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材料_个人事迹名人励志故事

事跡學習網 > 名人事跡 > 感動中國 >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材料

時間: 育祥 感動中國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評選旨在表彰這些在道德、精神方面具有卓越表現和突出貢獻的人物,傳播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在隨著小編一起往下看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材料,希望你喜歡。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材料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材料篇1

6月23日,3名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內的訓練視頻顯示,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在節點艙內,進行艙外航天服首套安裝與測試、服裝尺寸調節等工作,聶海勝在艙內使用訓練仿真軟件,與操作臺配合,進行第一次出艙前活動機械臂操控科目訓練。

7月4日,中國空間站兩名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身著中國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先后成功出艙,完成中國空間站航天員首次出艙任務。

時隔13年,中國人再一次在太空留下“中國足跡”。

然而,劉伯明在那一次時曾遇到險情,當時甚至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飛上太空。9月27日,神舟七號出艙任務正準備執行。然而,就在出艙的.時候,意外發生了。

第一次拉門,翟志剛和劉伯明使出全力,艙門卻紋絲未動。第二次拉門,艙門拉出了手掌寬的縫隙,又迅速吸了回去。此時,兩人的體力已經透支到極限。如果艙門打不開,神七的核心任務,出艙行走就無法達成。

休息片刻后,劉伯明把一根撬棍遞給翟志剛,兩人利用杠桿原理艱難地撬開了艙門。就在兩人準備出艙時,軌道艙中竟突然響起了火災報警聲。太空中一旦產生火花,軌道艙很可能發生爆炸。

然而太空出艙活動即將展開,無數中國人都在翹首以盼,到底是排除警報,還是繼續出艙,航天員們面臨艱難抉擇。

劉伯明在采訪中曾表示:“‘神七’這次任務是什么,就是出艙。只要我們出艙了,這次任務就順利完成了,至于我們回不回得去,其實個人的生死,跟國家民族大義相比,輕如鴻毛。”按照出艙程序,翟志剛出艙后,首先要取回艙外一塊固體材料的試驗模塊,然后再展示國旗。那天,三名航天員臨時決定改變出艙程序——首先展示五星紅旗。

“我們執行任務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出艙,那么最具代表的,就是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證明我們來到了太空。”劉伯明說,“展示五星紅旗,就是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材料篇2

曾聽過吃苦三味:得技能、開眼界、修身心。

一個人想要脫胎換骨,就要學會低頭吃苦。

如今,我們看到他們光芒萬丈,可在背后,他們不僅要吃讀書的苦,要忍受過去艱難的環境之苦,還要忍受訓練之苦。

聶海勝在成為航天員的前4年左右時間里,要完成基礎理論、體質等8大類上百個科目的艱苦訓練,對生理和心理都是極大的`挑戰。

劉伯明的父親曾見證過兒子訓練的艱苦:坐在高空旋轉椅上,疾轉100多圈后,下來還要辨別方向;有幾天要24小時頭朝下躺在30度角傾斜的床上。

湯洪波的父親透露說,兒子訓練后累得“樓都爬不上了”。

湯洪波有句話說得好:“要想向上生長,先要向下扎根。”

苦難,是人生的基本特征。

想要擁有別開生面的人生,就要先主動學會吃苦。

人生如攀登,每登上一階,機會越多,視野越廣,可每攀登一階,就要付出更多的艱辛。

當你吃夠了生活的苦,學習的苦,工作的苦,熬出了頭,世間一切美好便會紛至沓來。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材料篇3

6月17日上午,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升空過程中,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在艙內狀態良好,同時亮點頻出,讓人印象深刻。

三名航天員中,航天員聶海勝參加過神舟六號、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劉伯明參加過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湯洪波則是首次飛行。

艙內畫面顯示,聶海勝與劉伯明兩位“老司機”的情緒冷靜淡定,而湯洪波則看起來略顯激動。

比如,湯洪波在失重狀態下,一會瞄向窗外,還開心玩起了筆。

畫面中,他把筆往上一揮(拋),筆向上翻了一個弧線,湯洪波則繼續翻工作手冊,也不理會筆飄回來沒。旁邊兩位宇航員則是一副淡定的.模樣。

沒過多久,這支筆又飄到了鏡頭面前,湯洪波順勢一接,又玩了一輪。

不少網友被航天員的可愛“小動作”逗樂了,“湯洪波,全國人民都看到你瞄窗外和玩筆了”“第一次上天都這么可愛嗎”“到底是年輕人啊…”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材料篇4

為了對抗失重生理效應,航天員每天都需要進行體育鍛煉。

最近這段時間工作強度有所降低,三位航天員有了更多的時間開展體育運動。航天員劉伯明已經完全習慣了太空跑臺,即便是在失重環境下,他依然走得十分矯健。聶海勝也躍躍欲試,開始使用太空自行車。

“神十二”太空生活過半,航天員開展各項實驗

建站為應用,中國空間站將實施49項航天醫學實驗項目,神舟十二號任務將完成14個項目,天和核心艙搭載的人系統研究機柜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實驗。在軌飛行已經過半,三名航天員使用該設備開展了一系列科學實驗。

人系統研究機柜,是中國空間站中首次應用的、航天醫學實驗領域的主要設施。7月14日,航天員陸續對人系統機柜進行了解鎖、展開等實驗準備,同時對太空醫學樣本冷藏箱和離心機也都進行了解鎖和測試。

