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孫家棟事跡介紹
被譽為中國航天“大總師”的孫家棟院士,你了解嗎?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兩彈一星孫家棟事跡介紹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哦。
兩彈一星孫家棟事跡介紹精選篇1
兩彈一星”元勛——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 士孫家棟
航天事業的發展與壯大,是所有航天人共同奮斗的結果。我作為航天隊伍中的 一員,會盡自己的力量把航天的事做好。——孫家棟
孫家棟是我國著名的航天技術專家,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 創者之一。1958年畢業于蘇聯茹柯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飛機設計專業。歷任第七集 機械工業部五院(現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副院長、院長,七機部總工程師,航 天部副部長,航空航天部副部長。他主持完成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返回 式衛星和第一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的總體設計,領導衛星研制和發射的技術管理 理工作,在解決重大工程技術問題上發揮了指導和決策作用,使我國成為少數幾個 擁有相關技術的國家。
他擔任東方紅三號通信廣播衛星、風云二號氣象衛星、中巴資源衛星三個我國 第二代應用衛星工程的總設計師,負責上述三個工程大系統的總體設計、技術決策 和技術協調,主持解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技術問題,工程均取得圓滿成功。 孫家棟他擔任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總設計師,做出了多項重要 決策,主持解決了多項重大工程技術問題。建成了北斗導航第一代系統,實現組網 應用。目前,北斗導航第二代系統正在部署中。 他是我國月球探測工程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提出了2020年前我國月球探測工程 分三個階段的實施方案,明確了我國月球探測的發展方向、目標和路線圖。他擔任 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的總設計師,提出了工程研制的指導思想,確定了工程目標和工 程總體方案,對工程各大系統的技術途徑做出了重要決策,主持解決了多項關鍵技術 術問題。2007年,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成功發射,在一年工作壽命內實現了全部 工程目標與科學目標,并實現可控撞月。我國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獲得圓滿成功,樹 立了中國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 50多年來,孫家棟院士傾注于中國的航天事業,作為技術負責人和工程總師, 參與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多個第一的輝煌,為我國突破衛星基本技術、衛星返回技 術、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和定點技術、導航衛星組網技術和深空探測基本技術作 出了重大貢獻,現仍繼續活躍在我國航天技術的前沿領域。他為人正直,顧全大 局,并十分重視人才培養,通過航天工程實踐,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航天科技人才。 孫家棟經常說:“1967年國家要搞人造衛星,當時也是沒有搞衛星的人才,我 個人也只是具備了一點最基本的條件。所以主要靠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靠國家發 展所創造的環境,對我個人來講主要還是靠機遇。”“我能夠主持衛星總體設計工 作,得益于中國航天事業的穩步發展。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為自己提供了‘平 臺’,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成就了自己。” 孫家棟把自己看得很簡單:反正國家需要你到哪里,就到哪里。交給任務,就 把工作做好。2007年是嫦娥一號衛星發射升空的關鍵性一年,這一年也是孫家棟最 為繁忙的一年。為了探月工程能夠按計劃順利實施,大量的事情需要協調落實,他 還肩負著中巴資源衛星和北斗衛星總設計師的重任。馬不停蹄地從一個城市飛往另 一個城市,有時一周內要去三四個城市,打“飛機的事”成了他的家常便飯。
這一 年里,年近80歲的孫家棟10次進入發射場,在發射現場指導了5次衛星發射任務, 主持、參加了近百個與航天有關的會議,空中飛人似的從北京飛了20多個地方。從 9月初嫦娥一號衛星進入發射準備狀態開始,一直到11月26日衛星出土的近百天時間里,孫家棟幾乎全身心地投入了探月工程的實施中。衛星發射成功后的一個月 里,孫家棟雖然人在北京,但心系“嫦娥”,天天都坐鎮航天飛行指揮控制中心, 時刻關注著衛星每個動作的準確性。老伴魏素萍心疼地說:“他總是天天跑,穿皮 鞋太累,我每年光布鞋就要給他買四五雙。”在“嫦娥一號”順利完成環繞月球的 那一刻,全國的電視觀眾在電視屏幕上看到了一個被攝影師搶拍到的鏡頭,當航天 飛行指揮控制中心的揚聲器里傳出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的消息時,大家全部從座位上 站立起來,歡呼跳躍,擁抱握手,而孫家棟卻走到了一個僻靜的角落,他悄悄地被 過身子、掏出手絹在偷偷擦眼淚,這個鏡頭令許多人動容。 2010年孫家棟獲得了國家最高科技獎,問起他的獲獎感言,他發自內心地說: “心情非常激動,非常榮幸。自己感覺,航天事業是千人、萬人大家共同勞動的結 果,是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下產生的,獎勵是給予航天事業的肯定。自 己做得有限,心情不安,只有感謝各方面對我的支持和培養,向共同戰斗的同志們 表示感謝。”“航大的事情一絲一毫都馬虎不得,每個人手中的事情看似不大,但 集合起來就是事關成敗、事關國家經濟利益的大事情,不論是哪個航天人,他都會 想盡一切辦法把事情辦好。如果要說我自己,那我也就是那千千萬萬航天大軍中的 一分子而已。”
兩彈一星孫家棟事跡介紹精選篇2
