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英雄科學家事跡
科學家,是指對自然、生命、環(huán)境、現(xiàn)象及其性質進行重現(xiàn)與認識、探索與實踐,并作出突出貢獻、具有杰出成就的科學工作者;中國英雄科學家事跡你知道哪些?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分享。
中國英雄科學家事跡【篇1】
在我國老一輩科學家中,有許多人都是留學國外又回國服務的。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在1916年20歲時,到美國留學,成為康奈爾大學橋梁專業(yè)的研究生,很快以優(yōu)異的成績獲得碩士學位。為了獲得實踐的機會,他晚上上課,攻讀博士學位,白天到一家橋梁公司實習,親手繪圖、切削鋼件、打鉚釘、油漆,終于成了一個既懂理論又有技術的人才。美國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書從各地寄來,請他擔任工程師。 但是,茅以升沒有接受聘請,而是決定回國了。美國有些人勸他:“科學是沒有祖國的,是超越國界的。科學家的貢獻是屬于全人類的。中國條件差,你留在美國貢獻會更大。”
茅以升回答:“科學雖然沒有祖國,但是科學家是有祖國的。我是一個中國人,我的祖國更需要我。我要回去為祖國服務!” 1919年,茅以升帶著一身本領回到國內,開始了為國造橋的事業(yè)。現(xiàn)在浙江省錢塘江上那座雄偉壯觀的大橋,就是茅以升設計并主持建造的。
這三位科學家,為祖國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我國科技的奠基人。其實像他們一樣的科學家,在我們國家還有許多許多,他們不圖名,不求利,把一生共享給國家的科研事業(yè),為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幸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生活日新月異的今天,流血犧牲的英雄我們永遠不能忘記,這些愛國的科學家們我們同樣要永遠銘記。
中國英雄科學家事跡【篇2】
中國的歷史地理學形成于1950年代,這門新興學科主要依據(jù)連續(xù)不間斷的古文獻,這在全世界,唯中國才可能創(chuàng)造奇跡,其他各國,或因歷史中斷,或僅有數(shù)百年歷史,故可缺省為“歷史地理”。歷史地理學的元老譚其驤、侯仁之、史念海等皆側重于歷史人文地理研究,前二位還當選中科院院士,但另“半邊天”——歷史自然地理卻是一片荒原。文煥然在1940年代的研究生階段就明知這是“古今、文理交叉”難度極大,短期內,不但難獲得成果,更難被外界認可的學科,得到導師譚其驤教授與竺可楨校長等的支持下,毅然成為一名拓荒者,并矢志不移。
他的碩士畢業(yè)論文就是《秦漢之氣候》。當然,他只是這一學科領域的后來者。此后,他在任教之余也不忘研究,陸續(xù)有相關論文發(fā)表。終于在1959年,出版《秦漢時代黃河中下游氣候研究》,既是全球第一部歷史氣候研究專著,也是歷史地理第一部專著。他沒有故步自封,一方面不斷找尋更多有力證據(jù),另一方面在時段上前伸與后延,地域上擴大到中國東部地區(qū)為主,形成《中國歷史時期冬半年氣候冷暖變遷》,即“近8000年以來”的遺稿,在歷史氣候變化方面做出突出貢獻。
他雖因歷史氣候研究業(yè)績調京,但既未將他安排到實力雄厚的自然室/氣候室,而是擔任虛位達6年的歷史地理組(獨立學科組)擔任組長,說明上層對這全國首個正式研究機構的重視。他很快就拿出2篇領銜論文在同年《土壤學報》發(fā)表,完成《戰(zhàn)國以來華北西部經濟栽培竹林北界初探》油印稿,投入黃淮海旱澇調查研究。即使在“_”中遭受迫害,他也是見縫插針地堅持研究,完成了“南竹北移”、“地方病調查”、“歷史植物地理”、“歷史動物地理”、“南海問題”等緊密結合領土安全/國家經濟建設/重大課題研究;也就是說,他開拓的歷史植物地理學與歷史動物地理學等研究是無心插柳,抓住機遇的成果。
晚年,他以羸弱之軀,堅持研究工作。1980年代,有時他出門累了,顧不上斯文,在路邊鋪上報紙,與人席地/臥躺繼續(xù)交談,探討問題;承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時,他并沒有退休,一些研究工作也非他莫屬,他出門已不得不攜帶小板凳以繼力,多位專家的追憶中皆提及此罕見之事;居室既是他的病房,也是工作室;最后一天,他的工作就是堅持與《地圖集》設計室主任磋商了一上午后,體力不支倒下的,不亞于戰(zhàn)士在疆場上倒下,這就是老學者的精忠報國。
中國英雄科學家事跡【篇3】
溫州的浙江省立第10中學的一堂數(shù)學課,把蘇步青引向通往數(shù)學王國的路。從日本留學回溫州的楊老師在上數(shù)學課時,帶著憂國憂民的真情:“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仰仗船堅炮利,對我國豆剖瓜分,鯨吞蠶食。中華民族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shù)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fā)展科學,必須學習好數(shù)學。”楊老師的話,打動了蘇步青的心。從此,他的興趣從文學向數(shù)學轉移。有一次,蘇步青用20種不同的方法證明了一條幾何定理。校長洪泯初得知后,把蘇步青叫到辦公室,拍著他的肩膀說:“好好學習,將來送你留學。”到蘇步青中學畢業(yè)時,洪校長已調到北京教育部任職,但他仍關心蘇步青的學習,寄來了200元資助蘇步青留學。
