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勛章的獲得者及其事跡
寫事跡材料切記要把握細節,就是說只有把握了細節內容、刻畫了細節內容,才能達到真實的感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共和國勛章的獲得者及其事跡簡介大全。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共和國勛章的獲得者及其事跡篇1
1 于敏
于敏,男,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8月生,2019年1月去世,天津寧河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長期領導并參加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和設計,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全國勞動模范”“改革先鋒”等稱號。
2 申紀蘭
申紀蘭,女,漢族,中共黨員,1929年12月生,山西平順人,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第一屆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她積極維護新中國婦女勞動權利,倡導并推動“男女同工同酬”寫入憲法。改革開放以來,她勇于改革,大膽創新,為發展農業和農村集體經濟,推動老區經濟建設和老區人民脫貧攻堅作出巨大貢獻。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改革先鋒”等稱號。
3 孫家棟
孫家棟,男,漢族,中共黨員,1929年4月生,遼寧復縣人,原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科技委主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原高級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七、八、九、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他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之一,擔任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總設計師,為我國突破衛星基本技術、衛星返回技術、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和定點技術、導航衛星組網技術和深空探測基本技術作出卓越貢獻。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改革先鋒”等稱號。
4 李延年
李延年,男,漢族,中共黨員,1928年11月生,河北昌黎人,原54251部隊副政治委員。1945年參加革命,先后參加解放戰爭、湘西剿匪、_戰爭、對越自衛反擊戰等戰役戰斗20多次,是為建立新中國、保衛新中國作出重大貢獻的戰斗英雄。離休后,他初心不改、斗志不減、本色不變,積極弘揚革命優良傳統,充分展現了一名老革命軍人、老戰斗英雄的光輝形象。榮立特等功一次,被志愿軍總部授予“一級英雄”稱號,榮獲解放獎章和勝利功勛榮譽章。
5 張富清
張富清,男,漢族,中共黨員,1924年12月生,陜西洋縣人,中國建設銀行湖北省來鳳支行原副行長。他在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中沖鋒在前、浴血疆場、視死如歸,多次榮立戰功。1955年,他轉業后主動要求到湖北最偏遠的來鳳縣工作,為貧困山區奉獻一生。60多年來,他深藏功名,埋頭工作,連兒女對他的赫赫戰功都不知情。榮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戰斗英雄”稱號兩次。
6 袁隆平
袁隆平,男,漢族,無黨派人士,1930年9月生,江西德安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他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杰出貢獻。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改革先鋒”等稱號。
7 黃旭華
黃旭華,男,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3月生,廣東揭陽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19所名譽所長、原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他隱姓埋名幾十年,為我國核潛艇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為核潛艇研制和跨越式發展作出卓越貢獻。在某次深潛試驗中,他置個人安危于不顧,作為總設計師親自隨產品深潛到極限。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8 屠呦呦
屠呦呦,女,漢族,中共黨員,1930年12月生,浙江寧波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60多年致力于中醫藥研究實踐,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研究發現了青蒿素,解決了抗瘧治療失效難題,為中醫藥科技創新和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改革先鋒”等稱號。
9 鐘南山
鐘南山畢業于北京大學醫學部。長期致力于重大呼吸道傳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預防與治療,成果豐碩,實績突出。新冠疫情發生后敢醫敢言,提出存在“人傳人”現象,強調嚴格防控,領導撰寫新冠疫情診療方案,在疫情防控、重癥救治、科研攻關等方面作出杰出貢獻。
共和國勛章的獲得者及其事跡篇2