18歲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學習俄語,后轉入汽車系。新中國開始組建空軍后,品學兼優的孫家棟作為急需的俄語翻譯人才被選送入伍。1951年9月,孫家棟和另外29名軍人被派往蘇聯茹柯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學習。他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一年后,在學院大門最顯眼的“狀元榜”上出現了孫家棟的照片。5年后,孫家棟獲得斯大林金質獎章,這在當時中國留學生中屈指可數。
1967年12月,孫家棟主持了中國“第一星”技術方案的重新論證工作,確定“第一星”是試驗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
1986年,孫家棟擔任了“東方紅三號”通信衛星的工程總設計師。1987年,又主持了“風云二號”氣象衛星工程和中國與巴西合作研制“資源一號”地球資源衛星工程,而每項航天工程都由人造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通信及衛星應用五大系統構成,五大系統中的每個系統均設有總師,由于孫家棟負責上面三項航天工程,所以被人們尊稱為“總總師”。
從1967年擔任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總體設計負責人開始,在中國自主研制發射的100個航天飛行器中,由孫家棟擔任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或工程總師的就有 34顆,占整個中國航天飛行器的三分之一。被業界公認為中國的“衛星之父”。
1989年,孫家棟擔任中國火箭進入國際市場談判代表團團長,參加中美兩國政府間的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協議談判。1988年,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2年當選中科院院士,1996年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2003年任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04秒,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成功發射。
所獲榮譽:1980年獲七機部勞動模范稱號,1984年榮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2010年獲2009年度中國國家科技獎勵大會頒發的最高科學技術獎,并獲獎金500萬。2011年,獲得“2010年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終身成就獎。
兩彈一星孫家棟事跡介紹精選篇3
1929年4月8日,孫家棟出生于遼寧復縣。1942年,考入哈爾濱第一高等學校土木系,中途因二戰“失學”。1948年9月,他通過資格審查,進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班專修俄文。1956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畢業于蘇聯茹可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飛機設計專業。歷任國防部五院一分院火箭總體設計部研究室主任、七機部五院院長、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科技委主任等職。現任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國家航天局特別顧問、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1999年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2010年1月11日,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孫家棟榮膺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當天上午10點,大會在雄壯的國歌聲中開始。
孫家棟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之一,為我國突破衛星基本技術、衛星返回技術、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和定點技術、導航衛星組網技術和深空探測基本技術作出了重大貢獻;為創建和發展我國人造衛星總體技術、衛星航天工程管理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作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
孫家棟是我國月球探測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提出了2020年前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分三個階段的實施方案,明確了我國月球探測的發展方向、目標和路線圖。他擔任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的總設計師,確定了工程目標和工程總體方案,對工程各大系統的技術途徑作出重要決策。
孫家棟現任北斗衛星導航工程、風云二號靜止氣象衛星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繼續活躍在我國航天技術的前沿領域。他為人正直,顧全大局,善于綜合,敢于決策。他十分重視人才培養,通過航天工程實踐,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航天科技人才。他的業績受到我國航天界廣大科技人員的敬佩和贊譽。
王建蒙先生創作了《奔月--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和《星系我心--著名航天工程技術專家孫家棟》(中國宇航出版社出版)。王建蒙是一名曾經在航天發射場擔任下達衛星發射口令的發射指揮員,是一位從事航天發射及航天技術30年的航天專家,從字里行間可看出他對孫家棟的敬佩和對中國航天的熱愛。
兩彈一星孫家棟事跡介紹精選篇4
由錢學森推薦,1967年,38歲的孫家棟受命領銜研制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1970年4月24日,衛星發射上天并成功入軌,傳回人們熟悉的《東方紅》樂曲。