1919年,17歲的蘇步青買了一張去日本的船票,余170元錢要維持3個月的生活,實在很艱難。他每天只能吃兩餐飯,無錢請日語老師,只好拜房東大娘為師。最后他用流利的日語回答了主考官的提問,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名牌學校——東京高等工業(yè)學校電機系。1924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數(shù)學系,師從著名幾何學家洼田忠彥教授。1927年,大學畢業(yè)后,他又在課余賣報、送牛奶、當雜志校對和家庭老師,用所掙得的錢做學費,免試升入該校研究生院做研究生。并以堅強的意志,刻苦攻讀,接連發(fā)表了41篇仿射微分幾何和射影微分幾何方面的研究論文,開辟了微分幾何研究的新領域,被數(shù)學界稱作“東方國度上升起的燦爛的數(shù)學明星”。1931年3月,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榮獲該校理學博士學位,成了繼陳建功之后獲得本學位的第二個外國人。此后,國內外的聘書像雪片似的飛來,蘇步青一一謝絕。因為兩年前陳建功獲理學博士位時,曾約蘇步青到條件較差的浙大去。蘇步青說:“你先去,我畢業(yè)后再來。讓我們花上20年時間,把浙大數(shù)學系辦成世界第一流的數(shù)學系……”這興許就是蘇步青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不愿離開浙大的情緣。
走上工作崗位后,蘇步青在科研和教學上取得了令世人嘆服的光輝業(yè)績,除做研究生時發(fā)現(xiàn)的四次(三階)代數(shù)錐面,被學術界譽稱為“蘇錐面”外,后在“射影曲線論”、“射影曲面論”、“高維射影空間共軛網理論”、“一般空間微分幾何學”和“計算幾何”等方面都取得世界同行公認的成就,特別在著名的戈德序列中的第二個伴隨二次曲面被國內外同行稱為“蘇的二次曲面”。他還證明了閉拉普拉斯序列和構造(T4),被世界學術界譽稱為“蘇(步青)鏈”。因此,德國著名數(shù)學家布拉須凱稱蘇步青是“東方第一個幾何學家”,歐美、日本的數(shù)學家稱他和同事們?yōu)椤罢愦髮W派”。的確,自1931年到1952年間,蘇步青培養(yǎng)了近100名學生,在國內10多所著名高校中任正副系主任的就有25位,有5人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連解放后培養(yǎng)的3名院士,共有8名院士學生。在復旦數(shù)學研究所,蘇步青更有谷超豪、胡和生和李大潛高足,形成了三代四位院士共事的罕見可喜現(xiàn)象。
“七七”事變后,浙江大學被迫西遷。在這國難當頭,舉校西遷時,蘇步青接到一封加急電報:岳父松本先生病危,要蘇步青夫婦去日本仙臺見最后一面。蘇步青把電報交給妻子說:“……你去吧,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國。”蘇步青妻子蘇松本說:“我跟著你走。”但因妻子剛分娩不久,不能隨行內遷,蘇步青把妻子送平陽鄉(xiāng)下避難,直到1940年暑假,由竺可楨校長特批一筆路費,才將妻子和女兒接到湄潭。
在湄潭的日子里,師生的生活極其艱苦,大學教授靠工資也難以糊口。蘇步青買了一把鋤頭,每天下班回家或休息日,就開荒種菜,有一次,湄潭菜館蔬菜館供應不上,就從蘇步青菜地里要去幾筐花菜。還有一天傍晚,竺校長來到他住的破廟前,看見蘇步青正挑水種菜,蘇松本背著兒子燒飯。細心的竺校長見鍋里全是蘿卜、地瓜干,就問蘇步青。蘇步青解釋說:“我家孩子多,薪水全拿來買米也不夠吃。地瓜干蘸鹽巴,我們已吃了幾個月了。”竺可楨驚愕了。于是,他特許蘇步青兩個讀中學的兒子,破例吃在中學、住在家里(因為蘇家拿不出被褥)的特殊待遇。
生活上的困難每況愈下,蘇步青的一個小兒子因營養(yǎng)不良,出世不久就死去了。蘇步青把他埋在湄潭的山上,在小石碑上刻著“蘇嬰之冢”幾個字。然而,生活上的困難嚇不倒有意志、有毅力的人,浙大的教學和科研依然有條不紊地進行。蘇步青也是帶著困難走上講臺的。當他回身在黑板上畫幾何圖形時,學生們就會議論蘇老師衣服上的“三角形、梯形……”的補丁,還有屁股上的“螺旋形曲線”!晚上,蘇步青把桐油燈放在破廟的香案上寫教材,終于用自己堅忍不拔的意志完成了《射影曲線概論》一書。1994年夏,筆者有幸在青巖看到蘇步青遷徙途中住過的小廟,一種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令人難以忘懷。
中國英雄科學家事跡【篇4】
回到祖國的錢學森開始了他一生中最為光輝的歷程。他迫不及待地投 身到祖國的航空、國防建設之中。
1955年冬,錢學森參觀了陳賡大將領導下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在 交談中,錢學森堅持一定要發(fā)展中國人自己的導彈、火箭。1956年,錢學森 提出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yè)的意見書》,意見書中詳細地闡述了中國導 彈、火箭工程的發(fā)展、建設規(guī)劃,這份意見書立刻受到黨和中央的高度重視。
同年,___在中南海接見了錢學森,___的和藹、親切、平易近人, 都讓錢學森印象深刻。在國家政府的扶持下,錢學森隨后成立中國第一個火
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院以錢學森作為眾多科研
學者的領頭人,為了讓這些從未接觸過導彈的學者們盡快地融入到導彈、火 箭的建設發(fā)展之中,錢學森首先給分配過來的156名大學生和教授講述了 《導彈概論》,并親自擬定空氣動力學、發(fā)動機等相關專業(yè)的學習計劃。