曾聽過吃苦三味:得技能、開眼界、修身心。

一個人想要脫胎換骨,就要學會低頭吃苦。

如今,我們看到他們光芒萬丈,可在背后,他們不僅要吃讀書的苦,要忍受過去艱難的環境之苦,還要忍受訓練之苦。

聶海勝在成為航天員的前4年左右時間里,要完成基礎理論、體質等8大類上百個科目的艱苦訓練,對生理和心理都是極大的挑戰。

劉伯明的父親曾見證過兒子訓練的艱苦:坐在高空旋轉椅上,疾轉100多圈后,下來還要辨別方向;有幾天要24小時頭朝下躺在30度角傾斜的`床上。

湯洪波的父親透露說,兒子訓練后累得“樓都爬不上了”。

湯洪波有句話說得好:“要想向上生長,先要向下扎根。”

苦難,是人生的基本特征。

想要擁有別開生面的人生,就要先主動學會吃苦。

人生如攀登,每登上一階,機會越多,視野越廣,可每攀登一階,就要付出更多的艱辛。

當你吃夠了生活的苦,學習的苦,工作的苦,熬出了頭,世間一切美好便會紛至沓來。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材料篇5

一個黑色的星期五。

錢偉長,為中國人熟知的科學家,“三錢”中的最后一位,7月30日在上海走完了98歲的一生。

這位愛國學者近一個世紀的歷程,猶如一條大江,時而浩蕩,時而曲折。像很多同輩的中國科學家一樣,錢偉長在民族危亡之際,選擇了科學救國的道路;國家的需要,永遠是他事業的指南針。戰爭的苦難,或者政治厄運,始終沒有壓倒他。

晚年,他成為了大學校長和熱心的教育者。培養有創造力的年輕人,為民族開拓未來,是他最后歲月里牽掛的主題。

錢偉長的傳奇人生,是一代中國學人希冀和奮斗的縮影。

棄文從理

1931年9月,清華大學招入了一批新學生。其中有一個瘦小的戴眼鏡的無錫人。這位新生作文和歷史拿了滿分,理科卻幾乎是零分。他就是錢偉長。

清華的招生作文題目是《夢游清華園》。“我寫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賦。”錢偉長回憶說:“出題目的老師想改改不了,后來他給了一百分。”

歷史考題更奇怪:二十四史都有哪些;作者是誰;各有多少卷;注釋者是誰。錢偉長答得分毫不差,又是一個滿分。

錢偉長的`文科好,一點也不奇怪。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教書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學者錢穆。他中學的文史老師,則是語文學家呂叔湘。錢偉長自小看古書長大,10歲的時候就可以把《三國演義》倒背如流。

可是,19歲的錢偉長對理科卻十分陌生,數學、物理、化學和英文,總共考了25分。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從沒有學過,考0分。所幸靠著文科成績,通過了清華的考試。他聽從錢穆的建議,選擇就讀清華中文系。

誰能料到,第二天錢偉長就改變了自己的選擇,也改變了一生的走向。這一天,爆發了震動全國的“九一八”事變。侵略,以中國軍隊的退讓告終。

“我聽了以后就火了,”錢偉長回憶說:“沒飛機大炮,我們自己造嘛。所以我下決心,要學飛機大炮。”

他想轉到物理系,于是幾次跑去找系主任吳有訓。這讓吳有訓為難了——錢偉長的數理化實在糟糕。禁不住錢偉長的糾纏,吳有訓提出先讓錢偉長試讀一年,如果化學、物理和高數都考過70分,就允許他轉系。

那一年,錢偉長除了吃飯睡覺,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撲在物理和數學上。但一開始效果很不好,每周課堂測驗,他一連七個星期都不及格。

物理系第一學期的課程中,由吳有訓親自講授普通物理。他勸錢偉長:不要上課只顧記筆記,重要的是仔細聽講,力求當堂聽懂,課后用自己的語言擇其關鍵簡明寫出。吳有訓知道錢偉長的英文底子薄,特地找來一本中譯本物理講義,便于他查閱。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一學期結束,錢偉長的物理及格了。到學年結束時,他的數學、物理、化學、外語等科目的考試成績都拿到八十多分,得到了以嚴格著稱的吳有訓的認可。

在清華物理系的四年,錢偉長打下了堅實的學術底子。當時物理系教授周培源、薩本棟、葉企孫、吳有訓、趙忠堯五位,每一位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系里經常有研討會,時有歐美著名學者諸如玻爾、狄拉克、郎之萬等人,來訪問演講。學生們有緣與大師交流,洞悉了物理學最前沿的景觀。在吳有訓、葉企孫等老師的鼓勵下,錢偉長還選學了材料力學、工程熱力學、近世數學、化學分析諸學科。

1935年錢偉長本科畢業,畢業論文是與同學合作的《北京大氣電的測定》,是年六月在青島舉行的全國物理學年會上宣讀。這是中國自行測定大氣電量的第一批數據,也是錢偉長開始科學研究的開端。

畢業后不久,中央研究院南京物理所招考一名實習研究員,錢偉長前往應考,被所長丁西林錄取。同時他還考取了清華研究院物理系的研究生,導師仍為吳有訓教授,主攻X光衍射。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材料篇6

一、楊振寧:明月共同途

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楊振寧先生是跨世紀的偉大物理學家,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里程碑性貢獻。他心系祖國科教事業,為國家的科技發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頒獎辭

站在科學和傳統的交叉點上,驚才絕艷。你貢獻給世界的,如此深奧,懂的人不多。你奉獻給祖國的,如此純真,我們都明白。曾經,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現在,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

二、張順東、李國秀夫婦:自強敏天行

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村民。榮獲云南省道德模范稱號,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張順東和妻子李國秀身殘志堅、自立自強,用奮斗創造幸福生活,照顧年邁老人、撫養年幼孩子以及失去雙親的2個侄女,書寫了“踏出脫貧路、撐起半邊天”的感人故事。