在半個多世紀的航天生涯中,孫家棟參與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第一:從擔任我國第一代多個首發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支持研制7顆衛星,到多項重大航天工程大系統總設計師,領導研制20顆衛星。與孫家棟緊密相關的27顆衛星,就占我國成功發射衛星總數的1/3。
第一顆人造衛星
危急時刻簽下“孫家棟要求再調5度”,探月工程總設計師78歲
“航天發展到現在,是世界公認的高風險活動。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往往帶有災難性的后果。”孫家棟說。
1974年的失敗讓他刻骨銘心。這年11月5日,發射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由于火箭上一個極其簡單的導線質量問題,導致點火飛行后的火箭隨同衛星一起爆炸。
“當時我在現場,夕陽背景下的戈壁一片火海,幾百人一邊掉著眼淚,一邊在沙地里一塊塊撿殘骸。”孫家棟回憶說。當時他鼓勵大家不能灰心、不能喪氣,不能被失敗嚇倒。
1975年11月26日,真正的.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終于沖出大氣層,又平安返回預定著陸點。在當時,返回式衛星被認為是世界最復雜和最尖端的技術之一,美國和蘇聯也是經過多次失敗才成功。
航天發射非同尋常,關鍵危急時刻需要有權威甚至一錘定音的意見,但這又需要承擔巨大的風險,將個人一切顧慮拋到腦后。
1984年,中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在36000公里高空發熱。當時如不“退燒”,整個衛星將失效。孫家棟提出建議,對衛星姿態調整5度。現場操作人員慎重起見,拿來白紙寫下“孫家棟要求再調5度”的字據,請孫家棟簽字,孫家棟毅然簽下自己的名字。
衛星最終化險為夷,而這顆通信衛星投入使用,也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發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的國家。
探月工程
2007年,擔任中國繞月探測工程“嫦娥工程”總設計師的孫家棟已是78歲。在提前向世界公布衛星發射的詳盡時間后,我國首顆月球衛星“嫦娥一號”不辱使命,準時發射并成功進入月球軌道,執行預定科學目標。
嫦娥工程開啟了中國深空探測時代,但難度很大,光是距地球38萬公里之遙的通訊測控就前所未有,往常地球衛星軌道的高度也就是幾萬公里。風險太大,很多人認為,工程一旦出現問題,已是“兩彈一星”元勛的孫家棟70多歲前的輝煌歷史會受影響。“他是懷著對中國航天事業的滿腔熱情來的。”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張榮橋說。
嫦娥一號衛星順利完成環繞月球的那一刻,電視捕捉到了這么一個鏡頭:航天飛行指揮控制中心內,人們歡呼跳躍,擁抱握手。孫家棟卻走到一個僻靜角落,悄悄地背過身子,掏出手絹偷偷擦眼淚。
其他貢獻
“中國的衛星能打多高,國外華人的頭就能抬多高”
孫家棟自我總結幾十年航天生涯,“基本的一件事就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
有一段時間,作為科學家的孫家棟曾扮演“生意人”的角色,和美國等世界一流航天強國的專家談判,將中國航天引入世界舞臺,參與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市場競爭。1990年4月7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美國休斯空間公司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中國火箭第一次發射世界一流航天強國美國的衛星。
“在現場經歷多少次發射,那次發射特別激動。不只感受到自己的心跳,旁邊人的心跳也能感覺到。有人告訴我,衛星發射成功,美國華僑流著淚激動地說,‘中國的衛星能打多高,國外華人的頭就能抬多高’。”孫家棟說。
“他非常注重培養年輕人。”嫦娥一號衛星的“70后”副總指揮龍江說。通過航天工程實踐,孫家棟培養了一批優秀航天科技人才。
遇到難題,孫家棟“喜歡看天”。嫦娥一號衛星奔月,要求準時發射、準確入軌、準確測控,但地球在轉,月球也在轉,發射窗口時間有限,這些難題讓孫家棟日思夜想,時常半夜起來站在窗口琢磨。有一次,他在涼臺上從后半夜一直站到天空泛白,月亮輪廓慢慢變淡。從主持嫦娥工程以后,孫家棟看月亮從此多了一份特別的意味。
即使是現在,孫家棟還擔任著北斗衛星導航工程、風云二號靜止氣象衛星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他每天的愛好依然是翻看大量資料,包括各國的航天資料和航天專業書籍。
兩彈一星孫家棟事跡介紹精選篇5
“中國的衛星能打多高,國外華人的頭就能抬多高”
孫家棟自我總結幾十年航天生涯,“基本的一件事就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
有一段時間,作為科學家的孫家棟曾扮演“生意人”的角色,和美國等世界一流航天強國的專家談判,將中國航天引入世界舞臺,參與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市場競爭。1990年4月7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美國休斯空間公司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中國火箭第一次發射世界一流航天強國美國的衛星。
“在現場經歷多少次發射,那次發射特別激動。不只感受到自己的心跳,旁邊人的心跳也能感覺到。有人告訴我,衛星發射成功,美國華僑流著淚激動地說,‘中國的衛星能打多高,國外華人的頭就能抬多高’。”孫家棟說。
“他非常注重培養年輕人。”嫦娥一號衛星的“70后”副總指揮龍江說。通過航天工程實踐,孫家棟培養了一批優秀航天科技人才。
遇到難題,孫家棟“喜歡看天”。嫦娥一號衛星奔月,要求準時發射、準確入軌、準確測控,但地球在轉,月球也在轉,發射窗口時間有限,這些難題讓孫家棟日思夜想,時常半夜起來站在窗口琢磨。有一次,他在涼臺上從后半夜一直站到天空泛白,月亮輪廓慢慢變淡。從主持嫦娥工程以后,孫家棟看月亮從此多了一份特別的意味。
即使是現在,孫家棟還擔任著北斗衛星導航工程、風云二號靜止氣象衛星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他每天的愛好依然是翻看大量資料,包括各國的航天資料和航天專業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