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事跡
張富清老英雄對于奉獻選擇了高調,對于功名選擇了低調,高調做事,低調做人,彰顯了一名英雄的英姿;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事跡五篇,歡迎大家分享。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事跡【篇1】
最近有一位老英雄刷爆朋友圈,他就是湖北來鳳縣離休干部,今年95歲的張富清老人。革命年代,他曾立下赫赫戰功,退役后他又主動選擇到偏遠的貧困山區工作,60多年來他深藏功與名,在工作崗位上不改軍人本色、奉獻一生。閱讀完他的人生經歷后,我的心中感慨萬千,下面我將用三個關鍵詞概括我對英雄精神的理解。
一、關鍵詞:平凡
一位立下赫赫戰功的老英雄,完全可以憑借自己往日的榮耀過上更好的生活,但張富清選擇了平凡。
如果不是去年底參加退役軍人信息登記,周圍很多人都不知道張富清是一位戰功赫赫的英雄――解放戰爭期間,他參加過多場戰役戰斗,兩次榮獲“戰斗英雄”榮譽稱號,榮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被西北野戰軍記“特等功”。連張富清的兒子從未見過父親的這些軍功章。
一張“特等功”報功書,是1948年發出的,也是在這一年,張富清加入解放軍西北野戰軍,報功書中特別提到,在永豐戰役中,張富清所在的六連是突擊連,“他第一個帶頭跳下了4米高的城墻”。永豐戰役,是為了配合淮海戰役,由西北野戰軍發起,作為突擊隊員,張富清和兩個戰友在深夜跳下城墻,與敵人殊死搏斗。這場戰斗一直打到天亮,張富清炸毀了兩座碉堡,繳獲兩挺機槍。戰斗結束,他死里逃生,但突擊組的另外兩名戰友卻再也沒有回來。1955年,張富清退伍轉業,他戴上勛章拍下照片后,將所有勛章封存,也將自己的赫赫戰功封存,這一封存就是60多年。60余年,張富清一直過著平凡又有意義的生活,因為他說:“當年和我并肩作戰的戰友,許多都犧牲了……比起他們,我今天吃的住的已經很好了,還有什么資格把戰功拿出來顯擺呢!”
二、關鍵詞:奉獻
轉業后的張富清,本打算回陜西老家,但當他得知湖北恩施最窮的貧困山區需要支援建設時,他聽從黨的號召,帶著妻子去了恩施來鳳縣,從此,他鄉變故鄉。在來鳳縣,張富清奔波于最窮的鄉鎮,在遭遇干旱時,他帶領老百姓進山找水;為了給沒水沒電沒路的高洞山區修出一條路,張富清又當了一回突擊隊員,他帶著炸藥上了懸崖。4個月后,高洞山區結束了不通路的歷史。1985年,張富清從當地建行副行長位置上退休。
三、關鍵詞:原則
讀完張富清老英雄的故事后,給我最深的感觸便是他那堅守原則,不改本心的精神。
7年前,老人因病左腿截肢,他忍痛訓練,學會了走路。后來,老人眼睛得了白內障,需要手術,他的醫療費可以報銷,但當兒子為他選了7000多塊錢的人工晶體時,他卻自己找醫生換成了3000元的。不給國家添麻煩,也不讓家人占公家的便宜,張富清不許子女親屬在他工作過的單位上班,甚至不許跟他一樣有高血壓的家人吃他享受公費醫療的降壓藥。老人的兒孫中,沒人沾過他的光。71年黨齡,60多年深藏功名,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自己精彩的人生。淡泊名利的張富清老人,其實很富有。戰爭年代出生入死,一枚枚軍功章鐫刻著他的榮耀,他的經歷很富有;和平時期,為貧困山區奉獻一生,用共產黨人的本色贏得群眾信賴,他的精神很富有。理想信念是這個時代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不忘初心、不負使命、不改本色,張富清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堅守信仰的時代標桿。
英雄事跡彪青史,傳承尚需后來人,歷史的接力棒交到我們手中,作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我們一定傳承好老前輩的優良傳統,把歷史使命扛在肩頭,猛打敢擔當,猛沖不畏懼,猛追奪勝利,高標準完成好組織交給的任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進取,奮發有為。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事跡【篇2】