頒獎辭

山對山來崖對崖,

日子好比江中排,

毛竹天生筋骨硬,

順風順水出山來。

李家大姐人才好,

張家大哥看上她。

沒腳走出致富路,

無手繡出幸福花。

三、蘇炳添:秉心自超越

中國男子短跑運動員,男子60米、100米亞洲紀錄保持者。

“中國飛人,亞洲之光”。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半決賽中,蘇炳添跑出9秒83,以半決賽第一的成績闖入決賽并打破亞洲紀錄,成為中國首位闖入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運動員。決賽場上,蘇炳添是一排黑人中間唯一的黃種人,他再次打開10秒大關,以9秒98的成績獲得第六名。

頒獎辭

世界屏住了呼吸

9秒83

沖出亞洲的速度

你超越傷病和年齡,超越了自己

你奔跑的背后,有強大的祖國

四、朱彥夫:慷慨是英雄

88歲,長津湖戰役幸存者,曾榮獲“時代楷模”“人民楷模”稱號。

14歲參軍,先后10次負傷,3次立功。在朝鮮戰場上,他所在連隊當時與敵軍在零下30多度的惡劣天氣里血戰了三天三夜,最終僅有他一人生還,但他身負重傷,昏迷93天,先后經歷47次手術后,被截去四肢,沒了左眼,右眼視力僅剩0.3。新中國成立后,朱彥夫主動放棄榮軍療養院的優厚待遇回鄉,用25年時間帶領鄉親治山治水,改變了家鄉貧窮落后的面貌。

頒獎辭

生命,于你不止一次

士兵,于你不只是經歷

沒有屈服長津湖的冰雪

也沒有向困苦低頭

與自己抗爭

向貧窮宣戰

一直在戰斗,一生都在堅守

人的生命,應當像你這樣度過

五、顧誦芬:沖天鵬翅闊

91歲,飛機空氣動力學家,兩院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顧誦芬生于書香門第,7歲時在北平時,目睹日軍轟炸城市,立志投身航空事業報國。自1956年起,顧誦芬先后參與、主持我國第一款自主設計的噴氣式機型的氣動布局和全機的設計,并創造性解決了大超音速飛行的飛機方向安定性問題和跨音速的飛機抖振問題。顧誦芬的工作經歷與新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軌跡完全重合。他見證了中國航空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構建起現代航空產業體系的過程。

頒獎辭

像靜水深流,

靜水里涌動報國的火,

似大象無形,

無形中深藏著強國夢。

心無旁騖,

一步一個腳印,志在沖天。

振長策,擊長空,誦君子清芬。

六、陳貝兒:江海意無窮

陳貝兒,40歲,香港出生,在傳媒行業工作近 20年。2021年初,無線電視策劃制作12集脫貧攻堅主題紀錄片《無窮之路》,陳貝兒和拍攝團隊赴貴州、四川、云南、廣西、寧夏、海南等六個省(區)實地拍攝采訪。

在歷時三個月的拍攝時間中,陳貝兒和拍攝團隊跨越14個曾經處于深度貧困的地區,“沉浸式”體驗當地居民生活,節目體現了國家扶貧工作為當地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深刻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拉近了內地和香港同胞的心靈距離,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注入了更強信心和動力。

頒獎辭

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

讓雙腳沾滿泥土。

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

用鋼梯超越了懷疑。

一條無窮之路,

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

你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

七、吳天一:長松蔭高原

86歲,塔吉克族,從事高原醫學研究工作。中國工程院院士,曾榮獲“71勛章”。

吳天一院士投身高原醫學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的國際標準,開創“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診療救治了藏族群眾上萬人。在青藏鐵路建設期間,吳天一院士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造了鐵路建設工人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跡。如今80多歲的吳天一院士仍然堅守在青藏高原之上,守護著高原人民的健康。

頒獎辭

喝一口燒不開的水,咽一口化不開的糌粑,

封存舍不下的親情,是因為心里有放不下的夢。

缺氧氣,不缺志氣!海拔高,目標更高。

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條路,開辟了一條路。

八、江夢南:無聲玉滿堂

女,瑤族,清華大學生物信息學博士研究生。

半歲時,江夢南因用藥物失聰,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從字、詞到日常用語,她對著鏡子學口型、摸著父母喉嚨學發音,通過讀唇語學會了“聽”和“說”。從小到大,憑借優秀的學習成績,她成為家鄉小鎮上近年來唯一考上重點大學,最終到清華念博士的學生。

按照計劃,江夢南將于明年博士研究生畢業,她就讀生物信息學專業,江夢南的目標始終是明確的,那就是解決生命健康的難題。

頒獎辭

你覺得,你和我們一樣,

我們覺得,

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尋常。

從無聲里突圍,

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

新時代里,你有更堅定的方向。

先飛的鳥,一定想飛得更遠。

遲開的你,也鮮花般怒放。

九、彭士祿:潛龍育神軀

已故科學家(享年96歲),革命英烈彭湃之子,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被追授為“時代楷模”。

彭士祿是我國著名的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上世紀50年代,他隱姓埋名投身核潛艇研制事業,擔任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成功研制作出了重要貢獻。改革開放后,他負責引進大亞灣核電站,組織自主設計建造秦山核電站二期,引領我國核事業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

頒獎辭

歷經磨難,初心不改。

在深山中傾聽,于花甲年重啟。

兩代人為理想澎湃,

一輩子為國家深潛。

你,如同你的作品,

無聲無息,但蘊含巨大的威力。

十、航天追夢人:赤心貫蒼穹

2020年12月17日凌晨,一顆明亮的“流星”劃過夜空,這是剛剛從38萬公里外的月球帶回月球樣品的嫦娥五號返回器。1時59分,嫦娥五號帶著1731克月球樣品順利返回地球,中國人終于實現了千百年來“上九天攬月”的夢想。

至此,中國探月工程實現“六戰六捷”,“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圓滿收官。

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實現了我國首次地外行星著陸。5月22日,祝融號火星車駛上火星表面,留下了中國人在火星上的第一條印記。

