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元勛的英勇事跡
鄧稼先是我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關于兩彈元勛的英勇事跡你了解多少?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兩彈元勛的英勇事跡參考5篇,歡迎大家分享。
兩彈元勛的英勇事跡(篇1)
當大漠的蒼茫點綴了蘑菇云的硝煙,當五星紅旗升起在聯合國的上空。是他,長空鑄劍,吼出雄師的憤怒;是他,以身許國,寫下山河的頌歌。殷紅熱血,精忠報國,他是共和國忠誠的奠基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是中華民族不倒的脊梁。——題記
鄧稼先出生于中國一個書香門第,雖然家庭條件不錯,但他并沒有因此荒廢學業,而是始終堅持不懈地奮斗著。經過自己的努力,終于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這時候,他完全可以選擇留在美國,像好友楊振寧那樣加入美國國籍,快樂、幸福、自由自在地生活,并且獲得種種榮譽。然而,他并沒有那樣做,因為在他的心中,祖國永遠是第一位!所以他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獲博士學位后毅然決定立刻回國。很多人評價他是一個忠厚樸實、默默無聞的人,但他更是個頂天立地、滿腔熱血的中國人。
鄧稼先得知要研制核武器后,他只對妻子說:“從今以后我的生命就交給了一個工作。家中的事和兩個孩子我是不能管了”,他的岳父許教授也都不知情。鄧稼先為了祖國毅然決然地放棄了美國安逸的生活,參與了我國核研究工作;因為研究核武器要幾乎絕對保密,他也為祖國隱姓埋名幾十年。他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優秀品質,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
研制核武器,可不是一件容易而安全的事情,除了連續作戰的疲勞和挖空心思地用腦之外,還有更可怕的東西,那便是放射性核輻射對人體的傷害,隨時都可能會有生命危險。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里檢驗。事后去醫院檢查,發現他的肝臟已被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但是,敬業的鄧稼先可不管這些,他堅持回到核試驗基地,繼續參加研究。無論發生什么事情,他都不會放棄,始終堅定信念。在鄧稼先的領導下,于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橫空出世;此后不久,我國第一顆氫彈威震山河……
我們不正應該向鄧稼先學習嗎?面對挫折和困難,勇敢向前,決不放棄……這些有益于成功的精神我們需要學習。同時,鄧稼先這種愿為祖國奉獻生命的精神也需要我們每個人去學習!
兩彈元勛的英勇事跡(篇2)
1947年與蔣英結婚。錢學森1934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后考取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1936年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后,入加州理工學院從西爾多·馮·卡門(TheodorevonKármán)學習。1939年獲得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
因對空氣動力學的研究作出重大貢獻位列美國陸軍航空兵上校。1949年成為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并出任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主任,領導美國太空火箭的研究。1955年10月回國,有關其回國的具體過程充滿爭議,中國官方宣稱錢學森是自愿回國,但是美國方面則有資料顯示是錢學森因被錯誤懷疑參與共產主義活動而被美國驅逐出境。從1956年起,錢學森開始在中國建設火箭導彈研制機構,并任該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指導計劃協調技術。1958年開始研制航天運載火箭,1960年“東風一號”近程地地彈道導彈發射成功,1965年開始實施人造衛星工程,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他為建設中國火箭彈道和航天事業作出了極大貢獻,1991年被國務院和中共中央軍委授予“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的稱號和一級英模獎章。1999年9月,與錢三強、鄧稼先等23人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1958年錢學森宣稱“只要有足夠的水、肥料、勞力,就可以讓農作物增產二十倍”,為毛澤東“大躍進”背書,造成中國餓殍盈野的局面。當時田家英問毛澤東∶“你也不是沒當過農民,你應當知道畝產萬斤是不可能的”。毛澤東說∶“這是我看了大科學家錢學森的文章,才相信的”。晚年的錢學森肯定特異功能的現象,并在《自然雜志》發表文章表示支持。著作有《工程控制論》、《物理力學講義》、《星際航行概論》、《論系統工程》、《關于思維科學》、《論地理科學》、《科學的藝術與藝術的科學》、《論人體科學與現代科技》、《創建系統學》、《論宏觀建筑與微觀建筑》、《論第六次產業革命通信集》等。
兩彈元勛的英勇事跡(篇3)
故事發生在1958年。那一年,中國在搞“大躍進”,糧食畝產要一年翻番,各地都在“放衛星”。1958年夏收結束,各地的高產紀錄不斷被刷新:6月8日,河南省信陽地區遂平縣宣布,小麥畝產2105斤,四天后,這個縣又宣稱畝產增加到了3530斤。6月12日,遂平縣嵖岈山衛星集體農莊實現小麥畝產3520斤,報紙的新聞標題為《衛星農業社發出第二顆衛星》。這是第一次出現“放衛星”這個高產專用詞。
就在嵖岈山衛星集體農莊放出“衛星”后的第四天,中國知名度最高的科學家、中科院力學研究所所長錢學森發表《糧食畝產會有多少?》一文,詳盡而“科學地”論證說:“現在我們來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畝土地上的太陽光能的30%作為植物可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太陽光能的30%把空氣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制造成養料,其中1/5算是可吃的糧食,那么稻麥畝產量就不是現在的兩三千斤,而是2000多斤的20多倍!這并不是空談。”
在另一篇發表在《知識就是力量》雜志上的文章《農業中的力學問題———畝產萬斤不是問題》中,錢學森進一步從力學專業的角度進行了更細致的計算:“我們算了一下,一年中落在一畝地上的陽光,一共折合約94萬斤碳水化合物。如果植物利用太陽光的效率真的是百分之百,那么單位面積干物質年產量就應該是這個數字,94萬斤!”
