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清榮獲“共和國勛章”事跡
張富清榮獲“共和國勛章”事跡有哪些?張富清為什么能夠榮獲“共和國勛章”?你了解張富清的事跡嗎?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張富清榮獲“共和國勛章”事跡(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張富清榮獲“共和國勛章”事跡篇1
盧麗安,女,49歲,上海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副院長、上海市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
盧麗安1968年生于中國臺灣高雄,從小受家人影響對大陸有著特殊感情。上世紀90年代中期,盧麗安和丈夫英國完成學業回到中國臺灣任博士后研究員。當時的中國臺灣“綠化”跡象嚴重,島內形勢愈發復雜,反觀大陸,改革開放初見成果,香港回歸在即,整個社會呈現出蒸蒸日上的面貌。盧麗安夫婦對現狀不滿,有了去大陸發展的想法,并毛遂自薦,向祖國表明希望回大陸服務、進入高校任教的意愿。
1997年,盧麗安夫婦到上海復旦大學任教。幾年下來,盧麗安就成為復旦大學最受歡迎的教授之一。
20__年7月,盧麗安當選上海市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為身在上海的臺灣同胞們服務。20__年,盧麗安加入中國共產黨,。
“我以中國臺灣的女兒為榮,我以生為中國人為傲。”盧麗安在今年“黨代表”通道上如是說,“盧麗安效應”在慢慢蔓延。很多臺胞朋友為她點贊,因為她說出了廣大臺胞們的心聲。還有她的學生,默默地留言支持老師,向老師學習回報社會。盧麗安的父母表示,只要女兒做的是對社會、民族、國家有益的,能夠促進我們兩岸的和平發展、促進島內同胞在大陸的發展,都會支持。
談到兩岸關系時,盧麗安真誠地表示,“我的家族歷史與自己的成長經歷讓我堅信:和平發展一定是兩岸關系的主要走勢,這也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心聲。”她認為,沒有中國臺灣夢的中國夢肯定是不完整的,同時,沒有融入祖國的臺灣夢,像打個盹,黃粱一夢。
張富清榮獲“共和國勛章”事跡篇2
有時候,路的盡頭,仍然是路,只要你愿意走。
初秋,剛剛出院的張富清回到家中。盡管身體還有些許不便,但只要狀態好一點,他還是會下床走幾步。
品讀張富清的一生,“路”無疑是串起他人生軌跡的一個重要元素。不論是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張富清一直在奮力前行。即便是88歲時因病左腿截肢,他依舊憑著難以想象的毅力向前走。
張富清一生走了多少路已無從計算,但伴隨那些堅定的腳步不停延伸下去的,永遠是那條初心之路。
擇 路
每個人一生要走很多路,重要的是岔路口前的選擇。
1924年12月,張富清出生在陜西省洋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48年3月,瓦子街戰役中,被迫加入國民黨軍隊當雜役的張富清被解放出來,面臨人生第一次重大選擇:是帶著解放軍發的路費回家過日子,還是跟著共產黨去奮斗?張富清毅然選擇后者:“我要為窮苦人去打仗!”
1955年,戰功赫赫的張富清轉業了。原本可以回老家陜西或到條件相對優越的城鎮工作,但他堅決服從組織安排,響應“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赴湖北偏遠的恩施來鳳縣工作。
翻開張富清的人生履歷,類似這樣的選擇還有很多。無論何時何地,張富清做出選擇只有一個理由——黨和人民的需要。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他服從命令,毅然轉業。
湖北恩施條件艱苦,需要干部,他聽從召喚,打起背包就走。
在恩施來鳳縣三胡區任副區長,偏遠山區需要駐村干部,他主動申請前往。
“這里苦,條件差,共產黨員不去,哪個去?”當張富清的人生畫卷徐徐展開,他的每一次選擇都讓人肅然起敬,也留給人們太多的感動和思考。
開 路
翻開張富清家中的相冊,很多照片都是在烈士陵園拍的。
兒子張建全說,了解父親的戰斗事跡后,他才明白父親每次去都是為了看望犧牲的戰友。
張富清打過很多硬仗,最大的考驗是1948年11月的永豐鎮之戰。那天拂曉,身為突擊組長的張富清,帶領兩名戰士夜間攀上寨墻,炸掉敵人兩個碉堡,身負重傷后仍打退敵人數次反撲。他因此榮立軍一等功,被授予軍甲等“戰斗英雄”稱號,并被西北野戰軍加授特等功。
在西北解放戰爭中,張富清先后獲得1次特等功、3次一等功、1次二等功以及2次“戰斗英雄”稱號。
烽煙滾滾唱英雄。當年,張富清的身材很瘦弱,是什么讓他一次次鼓足勇氣一往無前?
