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英雄張富清的事跡
你知道哪些老英雄張富清的事跡?張富清的英雄事跡可歌可泣,張富清的淡泊名利可圈可點。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老英雄張富清的事跡(簡介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老英雄張富清的事跡(篇1)
張老是湖北省來鳳縣一位離休干部,一直過著平凡的日子。直到2018年底,在退役軍人信息采集中,人們驚訝地發現,這位低調的老人原來是立下赫赫戰功的大英雄。
“我入黨時宣過誓,為黨為人民我可以犧牲一切。”
1948年3月,陜西省漢中市洋縣24歲青年張富清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由于作戰勇猛,當年8月,由連隊推薦入黨。
“那時候,不分白天黑夜,幾乎天天在打仗行軍。”張富清回憶道。每一次戰斗,他總是擔任“突擊隊員”。“解放軍的 ‘突擊隊’就是‘敢死隊’,是沖入敵陣、消滅敵軍火力點的先頭部隊,傷亡最大。我每次都積極報名參加突擊隊,為什么?因為我是共產黨員,在黨需要的時候,越是艱險,越要向前!為了黨和人民,就是犧牲了,也是無比光榮!”
在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中,九死一生的張富清先后榮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戰軍記“特等功”,兩次獲得“戰斗英雄”榮譽稱號。
“我是黨的干部,哪兒需要我就到哪兒去”
1955年,張富清轉業。作為戰斗英雄,他可以有多種選擇:留在大城市,以后好發展;回陜西老家,給母親盡孝。組織上說,湖北恩施偏遠艱苦,情況復雜,很需要干部。張富清一句“黨的干部,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便主動到最偏遠的恩施來鳳縣,先后在糧食局、三胡區公所、卯洞公社、外貿局、建設銀行等單位工作。多年的工作中,他從沒提起過軍功,也從沒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哪里最困難、最沒有人去,他就沖向哪里。“死我都不怕,苦就更不怕了。”老人笑著說。
“如果我照顧親屬,群眾對黨怎么想”
上世紀60年代,張富清任三胡區副區長,一人幾十元的工資要養活一家六口。妻子孫玉蘭原本在三胡供銷社上班;國家開展精簡退職工作,張富清首先動員妻子離開。家中三個兒女沒有一個人靠張富清的關系上學找工作。“我是共產黨員,是黨的干部,如果我照顧親屬,群眾對黨怎么想?”張富清說。
2018年11月,張富清因做白內障手術需要植入人工晶體。醫生給他推薦了7000多元到上萬元的產品,作為離休干部,醫藥費全額報銷,他本可以選擇好一些的人工晶體,但聽說同病房的農民病友用的是3000多元的,張富清也選了跟他一樣最便宜的。別人問他為什么,老人說:“現在吃的用的都很好,我很滿足。我無法再為國家做什么,能節約一點是一點。”
“和犧牲的戰友相比,我有什么資格張揚呢”
老英雄的事跡被多方報道后,很多人對他將赫赫軍功塵封箱底60多年的舉動十分不解。面對采訪,張富清哽咽了:“我一想起和我并肩作戰的戰士,有幾個都不在了,比起他們來,我有什么資格拿出來,在人民面前擺啊……”
入黨70余載,張富清向我們詮釋了什么是對黨“絕對忠誠”,什么是永葆黨員本色。
老英雄張富清的事跡(篇2)
初心是做某一件事情的初衷與原因。我們每個都有自己的初心,而共產黨人的初心就是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仰,就是對黨和人民事業的永遠忠誠。在老英雄、退休老干部張富清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在實干奮斗中堅守初心的大寫境界。
無論是青春歲月中沖鋒陷陣,還是投身社會建設的默默堅守,或者是退休后的正心修身,張富清用半個多世紀的堅守,始終秉持著對黨和國家的赤膽忠心,始終保持著對理想信念的赤誠之心,保持信念之光不滅,信仰之樹常青。
面對生與死的考驗,他毅然選擇沖鋒陷陣,在戰火洗禮中成長為戰斗英雄;面對家與國的利益,他決然選擇到偏遠異鄉投身社會主義建設;面對退休后的病痛折磨,他們依然樂觀豁達。
在64年的風雨歷程中,無論順境逆境,他選擇淡然處之。將英雄過往塵封在滄桑的記憶,他始終不改軍人本色,堅守著自己的初心和誓言。正是有了對黨和人民的赤誠之心,才讓他看淡了名利,做到了寵辱不驚,處之泰然。
