寧的太太。
楊振寧出國的時候,并沒有跟杜致禮談戀愛。但是對于她的美麗與大家閨秀的風范還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兩年之后,楊振寧與杜致禮在普林斯頓惟一的一家中國餐館中不期而遇,兩人竟然都有了“過電”的感覺。他們后來認為,這恐怕就是前生的姻緣吧。
這場姻緣不僅給了楊杜兩人終生的幸福,還意外地讓天各一方,似乎永世不得相見的岳父岳母有了晚年14個春秋的團聚。成為國共戰爭史上一首黃昏的戀歌。
1948年底,時任國民黨徐州“剿總”副總司令的杜聿明以赴刑場的心情上戰場,兵敗被俘,兩次以磚頭猛擊頭部,自殺未遂。蔣介石得此消息,也不免心慟垂淚。但不料想,杜將軍進了共產黨的監獄,幾年之間,便徹底“赤化”,于1957年被第一批特赦釋放。蔣介石顏面盡失,雷霆震怒,不準許杜的夫人曹秀清和子女出入中國臺灣。曹秀清帶著婆母和5個兒女在臺北生活十分窘迫。為了兌現當年蔣介石手諭的許諾,曹秀清曾找過宋美齡、張群等人反映自己的處境,然而均未結果。
1957年,曹秀清突然接到女兒杜致禮和女婿楊振寧的信。說:“您的‘老朋友’與我通信了,他非常關心您,惦念著你們母子的安全。”曹秀清幡然領悟到“老朋友”就是令她朝思暮想、魂牽夢繞的丈夫杜聿明。
曹秀清清楚,她只有取道美國才可能見到她的“老朋友”。于是她向中國臺灣當局提出了要求去美國看望女兒的請求。但蔣介石卻“關照”:“杜聿明的妻子兒女不得再離開中國臺灣!”
1958年初的一天,宋美齡突然派車接曹秀清到士林官邱。見面時宋美齡握住她的手說:“杜夫人,恭喜你女婿獲得了諾貝爾獎,你該去美國看看他呀!”曹秀清喜出望外。宋美齡接著說:“杜夫人,希望你從美國回來時,把楊振寧也帶回中國臺灣,讓他協助蔣‘總統’反攻內地。”這時,蔣介石也走進屋內問:“孩子們怎樣?你的身體可好?”
曹秀清沾了女婿的光,終于獲準去美國探親了,期限為半年,逾期不歸,罰以巨款。為防不測,中國臺灣不允許她帶子女,還特意找了兩個位置相當高的人作保。1959年,曹女士來到美國,再也沒有返回中國臺灣。
杜聿明獲釋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妻子能來內地與他團圓。然而曹秀清卻一直心存疑慮,丈夫以敗將之身,寄人籬下,能有什么好日子?她不相信按丈夫的性格,他會真心留在內地。因此她寫信給丈夫,勸他不要強求自己。當她終于明白丈夫鐵心扎根內地并非權宜之計時,她于1963年10月回到了北京,甘愿與丈夫一起過清貧的日子。臨回國前,她聽說內地物資比較匱乏,寫信問丈夫需要什么?丈夫想知道能貯存食品的冰箱是什么樣,于是杜夫人為其從美國帶回了當年很奢侈的一件家用電器。血海硝煙中廝殺了大半生的杜聿明無論如何沒有想到,他們家因政治原因導致的夫妻隔絕,竟因為物理的原因,因為一項諾貝爾獎而化解消融。
關于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精選篇11
樊錦詩,女,漢族,中共黨員,浙江杭州人,1938年7月出生于北平。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蘭州大學兼職教授、敦煌學專業博士生導師。自1963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堅持工作40余年,被譽為“敦煌女兒”。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
樊錦詩196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1977年任副所長,1984年8月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長,1998年4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長,20__年1月起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1988年任副研究員,1994年任研究員。1995年為蘭州大學兼職教授,1998年為蘭州大學敦煌學專業博士生導師,1999年被聘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蘭州大學敦煌研究所名譽所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兼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
40余年來,樊錦詩潛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運用考古類型學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斷代,成為學術界公認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撰寫的《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顧與瞻望》,是對20世紀敦煌石窟研究的總結和思考。由她主編,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26卷大型叢書《敦煌石窟全集》則是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
為了敦煌,樊錦詩和丈夫兩地分居長達19年,兩個兒子出生后都沒有得到很好的照料,但她卻視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潛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創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斷代、構建“數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護工程。她還推動立法和制定莫高窟總體保護規劃,按百年大計千年大計來規范敦煌保護。
關于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精選篇12
【頒獎詞】
最先出發,最快抵達,為危難的鄉親奉上最好的年華。欠身體一臺手術,欠妻子一個告別,欠父母一次團圓。洪水洶涌,你是浪尖上的逆行者,大雨過后,你是天空中燦爛的霞。
【人物事跡】
陳陸(1984年2月—2020年7月22日),男,漢族,籍貫江蘇江都,出生于安徽合肥,大學本科學歷,2001年12月參加消防工作,200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隊級正職、一級指揮員消防救援銜,曾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抗震救災先進個人。