“作為共產黨員、革命軍人,越是艱險,越要向前。”張富清說。
趕 路
張富清家中臥室的墻上掛著一張中國地圖,他經常會在上面尋找當年走過的路。陜西、甘肅、新疆、北京、天津、江西、湖北……那些鏗鏘足印,見證著這位老兵的一次次“長征”。
新中國成立前夕,張富清隨第一野戰軍第1兵團先頭部隊深入新疆腹地。從酒泉至喀什,2500多公里,要穿越戈壁瀚海,翻越雪山峻嶺。張富清跟著部隊,靠著一雙鐵腳板,一路行軍,一路征戰。
1953年初,全軍抽調優秀指戰員參加____,張富清又一次主動請纓,和幾十名戰斗骨干從新疆向北京開拔,邁開雙腿,日夜兼程,走了1個多月。
1955年,轉業到地方工作的張富清,懷著改變邊遠山區貧困面貌的憧憬,跋山涉水,向西而行。他和妻子孫玉蘭坐輪船逆水而上,從武昌到巴東,然后趕往恩施偏遠的來鳳縣。當時,從恩施到來鳳,坐車要走一整天。
從“山連山川連川”的陜北,到“平沙莽莽黃入天”的新疆,再到“一腳踏三省”的來鳳,張富清趕了多少路,連他自己都沒法算清。他只認準了一點,為黨和人民趕路,再遠也值得。
守 路
如果不是2018年國家開展退役軍人信息采集工作時的偶然發現,可能到現在張富清的赫赫戰功都少有人知。
從轉業那天起,張富清就用一口皮箱,鎖住了他在戰場上用鮮血換來的全部榮譽。多年來,他沒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張富清從來都只說:“自己憑本事吃飯。”
深藏功名、淡泊名利,儉樸生活、做平凡人。2019年,張富清從北京參加“共和國勛章”頒授儀式回來,很快就把這枚勛章和他珍藏多年的軍功章一起,鎖進柜子里,極少拿出來。
“和我并肩作戰的戰友好多都不在了。和他們比起來,我有什么好顯擺的……”這幾年,張富清先后獲得“最美奮斗者”“時代楷模”等稱號,但他的腳下,依然是那條初心之路。
今年7月1日,黨的百年華誕。目睹神州大地舉國歡慶,聆聽“七一”重要講話,張富清心潮澎湃。
“祝愿我們的黨越來越好,也相信我們的黨能越來越好!”
這,是一名老兵永遠不變的心愿。
張富清榮獲“共和國勛章”事跡篇3
5月25日晚上的新聞聯播,講述了一名深藏功名、堅守初心的老英雄張富清的故事。我認真的聽完新聞,終究忍不住潸然淚下。很久以來,看電視已經沒有過這樣的感覺了。今日回到黨校,我在報紙上找到關于張富清同志的所有報道,夜深人靜時,細細讀來,眼眶再度濕潤。真正的英雄是什么?這個問題其實一直在我的心里。今夜,多年的疑問在心中有了答案:“平凡處見初心,淡然中顯英雄”。
作為戰斗英雄、特等功臣,在革命戰爭年代,張富清同志不怕犧牲、浴血奮戰,為國家和人民立下了赫赫戰功,崢嶸歲月之后,服從大局扎根貧困山區,深藏功與名,艱苦奮斗一輩子。 其實,在我自己心里一直有這樣的看法,英雄不應高高在上,英雄就在我們身邊。
參加工作以來,我看過、聽過許多的優秀黨員事跡,也參加過不少的典型英模報告會。但是我才覺得,那些高亢入心的播報、那些抑揚頓挫的講述,那些動情的渲染、那些煽情的鏡頭,這個年代發生的各種感人故事,卻都不及張福清老人樸實、淡然而純粹的語言,讓我的心跳加速、淚眼迷蒙。革命年代不怕死,和平時期不伸手。這才是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本色!這才是一名英雄的選擇。