做一個樸實純粹的人,做一個清正有為的干部,做一個忠誠干凈的共產黨員。從戰火紛飛的歲月,到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從赫赫戰功的英雄,到普通的干部,雖然崗位在變、身份在變,但張富清對黨忠誠、為民造福的初心始終沒變。
64年來,自己并未因顯赫戰功而向黨和國家提出特殊要求,并未因為自己是戰斗英雄而放松對自身的要求。只要心里裝著黨和國家,心里裝著人民,也就無所謂艱苦,也就不會畏懼艱苦。
初心是點亮人生之路的燈塔,也是砥礪奮斗的動力。一心向黨,心懷初心,張富清才做到了義無反顧的扎根偏遠山區。從戰功赫赫的英雄,到轉業地方的普通干部,面對巨大的落差,面對角色的轉換,張富清之所以能夠坦然面對,能夠選擇最偏遠的山區、做最艱苦的工作、過最平凡的生活,就是因為他身上有一種甘于奉獻、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張富清的一生是一部建功立業的奮斗史,也是一曲無私奉獻的贊歌。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新中國70年的輝煌歷程,需要我們不斷攻堅克難、默默奉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我們不畏艱難、不懈奮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弘揚奉獻精神,凝聚起奮斗新時代的強大力量,我們就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老英雄張富清的事跡(篇3)
中共中央__、__、__近日對張富清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老英雄張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跡感人。在部隊,他保家衛國;到地方,他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是廣大部隊官兵和退役軍人學習的榜樣。要積極弘揚奉獻精神,凝聚起萬眾一心奮斗新時代的強大力量。
張富清在部隊,保家衛國,奉獻勇敢,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中九死一生,先后榮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戰軍記特等功,兩次獲得戰斗英雄榮譽稱號;到了地方,到湖北省最偏遠的來鳳縣工作,為貧困山區奉獻一生,他奉獻的是默默奮斗,淡泊名利。奉獻是張富清的靈魂,張富清是奉獻精神的使者。新時代,我們要學習張富清奉獻精神,凝聚新時代奮斗力量。
學習張富清的堅守初心。革命戰爭年代,勇敢沖鋒;和平時期,不怕偏遠。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永遠是奉獻、奉獻、再奉獻。在張富清身上,奉獻就是底色,奉獻就是追求,奉獻就是夢想。深藏功名,堅守奉獻,這就是新時代我們奔跑者應該具備的精神,奔跑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人民,為了國家,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奉獻精神是奔跑的營養,奔跑有奉獻,奔跑有力量,有速度。新時代,我們都在奔跑,我們應該用奉獻精神去奔跑,奔跑出一個輝煌的成績。
學習張富清的不改本色。不論是在戰場,還是在地方,張富清始終保持著一個英雄的本色,對黨忠誠,對人民忠誠,沒有任何個人的名利,甚至刻意塵封功績,連兒女也不知情。這種本色很淳樸,很潔白,沒有任何私欲,沒有任何功利。這樣的英雄本色最偉大,最可貴。中華民族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英雄本色,才能創造中華民族偉大成就的
色彩斑斕。我們從張富清身上看到了生活中的無數活雷鋒,看到了我國國防科技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這些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是中華民族力量的源泉,是中華民族追夢的強大能量。