書記近日對張富清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老英雄張富清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跡感人。看似寥寥數語的評價實則卻是對張富清老英雄的高度敬重。在全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教育啟動之際,書記親自做出重要批示,彰顯出“不能讓英雄流血流汗又流淚”的錚錚承諾,張富清同志的典型事跡無疑是最為鮮活的“歷史教科書”。
張富清的事跡經媒體報道后,來鳳縣領導多次上門探望。老人總是動情地說:“當年和我并肩戰斗的那些戰友,許多都犧牲了,他們根本沒有機會向組織提任何要求。比起他們,我今天吃的、住的已經很好了。我有什么資格把戰功拿出來顯擺呢?又有什么資格向組織提要求呢?”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張富清老人深藏功名63載的緣由,道出了一名老兵最樸素的內心獨白,也道出了一名共產黨員最純粹的理想信念。
作為黨的基層工作者,作為新時代黨員干部,我們要以張富清老同志為前行榜樣,堅定理想理念,自覺與實現民族復興和中國夢相融相生。要以克己奉公、一心為民作為根本出發點,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要不斷強化自身的理論武裝,增強執行能力,嚴格廉潔自律,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和大局觀,干好本職工作、為人民服務。
學習張富清,就要學習他堅守初心的奉獻精神。革命戰爭年代,勇敢沖鋒;和平時期,不怕偏遠。初心在心,始終如一,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永遠是奉獻、奉獻、再奉獻。在張富清身上,奉獻就是底色,奉獻就是追求,奉獻就是夢想。深藏功名,堅守奉獻,這就是新時代我們奔跑者應該具備的精神,奔跑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人民,為了國家,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奉獻精神是奔跑的營養,奔跑有奉獻,奔跑有力量,有速度。新時代,我們都在奔跑,我們應該用奉獻精神去奔跑,奔跑出一個輝煌的成績。
學習張富清,就要學習他敢于擔當的價值觀。俗話說:“偉大源于平凡,崇高緣于質樸”。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學習張富清戰斗英雄,匡正人生價值坐標,始終以英雄為榜樣,強化擔當擔當意識,努力干好本職工作,堅決完成黨交給的每一項任務。因此,要時刻以先進為標桿,以典型為榜樣,做一個永葆黨員本色的好干部。同時,也要時刻提醒自己始終不忘自己的理想目標,敢于直面矛盾和群眾的需求,逐條分析解決問題,把嘴上說的、會上定的、紙上寫的,變成一個個的具體行動和一項項的務實有效的舉措。
學習張富清,就要學習他艱苦樸素、克已奉公的精神。在部隊,張富清保家衛國,奉獻勇敢,在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中九死一生;到地方,到湖北省最偏遠的來鳳縣工作,為貧困山區奉獻一生,他奉獻的是默默奮斗,淡泊名利。我們新時代的黨員干部,做到嚴于律己兩袖清風,要始終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要做到淡泊名利、經得起考驗,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要始終貫徹落實黨中央“八項”規定,保持共產黨人的先進性,樹立起共產黨人胸懷坦蕩、無私無畏、剛正不阿、清正廉潔的良好形象。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事跡【篇3】
組織部組織全體黨員一起觀看學習了戰斗英雄張富清的先進事跡。張富清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深藏功與名,連他家人都不知道,他曾榮獲西北野戰區特等功一次、軍一等功一次、師一等功一次、師二等功一次、團一等功一次,并被授予軍戰斗英雄稱號和師戰斗英雄稱號,這些使我對張富清萬分敬仰和欽佩。
