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元勛”鄧稼先的歷史故事
兩彈元勛鄧稼先,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兩彈元勛”鄧稼先的歷史故事,希望你喜歡。
“兩彈元勛”鄧稼先的歷史故事一:鄧稼先以誠為本
鄧稼先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在氫彈和原子彈的研制中擔任著非常重要的職務。他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籍華人楊振宇從小就是好朋友。
他們的父母都是清華大學的老師,都住在清華園。很小的時候兩個人就在一塊兒玩,后來還在一個中學讀書。他們倆都很聰明,但是性格不同,楊振宇比較機靈,鄧稼先沉穩老實。可是他們都很敬重對方,比對方的優點為榜樣互相學習。這樣兩人成了好朋友。
長大以后,他們都在美國留學,并且都學習理論物理學,搞原子核物理研究。鄧稼先畢業后不久返回祖國,支持祖國的科技建設,楊振宇則繼續留在美國搞科學研究。
鄧稼先回國以后,被派去領導和組織原子彈的研制工作。經過多年的艱苦奮斗,1964年10月2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楊振宇知道了這個消息后很為自己的祖國高興,同時他也很想知道自己的好朋友鄧稼先是否也參與了原子彈的研究工作。但他知道這是國家機密,如果問鄧稼先,會讓他為難的,所以就一直沒問過。
1971年,楊振宇回國,鄧稼先到首都機場迎接分別整整二十年的老朋友,兩人一見面就沒完沒了地聊了起來。但是由于鄧稼先從事的工作都是國家機密,兩人的談話總是點到為止,盡量不涉及這方面的問題。可是楊振宇十分想知道鄧稼先是否參與了原子彈的研究,于是就繞著彎子問他:“聽說中國研究原子彈的專家中有美國人,有這么回事么?”
這個問題讓鄧稼先很為難。如果回答說“沒有”,就證明了自己很了解參加原子彈試驗的成員,這實際上是承認了自己也參與了原子彈的研制;如果回答說“不知道”,又是在欺騙老朋友。于是他就想出一個既不泄密,也不欺騙朋友的辦法,說:“我以后再告訴你吧。”
于是,鄧稼先把這個問題向上級匯報,最終得到周的批準。鄧稼先這才如實地答復了老朋友的問題。
鄧稼先就是這樣一個誠實正直的人,無論是對待國家還是朋友,都以誠為本。
1986年,鄧稼先病逝,楊振宇為失去這樣一位好朋友而十分悲痛,他在從美國發來的電報中說:“稼先為人忠誠純正,是我最敬愛的摯友。”
“兩彈元勛”鄧稼先的歷史故事二:“兩彈元勛”鄧稼先
1971年夏天,楊振寧回國見到闊別21年的老友鄧稼先。見鄧稼先一直不肯透露自己的職業,臨別時,楊振寧試探性地問:“聽說美國人也參與了中國的原子彈、氫彈研制,是這樣的嗎?”此時,鄧稼先在機場為前往上海的楊振寧送行,聽到這話后,他笑了笑,不置可否,但還是補充說了句:“你先上飛機,我回頭再告訴你。”
這年8月16日,正在上海參加離別晚宴的楊振寧,突然收到有人專程乘民航從北京送來的,鄧稼先經請示周恩來后寫的簡短信函:“我們的原子彈、氫彈,全部都由中國人自行研制,沒有一個外國人參加。”
后來,人們得知,1979年的一天,在一次航投試驗時,降落傘出現故障,導致原子彈墜地摔裂。鄧稼先非常清楚其危險性,但還是毅然撿起碎片查找原因,不幸遭受嚴重的核輻射,由此而身患癌癥。即便他行走都十分困難時,仍堅持親自動手拆裝,并嚴令下屬:“你們還年輕,不能去!”