頒獎辭

發射 入軌 著陸

九天探夢一氣呵成

追趕 并跑 領跑

五十年差距一載跨越

環宇問天 探月逐夢

五星紅旗一次次閃耀太空

中國航天必將行穩致遠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材料篇7

經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準北京時間6月17日9時22分發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備份航天員為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航天員聶海勝參加過神舟六號、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劉伯明參加過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湯洪波是首次飛行。今天上午,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火箭將加注推進劑。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第四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任務有以下主要目的:在軌驗證航天員長期駐留、再生生保、空間物資補給、出艙活動、艙外操作、在軌維修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關鍵技術,首次檢驗東風著陸場的航天員搜索救援能力;開展多領域的空間應用及試(實)驗;綜合評估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和性能,進一步考核各系統間的匹配性和協調性,為后續任務積累經驗。

按計劃,神舟十二號飛船入軌后,將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于天和核心艙的前向端口,與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航天員進駐核心艙,執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進行工作生活,駐留約3個月后,搭乘飛船返回艙返回東風著陸場。

目前,天和核心艙與天舟二號組合體狀態穩定,各項設備工作正常,具備交會對接與航天員進駐條件。執行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的各系統已完成綜合演練,航天員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前各項準備已基本就緒。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材料篇8

神舟十二號航天員進入天和核心艙以來,空間站環境已經變得整潔舒適和秩序井然。除了有航天員辛勤整理的功勞,也有空間站結構上的收納便利。

原來是天和核心艙內部大有乾坤。天和核心艙發射入軌期間,行李包裹是用特制的包裝袋收納起來,捆綁在核心艙內壁。這樣航天員進駐的時候,就能夠更直觀更方便的看到所有包裹的內容和狀態。但如果任由這些包裹留在艙內,看上去不夠整潔,并且會占用航天員大量的活動空間。那些暫時用不到的包裹,就會被收納進空間站的夾層之中。

收納的秘訣,就在地板上的這些儲物空間。視頻中,聶海勝和湯洪波打開了攝像頭最近處的儲物間。湯洪波整個人趴在地板上,將手探進去尋找包裹,聶海勝手中還拿著一支手電筒幫他照明。在他們的身邊,已經有了兩個大型包裹。

像這樣的儲物空間,在空間站中還有不少。可以說為了方便航天員在軌生活,空間站設計者們集智巧思,設計出了很多人性化的使用模式,并且在應用方面進行了反復驗證。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材料篇9

張桂梅是黨的十 七 大代表,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十大女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興滇人才獎等40多個榮譽稱號的獲得者,百名孩子口中的媽媽,山區女孩子的一線曙光,她以忘我的精神在華坪教育戰線上辛勤奉獻22年,用心血和汗水為華坪教育譜寫著新篇章。她就是張桂梅。

一、全新辦學模式創辦免費的女子高中

2008年9月1日,在張桂梅老師的倡導下,在省、市、縣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和社會各界捐助下,麗江華坪女子高中開學了。女子高中是全國第一家全免費的高中,是踐行教育公平的改革先遣隊。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免除一切費用,同時也在黨和老百姓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開學那天,一些家長放聲哭起來,激動地喊出了:“感謝共產黨,感謝政府,感謝全社會好心人!”

在女高建校10年中,張桂梅老師先后失去了三位親人,但每一次,都沒能回去看一眼。但即便如此,在募捐中,她還是會遭到一些不解。甚至有次被人放狗出來追咬。小腦萎縮的她本來就不能很好的保持平衡,自然跑不過惡狗。一番撕咬后,看著被狗撕破的褲腿和流血的腳,想著自己的委屈,她坐在地上放聲大哭。還有一次,在人群中募捐,被以為是騙子,被人在大庭廣眾之下把口水吐到臉上。張桂梅為了心中那份對黨的教育事業的忠誠,默默承受著。

二、不忘教育初心用生命辦學

辦校10年來,3650個日夜身患重癥、滿身藥味、滿臉浮腫的`張桂梅住在女子高中學生宿舍,與學生同吃、同住,陪伴學生學習。每天早上5點鐘起床,托著疲憊的身軀咬牙堅持到晚上12點30分才睡,周而復始,常年如此。

辦校10年來,張桂梅每年春節一直堅持家訪,親自走訪了1527名學生的家庭,沒有在賬上報過一分錢。學生來自麗江市四個縣的各大山頭,家訪行程十萬多公里。不管山路多么艱險,她從未退縮。車子到不了,便步行;步行走不穩,爬也要爬到。每次家訪回來,她都要重病一次。張桂梅用柔弱的身軀扛過了病痛帶來的巨大的痛苦,用共產黨人的信念,支撐著走進每個孩子的家。

10年來,張桂梅老師為了女子高中,一直孜孜不倦的前行。用生命陪伴著女高的孩子,忘記了失去親人的悲痛,忘記了別人諸多不解、非議和委屈,忘記了頭頂上的一長串殊榮,忘記了折磨她的病痛和不幸,忘記了年齡和生死,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黨的教育事業的實現中。她堅信就是要讓最底層的百姓看到希望;要讓他們的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樣,享受教育的公平,享受到黨和政府的陽光與溫暖;學校就是要培養能回報社會、真正具有共產主義理想、能把自己從社會上得到的幫助再傳遞下去的學生。她曾經這樣說過:“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三、打破常規改革創新以信仰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

女子高中靠什么走到了今天,剛開始的女子高中沒有宿舍,沒有食堂、廁所,沒有圍墻。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住在教室里,食堂、廁所和鄰近的學校共用。困難可想而知,經常老師和學生哭成一片,教師辭職、學生不讀是常有的事。這時,在張桂梅那共產黨人的堅定信念的影響下黨支部率先打破傳常規,以黨建統領校建,開創了“五個一”黨性常規活動,“五個一”即“全體黨員一律佩戴黨徽上班”、“每周重溫一次入黨誓詞”、“每周唱一支革命經典歌曲”、“黨員每周一次理論學習”、“組織黨員每周觀看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并寫觀后感交流”。