張富清同志的生活其實并非一帆風順。戰斗留下的頭部創傷一變天就痛,88歲高齡截肢后裝上假肢,女兒從小有腦膜炎長期患病在家,貧困縣的工作條件也不好。我覺得,他只要亮出軍功章、表明戰斗英雄的身份,是完全可以名正言順……
張富清榮獲“共和國勛章”事跡篇4
老英雄張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跡感人。
張富清,1924年12月出生,1948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西北解放戰爭中,他英勇戰斗、舍生忘死,先后獲得1次特等功、3次一等功、1次二等功,兩次“戰斗英雄”稱號。1955年1月轉業,他堅決服從組織安排赴偏遠的鄂西恩施地區工作,1985年1月離休。他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最美奮斗者”“時代楷模”等榮譽稱號,并被授予“共和國勛章”。
清晨,雨點敲打著窗戶,張富清摸索著起了床。
穿好舊軍裝,輕輕撫平衣角皺褶,笑容洋溢在老兵滄桑的臉上。
這一天,是黨的百年華誕。當初升的朝陽灑滿天安門廣場,投向繁花似錦的十里長街時,距首都北京千里之外的一間普通病房里,96歲的張富清,早早端坐在電視機前。
目睹神州大地舉國歡慶,作為一名為了建立新中國浴血奮戰、九死一生的老兵,作為一名為了建設新中國默默奉獻、鞠躬盡瘁的勞模,作為一名黨齡72年的優秀共產黨員,張富清老人心潮澎湃——
今日中華之盛世,不正是他和戰友舍生忘死為之奮斗的夢想嗎?!
這一刻,帶著笑的淚,在老兵眼中涌出。
這一刻,幸福襲來,老兵覺得“自己這輩子的愿望實現了”……
“期盼有生之年,我還能穿著軍裝站在天安門廣場上”
對張富清來說,這是無法彌補的人生遺憾——
喜迎建黨____年華誕,因為身體健康原因,他沒能前往天安門廣場,親身感受現場歡慶的氣氛,沒有和大家一起,匯入黨旗、國旗組成的紅色海洋。
望著窗外的雨,張富清喃喃地對兒子說:“期盼有生之年,我還能穿著軍裝站在天安門廣場上。”
天安門廣場,像磁石一般吸引著張富清——“那里是祖國的心臟,離黨中央最近。”
2019年7月26日,張富清老人到北京參加全國退役軍人工作會議,受到國家領導人接見。
國家領導緊握張富清老人的手,張富清心潮澎湃:“我是黨培養的,我要緊跟黨走,做一名黨的好戰士。”
他飽含深情地說:“你都做到了,你是全黨全國人民的楷模,保重身體,健康長壽。”
都做到了——這是黨中央和國家領導人對一位共產黨員最高的褒獎!
幾十年來,每次崗位調整、身份變化,張富清從不考慮個人利益得失,心中只有一條:“黨叫干啥就干啥。”
參加全國退役軍人工作會議后第二天,張富清在家人陪伴下,來到天安門廣場。他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獻上一束花,莊嚴敬禮,久久凝望。
這是一個時隔66載的軍禮。66年前,張富清第一次到北京,組織上安排他們這批戰斗骨干來到天安門,他不由得想起犧牲的戰友。當年,他的連長、指導員、排長、班長,犧牲了一個又一個。
他挺直腰身,舉起右手,向先烈致敬,鄭重許下諾言:唯有勉力,唯有奉獻,唯有繼續向前,今生不渝。
當年夜襲永豐。作為突擊隊員,張富清裝滿手榴彈,背起炸藥包,拎起沖鋒槍,沿城墻磚縫攀登而上。新中國成立初期,百業待興,他服從命令,毅然轉業。位于鄂西南最遠端的來鳳縣條件艱苦,需要干部,他聽從召喚:“我去!”