原中顧委常委、國務委員張勁夫在《請歷史記住他們——關于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回憶》中提到,“研制氫彈工作主要是于敏做的,方案是于敏提的?!痹凇吨袊娛掳倏迫珪泛宋淦鞣謨灾?,“于敏”的條目下赫然寫著:“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而這位名叫于敏的老人,在1月9日之前一直“默默無聞”。昨日,他榮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全國人民才真正認識了這位著名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勛。
說是“著名”,其實對于普羅大眾來說不如說是“無名”,因為從事的是涉及絕密的核武器研究,于敏隱姓埋名埋頭苦干了28年。有人講,“一心向著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會為他讓路;為了夢想銳意進取的國家,時代不會吝惜自己的掌聲。”確實,這一刻,很多網友對于敏院士表達出了敬仰之情,既為他在科研領域做出的貢獻,也為他長達28年的“隱身”而點贊。
10年前,當時的總理溫家寶去看望臥病在床的錢學森,這位為新中國核事業奉獻了一輩子的老人,在最后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拋開教育環境問題不談,單單只說個人,現在還能有多少人耐得住寂寞,遠離名利的誘惑,只為了攀登科學的高峰摘取那一顆明珠?還有多少人把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奉為圭臬,甘于默默無聞堅守信仰?在以于敏為代表的一批老科學家身上,我們看到的是磨礪出的寶劍,苦寒后的梅花,一寸寸劍鋒、一縷縷花香,都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如一日,在“冷板凳”上坐出來的,在實驗室里熬出來的。
科學研究很公平,它要你挨得住寂寞,才給你最美的風景。現在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比于敏院士當年好得多,人們缺的只是一顆安定的心。
其實何止于科學研究,任何工作如果想做出點成績來,想靠走捷徑或者耍小聰明是行不通的。當下很流行的一句話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于敏院士隱姓埋名28年,奉行的就是堅持初心,他堅持下來了,才有如今國家給他的榮譽和肯定。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不管條件如何變化,信念的力量是最持久的力量,精神的領先才是真正的領先。在這一點上,于敏院士的成就是值得我們深思與學習的。
共和國勛章的獲得者及其事跡篇3
“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聊以自慰了?!薄皟蓮椧恍恰痹獎?、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改革先鋒獎章獲得者于敏如是說。2019年1月16日,享年93歲的他,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隱姓埋名28載,鑄核盾衛和平一甲子,從意氣風發到白發蒼蒼,他將報國之志融入建設祖國的偉大事業中,兌現了“愿將一生獻宏謀”的誓言。
如果說癡心事業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體現,那么圖強報國就是愛國精神的升華。從于敏“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到程開甲“和祖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再到黃旭華“和祖國的核潛艇事業融為一體”,那些許身報國、奮斗畢生的共產黨員,總能在為國家建功立業的同時實現自身最大價值。
癡心事業者總是用行動證明自己“圖個啥”。李浩一路趕考為強軍,圖的是“和時代的脈搏一起躍動”;李保國一生傾注科技扶貧,圖的是“太行山的老百姓能早一點過上好日子”。為黨的事業圖謀,為強軍事業圖謀,所有癡心事業的奉獻者都是幸福的、值得的。
“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眹仪斑M的每一步都離不開勇挑重擔的擔當者。聶海勝把“只要祖國一聲令下,我們隨時準備再上太空”的報國誓言融入航天事業,黃大年把“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報國之志融入地質事業,鐘揚把“只要國家需要,再艱苦的科研也要去做”的報國之情融入生物科學事業。“只要祖國需要,任何專業都可以火焰四射?!辫F心報國不分職業種類、職務高低,置身偉大時代,在醉心于事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活出歸屬感與價值感,報國的答卷就一定是精彩的。
國家昌盛,需要每個人爭分奪秒,奮斗不止。“不能躺,一躺下就起不來了”,林俊德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仍在整理科研資料,像紅燭一樣,忘我地燃燒到最后一刻。他留下的不只是寶貴的科研成果,更是我們接續奮斗的精神養料。
“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我們這代人趕上了強國強軍的新時代,開創強軍事業新局面需要我們奮發圖強、真抓實干、真打實備,常思勝戰之道,常務興軍之事,將每一份力量都用到助推強國強軍的偉大事業中。
共和國勛章的獲得者及其事跡篇4
摘得今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于敏,出生于1926年,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為我國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杰出領軍人物之一,現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于敏曾經為我國的核武器研究隱姓埋名長達28年,在氫彈突破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1999年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填補我國原子核理論空白