張桂梅之所以為黨的教育事業、為人民的教育事業鍥而不舍、堅定不移、無私奉獻,就是因為她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雖病魔纏身,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卻始終把學生放在心上,把黨的教育事業放在心上。她把所有捐給她治病的錢和獎金、工資,共70多萬元全部捐獻出來修建鄉村校舍,2015年,她把十 七 大黨代表證、五一勞動獎章、奧運火炬和畢生獲得的所有榮譽證書,毫無保留的全部交給了組織,全部保留在了縣檔案館里。她說:“是黨為她指引了一條光明的人生路,是黨為她鋪滿了鮮花盛開的路,她所做的算不了什么,她就是要以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為黨和人民奉獻自己的全部。”

目前,以張桂梅老師為首的女子高中,從2008年以來走過了十個春秋,女子高中這個貧困山區女孩實現夢想的大家庭容納了1527名成員,高考成績始終保持全市第一名。從女子高中畢業的八屆學生沒有一個辜負家鄉父老的期望,沒有辜負學校老師孜孜不倦的教誨。全部進入大學的殿堂,實現了走出大山,飛越大山的夢想。張桂梅曾說過“人要有一種不倒的精神,一種忘我的精神、一種自信的精神,雨水沖不倒,大風刮不倒,只有我們堅持著,覺得自己能行,就不會倒,什么樣的奇跡都會創造”。如今張桂梅讓人熟知的不再僅僅是兒童之家的“張媽媽”了,更多的,她是山里女孩的“老師媽媽”,她創辦的女子高中,免費為山里女孩提供教育,如今學校已真正成為山里女孩的“夢工場”、最貼心的“家”和黨委政府聯系群眾的一做愛心之橋。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材料篇10

雖然每年只有十個人,有真正打動我的,也有讓我無感的,但是今年的張麗莉--一個危急關頭舍身而救下了學生的老師。這個看似普通的人卻讓我潸然淚下。

在一輛客車突然失控并沖向學生的危急關頭,張麗莉不用后退一步,哪怕是站在原地不動,她都沒有生命危險。可她毅然選擇了飛身向前,將即將被車撞到的兩名學生奮力推開,而自己卻被無情的車輪重重碾過,造成雙腿高位截肢。她今年剛滿29歲,這個不平凡的瞬間感動了所有人,她的病情更牽動了人心,張麗莉老師的事跡在社會上引起強烈關注,她被大家親切的稱為“最美女教師”。她在學生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舍己救人,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柔弱的身軀支起一片生命的天空,用行動譜寫一曲感天動地的大愛贊歌。她踐行了中華民族見義勇為的傳統美德,彰顯了人民教師的良好形象。這位年輕的女教師,用行動譜寫著最偉大的贊歌。他是當之無愧的“最美女教師”。

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近幾年來,我們聽到和看到的那些不愿聽到和看到的丑惡事情,曾經讓我們甚是困惑迷茫。當兩歲女童小悅悅被車軋過,而身旁18人路過竟視而不見,被車二次碾軋致死;當地震來臨第一個跑出教室的老師“范跑跑”還在振振有詞;當“彭宇案”一度讓人不相信這世上還有好人在;當老人摔倒無人敢扶怕遭反誣……一件件沖擊這做人的道德底線,人們不禁嘆息當今社會的浮躁不堪、人情的冷漠和道德淪喪。連溫總理也曾在一次紫藤花上感嘆:“如今社會誠信的缺失和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

人間正道是滄桑。正當我們這有著幾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一次次遭受挑戰與沖擊時,我們的身邊也在不斷涌現出人間大美大愛的感動事跡和感動人物。像奮不顧身用手臂借助此時樓墜落的兩歲女童而受傷的杭州“最美媽媽吳菊萍”,像深圳打工的19歲女孩不懼危險用“天使之吻”救下輕生男孩的“最美少女劉文秀”,像發生在生死關頭奮不顧身救學生的“最美女教師張在麗莉”……正是他們的大美大愛,猶如一根擎天柱,撐起了我們整個社會的天,讓我們在灰暗的感嘆中驚喜的看到一道道人性光輝的閃耀。也正是他們一次次善良和美麗的義舉,在一次次激發我們整個社會一種向善的力量。這種力量就像一塊塊鋪路基石,當這樣的基石一天天多起來時,我們前行的路就會越發的平坦,我們的內心就會生發更多的希望和鼓舞,我們的生活才會擁有溫暖和感動,我們頭頂的道德天空也就會更加蔚藍,我們這個社會也就會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我相信,每一個平凡的中國人都付出一點點,定能凝具一股強大的力量,這樣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材料篇11

1922年10月1日,楊振寧生于安徽省合肥縣(后來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國護照上誤寫成了1922年9月22日)。4歲時,母親開始教楊振寧認字,一年多的時間楊振寧學了3000個字。  1928年,楊振寧父親自美國歸來。同年隨父赴廈門大學,進小學二年級。

1929年,其父應聘清華大學,舉家赴北平,居于清華園西院十一號;入讀教員子弟學校成志小學三年級。

1933年,小學畢業,入讀城內絨線胡同天主教圣公會崇德中學。

1937年,日軍發動七七事變,北平不穩,隨母攜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華戰爭影響,全家逃難,經廣州、香港、越南河內輾轉抵昆明,楊振寧入讀昆華中學高中二年級。同年秋天,以高二學歷參加統一招生考試,被西南聯大錄取,先遵父命報化學系,后改物理系。

