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衛星之父孫家棟事跡簡介
提起“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孫家棟,有無數個“中國第一”跟他的名字緊緊聯系在一起;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國衛星之父孫家棟事跡簡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衛星之父孫家棟事跡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探索宇宙奧秘的序幕。46年之后的這一天,當中國迎來首個“航天日”的時候,孫家棟院士感慨萬千。
“心情高興,設立航天日是國家對航天事業60年發展的充分肯定。”孫家棟說,更重要的是鼓舞,讓年青一代不忘歷史、展望未來,熱愛科學,熱愛航天,傳承航天真正的精神。
“深空探測的第一步,一定要到月球去”
中國人從不缺少飛天夢想。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蝸補天等口耳相傳的古老傳說,訴說著對奧秘太空的向往。
從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開始,中國的航天之路走得越來越遠。,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首位航天員楊利偉順利往返太空;,嫦娥一號首次實現中華民族九天攬月的夢想;,探月工程再入返回飛行試驗獲得成功……
“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水平后會產生新的工程,這些工程反過來又進一步拉動專業技術領域發展,”在孫家棟眼里,科學技術和工程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
“深空探測的第一步,一定要到月球去。”孫家棟說。
月球離地球最近,研究衛星和地球兩者的.關系,力學上叫“二體運動”。到了月球以后,研究對象變成三個,各種計算公式、力量考慮、規律都不一樣。
中國探月工程總體分“繞”“落”“回”三步走,“嫦娥一號”完成了一期“繞月”使命,“嫦娥三號”實現航天器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探測,計劃于前后執行的“嫦娥五號”任務,將實現無人自動采樣返回。
孫家棟認為,技術推動進步,需求拉動發展。“在競爭過程中不斷改進,改進過程中不斷思考,思考過程中產生新的認識,這是一個循環。”
這一循環,讓中國航天走過了波瀾壯闊的歷史,一次次讓夢想成為現實。
孫家棟笑言,地球和月球到底什么關系雖然還未有結論,但他相信世界各國發展深空探測的終極目的是研究宇宙的形成,以及探索人類起源問題。
中國航天的原則是為地面家園服務
“中國航天有個重要原則,就是解決當前地面家園經濟發展和國家建設問題。”孫家棟說。
與美國和俄羅斯從一開始著眼于空間物理探測活動不同,中國航天發展在成功發射第一顆衛星之后,又陸續研制了一系列應用衛星,來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的各種需要。
孫家棟認為,這條道路符合中國發展的具體情況,在條件不成熟時,勉強開展深空探測是一種浪費。
在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中,曾經也有“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質疑。孫家棟表示,事實上,國家發展航天事業是量力而行的,“很好地掌握了分寸。”
“剛開始科學家們出于好奇,想看看天上到底是怎么回事,上天之后才發現能與地面相結合。”孫家棟表示,像大多數科學研究一樣,發展航天的效果不會立竿見影。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航天事業的戰略效應正在逐漸顯現。
中國從20世紀開始發展航天事業,除了為半導體、電子、原材料、儀器儀表工業等提供發展良機外,也陸續為氣象學、地質學等研究帶來了新的重大啟發。
“人類進入第四空間后,逐步掌握、研究和利用這個空間的規律,給各類科學技術帶來啟發和研究條件。”孫家棟指出。
“十三五”期間,我國一系列重大工程將全面推進,通過運載火箭、衛星應用、空間科學與應用、北斗衛星導航、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等領域的重點推進,加快軍民融合發展,讓航天事業更好地服務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
“人類活動始終離不開時間和空間兩個坐標。既然離不開,我們就要在航天事業的空間里施展拳腳、大展宏圖。”孫家棟說。
“科普盡量往航天應用引導”
對普通老百姓來說,航天事業總是具有某種神秘感。
“過去對航天的宣傳報道保密的多,老百姓很少能接觸了解。而且航天事業的成果要通過地面其他工程綜合運用以后,才能被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孫家棟說。
孫家棟回憶,在中國導彈研制剛剛起步之時,保密政策是“不上告父母,下不告妻兒”。孫家棟的妻子直到1985年“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將國外衛星送上太空時,才知道丈夫是做什么的。
如今,伴隨航天事業的高歌猛進以及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航天開始走下“神壇”,與每個普通人的生活發生交集。
不少航天技術應用已經融入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例如,普通人十分熟悉的方便面、“尿不濕”、手機定位導航、駕考探測紅外線、納米粒子燙等都與航天技術密切相關。
通過互聯網、科技展覽等線上線下渠道開展航天科普,體現航天信息對各行各業的服務,體現航天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能讓老百姓看得到、摸得著,讓更多年輕人了解航天、熱愛航天。
“航天夢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孫家棟說。從小培養孩子們對航天的熱愛,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一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就是小時候通過收聽電臺的預告,看見了夜空中的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從此有了自己的夢想。
“航天日的設立也是為了激勵我們的下一代,”孫家棟說,“中國在過去幾十年實現了航天事業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接下來就要看我們的年青一代。”
時至今日,173公斤的“東方紅一號”衛星仍在圍繞地球飛行。而我國火星探測器也計劃在發射,一步實現對火星的環繞和著陸巡視探測。
中國人的航天夢,從騰飛的一天起,就注定永無止境。
孫家棟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孫家棟是中國第一個自行設計的中程導彈主任設計師,領導完成了導彈總體設計;任多顆人造衛星的技術總負責人、總設計師,主持完成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和第一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的衛星總體設計,領導了衛星研制和發射的技術管理工作,在解決重大工程技術問題上發揮了指導和決策作用。
孫家棟從事航天工作60年來,主持研制了45顆衛星;擔任中國北斗導航系統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總設計師,實現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組網和應用。在中國自主研制發射的100個航天飛行器中,由孫家棟擔任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或工程總師的就有34顆,占整個中國航天飛行器的三分之一。作為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擔任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的總設計師,樹立了中國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
科研成果獎勵
1985年,孫家棟獲得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2010年,孫家棟獲得國家頒發的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孫家棟人才培養
培養理念
孫家棟認為,航天是協作的行業,單兵作戰不可想象。為此,他建議國家重視航天人才團隊的培育,注意人才的接續性,行業的交叉性和人才相互之間的協同作戰能力。
培養成果
孫家棟通過航天工程實踐,培養了一批航天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