從人民功臣到人民公仆,從硝煙戰場到人生考場,張富清在貧瘠之地,向偏遠與艱苦發起突擊。從糧油所到三胡區,從高洞村到縣建行,處處留下了他沖鋒的身影。
88歲左腿截肢那年,老兵決心再當一次“突擊隊員”。扶著床邊,扶著墻邊,他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爬起。終于,他憑著難以想象的毅力,一點點用單腿站了起來。
老兵,從不會向生活認輸。
今年2月,張富清因身體不適住進醫院。
身體剛好一點,他就下床鍛煉,誰勸都沒用。“每次都是一身汗。”一直陪伴在身邊的兒子張健全說。
這半年,病房成了老兵新的“戰場”。從一個醫院輾轉到另一個醫院,這位老兵面對病痛時展現出來的堅強和毅力,感動了照顧他的醫護人員。
初心不渝,老兵本色。這些年,張富清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一個接一個,但他始終保持昔日戰場上當“突擊隊員”的戰斗精神,沖鋒向前。
“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作為老兵,“七一”那天,目睹在天安門上空組成“100”字樣的陸航戰機方陣氣勢磅礴,張富清禁不住哼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建黨____年到了,建軍百年也不遠了。“作為新時代革命軍人,必須全力以赴去奮斗,才能不負人民不負使命。”那天,張富清語重心長地對來看望他的年輕官兵說。
“祝愿我們的黨越來越好,也相信我們的黨能越來越好”
病房里,電視機的音量被調到最大。
盯著屏幕,側著右耳,張富清老人認真聆聽國家領導人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_____上的重要講話:“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跨越時代,何其有幸!這偉大復興的壯美篇章,張富清是親歷者、見證者,也是參與者、創造者。
解放戰爭中,他和西北野戰軍第359旅第718團的戰友們,聽到過追擊敵人時的呼呼風聲,聽到過子彈在身邊“嗖嗖”掠過,也聽到過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他的左耳,就是在一次爆破中被震壞了。
到后來,他越來越多聽到的,是沖鋒的軍號聲,是奔跑的腳步聲,是勝利的歡呼聲。
新中國成立時,張富清正跋涉在進軍大西北的路上,喜訊兩天后才傳到他們身邊。他和戰友們格外高興,舉槍歡呼!
那一刻,被燃燒彈燒焦的皮膚,被子彈劃開的頭皮,被炮彈沖擊波震落的牙齒——這些戰斗中遭受的傷痛,通通被他拋到了腦后。他說:“和犧牲的戰友相比,我太幸運了,能親眼見到新中國的建立。”
山河依舊,換了人間。
因為相信,所以堅持;因為相信,才會付出。
張富清相信什么?又付出了多少?戰爭結束后,肩上扛著的槍和炸藥包被放下了,他脫下了心愛的軍裝,投入到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設中——他那副鐵打的肩膀,進疆之后拉過犁開過荒,山區駐村時挑過糞筐稻秧,修路時扛過石頭和鐵釬。
____,深藏功名。昔日的戰斗英雄,成了平凡的勞動者。
身邊的人們也都“忽略”了張富清身上的英雄本色,只記得他在各個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默默奉獻的平凡身影。
從“一五”計劃到困難時期,從改革潮起到開放搞活,張富清經歷了篳路藍縷的艱苦奮斗,更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翻天覆地的變化。
1985年1月,張富清從湖北來鳳縣建行離休。英雄卸甲,他藏在心底的赤膽忠誠,卻從未改變過。
香港回歸那一天,很少熬夜的張富清,守著電視機等到午夜。看到五星紅旗在維多利亞港灣上空升起,張富清熱淚盈眶。兩年后,澳門回到祖國懷抱,張富清再一次激動得淚濕衣襟。
這,是老兵張富清生命中最自豪的時刻——201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閱兵,老兵張富清佩戴著“共和國勛章”,在家人攙扶下登上天安門城樓。
戰機翱翔,長劍昂首,鐵流滾滾。他目不轉睛地盯著閱兵式上人民軍隊時代之變的“每一個細節”。那一刻,他想告訴犧牲的戰友們:“今天我們的裝備好了,沒有人再敢欺負我們。”
兩年后的今天,喜迎黨的百年華誕,國家領導人“七一”重要講話讓張富清再一次心潮起伏。
曾經,為了新中國站起來,他不怕流血犧牲;曾經,為了國家富起來,他不怕吃苦受累;如今,見證偉大祖國日益強盛,張富清說:“祝愿我們的黨越來越好,也相信我們的黨能越來越好!”
這,是一名老兵不變的心愿。
張富清榮獲“共和國勛章”事跡篇5
20__年9月15日21時10分,劉伯明作為“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乘組成員,同翟志剛、景海鵬一道,承載著全國人民的企盼與厚望飛向太空,并同翟志剛密切配合,協同操作,完成了太空出艙行走的偉大壯舉,圓了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第一次飛向太空,劉伯明驚嘆于地球家園的美麗,驚嘆于個人的渺小和人類的偉大,更為祖國航天事業的成就感到自豪。受失重的影響,他們在太空中執行任務困難重重。僅僅打開艙門這一個動作,就讓劉伯明和翟志剛的體力完全透支。
我們在電視轉播鏡頭中看到,劉伯明與兩位戰友沉著冷靜地完成每一個步驟,為的就是讓五星紅旗在太空中高高飄揚。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他們準備出艙工作時,劉伯明的耳機中突然響起了陣陣火災報警聲,危急時刻他做出了怎樣的決定呢?