1942年,楊振寧畢業于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本科論文導師為北京大學吳大猷教授,后考入該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讀研究生,師從王竹溪教授。與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寧、金啟華和顧震潮,黃昆和張守廉也偶爾來住幾天。

1944年,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研究生畢業,碩士論文導師是王竹溪教授。

1945年,得到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就讀于芝加哥大學。

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導師是愛德華·泰勒教授。

1949年,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開始同李政道合作。當時的院長奧本海默說,他最喜歡看到的景象,就是楊、李走在普林斯頓草地上;同年,與恩利克·費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個復合模型。

1954年,楊振寧和米爾斯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的理論結構。

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發表論文,推翻了物理學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稱守恒基本粒子和它們的鏡像的表現是完全相同的。

1957年,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以曾經接受中國文化的熏陶為自傲,在接受諾貝爾獎金的時候,由他代表致辭:“我深深察覺到一樁事實:在廣義上說,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物,又是雙方沖突的產物,我愿意說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為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于現代科學。”

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后,鼓勵在中國臺灣的岳母曹秀清設法取道美國轉往中國大陸。在他的安排下,曹秀清從美國飛往日內瓦,由中國外交部的同志親自接機,安排休息數日后,轉機飛往北京定居。

1958年,當選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材料篇12

龔全珍,女,90歲,現居江西蓮花縣琴亭鎮金城社區。

1957年8月,開國將軍甘祖昌主動向組織上辭去新疆軍區后勤部長職務,回家鄉江西省蓮花縣坊樓鄉沿背村務農,龔全珍相隨而歸。那一年,她34歲。

將軍當農民,甘祖昌是新中國第一人。龔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決定:"老甘不是一個普通的農民,正像他說的那樣,‘活著就要為國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復雜重要的工作就做簡單的工作,決不能無功受祿,決不能不勞而獲'."

從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裝只有3個箱子,卻帶了8只籠子,里面裝著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種。當時甘祖昌每月工資330元,生活上十分節儉,把2/3的工資用來修水利、建校舍、辦企業、扶貧濟困。他一共參加建起了3座水庫、4座電站、3條公路、12座橋梁、25公里長的渠道。龔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工資的大部分花在支援農村建設上。回到蓮花頭幾年,她沒有做一件新衣服。

龔全珍在家里呆不住。步行25公里到縣文教局聯系工作,被分配在九都中學任教。這所學校條件很差,只有3名老師,她卻一點不嫌棄,第二天就搬鋪蓋去了學校,開始把自己赤忱的愛投入到這片紅土地。

1961年,縣文教局安排龔全珍到同鄉的南陂小學當校長,在那里一呆就是__年。后來,她又被調到離家不遠的甘家小學當校長,依然還是老作風,吃住在學校,全身心地撲在工作上。

1986年3月,甘將軍因病逝世,一只鐵盒子是他留給妻子和兒女唯一的遺產,里面用紅布包著3枚閃亮的勛章。

離休后,龔全珍積極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傾力捐資助學、扶貧濟困,開辦"龔全珍工作室",服務社區、服務群眾,從青春歲月到耄耋之年,為廣大群眾做了大量的實事好事,受到當地干部群眾的尊敬和愛戴。

__年9月26日,龔全珍獲得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稱號,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__高度贊揚。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材料篇13

“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央視播出,帶領觀眾重溫了一段又一段感人至深的模范事跡。

獲此殊榮的,有“兩彈一星功勛”程開甲這樣的國家棟梁,有英勇負傷的排雷戰士杜富國這樣的英雄模范,有把生命獻給高原的植物學家鐘揚這樣的專家學者,還有許許多多的“普通人”:守島衛國32年的民兵夫婦王繼才、王仕花,生活節儉卻捐贈千萬的退休老人馬旭,支教20__年擔起山村孩子未來的鄉村教師張玉滾,零事故往返雪域郵路上的忠誠信使其美多吉……他們中,有青春洋溢的90后,也有白發蒼蒼的老人;有菜市場里賣雞蛋的大叔,也有學富五車、為人師表的院士。他們生于不同的時代,來自不同的行業,懷揣不同的夢想,如一道道色彩不同的光芒,在愛與奉獻的精神世界里相映生輝。

沒有誰生來就懂得奉獻,沒有誰注定會成為英雄。這些“感動中國”的人物們,跟我們大多數人一樣,也是普通人。潛心科研、教書育人、執行任務,他們的故事是普通人日常經歷的故事;盡忠職守、見義勇為、無私奉獻,他們的光輝也是普通人內心時常閃現的光輝。只不過,他們能在緊要關頭處站出來,能在惡劣環境中堅守初心,能用肩膀扛起大家的希望,才在歲月淬煉中將平凡變成偉大。他們的事跡看得見、摸得著,他們的精神應頌揚、應傳承。時代在變,但感動不變,人們對真善美的向往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也不會變。只要像他們一樣堅持、奮斗和奉獻,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感動別人的英雄,贏得社會的認可和尊重。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材料篇14

觸動中國十大人物的事跡1多少年過去了?葉家英先生在風雨中吟唱,在花雨中漫步,在詩中觀察人生,走過了一條坎坷的道路,這似乎實現了王國維“天作百惡”的一句話。李先生經歷了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她的生活中有許多難以言表的艱辛。幸運的是,詩歌給了她生存的力量最近,我丈夫在《新民晚報》上讀了一篇關于“周日夜杯”的長篇文章,寫了一篇長篇文章《補短爭天地》,她告訴我一個小秘密:事實上,“在沒有生命的意識中做一份生活,在悲觀的經歷中過一種樂觀的生活”,當大女兒和女婿在車禍中喪生后,她在悲傷和痛苦中掙扎時,她曾經寫下的兩個自勵詞只是因為她不好意思說生活中的這樣一個漏洞是她自己的理解,所以她曾經聲稱這是她的老師谷穗先生說的,但現在她已經老了,所以她承認這是她自己的話。現在,這兩句話不僅僅是張先生在中國詩歌道路上堅持不懈的寫照