“自然,高等植物葉子利用太陽光的效率不可能是百分之百,估計最高也不過是1/6,這就是說,單位面積干物質的年產量大約是15.6萬斤。但是植物生長中所積累的物質,只有一部分糧食,像稻、麥這一類作物的谷粒重量,約占重量的一半,所以照這樣算來,單位面積的糧食的年產量應該是7.8萬斤。這是說全年365天都是晴天,如果因為陰天而損失25%,那么糧食的畝產量應該是5.85萬斤。這是說,作物要在全年都生長,如果僅在暖季才長,也許要再打一個2/3的折扣,那么平均畝產量是3.9萬斤了。”
錢學森的論文為各地大放衛星提供了充足的“科學論證”,他的文章還深深影響了最高決策。
“放衛星”的結果就是,到了年底新華社向全世界宣布,中國1958年糧食總產量達到4250億公斤,幾乎是上一年的10倍,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產糧國———實際產量只有2000億公斤。后來發生的事實就是讓人不寒而栗的“三年災害時期”,因糧食的短缺,農村爆發大面積的餓死人現象。這一切,距今剛剛50年。
我并無意讓錢學森承擔大躍進或“放衛星”的歷史責任,不過,易卜生說,“每個人對于他所屬于的社會都負有責任。那個社會的弊病他也有一份”,至少從史料來看,他的那一份似乎并不小。
此次,鳳凰衛視舉辦的“2008影響世界華人盛典”,授予他“終身成就獎”,中華網的中華論壇就“錢學森獲獎大家有意見嗎”進行網民調查,到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4月6日),有326票同意,反對票為零,所有跟帖都充滿了對錢老的敬意。
但是我總覺得,對于1958年的那幾篇論文以及所產生的后果,錢學森應該有一聲道歉。
沒有這一聲道歉,錢學森的偉大人生并不會遜色一分,然而,有了這一聲道歉,他卻可以給所有的后輩增添一份我們渴望而缺失的財富。
行將百歲的錢學森,度過了一個壯麗而偉大的人生,他所欠的,或許只剩下這一個道歉。
兩彈元勛的英勇事跡(篇4)
鄧稼先,一個忠厚樸實的人,卻毅然地參與了我國核武器的研究工作;鄧稼先,一個默默無聞的人,戈壁灘的風沙吹散了他的名和姓;鄧稼先,一個滿腔熱血的人,為祖國隱姓埋名幾十年。他,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鄧稼先,他是黑暗里的一支火把,將中國引向繁榮,使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中國的土地上升騰而起,使沉睡的獅子站起并怒吼,吼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
鄧稼先,默默無聞,無私奉獻。1958年秋,二級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鞭炮’”,征詢他是否愿意參加這樣艱苦又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了。回到家,只對妻子說自己要調動工作,離家很遠,不能經常回來。說完這些,他便收拾收拾東西,上路去了。
在那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鄧稼先顧不上這里生活環境的艱苦,不僅在研究所里鉆探,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裂的原子彈搶上前去把原子彈的碎片拿到手里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強行拉鄧稼先回北京檢查,結果發現他的肝臟被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但他還是毅然決然的回到戈壁灘。
長期的積勞成疾,他患上了癌癥,面對親人朋友的安慰他顯得非常平靜。每天繼續研究他的原子彈,直到死亡。他完美的詮釋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個詞語。
他的無私,樸實打動了無數人,也包括了我,所以他,鄧稼先成了我當之無愧的偶像。
兩彈元勛的英勇事跡(篇5)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制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并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
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并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
原子彈試驗成功后,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并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制和試驗工作。
鄧稼先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兩彈元勛原子彈、氫彈研究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理論方案并參與指導核試驗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并親自參與了1967年國第顆氫彈研制和實驗工作
鄧稼先和周光召合寫《我國第顆原子彈理論研究總結》部核武器理論設計開創性基礎巨著總結了百位科學家研究成部著作僅對理論設計起指導作用而且還培養科研人員入門教科書鄧稼先對高溫高壓狀態方程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貢獻了培養年輕科研人員還寫了電動力學、等離子體物理、球面聚心爆轟波理論等許多講義即使擔任院長重任還工作之余著手編寫量子場論和群論
鄧稼先國知識分子優秀代表了祖國強盛了國防科研事業發展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斗了數十年常常關鍵時刻顧人安危出現危險崗位上充分體現了崇高無私奉獻精神國核武器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卻鮮人知直死人們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