于敏生于一個天津小職員家庭,從小讀書愛問為什么。對新知,探究其所以然。進入北大理學院后,他的成績名列榜首。導師張宗遂說:沒見過物理像于敏這么好的。
1951年,于敏在錢三強任所長的近代物理所開始了科研生涯。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長期領導核武器研究設計
1961年,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他談話,秘密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從那一天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
在氫彈研制中,于敏率領大家發現了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路徑,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并最終實現了“氫彈突破和武器化”。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3個月,前蘇聯用了6年3個月,法國用了8年6個月,而中國只用了2年8個月的時間,速度世界第一。
為核戰略部署奠定了基礎
突破氫彈后,于敏帶領團隊乘勝又干成幾件事——突破了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彈技術。
于敏不僅在實際研究領域為我國的核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在戰略部署層面也曾奠定重要基礎。他曾與鄧稼先提出了“加快核試驗進程”建議,為我國爭取了寶貴的10年核試驗時間。
1999年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他說這是集體的功勞。
他婉拒“氫彈之父”的稱謂。他說,核武器事業是龐大的系統工程,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國各兄弟單位大力協同完成的大事業。
共和國勛章的獲得者及其事跡篇5
袁隆平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間,實現了千百年來人民心中最樸素的愿望,攻克了曾經絆倒半個地球的難題,讓上億人口擺脫饑餓。袁老如同夜空中最閃亮的那顆星,照亮了后來者繼續前行的路,他給世人留下的不僅是豐富的食糧,還有無盡的精神財富。
我們紀念袁隆平,是緬懷他仰望星空的精神。袁老的兩個夢想耳熟能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夢想試驗田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掃把那么長,顆粒像花生那么大;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保障國家和世界的糧食安全。
耄耋之年,袁隆平又提出研發“海水稻”的宏大構想。袁老說,“海水稻”研發成功以后,在我國內陸和咸水湖周邊進行產業化推廣潛力巨大,如果可以推廣兩億畝,畝產200-300公斤計算,可增產糧食500億公斤,多養活約兩億人!
夢想總是屬于敢想敢為的先行者——2020年,袁隆平團隊在十地啟動“海水稻”萬畝種植示范,10萬畝“海水稻”平均畝產穩定超過400公斤。中國人再次牢牢端穩了飯碗!
我們紀念袁隆平,是緬懷他腳踏實地的品格。袁隆平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長期奮戰在農業第一線,把自己在一生浸潤在稻田里。他堅信:“電腦里長不出水稻,書本里也長不出水稻,要種出好水稻必須得下田。”他立下收徒“土味門規”——“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帶!”
與大地貼得更近,看天空才會更遠。袁隆平曾說:“我會鼓起勇氣繼續干下去,從‘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隱沒于鄉間水田的袁老,生命的最后時刻還在為“禾下乘涼夢”和“覆蓋全球夢”奔忙,還在努力帶給中國和世界驚喜。多一些腳踏實地的科學家,多一些鍥而不舍的追夢者,中國的廣袤大地上,就會孕育出更多希望。
我們紀念袁隆平,是對英雄的呼喚和尊重。國士無雙,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國民英雄,在他的心里,國家利益重,科學事業重,名利卻最輕。“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特等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世人也給了袁隆平的榮譽和禮贊。
時代需要榜樣,時代呼喚英雄。英雄人物用自己的行動,引領時代的方向,他們的精神影響著后來人,是為祖國乃至全人類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他們展現出的精神是一個時代的音。我們看到,在物質條件越來越豐富的今天,人們也越來越注重精神的追求和內心的富足。全社會對抗疫英雄的愛戴,對航空專家的敬仰,從國家層面對袁隆平、鐘南山一個個國民英雄的崇高禮遇,也在向社會昭示:人生價值的實現,靠的是堅定正確的人生方向和艱苦奮斗的作風精神。
我們紀念袁隆平,也是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一次反思。你我都是蕓蕓眾生中一個渺小的存在,我們大多不會成為袁隆平那樣的國民英雄,甚至我們也成不了整天操心經濟走勢的商業大佬,也不是時時關心國家大事的政界領導,但我們每個奮斗的個體,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英雄。我們可以像袁隆平那樣,做一個對自己有要求,堅定目標就能夠堅持下去的人。那么我們便是自己的英雄——愿你我既能做那個為英雄鼓掌的人,也能成為那個被鼓掌的人。
最后借用鐘南山團隊的悼文,向袁老致敬,也向每一個堅持夢想的人致敬:感念我們在這個時空相遇的每分每秒,我們的星空因為有了每個不同的你而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