“書的其余部分可以減輕沉重的悲傷,軟弱的美德無法回頭。”,先生認為“詩人處于弱勢,不能充分表達自己或說話,但他有一種道德品質需要保持。我處于弱勢,……當我保持弱勢時,我有我的把握……也就是說,你的性格和理想不應該被外部環境改變”。因此,張先生首創了這種“弱道德之美”,盡管他遇到了困難和痛苦,但他仍然堅持了一生。

今年的傳記電影《水月在手》在上映前轟動一時。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在網上售票時,門票在五秒鐘內售罄,隨后獲得金雞獎。每一個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在美麗而空靈的山川鏡頭中,在佐藤·斯馬特的八首秋歌的配樂中,在佐藤先生溫柔的詩歌聲中,都一起經歷了佐藤先生的傳奇生活,所有這些都深深地打動了導演陳傳興先生說:“葉先生和詩歌的關系已經深入到生活中。她就像一個水月觀音,讓人們可以穿過詩歌之河,到達河的另一邊。”張先生曾寫過兩首詩:“看天空,孫志瑾變了”和“蠶難老”。張先生把自己比作蠶。因為她從小就熱愛中國古典詩歌,70多年來從未停止過教學,她希望她的學生和所有像她一樣熱愛古典詩歌的年輕人都能把她吐出來的絲綢織成美麗的錦緞,就像谷穗先生早年對她的鼓勵和鄭重委托一樣

今年庚子初夏,揚州廣陵出版社出版了《沱安嘉陵師生歌集》。顧名思義,內容是谷穗先生和葉先生的詩歌演唱。這本書是傳統的木制手工雕刻。它是用高級貢紙手工印刷并折疊的。與宋錦封面相配。它僅限于紅色、藍色和黑色,可以說是完美的。哲子先生曾經把它握在手中,揉了很久,這不僅是文字的親和力,也是他們老師和學生永遠傳承下去的見證。

20__年,我想從臺北飛往天津看望我的丈夫。他在電話里說:“我太忙了,沒時間和人見面。我太老了,我有很多東西要收拾。”聽起來他好像拒絕了我的來訪。然而,我沒有放棄。過了一段時間,我又給丈夫打了電話。出乎意料的是,我丈夫答應在11月19日早上與我見面。我在前一天清晨直接飛往北京,并通過空運和陸運轉機到天津。當我到達我丈夫家時,已經是晚上5點半了。我突然很早就到了,這似乎打亂了我丈夫的生活節奏然而,冉先生和我談了很長時間,談到了上次在臺北與周夢迪先生的會面,談到了亞賢先生在電影院外看到她的過去。丈夫給我帶來的書一本一本地簽了名,我正要離開,照顧我丈夫的姑姑突然問我丈夫煎的醬汁煮得怎么樣了。要我留下來吃炒面嗎他說,因為姨媽的問題,我丈夫沒有讓幾千英里外的客人離開, “我太忙了。我要為明天下午的演講做準備。在這期《中國文化》中,我的演講已經講完了,要去看天蓀錦。你可以自己坐下來看。我們以后一起吃晚飯。沒有準備,只有簡單的蔬菜,醬汁炒面。我不知道你是否習慣了。我很高興。”我很簡單。“做面條的時候,姨媽對我說,”只要你有演講,先生,你總是準備好的。你經常在兩三點鐘不睡覺。“

很快,姨媽端出了兩碗面條、一大碗油炸醬、豆芽、大豆和菠菜。我丈夫每碗給了我半盤。然后我們舀出了油炸醬面。我什么也沒說,無恥地默默地陪我丈夫吃飯。我猜我丈夫每周都不會讓客人在她家吃飯天。這應該是個特例。當我偶然想起它時,我仍然感到非常自豪,因為在我的一生中,與丈夫共進晚餐是很少見的觸動中國十大人物的事跡2在過去的12年里,張桂梅每天早上都在教學樓巡邏。5:30,張桂梅用手電筒一個接一個地點亮了五層教學樓的走廊。早年,她想趕走進入學校的蛇和各種小動物,因為學校沒有院墻。低飛的蝙蝠會劃破學生的臉。她站在二樓,手持喇叭,敦促學生們跑進教室她希望每一分鐘的順時針旋轉都能扭轉貧困

她記得,當她轉到云南省華坪縣中心學校時,她第一次目睹了貧困帶來的痛苦:一些學生沒有錢買衣服,冬天穿一兩元的塑料涼鞋;有些學生買不起大米。晚上,他們抓起一把米飯,第二天就把它放進熱水瓶里當早餐;“總共要放50元。如果你不寄,我就把它們放回桌子上。”

張桂梅經常自己掏錢帶學生去餐館,幫他們支付學費,買衣服和被子。1997年4月,張桂梅被診斷為子宮肌瘤,腹腔內長出一個2公斤重的腫瘤從醫院到學校10分鐘車程,張桂梅走了40分鐘。為了帶好畢業班,張桂梅堅持上課,把學生送到考場,然后住院。一天,張桂梅突然喘不過氣來。一位老師在風雨中為她找到了一個氧氣袋。一些學生的父母在山上采摘野生靈芝,用機器將其磨成粉末,混合在大米中,然后送給她。其他人則去山上為她采摘野生核桃為了治愈她,山上的婦女們捐了10元或5元。縣長對她說,不管我們的地方有多窮,我們都會治好你的病。“所以我留在這里。”張桂梅說