其實,早在1958年8月,鄧稼先就奉命著手“兩彈一星”的研究,從此便做著連親人都不知道的隱姓埋名的“神秘”工作。直到1986年6月,各大媒體才披露鄧稼先和他的團隊,用28年默默無聞和艱苦卓絕的努力,換來了新中國在世界上的核大國地位。曾經不少人問鄧稼先到底拿到了多少獎金,他總是笑而不答。 1986年6月,楊振寧在探視病中的老友時亦提及此事。鄧稼先夫婦最終如實相告:“10元。準確地說是20元,原子彈10元,氫彈10元。”楊振寧說什么也不相信,鄧稼先夫人許鹿希強調說:“這是真的,不開玩笑!”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留下遺言:“假如人死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選擇我的祖國,選擇核事業!”說完就撒手人寰,享年62歲。
舍生忘死,淡泊名利,一心為國者,人們永遠不會忘記。
“兩彈元勛”鄧稼先的歷史故事三:鄧稼先的婚戀
1953年,曾經青梅竹馬并結下師生之誼的許鹿希與鄧稼先結婚了,婚后度過了5年寧靜的幸福生活,此后便是長達28年的兩地分離。然而,28年的分離并沒有疏離許鹿希與鄧稼先夫婦間的感情,反而加深了彼此的思念與牽掛。幸福寧靜徑一天內被轉變
許鹿希與鄧稼先結婚的頭幾年,一家人住在中關村的科學院宿舍。許鹿希每天乘坐的30路公共汽車乘客稀少,離家最近的車站也有兩站路之遙。每到晚上,鄧稼先總是騎著自行車到車站接她。路邊稻花清香青蛙歡唱,螢火蟲閃閃爍爍,就在這如詩的恬淡中,他們相偎相依,感受著家的溫馨與青春的甜蜜……
然而,人生的轉折往往在不經意間到來。
很多人都問過許鹿希,為什么能夠忍受和丈夫分離長達28年。她說是因為她不僅見過洋人,還見過洋鬼子;不僅見過飛機,還見過敵人的飛機在空中盤旋轟炸自己的家園;不僅挨過餓,還被敵人的炮火逼著躲進防空洞忍饑挨凍。她說因為有了這些經歷,才使她能夠理解鄧稼先,理解他因為要造原子彈而和自己分離28年之久。
28年,常人很難想象鄧稼先是怎么過來的。
那是真正意義上的白手起家。鄧稼先領著他挑選來的大學生們,平地、砌墻,在北京郊外建起了我國的核武器研究基地。不久,研究基地就遷到了我國西北的荒漠地區。后來,又遷往一個更為隱秘的角落——新疆羅布泊。
新疆羅布泊,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就是在這沉寂了1600多年的荒漠上成功爆炸。
原子彈成功爆炸后,鄧稼先又受命率領原班人馬研制氫彈。工作的繁重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鄧稼先的家受到了沖擊。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在羅布泊爆炸成功,鄧稼先進京匯報工作,終于見到了夢牽魂繞的妻子。然而,清秀的妻子卻沒有了往日的神采,顯得清瘦而疲倦,14歲的女兒也被下放到了內蒙古。鄧稼先爭取到一個出差機會,趕往內蒙。女兒整個兒變黑了,頭發黃黃的。女兒太小又受了太多的苦,曾連著吃了一個星期野菜糠窩窩頭。看著女兒狼吞虎咽地吃著他帶去的肉罐頭,鄧稼先強忍著酸楚,把淚水咽進了肚里。
1971年夏天,鄧稼先的老朋友楊振寧從美國經巴黎飛抵上海,第一個要見的就是他。周恩來立即將鄧稼先召回北京。鄧稼先又得以與久別的妻子見了一面。許鹿希吃了一驚,當年那身材高大、雙目炯炯有神的漢子,如今頭發花白,背也有些駝了,穿著舊灰制服和綠軍便鞋,哪里是當年那個意氣風發的青年博士。
而且,生活對鄧稼先的打擊一個接著一個。1973年父親病故,1976年岳母病故,沒幾天,周逝世,鄧稼先的身體本來就因為長期的核輻射變得異乎尋常地衰老,經過這些打擊,他徹底垮了下來。
在一次偶然的核事故之后,鄧稼先回到北京住進醫院,檢查結果表明,他的尿液具有很強的放射性,幾乎所有的化驗指標都不正常,鄧稼先被確診為直腸癌,這一天,是 1985年7月31日。
8月10日手術,許鹿希噙著淚水守候著。幾天后,因白血球數目太低,血相太差,必須中斷治療,醫生建議鄧稼先回家休養。由妻子陪著,鄧稼先到地壇逛廟會,各種小吃,各種土特產,各種表演,都深深地吸引著他。 1986年3月29日,鄧稼先又做了一次小手術。預感到日子不多了,他對許鹿希說:“我有兩件事必須做完,那一份建議書和那一本書。”他指的是關于我國核武器發展的建議和規范論。
在鄧稼先生命的最后一個月里,突然過上了一種使他很不習慣的生活,他身不由己地被記者們的鮮花、相機與話筒包圍著。1986年6月24日,《解放軍報》頭版頭條刊登了《兩彈元勛——稼先》的長篇報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新聞與報紙摘要”中也播發了這則新聞。
如今鄧稼先離開已經有二十多年了,但家中的陳設一如既往。許鹿希將丈夫的用具都標上了年代,使用日期,連鄧稼先坐過的沙發上的毛巾都沒換過,看著老人摩挲著那些用具,不禁讓人涕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看過“兩彈元勛”鄧稼先的歷史故事的人還會看:
1.鄧稼先奮斗的故事
2.鄧稼先為祖國貢獻的故事
3.鄧稼先的生平事跡材料
4.兩彈元勛教案
5.寫給鄧稼先的一封信