張富清身上的品質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后輩去學習和繼承的:
學習張富清事跡,就要繼承榜樣的力量。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多少年來,張富清從來沒向組織要求過什么。他說與已經犧牲的戰友相比,他的功勞不算什么,他更沒有資本在別人面前顯擺;自己現在活著,還享受著那么好的待遇,已經很知足了。張富清謙虛說自己的功勞不算什么,因為當時他周圍的優秀共產黨員的英勇事跡深深影響著他,也是因為他始終懷有一顆奉獻、愛國的初心。我們要向英雄模范學習,做到居功不傲,不忘初心。
學習張富清事跡,就要銘記國家一體。沒有國家的繁榮昌盛,哪里來家庭的幸福健康。張富清不計個人得失,以國家為重,使我更加刻理解了“先集體、后個人”的精神內涵。干字當頭,只要是黨的需要、國家的需要,我們就要以國家大局為先,無畏艱辛、一往直前。
三是我們要把張富清精神學習落實到具體工作中,黨員干部要始終挺身在前,自覺在學習上對標對表,在行動上真抓實干,務實進取;要牢固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工作生活中要有主人翁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張富清精神落實到正己修身、不改本色,爭做時代楷模。
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張富清謙遜,務實,是時代最可愛的人。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下,每個中華兒女都應向老英雄張富清學習,立足當下,堅守初心,充滿斗爭精神,永懷愛國情懷。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事跡【篇4】
盧麗安,女,49歲,上海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副院長、上海市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
盧麗安1968年生于中國臺灣高雄,從小受家人影響對大陸有著特殊感情。上世紀90年代中期,盧麗安和丈夫英國完成學業回到中國臺灣任博士后研究員。當時的中國臺灣“綠化”跡象嚴重,島內形勢愈發復雜,反觀大陸,改革開放初見成果,香港回歸在即,整個社會呈現出蒸蒸日上的面貌。盧麗安夫婦對現狀不滿,有了去大陸發展的想法,并毛遂自薦,向祖國表明希望回大陸服務、進入高校任教的意愿。
1997年,盧麗安夫婦到上海復旦大學任教。幾年下來,盧麗安就成為復旦大學最受歡迎的教授之一。
20__年7月,盧麗安當選上海市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為身在上海的臺灣同胞們服務。20__年,盧麗安加入中國共產黨,。
“我以中國臺灣的女兒為榮,我以生為中國人為傲。”盧麗安在今年“黨代表”通道上如是說,“盧麗安效應”在慢慢蔓延。很多臺胞朋友為她點贊,因為她說出了廣大臺胞們的心聲。還有她的學生,默默地留言支持老師,向老師學習回報社會。盧麗安的父母表示,只要女兒做的是對社會、民族、國家有益的,能夠促進我們兩岸的和平發展、促進島內同胞在大陸的發展,都會支持。
談到兩岸關系時,盧麗安真誠地表示,“我的家族歷史與自己的成長經歷讓我堅信:和平發展一定是兩岸關系的主要走勢,這也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心聲。”她認為,沒有中國臺灣夢的中國夢肯定是不完整的,同時,沒有融入祖國的臺灣夢,像打個盹,黃粱一夢。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事跡【篇5】
朱彥夫,在_過程中,失去了雙手、雙腳,左眼失明。他身殘志堅,帶領群眾脫貧致富。遲浩田上將專程看望他時,稱他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并稱贊他“雖然失去一只眼睛,但更能把人生看得透徹。”一部長達43萬字的自傳體小說《極限人生》使他成了全國的新聞人物。近日,筆者專程赴山東沂源縣,采訪了朱彥夫。
特殘英雄贏得幸福愛情