20__年,華坪縣兒童福利院成立,捐贈者任命張桂梅為院長。丈夫去世且沒有孩子的張桂梅對此表示同意。她發現,在每個孤兒的背后,都有一位悲慘的母親,一位因家庭暴力殺害丈夫而被判刑的母親,一位因重男輕女而在分娩中死亡的母親,以及一位與丈夫離家出走的母親這讓張桂梅意識到,貧窮的女孩會成為貧窮的母親,貧窮的母親會養育貧窮的下一代。“惡性循環一直存在。”

班上女孩不多。張桂梅發現,總是有女孩在閱讀后失蹤。她去山上找到了那個人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材料篇15

朱麗華,女,生于1957年10月,1994年10月入黨。現任浙江省盲協副主席、嘉興市政協委員、嘉興市盲協主席,嘉興麗華推拿診所所長。

四十多年前,兩次意外事故讓她的雙眼徹底失明,但她用奮斗來追逐光明,靠著自己的雙手推出了璀璨人生。她刻苦鉆研中醫推拿技術,成為嘉興市首位也是目前唯一的盲人中醫師,為22萬多人次患者緩解病痛,并帶動了100多名殘疾人就業;同時,她堅持做慈善,從1991年到20__年,朱麗華捐助的資金已達373萬元,幫助了480名孩子圓了上學夢。她說:只有奉獻才是我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79629 主站蜘蛛池模板: B2B网站_B2B免费发布信息网站_B2B企业贸易平台 - 企资网 | 电缆接头_防水接头_电缆防水接头 - 乐清市新豪电气有限公司 | 马尔表面粗糙度仪-MAHR-T500Hommel-Mitutoyo粗糙度仪-笃挚仪器 | 耐酸碱胶管_耐腐蚀软管总成_化学品输送软管_漯河利通液压科技耐油耐磨喷砂软管|耐腐蚀化学软管 | 周易算网-八字测算网 - 周易算网-宝宝起名取名测名字周易八字测算网 | 振动传感器,检波器-威海广达勘探仪器有限公司 | 纸布|钩编布|钩针布|纸草布-莱州佳源工艺纸布厂 | 泥浆在线密度计厂家-防爆数字压力表-膜盒-远传压力表厂家-江苏大亚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 沧州友城管业有限公司-内外涂塑钢管-大口径螺旋钢管-涂塑螺旋管-保温钢管生产厂家 | 细胞染色-流式双标-试剂盒免费代做-上海研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茶楼装修设计_茶馆室内设计效果图_云臻轩茶楼装饰公司 | 乳化沥青设备_改性沥青设备_沥青加温罐_德州市昊通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 桌上式超净工作台-水平送风超净工作台-上海康路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 芜湖厨房设备_芜湖商用厨具_芜湖厨具设备-芜湖鑫环厨具有限公司 控显科技 - 工控一体机、工业显示器、工业平板电脑源头厂家 | 能量回馈_制动单元_电梯节能_能耗制动_深圳市合兴加能科技有限公司 | 水厂自动化|污水处理中控系统|水利信息化|智慧水务|智慧农业-山东德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氮化镓芯片-碳化硅二极管 - 华燊泰半导体 | 机构创新组合设计实验台_液压实验台_气动实训台-戴育教仪厂 | 食品无尘净化车间,食品罐装净化车间,净化车间配套风淋室-青岛旭恒洁净技术有限公司 | 壹作文_中小学生优秀满分作文大全| 衢州装饰公司|装潢公司|办公楼装修|排屋装修|别墅装修-衢州佳盛装饰 | 二手注塑机回收_旧注塑机回收_二手注塑机买卖 - 大鑫二手注塑机 二手光谱仪维修-德国OBLF光谱仪|进口斯派克光谱仪-热电ARL光谱仪-意大利GNR光谱仪-永晖检测 | 济南保安公司加盟挂靠-亮剑国际安保服务集团总部-山东保安公司|济南保安培训学校 | 耐磨焊丝,堆焊焊丝,耐磨药芯焊丝,碳化钨焊丝-北京耐默公司 | PE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_地埋式生活污水净化槽定制厂家-岩康塑业 | 黑龙江京科脑康医院-哈尔滨精神病医院哪家好_哈尔滨精神科医院排名_黑龙江精神心理病专科医院 | 石家庄律师_石家庄刑事辩护律师_石家庄取保候审-河北万垚律师事务所 | 洛阳防爆合格证办理-洛阳防爆认证机构-洛阳申请国家防爆合格证-洛阳本安防爆认证代办-洛阳沪南抚防爆电气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紫外线老化试验箱_uv紫外线老化试验箱价格|型号|厂家-正航仪器设备 | 开平机_纵剪机厂家_开平机生产厂家|诚信互赢-泰安瑞烨精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法钢特种钢材(上海)有限公司 - 耐磨钢板、高强度钢板销售加工 阀门智能定位器_电液动执行器_气动执行机构-赫尔法流体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企业微信scrm管理系统_客户关系管理平台_私域流量运营工具_CRM、ERP、OA软件-腾辉网络 | 高压无油空压机_无油水润滑空压机_水润滑无油螺杆空压机_无油空压机厂家-科普柯超滤(广东)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logo设计 | 螺纹三通快插接头-弯通快插接头-宁波舜驰气动科技有限公司 | 鼓风干燥箱_真空烘箱_高温干燥箱_恒温培养箱-上海笃特科学仪器 | 哈尔滨发电机,黑龙江柴油发电机组-北方星光 | 超声波破碎仪-均质乳化机(供应杭州,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都等地)-上海沪析实业有限公司 | 磁力反应釜,高压釜,实验室反应釜,高温高压反应釜-威海自控反应釜有限公司 | 水成膜泡沫灭火剂_氟蛋白泡沫液_河南新乡骏华消防科技厂家 | 粘弹体防腐胶带,聚丙烯防腐胶带-全民塑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