六十年代,中蘇關系迅速惡化,蘇聯(lián)將所有援華的科學家全部撤走,同 時將支援中國的工業(yè)項目的合同全部撕毀。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錢學 森和眾多學者一樣,吃粗干糧、睡帳篷,他們同甘共苦。雖然國外技術死死封 鎖,但是錢學森的隊伍也能攻克重重難關,終于在1960年11月5日,中國 發(fā)射了第一枚導彈。這個時間距離蘇聯(lián)撤走科學專家僅17天,當時在酒泉 發(fā)射場的聶榮臻元帥十分激動,他說:“這是我國軍事裝備史上的轉折點! ” 1964年10月16日,中國自行研制的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并在兩 年之后的10月27日,完成了中國裝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對地導彈的發(fā)行試 爆實驗和中國原子彈、導彈相結合的實踐,使我國的國防力量達到了世界尖 端的位子,震驚了全世界。
1965年,錢學森又向中國國務院提出了建設我國人造衛(wèi)星的建議。 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東方紅”成功發(fā)射’標志著我國航天事業(yè)的 發(fā)展又步上了一個高臺階。
錢學森不光是我國航空科技、導彈火箭科技上的功臣,也是我國高端軍 事科技的奠基人。1998年,錢學森就關于軍事科學做了系統(tǒng)的闡述,他說: “軍事學是軍事科技的基礎理論,軍事運籌學是技術理論,技術應用學是軍 事系統(tǒng)的工程理論。”
中國英雄科學家事跡【篇5】
扁鵲是盡人皆知的神醫(yī),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扁鵲的兩個哥哥也頗懂醫(yī)理。
一天,魏文王問扁鵲:“你們家兄弟 3 人,都精于醫(y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
扁鵲答:“我的大哥醫(yī)術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么為什么你最出名呢 ? ”
扁鵲答道:“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發(fā)作之前的時候,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能事先鏟除病因,反而覺得他的治療沒什么明顯的效果,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的時候,看上去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能在我們鄉(xiāng)里流傳。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已經嚴重的時候。一般人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用麻藥讓人昏迷,做的都是些不可思議的大手術,自然以為我的醫(yī)術高明,因此名氣響遍全國,遠遠大于我的兩位哥哥。”
文王嘆道:“你說得好極了。”
《韓非子·喻老》記載的《扁鵲見蔡桓公》:
名醫(yī)扁鵲進見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會兒。扁鵲說:“您在肌膚紋理間有些小病,不醫(yī)治恐怕會加重。”蔡桓公說:“我沒有病。”扁鵲離開后,蔡桓公說:“醫(yī)生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來當作自己醫(yī)術的功效。”
過了十天,扁鵲再次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時醫(yī)治將會更加嚴重。”蔡桓公不理睬。扁鵲離開后,蔡桓公又不高興。
又過了十天,扁鵲再一次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腸胃里了,不及時治療將要更加嚴重。”蔡桓公又沒有理睬。扁鵲離開后,蔡桓公又不高興。
又過了十天,扁鵲遠遠地看見桓侯,掉頭就跑。蔡桓公于是特意派人問他。
扁鵲說:“小病在皮膚紋理之間,湯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膚里面,用針灸可以治好;病在腸胃里,用火劑湯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轄的事情了,醫(yī)生是沒有辦法醫(yī)治的。現(xiàn)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請求為他治病了。”
過了五天,蔡桓公身體疼痛,派人尋找扁鵲,扁鵲已經逃到秦國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
這故事說明,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多數(shù)人均未能體認到這一點,等到錯誤的決策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才尋求彌補,有時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疾病是由點滴的小疾病逐漸嚴重到大疾病的。
就如《皇帝內經·素問》中講到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