20__年9月27日16時30分許,是翟志剛打開飛船艙門,開始太空行走的計劃時間。一切準備就緒,不料,意外卻發生了:當他開啟艙門時,艙門絲毫沒有反應。此時,飛船即將飛出測控區,若打不開艙門,出艙活動就要延遲。
“決不能讓全國人民失望,決不能辜負祖國和人民賦予的神圣使命!”翟志剛和劉伯明、景海鵬迅即啟動預案,用輔助工具連續撬了3次,終于打開了中國人信步蒼穹的大門。就在此時,“意外”接踵而至:軌道艙突然響起火災語音預警,并不斷重復。他們深知,艙外航天服一旦著火,后果將不堪設想。劉伯明當即報告地面,并認真檢查艙內電路,卻未查出原因。為了完成出艙任務,劉伯明臨時改變了操作步驟,把國旗遞給翟志剛,讓他走出艙門后率先揮舞國旗,自己則返回軌道艙排除火災隱患。那時他只有一個想法:“生死不在我們考慮的范圍之內,完成任務才是重中之重,只有這樣才能不負祖國人民的重托,無愧歷史的選擇。”
“出艙!”危急關頭,顧不上猶豫,翟志剛果斷決定開門出艙。關鍵時刻,根植革命軍人血脈的堅不可摧信仰信念和生來為戰勝的血性秉性,迸發出強大力量。他們將生死置之度外,把完成任務作為首要選擇,臨時改變出艙程序。16時43分許,身著“飛天”艙外航天服的翟志剛,揮動著鮮艷的五星紅旗向地面報告:“神舟七號報告:我已出艙,感覺良好。神舟七號向全國人民、全世界人民問好!請祖國放心,我們堅決完成任務!”后經查,火警是因煙火敏感器對高真空環境適應性不好所致。在清華大學的一場報告會中,當有學生問起“擔不擔心回不來”時,劉伯明的回答撼動人心:“即便是死,我們也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
在太空的三天,每當他們飛到北京上空的時候,劉伯明都想趴在舷窗上,抽一點點時間往外看一看。每當遇到困難、累到極限時,他都會想起祖國。劉伯明還向鏡頭展示了一張字條,上面寫著“俯瞰家園,同一個地球村;橫望日月,同一個太空城;三馬飛天,齊祝愿;天地連線,一家人。”
一如20多年前那個在家鄉泥濘道路上頂著風雪騎車往返的堅毅少年,今天的劉伯明,用當年的那股韌勁面對航天員艱苦的訓練,并取得驕人成績。從“神五”落選后,劉伯明觸動很大。為彌補差距,他把相關專業書籍都找了出來,進行重新梳理。3個月內,他整理出筆記、資料70多萬字。針對“神七”任務,劉伯明還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訓練方法。比如,他從不死記硬背,而是總結出心理表象記憶法,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把白天訓練的操作程序在腦海里放電影。父親劉志生曾在北京航天城親眼見證兒子訓練的艱苦:坐在高空旋轉椅上,疾轉100多圈后,下來還要辨別方向;有幾天要24小時頭朝下躺在30度角傾斜的床上。回憶起這些鏡頭,老人的眼中流露出對兒子的憐惜。如今,劉伯明帶著億萬中國人的夢想,乘坐神舟七號飛向太空。20__年9月27日16時43分,翟志剛穿著我國自主研制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劉伯明的協助下打開艙門,邁出了中國人在浩瀚太空中的第一步。劉志生得知這個消息非常激動,他說:“沒有白努力,兒子是好樣的!”
神舟七號飛船順利著陸后,劉伯明出艙后發表講話:“我們剛才進行了重力返回再適應,并進行醫監醫保檢測,身體狀況都正常,相信中國航天員是最棒的,請祖國人民放心,感謝祖國人民。”
20__年11月7日上午10點,慶祝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大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劉伯明“英雄航天員”,并獲頒“航天功勛獎章”。劉伯明與翟志剛、景海鵬三位航天員在太空的身影是20__年的焦點和亮點,他們成就的不僅僅是一次成功的太空飛行、太空漫步,更是中華兒女的自信和夢想,他們實現了中國人自古以來的飛天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