張富清是奉獻精神的榜樣,我們要學習好榜樣,我們要見賢思齊,萬眾一心,無數中華兒女的奉獻精神凝聚起在一起,就是新時代的奮斗強大力量,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能量。學習張富清奉獻精神,凝聚新時代奮斗力量,這是新時代我們每個人的必須擔當。
老英雄張富清的事跡(篇4)
在部隊,他保家衛國;到地方,他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他是每一個共產黨員的榜樣。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今天,中國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無論是戰爭時期、和平時期還是離休以后,工作在變動、生活在變化,但張老的初心始終不改。在戰場上浴血奮戰、出生入死的他,在和平時期挑最苦的工作干,過往的榮譽對他來說是寶貴的財富,但他卻甘愿平凡。扎根基層,一心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標。他就是我們身邊的共產黨員,是時代的印記,是國家的榮光。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全體黨員干部而言,我們要學習張富清同志這種奉獻精神,不忘共產黨員的第一身份,接續奮斗。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今后能夠永遠成功,過去的輝煌并不意味著未來可以永遠輝煌。我們必須要以張富清同志為榜樣,樹立正確政績觀、人生觀、世界觀,發揚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作風,以釘釘子精神擔當盡責,真正做到對歷史和人民負責,凝聚起萬眾一心奮斗新時代的強大力量。
老英雄張富清的事跡(篇5)
人生在世,難以回避“功名”二字。有人把功名看得很重,把榮譽作為向人炫耀的資本,躺在功名薄上睡大覺,殊不知功名成為前行的負擔和累贅。老英雄張富清深藏功與名,把功名看得很淡,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彰顯了初心與使命的偉大力量。
“榮譽的桂冠,都用荊棘編織而成”。在解放戰爭中,張富清榮立西北野戰軍特等功一次、軍一等功一次、師一等功一次、師二等功一次、團一等功一次,并被授予軍戰斗英雄稱號和師戰斗英雄稱號。張富清面對人們對他多年“低調”十分不解的追問說:“一想起和我并肩作戰的戰士,有幾多都不在了,比起他們來,我有什么資格拿出立功證件去擺自己啊?”唯有經歷過血與火的生死考驗,才能在榮譽面前如此云淡風輕。應該說,為人民求解放、謀幸福的初心與使命,促使張富清幾乎每次戰斗都是當先鋒、打頭陣。他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以英勇與無畏書寫下保家衛國的英雄篇章。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戰爭年代,槍林彈雨沖鋒在前,他立下赫赫戰功。在和平建設時期,離家征戰已經7年的他,轉業時本可以選擇回原籍工作。當聽到“在湖北,恩施地區最艱苦,最缺乏人去建設”時,張富清當即決定要到艱苦、困難的地區為黨工作,為人民做事。為百姓脫貧、為民造福的初心與使命,促使張富清深藏功與名,從零開始、從新出發,努力迎接新挑戰。張富清帶領群眾肩挑背扛、開山修路,哪里最貧困往哪里跑得最勤,哪家最困難為哪家想得最多,他全心全意為百姓鄉親謀發展,為貧窮山區奉獻了自己的大半生。
“非淡泊無以明志,故非寧靜無以致遠”。張富清1955年轉業以來卻從未向人提及自己輝煌的歷史,甚至連自己兒女都不知道。如果不是去年底退役軍人的信息采集,這個秘密也許還將一直保守下去。張富清深藏功與名,堅守“趕考”初心與使命,把清廉自守作為鮮明政治本色。他克勤克儉,公私分明,嚴把小事守好小節,管好家人樹好家風。1985年從來鳳建行離休的張富清,現在仍舊和老伴孫玉蘭住在建行一棟20世紀80年代的房改房里。
不朽之名譽,獨存于德。初心與使命,是我們黨不忘來路、開辟未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老英雄張富清深藏功與名的令人震撼的事跡中,我們要感悟初心與使命的力量,學習老英雄張富清身上那種發人深思、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凝聚起萬眾一心奮斗新時代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