1947年,山東省沂源縣金星鄉張家泉村15歲的朱彥夫光榮參軍,并于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參加了淮海戰役和解放上海的戰役。1950年,_戰爭爆發后,他奔赴朝鮮戰場。在二五0高地狙擊美特種師的激戰中,他失去了雙手、雙腳,左眼失明,身受7處重傷,住進了泰安榮軍醫院。
入院后,他想起自己已成為一個生活難以自理的殘疾人,不由得對生活和前途悲觀失望,多次自殺,因醫護人員及時發現而未遂。“在祖國和事業不需要你獻出生命時,自殺就是背叛祖國、背叛黨啊!”醫院馬政委的一席話一下子讓他清醒過來。從那后,他密切配合醫生的治療,從1950年到1956年的6年中,先后做了47次手術。
1956年,特等傷殘軍人朱彥夫謝絕了組織送他到療養院生活的決定,坐在一輛破舊的獨輪車上返回家鄉后,他年老多病的母親不禁黯然神傷,說:“兒啊,娘身板不好,實在是拉扯不過來,娘怕養活不了你啊,你還是回療養院去吧!”望著母親瘦弱的身軀,他深知母親的苦衷。
一天夜里,他在窗下對住在另外一間房子里的老娘說:“娘,療養院里來車接我了,我走了,你把門鎖上吧!”老母親蹣跚地走進小房子里,劃著火柴照了照床上,沒有人。她喃喃自語:“老天爺保佑俺兒活得好好的”然后鎖上了房門。躲在一個破筐里的朱彥夫聽到母親回房的聲音,才艱難地爬回床上。從此,10來斤生地瓜干,半盆水伴著他度過了一個月。最后水沒有了,地瓜干沒有了,他餓倒在房門邊。也許是老天爺格外垂青這位不幸的年輕人,他命不該絕。幾天后,當時任沂源縣民政局局長的武憲德前來看望朱彥夫,聽老人一說,立即意識到出事了,撞開小房門后,見朱彥夫已昏死在滲進的雨水里經過搶救,朱彥夫再次擺脫了死神的糾纏。當武憲德與妻子說起此事時,他的侄女_在旁邊聽得淚水漣漣。幾天后,她執意讓姑父帶她去看望朱彥夫。一進門,就見朱彥夫正用腋窩夾著兩副拐杖艱難地走動,每移動一步,都顯示出他的頑強毅力。跌倒了,爬起來,雙腿和雙臂的斷截面摔得鮮血淋淋。_被這種精神深深震撼了。“俺扶你!”她脫口而出,并快步沖上去扶住欲倒的朱彥夫。
回去的當天夜里,這位生性倔強的姑娘失眠了。在她的腦海里,始終是朱彥夫艱難地煅煉生活自理能力的情景。“他是人民的功臣,俺有責任照顧他!”這晚,她下定了決心。
次日,她把這一想法向父母親和姑父講了。然而,父母不無擔憂地說:“你嫁給他,今后咋樣活?這可不是小事,你得想清楚。”_動情地說:“朱彥夫是功臣,這么可憐,俺心里難過啊!俺身子壯實,到生產隊掙工分,能養活一個家。他為了保家衛國,把雙手雙腳和左眼都搭上了,為了他,俺受再多的苦又算了什么呢?爹,娘,還有姑父,俺這樣做,只是為了讓他活得好一點啊!”面對此情此景,忠厚老實的爹娘還能說什么呢?武憲德局長深思良久,說:“孩子,你的心思我懂,可婚姻大事不能一時沖動,要慎重啊!”“姑父,俺是反復考慮過的,俺一輩子也不后悔。”“好吧,我過幾天跟朱彥夫說說。”
朱彥夫一聽武局長提親的事,目光一亮,但馬上又暗了下來。“武局長,俺是個廢人,不能連累她。”不管武憲德怎么說,朱彥夫就是不松口,武憲德回去后把情況如實告訴了侄女。_說:“姑父,他怕拖累俺,俺明天到他家去親自和他說。”
_還是不由分說地來到朱彥夫的家,一到他家,_一邊攙扶著他練習走路,一邊跟他聊天,兩個人很談得來。通過幾天的接觸,_從他的表情中讀到了他對愛情的渴望和一種深深的自卑。“你是國家的功臣,俺有責任照顧你。你怕俺受苦,可俺從小就苦慣了”“你別再傻了,俺沒手沒腳左眼又瞎了,你跟了俺,今后咋辦啊?俺配不上你啊”_懇切地說:“俺的腳就是你的腳,俺的眼就是你的眼”
一年后,在_的幫助照顧下,朱彥夫的生活已基本能自理,同時,她買來字典,幫助他識字。兩人之間也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不久,在武憲德局長的撮合下,二人喜結良緣。婚后,他們相繼有了四女一男五個孩子。_用自己博大無私的愛,無微不至地溫暖著朱彥夫的心,令他感到了生活的無限美好。“希永,沒有你,就沒有俺朱彥夫的今天,只是拖累了你,俺心里不安。百年之后,俺做牛做馬報答你”1956年9月的一天,朱彥夫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面對貧窮的村民和時刻關心自己的黨組織,他暗下決心:“我要為群眾干點力所能及的事,讓鄉親們過上溫飽日子。這個目標我一定要走到底,就是死上幾次,也心甘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