2020年夏天,安徽廬江縣遭受百年一遇洪災。7月22日,廬江縣石大圩漫堤決口,約6500人被洪水圍困,情況危急。當天,安徽省廬江縣消防救援大隊政治教導員陳陸帶領大隊輾轉5個鄉鎮,連續奮戰,成功轉移群眾2665人。在營救過程中,決口突然擴大,救援隊員所乘橡皮艇被卷入激流漩渦側翻,年僅36歲的.陳陸英勇犧牲。“放心,我會守好廬江”,是陳陸對父親的承諾,也是他用生命兌現的對國家和人民的承諾。
2021年1月,被追授2020年“最美應急管理工作者”稱號;1月7日,被追授“安徽省防汛救災先進個人”稱號;2月17日,陳陸被評為“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
關于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精選篇13
【頒獎詞】
爛漫的山花中,我們發現你。自然擊你以風雪,你報之以歌唱。命運置你于危崖,你饋人間以芬芳。不懼碾作塵,無意苦爭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達倔強。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人物事跡】
張桂梅,女,滿族,中共黨員,1957年6月生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原籍遼寧省岫巖滿族自治縣,1975年12月參加工作,199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義務兼任),麗江華坪桂梅助學會會長。
20__年,在云南兒童之家工作的張桂梅看到了很多農村貧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徹底解決山區貧困問題。她四處奔波籌集資金,努力了五年也才籌集到1萬元。經多方努力,20__年,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成立,這是全國唯一一所免費女高,專門供貧困家庭的女孩讀書。建校12年來,已有1804名大山里的女孩從這里走進大學完成學業,在各行各業做貢獻。
華坪女高佳績頻出之時,張桂梅的身體卻每況愈下,患上了10余種疾病。張桂梅說:“當聽到學生大學畢業后能為社會做貢獻時,我覺得值了。她們過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這是對我最大的安慰。”
關于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精選篇14
閻肅 弦歌感人腸
【頒獎詞】
鐵馬秋風、戰地黃花,樓船夜雪,邊關冷月,這是一個戰士的風花雪月。唱紅巖,唱藍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連。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樹梅,你要讓自己開在懸崖。一個兵,一條路,一顆心,一面旗。
【人物事跡】
《敢問路在何方》《我愛祖國的藍天》《唱臉譜》《團結就是力量》……這些被置于藝術殿堂寶座的藝術作品,都出自著名文學家、詞作家、劇作家閻肅之手。1950年,20歲的閻肅來到西南青年文工團,并于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成為一名文藝兵。自那時起,閻肅就常常跑基層,慰問廣大官兵,把官兵們的生活點滴作為自己的創作素材,很多作品都是在連隊的馬扎上完成的。
為了創作歌劇《江姐》,閻肅來到重慶渣滓洞體驗生活,反銬雙手,戴上腳鐐,并坐上老虎凳來真實感受當年共產黨員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20__年2月12日與世長辭,閻肅的.夫人說,昏迷期間,閻肅只有聽到自己寫的歌時才有反應,甚至會流淚。在閻肅心中,他的作品里飽含著的對兵、對民的深情,正是他內心最真實的寫照,即使昏迷,也依舊共鳴不絕。他永遠是一個兵,一個人民的優秀子弟兵。
關于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精選篇15
雖然每年只有十個人,有真正打動我的,也有讓我無感的,但是今年的張麗莉--一個危急關頭舍身而救下了學生的老師。這個看似普通的人卻讓我潸然淚下。
在一輛客車突然失控并沖向學生的危急關頭,張麗莉不用后退一步,哪怕是站在原地不動,她都沒有生命危險。可她毅然選擇了飛身向前,將即將被車撞到的兩名學生奮力推開,而自己卻被無情的車輪重重碾過,造成雙腿高位截肢。她今年剛滿29歲,這個不平凡的瞬間感動了所有人,她的病情更牽動了人心,張麗莉老師的事跡在社會上引起強烈關注,她被大家親切的稱為“最美女教師”。她在學生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舍己救人,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柔弱的身軀支起一片生命的天空,用行動譜寫一曲感天動地的大愛贊歌。她踐行了中華民族見義勇為的傳統美德,彰顯了人民教師的良好形象。這位年輕的女教師,用行動譜寫著最偉大的贊歌。他是當之無愧的“最美女教師”。
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近幾年來,我們聽到和看到的那些不愿聽到和看到的丑惡事情,曾經讓我們甚是困惑迷茫。當兩歲女童小悅悅被車軋過,而身旁18人路過竟視而不見,被車二次碾軋致死;當地震來臨第一個跑出教室的老師“范跑跑”還在振振有詞;當“彭宇案”一度讓人不相信這世上還有好人在;當老人摔倒無人敢扶怕遭反誣……一件件沖擊這做人的.道德底線,人們不禁嘆息當今社會的浮躁不堪、人情的冷漠和道德淪喪。連溫總理也曾在一次紫藤花上感嘆:“如今社會誠信的缺失和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
人間正道是滄桑。正當我們這有著幾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一次次遭受挑戰與沖擊時,我們的身邊也在不斷涌現出人間大美大愛的感動事跡和感動人物。像奮不顧身用手臂借助此時樓墜落的兩歲女童而受傷的杭州“最美媽媽吳菊萍”,像深圳打工的19歲女孩不懼危險用“天使之吻”救下輕生男孩的“最美少女劉文秀”,像發生在生死關頭奮不顧身救學生的“最美女教師張在麗莉”……正是他們的大美大愛,猶如一根擎天柱,撐起了我們整個社會的天,讓我們在灰暗的感嘆中驚喜的看到一道道人性光輝的閃耀。也正是他們一次次善良和美麗的義舉,在一次次激發我們整個社會一種向善的力量。這種力量就像一塊塊鋪路基石,當這樣的基石一天天多起來時,我們前行的路就會越發的平坦,我們的內心就會生發更多的希望和鼓舞,我們的生活才會擁有溫暖和感動,我們頭頂的道德天空也就會更加蔚藍,我們這個社會也就會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我相信,每一個平凡的中國人都付出一點點,定能凝具一股強大的力量,這樣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